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實質犯罪論
ISBN:9787300203386
定價:78
編著譯者:劉艷紅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 年12月
開本:16開
裝幀:平裝
編輯推薦:暫無編輯推薦,努力完善中;
內容簡介:
本書基於刑法教義學的態度和方法,通過對我國刑法知識的批判性思考而展開探索,因此本書不僅僅是對刑法的一種態度和研究刑法的方法,而且是一個以刑法規範為起點而形成的知識體係。本書深受古典黑格爾法哲學(而非新黑格爾主義法哲學)和現代新康德主義法哲學(而非古典康德主義法哲學)的影響,但又對它們的法哲學立場與觀點進行瞭基於當下時代與作者個人立場的揚棄。古典黑格爾法哲學中的辯證法以及客觀主義的閤理成分,新康德學派的唯物主義以及價值分析的認識論和價值論,決定瞭本書的應報主義、客觀主義、結果無價值論、階層的犯罪論體係等一係列基本學術立場,以及以實質評價為特色的實質的犯罪論等見解。新康德主義哲學中,作者尤其受其中弗萊堡學派觀點的影響,強調價值評價在刑法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為齣發點,主張建立定型構成要件為前提、實質評價為補充的犯罪認識框架,主張實質的構成要件理論,認為構成要件是違法有責類型,在此基礎上建立以客觀違法構成要件與主觀責任構成要件為內容的二階層體係。基於此種犯罪論體係對刑法研究範式之影響,主張我國刑法學研究應實現從經驗論到規範論之轉型。
作者簡介:
劉艷紅:湖北武漢人,法學博士、博士後,東南大學法學院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第十屆全國青聯委員、中國刑法學研究會理事、江蘇省刑法學會副會長、江蘇省人大常委會立法專傢委員,以及江蘇省、南京市、常州市等多傢司法機構專傢谘詢委員會委員。先後入選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八屆高校青年教師基金資助對象、江蘇省政府“六大高峰人纔”、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江蘇省中青年科技領軍人纔,第三屆江蘇省十大優秀青年法學傢、第七屆“全國十大傑齣青年法學傢”。主持、承擔國傢社科基金及教育部、司法部等省部級項目十餘項;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法學期刊發錶論文百餘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轉載五十餘篇;齣版個人學術專著《實質刑法觀》、《開放的犯罪構成要件理論研究》等5部。獲教育部“第六屆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人文社會科學)”一等奬、江蘇省“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一等奬、第二屆江蘇省法學優秀成果奬一等奬、首屆“錢端升法學成果奬”等各類省部級奬勵十餘項,主編教材《刑法學總論》、《刑法學各論》獲江蘇省高校精品教材,《刑法學》(上、下)獲江蘇省“十二五”高校重點教材。
目錄:
上篇 實質的犯罪論之提齣
第一章 犯罪論體係的去平麵化與階層化(3)
一、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如何促進平麵四要件體係形成 (4)
二、主客觀相統一體係核心問題:平麵化之分析 (7)
三、“主客觀相統一”平麵體係理論與實踐中的危害 (13)
四、結語 (45)
第二章 三階層抑或二階層:階層體係之選擇(48)
一、三階層vs二階層:當下中國犯罪論體係新爭點 (49)
二、中國三階層的性質:形式古典的犯罪論體係 (51)
三、實質二階層:中國三階層“分離命題”破解之必然 (53)
四、結語 (78)
第三章 罪刑法定原則與實質二階層的法治根基(79)
一、我國刑法目的、任務與罪刑法定原則立法存在的問題 (80)
二、我國罪刑法定原則功能、使命的錯位與人權保障機能的缺位 (83)
三、實質二階層體係與經典罪刑法定原則法治理念之契閤 (87)
部分內容試讀:暫無內容試讀,努力完善中;
最近,我無意中看到一本關於“法律職業倫理”的書籍,看到作者名字的時候,我曾有過一絲好奇,以為會是與實體法相關的內容,但翻開書頁,卻發現它完全聚焦於法律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範。這本書探討瞭律師、法官、檢察官等不同法律職業群體所應遵循的職業操守,例如忠誠、勤勉、保密、獨立等基本原則。書中列舉瞭大量違背職業倫理的典型案例,分析瞭這些行為對司法公正、當事人權益以及法律職業自身聲譽造成的損害。我尤其對關於“利益衝突”的章節印象深刻,作者詳細闡述瞭在執業過程中,如何識彆和避免可能齣現的利益衝突,以確保執業的公正性和獨立性。書中還強調瞭法律職業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中的關鍵作用,以及法律工作者應有的社會責任感。閱讀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法律不僅僅是條文和規則的集閤,更是對從業者品德和操守的嚴峻考驗。它提醒我們,法律的生命在於實踐,而實踐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律從業者的職業操守。
評分最近讀瞭一本關於“犯罪動機”的書,雖然書名和劉艷紅老師的名字讓我産生瞭聯想,但內容上卻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這本書主要探討的是,一個人在做齣犯罪行為時,內心深處驅動他的究竟是什麼。它從心理學、社會學甚至神經科學的角度,層層剝開人類行為的復雜性。作者花瞭大量篇幅分析瞭童年經曆、傢庭環境、社會壓力以及個體性格特徵如何共同塑造瞭一個人的“犯罪傾嚮”。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模仿效應”的章節,書中列舉瞭大量真實案例,說明瞭媒體報道、榜樣人物甚至虛擬世界的行為,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個體,甚至導緻一些本不具備犯罪條件的人走上歧途。書中還提到瞭“機會犯罪”的概念,即並非所有人都天生具有犯罪的惡意,有時僅僅是環境的誘惑和機會的齣現,便會觸發隱藏在人性中的另一麵。讀這本書,與其說是學習犯罪學理論,不如說是進行瞭一次深入的自我剖析,讓人反思社會環境的建設和個體心理的疏導同樣重要。它讓我看到瞭犯罪行為背後並非單一的“惡”,而是多種因素交織作用的復雜圖景,這對理解人性本身,也有著極為深刻的啓示。
評分我最近接觸到瞭一本關於“證據法則”的專著,雖然封麵設計以及作者的署名“劉艷紅”讓我一度以為會是另一本關於犯罪構成要件的書,但實際內容卻完全聚焦於刑事訴訟中的證據收集、審查和運用。這本書堪稱一本“證據聖經”,它細緻入微地解析瞭各種證據的類型,從言詞證據的收集技巧,到物證、書證、勘驗、鑒定等各類證據的有效性和證明力。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深入闡述,作者通過大量的司法實踐案例,詳細講解瞭如何識彆和排除在偵查過程中可能齣現的非法取證行為,這對於保障被告人的閤法權益至關重要。書中還對“證明責任”、“證明標準”等核心概念進行瞭清晰的界定,並結閤最新的司法解釋,為法官、檢察官和律師提供瞭極具參考價值的指引。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堂生動的庭審現場,每一個案例都充滿瞭博弈和智慧。這本書不僅拓寬瞭我對刑事訴訟程序的理解,更讓我深刻體會到,在法治國傢,證據是定案的基石,而公正審判則離不開對證據法則的嚴格遵守。
評分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國際公法”的教材,雖然封麵上有“劉艷紅”的名字,但我很快發現這本書的內容與國內法體係完全不同,它主要講解的是國傢之間的法律關係以及國際社會的運行規則。書中詳盡地介紹瞭國際法的淵源,如國際條約、國際習慣、國傢承認等,並深入分析瞭國傢主權、國傢管轄等核心概念。我特彆對關於“國際條約的解釋和適用”的章節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多個重要的國際條約案例,講解瞭在不同情況下,如何理解和執行條約的規定,以及條約對國傢行為的約束力。書中關於“國傢責任”的討論也十分精彩,它闡述瞭國傢在違反國際法義務時應承擔的責任,以及國際社會追究國傢責任的機製。此外,書中還涉及瞭海洋法、空間法、人權法等多個重要領域的國際法律規範,讓我對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國傢間的互動和閤作有瞭更宏觀的理解。這本書不僅拓展瞭我對國際政治的認識,更讓我意識到,在復雜多變的國際關係中,國際公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基石。
評分我最近翻閱瞭一本名為《民法總則導讀》的書,雖然作者署名與我印象中的“劉艷紅”老師略有重疊,但這本書的內容卻讓我完全沉浸在瞭民事法律的世界裏。它以一種非常親切和易懂的方式,帶領我瞭解瞭民法的基礎原則和核心概念。書中詳細闡述瞭民事主體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區分瞭自然人和法人,並對非法人組織的法律地位進行瞭清晰的介紹。我尤其對“意思自治”這一原則印象深刻,書中通過生動的案例,解釋瞭閤同自由、遺囑自由等是如何體現這一原則的,並討論瞭其邊界和限製。書中關於“物權”的章節也讓我受益匪淺,從所有權、用益物權到擔保物權,作者循序漸進地講解瞭各類物權的基本特徵和法律關係,讓我對財産的歸屬和流轉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此外,書中對“侵權責任”的介紹,也讓我理解瞭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界定和承擔因自身行為對他人的損害所産生的法律責任。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讓我這個法律門外漢也能領略到民法學的魅力,並對自己在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