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作品集 原本大学微言(新版)南怀瑾著

南怀瑾作品集 原本大学微言(新版)南怀瑾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怀瑾 著
图书标签:
  • 南怀瑾
  • 原大学
  • 微言
  • 传统文化
  • 国学
  • 哲学
  • 人生智慧
  • 修身养性
  • 文化经典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汇智光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16182
商品编码:1125503625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8
字数:39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正版全新
南怀瑾著作权合法拥有者台湾老古公司授权
南师生前多次亲加审定,风行大陆三十载,今以全新版本推出平装版——大陆完备、经典的南师作品集!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论三大道,出入百家言。

《大学》是儒家的代表作之一,相传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曾参)所著。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是宋代以后士人学子必读的教科书。文中以“明明德”“亲民”“至善”为纲,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对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做了系统的论述,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本书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大学》的讲记。书名中说的“原本大学”,指的是《大学》的古本《小戴礼记·大学》。作者以渊博的学识,综罗大量的文史典故,对《大学》中的微言大义做了揭示,给人以知识的乐趣和人生的启悟。
兹经版权方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老古公司二〇一一年四月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内容简介

《原本大学微言》内容提要: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有关《大学》的讲记。书名中说的“原本大学”,指的是《大学》的古本《小戴礼记·大学》。作者以渊博的学识,综罗大量的文史典故,对《大学》中的微言大义做了揭示,给人以人生的启悟。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 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目录

第一篇 开宗明义
一、原本《大学》的原貌
二、从教授来访说起
三、沉冤莫白的“四书”
四、书生大半出农村
五、启蒙教育的申思
六、乌鸦式的读书法
七、先摆几个方块阵
八、大人之学的探讨
九、中原文化的精品
十、《大学》修养的次第
十一、朱晦翁改《大学》
十二、“明明德”要“明”什么?

第二篇 七证的修养功夫
十三、千古难明唯自“知”
十四、沿流不“止”问如何
十五、实在难能说一“定”
十六、宁“静”致远究如何
十七、无处将心为汝“安”
十八、众里寻他千百“度”

第三篇 内明之学
十九、万古帝王师之学
二十、知所先后的知性
二一、致知与格物
二二、智知万物自知难
二三、物欲催人肯自怜
二四、身心情智与物化
二五、诚意正心修身与知至
二五、尧舜不来周孔远

第四篇 外用之学
二七、三代以后的帝王与平民
二八、帝王 齐桓公
二九、身世堪怜一霸君
三十、秦始皇治国之道评议
三一、历代帝王修身齐家有几人?
三二、刘邦打天下而不能“齐家”
三三、慈惠爱人的汉文帝

第五篇 内外兼修之道
三四、从自净其“意”做起
三五、修身与正心
三六、中国文化传统的“家”
三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第六篇 齐家治国
三八、从治国必齐其家说起
三九、周室治国齐家的故事
四十、治国当家的原则
四一、法治与治法
四二、先看《诗经》怎么说
四三、炼石补天靠母性
四四、治国齐家须女宝

第七篇 治国平天下
四五、人世难能天下平
四六、天平不自作低昂
四七、上太容易下台难
四八、魏晋南北朝的时代
四九、南朝权位戏连场
五十、所治在法,能治在人
五一、义利之辨的财经学说

第八篇 儒学演化与国家发展
五二、宋儒程明道《定性书》点滴
五三、“四书”、“五经”和中国文化
五四、儒家经学与李唐五代
五五、两宋守文弱主的由来
五六、宋初文运和宋儒理学
五七、南宋王朝和四书章句
五八、蒙古西征与西方人的误解
五九、明清的科举与宋儒的理学
六十、外示儒学内用佛老的清朝
六一、从雍正说到乾隆

第九篇 西方文化与中国
六二、鸟瞰西方文化的演变
六三、反思检讨三大问题
六四、结语:中国希望和平共存的世界

精彩书摘

第一篇 开宗明义
我们在开始讲解、研究《大学》之前,先把这份原本《大学》的原文发给大家,希望平时多加熟读,要能背诵,那就更好了。那么,我们以后在讲解、研究时,就方便多了。现在,请大家看看原本《大学》的原文是怎样说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音乌)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僻)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这就是原本《大学》的原貌。大家如果读过朱子所改编的《大学》章句,可能一时不能习惯,甚至有突兀之感。但我们这次讲解,为什么不用朱子的改编本,而要用原本《大学》的本来面貌呢?我们在以后的讲解中,会充分地说明其中的缘故。现在,再次希望大家,先把这篇富有齐鲁文化之美的大块文章,先行熟读、背诵。


前言/序言

自从一九七六年《论语别裁》出版后,《孟子旁通》也于一九八四年问世。有关南怀瑾教授对“四书”的讲解,引起了很大的回响,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读者反应为热烈。
嗣后,读者们不断询问关心,渴望读到南著《大学》《中庸》讲记,以完成对“四书”的整体了解。十余年来,南教授亦曾多次讲解《大学》,现经周勋男君根据多次讲演记录以及南教授部分手记,整编成册,出版了这本《原本大学微言》。
仅仅千余字的《大学》,讲述整编为四十余万字的一本书,其讲解之详尽、涵盖有关学养之广阔不言而喻,为此,周勋男君为方便读者计,提纲挈领说明作为简单的导读。
本书在台湾和大陆同时出版。

老古编辑室 刘雨虹
一九九八年三月
《大学微言》:洞察儒家智慧,体悟人生真谛 引言: 在中国浩瀚的哲学长河中,《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历来被视为开启智慧、体悟人生大道的重要基石。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从中汲取养分,探寻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之道。然而,古文晦涩,原典深奥,使得《大学》的精髓常常为普通读者所隔阂。南怀瑾先生,这位当代国学大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洞见,将《大学》的精微义理,以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化为《大学微言》一书。本书不仅是对《大学》原文的精细解读,更是对儒家核心思想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动阐释,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通往内心觉醒、社会和谐的钥匙。 第一章:明德:点燃生命的原初之光 《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二字,并非简单的道德品质,而是指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光明而美好的天性,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纯粹、最真诚的自我。南怀瑾先生在《大学微言》中,将“明德”的内涵阐释得淋漓尽致。他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颗“明德”,如同天地初开时的一点灵光,纯净无染。然而,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社会习俗、个人欲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颗“明德”常常被蒙蔽,变得黯淡。 “明明德”,便是要发掘、彰显、使我们的“明德”重新光明起来。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内省,审视自己的内心,剔除那些不属于本真的杂念和欲望。这并非是要我们放弃世俗的追求,而是要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不忘初心,不失本性。就好比一个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精湛的技艺,但也必须源于内心对美的感悟和表达,才能创作出真正动人的作品。 南怀瑾先生强调,发掘“明德”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它体现在我们日常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在我们对待他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上。当我们能够以诚恳、善良、宽容之心待人,当我们能够以勤奋、正直、负责任的态度做事,我们便是在“明明德”。这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修炼,也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实践。当我们每个人都能点燃自己内心的“明德”之光,整个社会便会因此而更加光明和温暖。 第二章:亲民:以爱与理解连接世界 “亲民,亦亲于民。”“亲民”是“明明德”的必然延伸。它意味着我们要将内心的光明,投射到与他人的互动中,去亲近、去关怀、去服务民众。这里的“民”,并非仅仅指代社会大众,更包含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个体,包括家人、朋友、同事,乃至陌生人。 南怀瑾先生的解读,将“亲民”从一种政治口号,提升到一种人生境界。他认为,真正的“亲民”,在于一种发自内心的爱与理解。我们不应仅仅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教化”他人,而是要以平等的姿态,去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去体谅他人的难处和局限。就像父母亲近自己的孩子一样,是出于一种天然的、无条件的爱。 “亲民”更是一种行动。它要求我们将内心的善意,转化为实际的帮助和支持。当我们看到他人遭遇困难,我们伸出援手;当我们看到不公,我们敢于发声;当我们看到需要,我们尽力而为。这种“亲民”,并非是出于功利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博取他人的赞誉,而是源于内心“明德”的自然流露。 然而,“亲民”也并非意味着一味地妥协和退让。南怀瑾先生的解读,也强调了“亲民”的智慧。我们需要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在亲近他人的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不被他人的观点所裹挟,也不被世俗的洪流所吞噬。这种“亲民”,是在尊重他人、服务他人的同时,也保持着自己内在的清明和独立。 第三章:止于至善:追求人生终极的和谐 “止于至善”,是《大学》思想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南怀瑾先生在《大学微言》中反复强调的理想境界。“至善”意味着最完美、最究竟的善。它不仅仅是指个人的道德完美,更包含了家庭、社会乃至天下的和谐统一。 “止”,并非是静止不动,而是要达到一个永恒的、最恰当的状态。就好比一个钟摆,在达到最高点后,会自然而然地向下摆动,然后又会回到最高点,在两个极点之间周而复始,但它的核心是稳固的。这种“止”,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把握。 南怀瑾先生的解读,将“止于至善”与我们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至善”之境。对于个人而言,可能是内心的平和安宁,是智慧的圆满,是生命的自由;对于家庭而言,可能是和睦融洽,是共同成长;对于社会而言,可能是公平正义,是文明进步。 达到“止于至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环环相扣。南怀瑾先生在《大学微言》中,对这一系列过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揭示了从个体修养到天下太平的内在逻辑。 他强调,“格物”不是格除外物,而是格除内心的妄念和杂念,去体认事物的本来面目。“致知”是求得真知,是用理性去认识世界。“诚意”是将内心的真诚和愿望付诸实践。“正心”是端正自己的心念,不偏不倚。“修身”是完善自身品德,使之达到“至善”的境界。“齐家”是家风淳厚,家庭和睦。“治国”是政治清明,国家昌盛。“平天下”是万邦和睦,天下太平。 结语: 《大学微言》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书。南怀瑾先生以其深邃的目光,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重拾儒家文化的精髓。本书不仅是对《大学》的解读,更是对如何安顿内心、和谐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深刻指引。 阅读《大学微言》,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大学之道”的深远意义,更能从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智慧,体悟到人生“至善”的可能。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纯粹的本真,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价值。 这本书,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细体悟。愿我们都能从中汲取力量,点亮自己的“明德”,践行“亲民”之道,最终达到人生的“止于至善”之境,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自己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某个观点时,那种不急不躁、层层递进的逻辑推导方式。他似乎总能站在一个极高的 vantage point 俯瞰整个议题,然后从历史的脉络、人生的经验以及经典的参照中,为我们搭建起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这不像某些理论书籍那样,只提供冰冷的公式或教条,而是更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你亲自去探索、去验证。每当遇到难以理解之处,稍微停下来,回味一下前文的铺垫,往往就能豁然开朗。这种阅读体验,需要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心神的投入和与之共振,最终达成的理解是内化于心的,而非停留在表面的知识记忆。

评分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是其对“活学活用”的强调。作者的文字绝非是供人膜拜的古董,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工具。他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应用到解决眼前的问题上”,这种务实的态度非常难得。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规划人生方向时,书中提供的那些洞见,如同精准的量尺,能帮助我们校正偏差,找到最符合自身特质的道路。它促使我不仅仅做一个知识的接收者,更要成为实践者,真正让这些道理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开花结果,这才是阅读经典最宝贵的意义所在。

评分

阅读这类经典著作,最怕的就是晦涩难懂,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在看世界。然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平衡感。作者的笔触如同涓涓细流,看似平缓,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哲思和生活洞察。他擅长用最朴素的语言,去剖析那些最复杂的人性与宇宙的奥秘,没有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也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堆砌。每读过一个章节,总能感觉到一股清明之气灌入心田,很多过去只是模糊感觉到的道理,一下子变得清晰而具体,犹如拨开云雾见青天。这种化繁为简的叙事功力,是需要极高修为才能达到的境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被悄然拓宽了。

评分

一个让人惊喜的特点是,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但其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关照却是极其精准和及时的。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感到焦虑和空虚。书中对于“定心”、“处世之道”的探讨,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精神锚点。它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结合了实际的案例和古人的智慧,给出了一套切实可行、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修心之法。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价值排序,帮助我在喧嚣之外,找到了一片可以安放自我、滋养心灵的净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色调,拿在手里分量十足,透着一股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欢封面上字体排布的匠心独运,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简洁,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初次翻阅,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那种微微泛黄的质地,似乎自带了一种历史的温度,让人在阅读时能更好地沉浸其中,仿佛正在与一位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整体来看,这套书的出版质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无论是对书籍本身的收藏价值,还是日常阅读的舒适度,都做了充分的考虑,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的尊重与用心。光是摆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文化符号,让人心生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