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滑坡災害與防治技術研究
書號:9787562535461
作者:吳璋,石智軍,董書寜著
齣版社:中國地質大學齣版社
版次:2015年3月第1版
字數:540韆字
定價:68.00
目錄
第一篇 滑坡災害基礎知識
1.概述
2.邊坡的分類
3.滑坡發育條件
4.滑坡調查及勘測
5.滑坡穩定性分析與評價
6.滑坡減災理論與防治技術
7.滑坡監測
8.工程管理和信息化施工
9.滑坡災害防治技術的發展展望
第二篇 錨固技術研究
10.錨固技術概述
11.預應力錨杆(索)錨固機理
12.土層錨索固機理實驗研究
13.岩層錨杆(索)錨固機理試驗研究
14.錨杆(索)材料
15.錨固工程的設計
16.錨杆(索)的施工
17.錨杆(索)試驗元驗收
第三篇 微型樁防治滑坡技術研究
18.概論
19.微型樁支護體係分類
20.微型樁支護體係力學分析
21.微型樁支護體係試驗
22.微型樁支護體係加固機理研究
23.微型樁支護體係加固滑坡的設計
24.微型樁的施工
25.微型樁工程質量控製與驗收
第四篇 滑坡防治工程實例
26.南昆鐵路八渡火車站滑坡治理工程
27.銅黃高速公路西河水庫滑坡治理工程
28.西漢高速公路秦嶺|||號特長隧道下行綫進口加固工程
29.徽杭高速公路YK60+220~+470高邊坡治理工程
30.黃陵二號煤礦高位水池滑坡治理工程
31.寶雨山煤業有限公司矸石山滑坡治理從此
32.青海S101綫K367+020~+195段滑坡治理工程
33.青海S101綫K363+820~K364+480段1#滑坡治理工程
34.結論與展望
這部著作的齣版,無疑為我們研究復雜多變的地質災害領域注入瞭一股新鮮而有力的理論與實踐結閤的血液。我尤其欣賞作者們在梳理現有研究成果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宏大而又精微的視野。他們並沒有止步於對傳統滑坡分類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地質構造背景下,驅動力與響應機製之間的微妙關聯。書中對那些看似孤立的、區域性的滑坡事件的係統性分析,使得原本碎片化的案例研究有瞭一個更高維度的參照係。例如,在探討植被覆蓋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時,作者們沒有采用那種程式化的“增加/減少”的描述,而是結閤瞭水文耦閤過程,闡述瞭不同生長階段的植被根係如何重塑土壤的孔隙結構和抗剪強度,這種深入到微觀力學層麵的探討,對於工程實踐者來說,無疑提供瞭更為紮實的理論支撐,避免瞭盲目套用經驗公式的風險。而且,書中對於新興的監測技術如InSAR和分布式光縴傳感器的應用案例分析,也展示瞭作者們緊跟前沿科技的步伐,使得整本書的知識體係既有深厚的曆史積澱,又不失對未來趨勢的敏銳捕捉。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構建一個全麵、深入的滑坡災害認知框架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部引導我們思考災害本質的學術指南。
評分從排版和配圖的質量來看,這部由專業齣版社齣版的著作,確實達到瞭很高的水準。在涉及地質剖麵圖、岩土體破壞模式示意圖以及監測數據麯綫圖時,圖像的清晰度和信息密度都控製得非常好。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復雜的空間幾何關係,例如潛在滑動麵的形態預測時,高質量的圖件能夠起到“一圖勝韆言”的效果,極大地減輕瞭讀者的理解負擔。很多技術書籍的配圖模糊不清或者過於簡陋,使得讀者必須反復查閱正文纔能理解其意圖,但這本就沒有這個問題。此外,書中對專業術語的定義和注釋也相當詳盡,確保瞭即便是跨學科背景的讀者也能相對順暢地進入主題。整體的閱讀體驗是流暢而愉悅的,這對於一本技術性極強的專業書籍來說,實屬不易。它不僅是一次知識的傳授,也是一次對專業領域視覺化錶達規範的優秀示範。
評分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們在引用和整閤不同學派觀點時的平衡性。在滑坡研究領域,不同學派之間,尤其是在關於“緻災主控因素”的界定上,常常存在路綫之爭。然而,這部作品展示瞭極高的學術包容度和整閤能力。它既沒有完全偏嚮於強調水文效應的主流觀點,也沒有忽視結構控製的主導作用,而是巧妙地將兩者置於一個多因素耦閤的框架下進行辯證分析。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們在力求還原地質過程復雜性的過程中所付齣的巨大努力——他們似乎在試圖告訴讀者,自然界中的滑坡很少由單一因素決定,而是多種條件的“共謀”結果。這種不帶偏見的、基於證據的綜閤論述,對於正在進行畢業設計或學位論文研究的研究生來說,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範例:如何吸納多元視角,構建一個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研究體係。這種開放且批判性的學術態度,是這本書最值得稱贊的品質之一。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連接純粹理論模型與殘酷工程現場之間的堅實橋梁。很多災害防治的文獻往往過於偏嚮於數學推導的優雅性,而忽略瞭實際施工環境中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導緻研究成果在實際應用中大打摺扣。然而,這部作品卻非常務實地處理瞭這些“髒活纍活”。作者們沒有迴避諸如地質信息獲取的精度問題、數值模擬參數設定的主觀性,以及施工擾動對原有穩定狀態的不可逆影響等難題。特彆是關於“防治技術”部分的論述,簡直就是一份精煉的“實戰寶典”。他們對錨固技術、排水工程以及生態護坡等主流方法的優缺點進行瞭極其坦誠的對比,不僅僅停留在“有效”或“無效”的判斷上,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們在特定地質條件下的“成本效益比”和“長期維護難度”。這種深入骨髓的實用主義態度,使得這本書對於那些常年與山體打交道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來說,具有無可替代的參考價值。它教會我們的不是如何構建一個完美的理論模型,而是如何在充滿變數的現實世界中,做齣最審慎、最經濟、最可靠的工程決策。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和邏輯推進,體現瞭一種罕見的嚴謹與條理清晰。它並非簡單地堆砌知識點,而是圍繞著“認知—預測—控製”這一完整的研究鏈條進行層層遞進的展開。首先,作者們從地球動力學和區域構造背景入手,為我們建立瞭理解滑坡發生的宏觀背景,這對於初學者來說,能夠迅速建立起全局觀,避免陷入孤立事件的分析陷阱。隨後,他們自然而然地過渡到邊坡的本構關係和失穩判據的探討,這裏的數學錶達雖然專業,但配以詳盡的圖示和文字解釋,使得復雜概念得以有效消化。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書中對“風險評估”模塊的處理。它超越瞭單純的概率計算,而是將社會經濟因素納入考量,構建瞭一個更貼近真實世界中災害管理需求的風險矩陣。這種係統性的思維方式,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防治工作不僅僅是地質學傢的事,更是涉及社會規劃和資源分配的復雜工程。這種全流程的梳理,極大地提升瞭本書作為一本綜閤性專著的地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