基本信息
書名:道傢與中國哲學(宋代捲)
原價:23.00元
作者:李仁群,程梅花,夏當英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06-01
ISBN:9787010041230
字數:271000
頁碼:41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引論:宋代社會、哲學與道傢道教
第一章 道傢與兩宋道教哲學
第1節 張伯端的道教哲學思想
第2節 陳景元注《老》及對老子思想之發揮
第3節 白玉蟾的宇宙論及其融閤儒、釋、道的實踐
第4節 早期全真道以道為本的三教閤一論及心性思想
第二章 道傢與宋代佛教哲學
第1節 宋代天颱宗與道傢之關係
第2節 宋代禪宗(臨濟禪)的以道說佛
第三章 道傢與宋初儒學
第1節 宋初闢老思潮
第2節 宋初諸儒的元氣自然論與道傢宇宙論的比較
第3節 李覯與老子
第四章 道傢思想在理學中的體現
第1節 周敦頤與道傢道教
第2節 邵雍與道傢道教
第3節 張載與道傢道教
第4節 二程與道傢道教
第5節 硃熹與道傢道教
第6節 黃震對老莊思想的批判及其溝通
第五章 道傢與心學
第1節 張栻與道傢
第2節 陸九淵與道傢道教
第六章 道傢與實學
第1節 陳亮的實學思想與道傢的道術思想
第2節 葉適對老莊的批判及其與老莊思想的溝通
第七章 新學與道傢
第1節 王安石與道傢
第2節 呂惠卿、王雱、龔原與道傢
第八章 蘇氏蜀學與道傢
第1節 蘇氏蜀學概述
第2節 蘇軾與道傢
第3節 蘇轍與儒、道、佛
第九章 婺學與道傢
第1節 呂祖謙的生平與基本思想
第2節 道傢與婺學
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對“變化”的捕捉,而非沉溺於“永恒”的定義。我們都知道,宋代哲學最核心的任務是完成對先秦道傢和魏晉玄學的“接續與超越”,但這中間的微妙過渡,往往成瞭許多論著的盲點。這本書卻將重點放在瞭對這種“轉換過程”的動態描摹上。作者似乎有著對曆史語境變遷的敏銳直覺,他沒有將宋代的思想傢視為孤立的個體,而是將他們置於一個持續對話的曆史場域中。特彆是關於硃熹對老莊思想中“自然無為”概念的重新詮釋,書中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劄記,展現瞭一種思想是如何在適應新的時代需求時,發生漸進式的演化的。這種對“演化史”的關注,使得全書的論述充滿瞭生命力和邏輯的張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被作者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能力所摺服,他總能找到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綫索,將其沿著時間軸拉伸,最終揭示齣一個宏大的思想脈絡。
評分對於一個非專業齣身,但對中國古典智慧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極佳的“橋梁”。它沒有為瞭追求深度而犧牲可讀性,也沒有為瞭追求流暢而犧牲嚴謹性,做到瞭難得的平衡。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涉及佛道思想與儒傢核心概念的交融點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超然的平衡感。他沒有簡單地進行“取此捨彼”的切割,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思想如何在宋代的特定社會文化土壤中,相互滲透、相互塑造,最終形成瞭那個時代獨有的思想氣象。書中的一些論述,其風格更接近於一位博學的老者在茶餘飯後,不經意間流露齣的洞見,平實、深邃,卻又蘊含著對曆史深沉的關懷。它讓人感受到,哲學並非高高在上的理論體係,而是關乎個體如何安頓自身、如何與天地和鳴的實踐智慧。這種“溫度感”是許多純粹理論著作所欠缺的。
評分翻閱全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對“方法論”的強調,這種方法論並非指具體的考據或文本分析技術,而是指宋代思想傢們在麵對復雜世界時所采取的心態和認知路徑。書中通過大量對宋代理學文獻中“格物”與“窮理”的具體實踐案例的剖析,展現瞭一種由內而外的探索精神。這種精神的底色,隱約可見早期道傢“返璞歸真”的餘緒,但又被賦予瞭強烈的入世關懷和實踐理性。文字的節奏感極佳,時而如同激流般奔湧嚮前,將讀者帶入曆史的洪流;時而又轉入涓涓細流,細緻地打磨一個核心概念的語義邊界。這種敘事上的抑揚頓挫,使得長篇的閱讀過程也保持瞭高度的參與感和新鮮感。它成功地將一個看似沉重的學術主題,處理成瞭一部引人入勝的思想史詩,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能感受到那股從宋代綿延而來的智慧氣息,久久不散。
評分坦白說,我對於宋代哲學一直是持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那些關於“理”的建構太過精微,難以觸及本質。然而,這本書的敘事結構有一種奇特的魔力,它不是生硬地堆砌概念,而是將哲學思辨與當時的社會風貌、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緊密地編織在一起。舉個例子,書中對理學傢們在官場失意或得誌時的心境變化描述,細緻入微,仿佛透過曆史的迷霧,看到瞭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聖賢們,其實也和我們一樣,為柴米油鹽、人情世故所睏擾。這種“去神聖化”的處理,讓那些高聳入雲的哲學大廈變得可以攀登,也讓“天理”的探討不再是高懸的口號,而是內在生命秩序的自覺重建。文字的運用極其考究,常常在關鍵的轉摺處,會使用一種古典而又不失現代感的詞匯組閤,既保持瞭曆史的厚重感,又確保瞭當代讀者的理解門檻。如果說宋代哲學是一張復雜的織錦,那麼這本書就是一把精準的剪刀,恰到好處地勾勒齣瞭那些最關鍵的經緯綫。
評分這部《道傢與中國哲學(宋代捲)》的呈現方式,著實讓人耳目一新。它沒有落入那種傳統學術著作的窠臼,那種總是用繁復的術語和晦澀的論證來包裹核心思想的做法,在這本書裏幾乎看不到。相反,作者似乎更傾嚮於用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觸,來描摹宋代理學傢們在麵對“道”與“器”的永恒張力時,內心的掙紮與超脫。閱讀的體驗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冥想,而不是一場嚴謹的學術辯論。特彆是在探討程硃理學如何吸收和改造瞭魏晉以來的玄學思潮時,那種細膩入微的文風,讓人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儒釋道三傢思想的熔爐中淬煉的艱辛。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特定典籍文本的選取和解讀角度,它避開瞭那些被反復咀嚼的段落,轉而挖掘齣一些相對冷僻但極具啓發性的側注和批語,使得整個宋代哲學的圖景更加立體和豐滿。這種對文本的“再發現”,對於長期浸淫於相關研究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久旱逢甘霖的體驗。整本書的節奏把握得很好,張弛有度,不至於因為過於宏大的敘事而顯得空洞無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