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无 著
图书标签:
  • 医院建设
  • 医疗建筑
  • 综合医院
  • 建设标准
  • 设计规范
  • 医疗工程
  • 建筑工程
  • 医院规划
  • 医疗设施
  • 建筑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1580177101
商品编码:1535847239
出版时间:2008-10-01

具体描述

作  者:无 著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编 定  价:12 出 版 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01日 页  数:39 装  帧:平装 ISBN:1580177101  总则
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三章 建筑面积指标
第四章 规划布局与建设用地
第五章 建筑标准
第六章 医疗设备
第七章 相关指标
本建设标准用词和用语说明
附件 

内容简介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是一项新修订的国家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建标[2008]164号通知批准发布,自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原《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996]547号文批准发布)同时废止。修订后的建设标准共分总则、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建筑面积指标、规划布局与建设用地、建筑标准、医疗设备、相关指标等七章。本建设标准附条文说明。本建设标准是为综合医院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合理确定建设水平服务的统一标准,是审批、核准综合医院建设项目的依据,是有关部门审查项目设计和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检查的尺度。

《现代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如何构建更具韧性、宜居和可持续的现代城市。全书以全球视野为基准,结合大量国内外先进案例与本土实践,系统梳理了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核心原则与前沿技术应用。 第一部分: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石与时代挑战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内涵与范畴,追溯了从早期田园城市运动到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演进脉络。重点分析了21世纪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核心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风险、人口结构变动(老龄化与区域集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限制,以及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的诉求。 我们着重阐述了“韧性城市”和“海绵城市”等新兴概念的内涵与实现路径。韧性规划强调系统对冲击的吸收、适应与快速恢复能力,不仅仅是防灾减灾的物理加固,更涵盖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多维协同。海绵城市则侧重于水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基础设施的构建,旨在提升城市对降水波动的自然调蓄能力。 书中详细剖析了多种规划范式,包括以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为核心的紧凑城市模式、以生态廊道和蓝绿空间为骨架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及基于多尺度分析的空间治理策略。我们认为,有效的城市规划必须是跨学科、全要素的综合治理方案,而非孤立的土地利用蓝图。 第二部分:空间结构优化与功能重塑 本章聚焦于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与核心功能区的重新定位。详细分析了“大城市病”的成因,并探讨了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在缓解中心城区压力方面的实践效果。 2.1 职住平衡与活力社区营造: 深入研究了混合土地使用(Mixed-Use Development)的规划策略,旨在减少通勤需求,提升社区的日常活力与步行友好性。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街道尺度设计、公共设施的均衡配置,来重塑社区的归属感和日常交往空间。同时,本书强调了对“灰空间”的激活与再利用,例如废弃工业遗址的文化转型与公共化。 2.2 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廊道建设: 摒弃将自然元素视为附加品的传统观念,本书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置于规划的核心地位。详细阐述了蓝网(水系)和绿网(植被)的系统性规划方法,包括河流廊道的生态修复、城市公园体系的连续性设计,以及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在微气候调节中的潜力。规划不仅仅是“留白”,更是“嵌入”自然过程。 2.3 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与共享: 针对传统基础设施的刚性与低效,本书探讨了韧性管网、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规划策略。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管廊”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ITS)等,实现基础设施的集约化、智能化和弹性化,提升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承载力。 第三部分:社会公平、公众参与和治理创新 规划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人。本部分将焦点从物理空间转向社会空间,探讨如何通过规划手段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发展。 3.1 空间公平性分析: 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量化评估了公共服务(教育、医疗、交通站点)在不同社会经济群体间的可达性差异。提出了“机会均等化”的规划目标,并探讨了保障性住房的区位选择、无障碍环境的全面构建等策略,以应对城市扩张带来的空间排斥现象。 3.2 深度公众参与机制: 传统听证会模式的局限性被充分剖析。本书推崇“参与式规划”、“共识规划”的理念,详细介绍了利用数字技术(如在线众筹规划、三维可视化模拟反馈)和社区工作坊(Charrette)来提升公众参与的深度和质量。强调规划师作为中介和协调者的角色转换。 3.3 规划的实施与监管: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本章分析了从概念到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挑战,对比了不同区域的规划审批流程与效率。重点介绍了弹性开发机制(如容积率银行、开发强度置换)、阶段性实施方案以及基于绩效的规划后评估体系,确保规划的动态适应性与可问责性。 第四部分:智慧规划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展望了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的颠覆性影响。 4.1 智慧城市的技术集成: 探讨了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AI)在城市要素监测、需求预测、应急响应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实时交通流数据优化信号配时,或通过传感器网络监测空气质量和水文变化,为规划决策提供即时反馈。 4.2 城市信息模型(CIM)与数字孪生: 详细介绍了三维GIS、BIM等技术如何汇聚成统一的城市信息模型,构建城市“数字孪生体”。这一工具能够实现规划方案的虚拟推演、多方案比选与长期影响评估,极大地提高了规划的精确性和前瞻性。 4.3 城市规划的全球治理视野: 总结了城市规划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碳中和目标、跨境生态保护)中应扮演的角色,强调了区域协同、跨界合作的重要性。 全书结构严谨,图文并茂,配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数据图表,旨在为城市管理者、规划师、建筑师、环境工程师以及关心城市未来的市民,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实用的规划工具箱和理论框架。它鼓励规划不再是静态的蓝图绘制,而是动态的、以人为本的、对未来负责任的社会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在细读《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数据和规范构成的巨大迷宫。这本书非常详尽地罗列了医院建设的各个要素,从选址的地质勘探,到屋顶的防水处理,再到电力系统的冗余设计,无一不详。它就像一份“技术说明书”,帮助我理解医院建造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一系列复杂而精密的规则。书中对各个区域的防火等级、消防通道的设置,以及医疗废弃物处理系统的要求,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充分体现了对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它所提供的解决方案,都是基于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的成果。然而,在我看来,这本书似乎更加侧重于“过程”的规范,而对“结果”的温度,略有忽视。它为如何建造一个“合格”的医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如何让这个“合格”的医院,真正成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空间,则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补充。

评分

翻阅《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我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像是缺了一块拼图。这本书的体系结构清晰,条理分明,在讲解各种建筑规范、消防要求、医疗流程布局等方面,都做到了面面俱到。它详细列举了不同功能区域的面积配比、设备配置、通风采光标准,甚至连不同科室的色彩搭配都给出了指导性建议。从我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操作手册”,告诉你如何“正确地”搭建一个医院。无论是从物理空间的规划,还是从技术层面的细节,都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我能感受到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倾注的巨大心血,力求将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提前考虑周全,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那些致力于医院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它所提供的标准,是衡量一个现代化医院是否合格、是否人性化的重要标尺。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始终在寻找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力量,一种关于“人”的温度。

评分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其近乎“无懈可击”的逻辑链条。它层层递进,从宏观的医院整体规划,到微观的每一个房间的详细设计,都呈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严密性。书中关于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的理念,以及对于特殊人群(如残障人士)的无障碍设计,都体现了前瞻性和社会责任感。我尤其欣赏它在设备预留、管线布局方面所做的详尽说明,这对于未来的设备更新换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大大降低了后期改造的难度。从建筑工程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为如何建设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性医院,提供了一套极其可靠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大师,用精准的语言和详实的图例,勾勒出理想的医院蓝图。然而,我始终觉得,一所伟大的医院,除了硬件上的优越,更在于它能否承载起人们对生命最深切的希望和最真挚的关怀。

评分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对于“如何构建”的极致追求。书中对于医院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如门诊、住院、医技、行政等,都给出了详尽的尺寸、布局和设备配置建议。它就像一本“操作指南”,指导我们如何一步步搭建一个现代化医院的骨架。我注意到书中对于通风系统、照明设计、甚至噪声控制的详细要求,这都体现了对患者舒适度的考量。它像一位严谨的工程师,用精确的数字和专业的术语,确保医院的每一个角落都符合最高标准。然而,当我尝试从中汲取一些关于“为何要这样建”的深层理念时,却感到有些空泛。这本书更像是在告诉你“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对于“为什么这样做”背后的情感连接、文化传承,以及如何通过建筑来传递希望和治愈的力量,则鲜有提及。它为我们提供了建造高质量医院的“蓝图”,但如何在这蓝图上描绘出更富有生命力和人文色彩的“画卷”,则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评分

读完《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我脑海中浮现的更多是冰冷的数字和严苛的条文,而非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医疗场所。书中对于每个房间的尺寸、通道的宽度、材料的选择,都给出了精确到毫米的数据,以及严格的规范要求。我理解,这是为了保证医疗活动的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提升效率。例如,对于手术室的洁净度要求,对于ICU病房的隔音措施,对于急诊通道的设计,都详细阐述了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安全考量。它像一本“建筑百科全书”,将一个复杂工程的每一个细节都拆解开来,细致地展示。但当我合上书本,想象着未来在这里工作的医护人员,或者在这里接受治疗的病人时,我却感到一丝疏离。这本书似乎更关注“如何建造一个功能齐全的机器”,而非“如何创造一个能够抚慰心灵、重塑健康的家园”。那种关于人性化关怀、艺术审美融入建筑、以及如何通过环境营造来缓解病患焦虑的讨论,在这本书中几乎觅不可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