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
定價:49.00元
作者:(英)牛頓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301095515
字數:557000
頁碼:400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781kg
編輯推薦
忠於原著的中文譯本,牛頓經典力學第1部劃時代的巨著,影響遍及經典自然科學的所有領域!《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達到的理論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其後也不多見。愛因斯坦說:“至今還沒有可能用一個同樣無所不包的統一概念,來替代牛頓的關於宇宙的統一概念。而要是沒有牛頓的明晰的體係,我們到現在為止所取得的收獲就會成為不可能。”內容涉及天文、物理、生物、心理、政治、經濟、法律與軍事等領域。這些領域是過運河、現在和將來人類認識世界與發行世界必然從事的、關係人類命運與前途的事業。
內容提要
在科學史上,《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是經典力學的第1部經典著作,劃時代的巨著,也是人類掌握的第1個完整的科學的宇宙論和科學理論體係,其影響所及,遍布經典自然科學的所有領域,並在其後300年裏一再取得豐碩成果。
就人類文明史而言,它成就瞭英國工業革命,在法國誘發瞭啓濛運動和大革命,在社會生産力和基本社會製度兩方麵都有直接而豐富的成果。迄今為止,還沒有第二個重要的科學和學術理論,取得過如此之大的成就和影響。
從科學研究內部來看,《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示範瞭一種現代科學理論體係的樣闆,包括理論體係的結構、研究方法和研究態度、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等多方麵內容。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達到的理論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其後也不多見。愛因斯坦說:“至今還沒有可能用一個同樣無所不包的統一概念,來替代牛頓的關於宇宙的統一概念。而要是沒有牛頓的明晰的體係,我們到現在為止所取得的收獲就會成為不可能。”
內容涉及天文、物理、生物、心理、政治、經濟、法律與軍事等領域。這些領域是過運河、現在和將來人類認識世界與發行世界必然從事的、關係人類命運與前途的事業。
目錄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導讀
定義
運動的公理或定律
第1編;物體的運動
第1章 初量與終量的比值方法,由此可以證明下述命題
第2章 嚮心力的確定
第3章 物體在偏心的圓錐麯綫上的運動
第4章 由已知焦點求橢圓、拋物綫和雙麯綫的軌道
第5章 焦點未知時怎樣求軌道
第6章 怎樣求已知軌道上的運動
第7章 物體的直綫上升或下降
第8章 受任意類型嚮心力作用的物體環繞軌道的確定
第9章 沿運動軌道的物體運動:迴歸點運動
第10章 物體在給定錶麵上的運動;物體的擺運動
第11章 受嚮心力作用的相互吸引運動
第12章 球體的吸引力
第13章 非球形物體的吸引力
第14章 受指嚮極大物體 各部分的嚮心力推動的極小物體的運動
第二編:物體(在陰滯介質中)的運動
第1章 受與速度成正比的阻力作用的物體運動
第2章 受正比於速度平方的阻力作用的物體運動
第3章 物體受部分正比於速度部分正比速度平方的阻力運動
第4章 物體在阻滯介質中的圓運動
第5章 流體密度和壓力;流體靜力學
第6章 流體的運動,及其對拋體的阻力
第7章 通過流體的傳播的運動
第8章 流體的圓運動
第三編:宇宙體係(使用數學的論述)
哲學中的推理規則
現象
命題
月球會點的運動
總釋
譯後記
作者介紹
牛頓(Isaac Newton, 1642-1727),英國物理學傢、天文學傢和數學傢,生於林肯郡。 在天文學方麵,1672年牛頓創製瞭反射望遠鏡;他還解釋瞭潮汐的現象,指齣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朔望月有關,而且與太陽的引力也有關係;另外,牛頓從理論上推測齣地球不是球體,而是兩極稍扁、赤道略鼓,並由此說明瞭歲差現象等。在物理學上,牛頓基於伽利略、開普勒等人的工作,建立瞭三條運動基本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並建立瞭經典力學的理論體係。在數學上,牛頓創立瞭“牛頓二項式定理”,並和萊布尼茲幾乎同時創立瞭微積分學。在光學方麵,牛頓發現白色日光由不同顔色的光構成,並製成'牛頓色盤';關於光的本性,牛頓創立瞭光的“微粒說”。 在牛頓的著作《自然科學原理》中,他用數學解釋瞭哥白尼的日心說和天體運動的現象。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可以說是一種獨特的、帶著古典韻味的理性敘事。它不像現代科普讀物那樣追求輕快和易懂,反而帶著一種近乎於巴洛剋式的復雜與嚴謹。每一個論證步驟都經過瞭反復的打磨,句子結構往往很長,但信息密度極高,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領會其深層含義。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閱讀門檻是相當高的,它要求讀者不僅具備紮實的數學功底,更需要對科學史和哲學史有基本的瞭解,否則很容易在繁復的符號推演中迷失方嚮。然而,一旦你適應瞭這種節奏,你會發現其中蘊含著一種近乎於建築美學的秩序感。作者似乎在用文字構建一個完美的、邏輯自洽的數學模型宇宙,然後邀請讀者進入其中體驗一次嚴密的邏輯漫步。它更像是一部思想的“礦石精煉廠”,將原始的物理直覺提純成瞭高純度的哲學結論。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有些“孤獨”的。它更像是作者與宇宙間某種終極數學規律的私密對話,讀者隻是受邀進入一個相對封閉的思辨場域。其中很多推導和論述,明顯是受到瞭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大陸哲學思潮的深刻影響,帶著一種對“理性完滿性”的執著追求。作者對因果律的論述尤其精彩,他沒有滿足於簡單的綫性推演,而是將因果鏈條置於一個更宏大的時間結構中去考察,試圖揭示其內在的必然性和張力。這種對確定性的渴望,貫穿瞭全書,使得即便在討論最微小的粒子行為時,也充滿瞭宿命般的邏輯必然感。對於那些更偏愛經驗主義、傾嚮於“多做實驗少思考”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會顯得過於晦澀和教條,但對於熱衷於在數學形式中尋找世界終極奧秘的探索者而言,它無異於一本開啓新視野的密碼本。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評價,完全可以用“震撼”來形容,但這種震撼並非來自於它提供瞭多少新穎的實驗發現,而是其對既有知識體係進行“祛魅”的深度和廣度。作者似乎不滿足於在既定的數學框架內進行修修補補,而是試圖從更底層的公理係統齣發,去追問“為什麼必須是這樣的數學”纔能描述“這個世界”。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感覺自己不是在讀一本科學書籍,而是在參與一場跨越瞭牛頓、萊布尼茨和康德時代的思想辯論。特彆是在討論能量守恒和對稱性關係的章節,作者的論述簡潔卻又不失磅礴氣勢,清晰地揭示瞭數學結構如何內在地決定瞭物理現象的邊界和可能性。這種“形而上學”的視角,讓那些原本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物理定律,重新煥發齣瞭它們的哲學光彩。對於那些真正想弄明白“科學的根基在哪裏”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足夠堅實的思想階梯,讓人得以攀登到更高處審視整個科學大廈的結構。
評分這部著作,簡直是把物理學那冰冷、抽象的數學語言,硬生生地注入瞭哲學的靈魂,讀起來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作者沒有滿足於僅僅羅列公式和定理,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數學結構背後所蘊含的實在性、必然性和美學價值。我尤其欣賞它對“運動”概念的重構,它不再僅僅是高中物理課本裏那個被簡化、被平均化的矢量變化,而是被提升到瞭一種本體論的層麵去審視。那些關於時空連續性的論證,雖然邏輯嚴密到令人發指,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宇宙秩序的敬畏,卻又讓人感到一種溫暖的確定性。很多教科書讀完後,閤上書本,知識點散落一地,但這本書不一樣,它像一把精密的鑰匙,幫你把散落的碎片重新拼接到一個宏大的圖景中去。讀完後,你會開始質疑很多你習以為常的物理直覺,轉而用一種更具批判性、更富思辨性的眼光去看待實驗數據和理論推導之間的鴻溝。它對經典力學基礎的解構和重建工作,是極其紮實且富有洞察力的,堪稱一麯對理性思維的頌歌。
評分我接觸過不少關於物理基礎的書籍,但很少有哪一本能像這部作品一樣,如此不遺餘力地去探究“量”與“測”之間的本體論關係。作者似乎在有意地迴避那些光怪陸離的現代物理猜想,而是將焦點牢牢地鎖定在那些構成瞭我們日常經驗世界的經典物理框架之上,但探討的深度卻遠超任何一本普通教材。它對“參考係”的概念進行瞭近乎於宗教式的虔誠審視,闡述瞭如何從最樸素的觀察齣發,通過一係列不可逆轉的數學選擇,最終構建齣我們所依賴的經典物理世界。這種自下而上的構建過程,極大地增強瞭對科學理論的信心,因為它展示瞭理論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基於最基本、最可被驗證的邏輯鏈條搭建而成。讀完後,看待任何物理實驗,都會不自覺地去追溯它的公理基礎,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思維習慣的養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