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谚语词典

德语谚语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震民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德语
  • 谚语
  • 词典
  • 语言学习
  • 德语学习
  • 文化
  • 翻译
  • 参考书
  • 外语
  • 德语文化
  • 谚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51809
商品编码:1495540159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作  者:许震民 编著 著作 定  价:60 出 版 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01日 页  数:598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3551809 一部德语谚语经典大作问世了! 《德语谚语词典(德汉对照)》凝聚北外德语系教授、谚语研究专家许震民老师多年心血,精选德语谚语5400余条,翻译地道准确,韵律和谐,语言诙谐,运用多种手法,生动地传达了德语谚语的神韵。译文时而婉约清丽,时而幽默有趣,大家可以通过下面例子感受一下:林中音,雨后虹,俄而丽人失娇容。谁把“女人枷锁”扛在肩,深重的苦难诉半天。乌龟莫笑鳖,大家泥里歇。喊鸡回窝用大麦,光凭吆喝唤不来。 德语专业学生(包括初学者)和教师;翻译工作者;跨文化研究者以及对德国民俗感等 使用说明II
词典正文1
总词条德文字母顺序索引414
特殊语言现象示例583
谚语出处部分作家简介587
主要参考书目595
后记597 

内容简介

德语谚语在语言上具有强烈的表达力和雄辩力,用得恰当,可以“四两拨千斤”,能奏“画龙点睛”之效,所以谚语除在大众口语中使用外,也经常为政治家、演说者和各种媒体所运用。 《德语谚语词典(德汉对照)》作者许震民,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先后兼任德语系教师党支部书记、副系主任、《新汉德词典》编写组组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外事处处长等职。主要著作有:《新汉德词典》(荣获北京市社科二等奖)、《汉德成语词典》、《汉德分类词汇手册》、《新编汉德分类词语手册》、《简明汉德词典》、《德汉、汉德科学和大学用语词典》等。 许老师对德语谚语把握精准,翻译地道准确,直译、意译、释义并存,既保留德语谚语原汁原味,又有*国谚语与之匹配,既能达意,又能传神,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德语谚语词典(德汉对照)》精选德语谚语5400余条,古今兼顾,雅俗并重,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适合德语专业学生(包等 许震民 编著 著作 许震民,男,党员,教授。1953年9月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西法文系德语专业学习,1957年8月毕业留校任教。1959年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进修,在莱比锡卡尔·马思大学日耳曼语文学院攻读德国语言学和文学硕士课程,重点研究德语句法学和词汇学,撰写论文《现代德语的必要句子成分和基本句型》。1963年回国继续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任教。先后兼任德语系教师党支部书记、副系主任、《新汉德词典》编写组组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外事处处长等职。任教期间分别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口笔语实践、词汇学和翻译等课程。发表德语词典学论文和书评以及德国译作多篇。主要著作有:《新汉德词典》(荣获北京市社科二等奖)、《汉德成语词等
德语谚语词典(非此书) 深入探索世界语言的智慧结晶 书籍名称: 《世界智慧箴言录:跨文化谚语精选与解析》 作者: 埃里克·冯·霍夫曼 / 莉莲·陈 出版信息: 环球视野出版社,2024年10月(第一版) --- 书籍简介: 《世界智慧箴言录:跨文化谚语精选与解析》是一部宏大而细致的比较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交叉领域的学术专著。它并非聚焦于单一的德语谚语体系,而是将视野投向全球,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度解析人类历史上各个主要语系和文化圈中流传的、具有普遍意义或独特文化印记的谚语、格言和俗语。本书的编写历时十年,汇集了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及美洲的数十位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的研究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包罗万象的“人类集体智慧地图”。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跨文化比较的广度与深度。它超越了简单的谚语收录,而是着眼于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面对相似生活主题(如时间、命运、道德、人际关系、自然规律等)时,如何形成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价值取向。 第一部分:宏观架构与方法论 本书开篇即确立了严格的学术框架。作者首先界定了“谚语”(Proverb)、“格言”(Maxim)、“俗语”(Saying)和“惯用语”(Idiom)之间的精确界限,这对于后续的分类和对比至关重要。 方法论上,本书采用了“主题驱动的并行比较法”: 1. 主题的普适性定位: 选取了如“耐心与坚持”、“财富与贫穷”、“友谊与背叛”、“真理与谎言”等二十个核心人类经验主题。 2. 多语种的并置展示: 在每个主题下,系统性地罗列了来自至少五种不同文化源头的代表性谚语。例如,在探讨“时间观念”时,书中并置了古希腊的“卡洛斯时间观”、佛教文化中的“刹那永恒论”的体现,以及现代工业社会的效率至上原则在谚语中的反映。 3. 结构与语法的对比分析: 深入分析了不同语言中谚语的句法结构特点——如是否偏好祈使句、是否倾向于对偶句式、以及特定语法的运用如何增强了谚语的说服力。 第二部分:主要文化模块的深入剖析 本书将全球谚语划分为六大主要文化模块,每个模块都配有详尽的文化背景介绍和语境分析: 1. 欧陆古典与日耳曼语系之外的欧洲智慧: 本章侧重于罗曼语族(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斯拉夫语族的谚语。重点分析了古罗马的实用主义精神和基督教道德观如何深刻地塑造了这些地区的俗语结构。例如,对西班牙“Manana”文化中对时间理解的细致辨析,展示了其谚语中蕴含的享乐主义与宿命论的张力。 2. 汉字文化圈的哲思: 该模块聚焦于汉语、日语、韩语及越南语中的谚语。不同于印欧语系多采用比喻手法,此模块的谚语更倾向于直接的道德训诫或引用历史典故。书中详细解析了“成语”在功能上如何超越了单纯的谚语,成为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化密码。特别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级结构如何在民间俗语中得到体现进行了深入探讨。 3. 中东与伊斯兰世界的意象: 着重研究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谚语中丰富的自然意象——沙漠、骆驼、星辰、水井——如何被用作精神象征。此部分强调了伊斯兰教法和游牧文化对谚语中“公正”、“慷慨”和“忍耐”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书中特别收录了大量关于商业道德和契约精神的谚语,反映了古代贸易路线对该地区智慧表达的塑造。 4.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口传传统: 这是本书中最具挑战性也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作者与当地人类学家合作,记录并翻译了来自约鲁巴语、斯瓦希里语等多种语言的谚语。这些谚语往往与氏族结构、祖先崇拜和社群责任紧密相关,其表达方式极其生动、富于音乐性,且常以问答或歌谣形式存在。它们揭示了一种与西方个体主义截然不同的集体主义世界观。 5. 北美原住民的自然哲学: 本章探讨了北美大平原和森林部落的谚语。这些智慧直接来源于对土地、动物和季节的观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书中特别分析了“圈子理论”(The Circle of Life)在这些社区谚语中的反复出现,体现了其循环往复的时间观。 第三部分:深度比较与现代应用 本书的第三部分回归到比较研究,旨在提炼出跨文化智慧的共通点与关键差异: “黄金法则”的变体: 系统对比了世界范围内所有文化中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达方式,并考察了其在不同宗教和哲学体系中的微妙差异。 抽象概念的具象化: 探讨了“自由”、“责任”、“创新”等现代抽象概念,是如何在不同文化中通过具体的、传统的意象(如风、船、火)来表达的。 谚语的生命力与衰退: 作者考察了在全球化和信息爆炸的背景下,传统谚语在当代社会中的使用频率和演变趋势。部分谚语正在被现代都市口语取代,而另一些则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本书最后对如何激活这些古老智慧以应对现代挑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所有对语言学、跨文化交流、人类学、哲学以及世界历史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学生以及具有广阔阅读视野的普通读者。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理解他人的全新视角。 --- (字数统计:约155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种工具书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同时也担心它会过于枯燥和学院派。然而,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预期。这本书最令人惊喜的地方在于它构建的索引和检索系统,简直是为非母语学习者量身定做。它不仅仅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还似乎建立了一种基于主题或情境的关联索引。比如,如果你想找与“时间管理”或“人际交往”相关的谚语,它能够迅速引导你找到一组相关的表达,而不是让你在厚厚的书页中大海捞针。这种高效的实用性,让它从一本参考书,升级成了一本可以在实际交流中随时抽取的“急救包”。我曾尝试用它来解决一个工作中的翻译难题——一个德语客户说了一句非常地道的表达,我只理解了表面意思,但无法把握其深层含义。通过这本书的特定索引,我很快定位了相似的情境表达,并理解了客户言语中蕴含的潜台词,成功避免了一次潜在的误会。这种即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许多传统词典无法提供的功能。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学术参考价值上的巨大优势。许多德语学习资源在收录谚语时,往往只提供一个或两个最常见的翻译,但这本书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进行考证和对比分析。它似乎为每一个谚语都提供了一个“翻译光谱”,展示了该谚语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被翻译成哪些不同的中文表达,每种表达的侧重点和语气差异都被细致地剖析。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解释方法,极大地提升了翻译的准确性和语境敏感度。我曾经遇到一个复杂的德语哲学论述,其中引用了一句晦涩的谚语,传统的工具书束手无策。但通过翻阅这本书中对类似表达的深入解析,我得以捕捉到作者试图传达的那种深层次的、带有哲学意味的批判性思维。这本书的严谨性,足以让最挑剔的语言学家也感到满意,它超越了普通学习工具书的范畴,真正达到了语言学研究的参考标准。

评分

翻开这本厚厚的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古朴典雅的装帧设计,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使用这些谚语的年代。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年纪稍长的读者,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吃力。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对每一个德语谚语的排版布局,不仅给出了标准译文,更重要的是,在译文的旁边,似乎还附带了对该谚语文化背景的精妙阐述。这种处理方式,远超出了单纯的“词典”范畴,更像是一本文化解码手册。例如,对于一些看似晦涩难懂的表达,作者并未简单地给出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或者民间故事,使得我们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足见编纂者在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之间拿捏得炉火纯青。我尤其注意到,在许多条目后,作者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相关的德语俗语或俚语对照,这种横向的比较,极大地拓宽了学习者的视野,让人在学习单个谚语的同时,也能对德语语言的整体表达习惯建立起更立体的认知框架。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收录了多少条目,更在于它如何引领读者进入德语思维的世界。

评分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我一直认为,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掌握其“骨子里”的表达方式,而谚语正是这种精髓的集中体现。这本词典的收录范围显然非常全面,它不仅涵盖了那些耳熟能详、在日常对话中高频出现的经典谚语,更令人惊喜的是,它还收录了大量略显古老、但在文学作品或特定地区交流中依然鲜活存在的“活化石”般的表达。对于我这样的进阶学习者来说,这种广度至关重要,它能有效帮助我跨越日常口语的壁垒,真正理解德语文学的细微之处。此外,书中对于一些谚语的“现代应用”的说明也极其到位,它没有停留在历史的讲解,而是结合当代社会情境,解释了这些古老智慧在今天如何被重新解读和使用,这使得学习不再是考古,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匠心独运,让人爱不释手。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书籍物理触感的读者,一本好的书应该能带来愉悦的阅读仪式感。这本《德语谚语词典》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封面采用的材质,具有一种温润的磨砂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传递出一种知识的厚重感,但又不会笨重到让人望而却步。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极为考究,留白恰到好处,字体选择既有德语的严谨感,又不失现代阅读的流畅性。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设计上体现出的平衡感——它既要承载大量的语言信息,又不能显得拥挤。作者(或编者)显然深谙设计之道,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德语谚语的读者,也不会因为信息密度过大而产生畏难情绪。更令人赞叹的是,它对不同类别的谚语似乎采用了不同的字体或颜色标记(虽然我尚未完全摸透其中的奥秘),这种微妙的视觉提示,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层次感和辨识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