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马丁·布伯著的这本《我和你(精)》通过探讨“我和你”与“我和它”两种关系范畴,区分出经验世界与关系世界,对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我和你”的关系存在于两个能动的主体之间,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两个主动主体的相遇和对话。本书观点对人文社科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德)马丁·布伯(Martin Buber) 著;杨俊杰 译 马丁·布伯(1878―1965),生于奥地利,犹太宗教哲学家、翻译家、德语文体大师。著述领域包含犹太神秘主义、社会哲学、研究、宗教现象学等。布伯的哲学关注人与其他事物的“相遇”或“对话”。《我和你》是表达其哲学观点的代表作。 1923 年问世的《我和你》(Ich und Du),是犹太思想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 1878—1965)的名篇。在汉语学界,这本书已有三种翻译。其一,(台湾)许碧端翻译的《我与你》, 1974 年在台北出版,1993 年有新印刷。其二,(台湾)张毅生翻译的《吾与汝》,1979 年发表在台湾《鹅湖》月刊,分三期连载(卜伯 1979.5: 1,28—39; 1979.5: 2, 39—50; 1979.5: 3, 24—38)。其三,(北京)陈维纲翻译的《我与你》,北京、台湾均有印行。相对而言,张毅生的翻译发表在许多治“西”学的人不太熟悉的“中”学刊物上,所产生的影响不及此前许碧端、之后陈维纲的两种译本。等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种充满象征意义的写作风格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过于晦涩,会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疲惫。然而,这本书成功地用其强大的画面感将我俘虏了。它构建的世界观宏大而又内敛,充满了古典文学的韵味,但又时不时地冒出一些极具现代感的荒诞元素,这种混搭带来的张力非常迷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时间”的理解和处理。时间在这里不是一个固定的刻度,而是一种可以被扭曲、被折叠、甚至是被遗忘的物质。书中有些段落,时间似乎停滞了,所有的动作都变得缓慢而具有仪式感;而另一些地方,历史的洪流则以惊人的速度冲刷而过,留下满目疮痍的景象。这种对非线性叙事的驾驭能力,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它迫使你放慢脚步,去感受每一个词语背后的重量,去体味那种存在与虚无之间摇摆不定的哲学思辨。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充满了挑战性,但也因此收获了巨大的满足感。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情感表达上非常克制,甚至可以说是冷峻的,但这恰恰是它力量的来源。作者似乎故意拉开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没有进行过多的情感渲染或道德评判,而是将那些最原始、最赤裸的生存状态直接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冷静的观察者视角,反而让读者在抽离的同时,更容易进行自我投射。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需要时间来消化那种被直接触及的真相。书中对于“记忆”的探讨尤其深刻,记忆在这里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一种主动的构建和修补过程,充满了谎言和自我欺骗的成分。作者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我们如何为了生存而不断重写自己的过去。读完后,我对自己记忆中那些“牢不可破”的片段产生了怀疑,这种认知上的松动,让人感到既不安又兴奋。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高精度的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愿直视的角落。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声音”的运用,这在文学作品中是相当少见的表现手法。我几乎能“听”到书中的世界在发生什么。不是那种直白的对话记录,而是环境音、情绪的低语、甚至是一种无声的、弥漫在空气中的寂静,都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比如,描绘城市边缘一个废弃工厂的场景,那种金属的锈蚀声、风穿过破碎窗户的呜咽,以及远处微弱的机器运转声,共同构成了一部立体的听觉交响乐。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使得人物的情感波动也变得更加立体可感。他们不是在“说”出他们的痛苦,而是在那种特定的音景中“发生”着痛苦。此外,角色的塑造也十分高明,他们都有着强烈的个体性,但同时又代表着某种普遍的人类困境。他们之间关系的建立和瓦解,如同音符之间的和弦变化,时而和谐,时而刺耳,但总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和必然性。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作品的整体感觉,那大概是“陌生化的惊艳”。作者在构建场景和角色时,总是使用一种略微偏离现实的镜头语言,使得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都变得新奇起来。举个例子,书中描绘的“家”的概念,完全颠覆了我固有的认知。它不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一种流动的、随时可能坍塌的心理结构。这种对日常主题的深度解构,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叙事中的哲思是如此的自然而然地融入情节,如同血液流经身体的每一部分,毫不刻意,却又无处不在。你不会觉得它是在说教,而是发现,啊,原来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被看待。它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个段落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对于那些追求文学深度和创新性表达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要求你全神贯注,但回报给你的,是远远超出预期的精神体验。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每一个侧面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却又共同指向一个模糊而引人入胜的中心。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绘人物的内心挣扎和微妙的情感流动时,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记得其中一段描写主角在雨夜中漫步的场景,那种湿冷、那种被世界遗弃的孤寂感,竟然能通过文字清晰地传递到读者的皮肤上。文字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如潺潺溪流般舒缓,让人沉浸在宁静的氛围中;时而又像骤然爆发的雷鸣,将那些被压抑的情感瞬间释放出来,冲击力十足。更令人称道的是,叙事结构上那种跳跃式的处理,并非传统线性叙事,而是充满了隐喻和象征,像是在解一个精巧的谜题,每解开一个线索,都会带来新的困惑和更深的探究欲。我不得不反复阅读某些章节,试图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暗示。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个需要时间去消化的艺术品,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