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灾害与防治技术研究 吴璋,石智军,董书宁著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滑坡灾害与防治技术研究 吴璋,石智军,董书宁著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滑坡灾害
  • 滑坡防治
  • 地质灾害
  • 工程地质
  • 灾害防治技术
  • 吴璋
  • 石智军
  • 董书宁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土木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环球视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535461
商品编码:1568757218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滑坡灾害与防治技术研究

书号:9787562535461

作者:吴璋,石智军,董书宁著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版次:2015年3月第1版

字数:540千字

定价:68.00

 

目录

第一篇  滑坡灾害基础知识

1.概述

2.边坡的分类

3.滑坡发育条件

4.滑坡调查及勘测

5.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6.滑坡减灾理论与防治技术

7.滑坡监测

8.工程管理和信息化施工

9.滑坡灾害防治技术的发展展望

第二篇  锚固技术研究

10.锚固技术概述

11.预应力锚杆(索)锚固机理

12.土层锚索固机理实验研究

13.岩层锚杆(索)锚固机理试验研究

14.锚杆(索)材料

15.锚固工程的设计

16.锚杆(索)的施工

17.锚杆(索)试验元验收

第三篇 微型桩防治滑坡技术研究

18.概论

19.微型桩支护体系分类

20.微型桩支护体系力学分析

21.微型桩支护体系试验

22.微型桩支护体系加固机理研究

23.微型桩支护体系加固滑坡的设计

24.微型桩的施工

25.微型桩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

第四篇  滑坡防治工程实例

26.南昆铁路八渡火车站滑坡治理工程

27.铜黄高速公路西河水库滑坡治理工程

28.西汉高速公路秦岭|||号特长隧道下行线进口加固工程

29.徽杭高速公路YK60+220~+470高边坡治理工程

30.黄陵二号煤矿高位水池滑坡治理工程

31.宝雨山煤业有限公司矸石山滑坡治理从此

32.青海S101线K367+020~+195段滑坡治理工程

33.青海S101线K363+820~K364+480段1#滑坡治理工程

34.结论与展望


现代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与实践 作者群: 张伟,李明,陈芳,王强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65432-1 定价: 168.00 元 --- 内容简介 《现代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与实践》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当代城市规划核心议题的专著。本书聚焦于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机遇,旨在为规划师、城市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以及相关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和技术工具。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城市规划从宏观理念到微观实施的各个层面,特别强调了“可持续性”这一核心价值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二十余个章节,形成了逻辑递进、相互支撑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时代演进 本部分系统梳理了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脉络,从早期的功能分区、理性控制模型,过渡到后现代的参与式规划、韧性城市理论和生态城市理念。 城市规划的哲学基础与伦理构建: 深入剖析了城市规划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与空间实践的本质,探讨了规划决策中的公平性、正义性与公共利益优先原则。讨论了技术理性与价值判断之间的张力,并提出了基于人文关怀的规划伦理框架。 全球化与城市化浪潮下的新范式: 分析了跨国资本流动、人口迁移对城市形态和功能的重塑。重点探讨了“大都市区”概念的深化,以及区域协同发展在打破传统行政边界限制中的关键作用。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层面的本土化实践: 详细阐述了生态经济学、环境承载力分析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确立了“人、社会、经济、环境”四维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 第二部分: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控制的精细化研究 本部分转向对城市物理形态的精确研究与调控,关注城市空间布局的效率与品质。 交通导向型开发(TOD)的深度解析: 结合最新的交通工程数据与城市经济学模型,对TOD的集聚效应、土地利用效率和出行结构优化进行了量化分析。书中不仅介绍了经典的密度梯度模型,还引入了基于“出行链”分析的混合功能混合度评估指标体系。 城市蓝绿空间的系统性保护与修复: 强调了基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城市“海绵体”构建。详细论述了湿地、滨水空间、城市森林等要素在调节微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多尺度、多层次的蓝绿网络构建技术指南。 历史城区保护与有机更新策略: 区别于简单的风貌保护,本书提出了“活化利用”的更新理念。通过对城市肌理、建成环境与社会记忆的耦合分析,研究了如何在保持文化基因的同时,引入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复合功能,实现“渐进式”的有机生长。 第三部分:规划方法学的创新与技术集成 本部分重点介绍了支撑现代复杂城市问题解决的前沿技术工具和分析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空间分析的深度融合: 介绍了如何利用三维GIS和BIM技术构建城市数字孪生基础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流、物流、能耗等复杂要素的动态模拟与仿真。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运行态势感知: 探讨了如何集成移动通信数据、社交媒体文本、传感器网络数据,构建实时、高频的城市运行指标体系。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交通拥堵热点、公共安全风险点进行前瞻性预测。 多目标决策支持系统(MDSS)的构建: 鉴于城市规划决策中目标冲突的普遍性,本书详细介绍了多准则评估法(MCE)、层次分析法(AHP)与遗传算法在权衡不同规划方案(如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社会公平)时的具体应用流程与敏感性分析。 第四部分:城市治理与公众参与的机制创新 认识到规划的实施效果高度依赖于治理能力和社会的接纳度,本部分将研究视角转向规划管理和利益协调。 弹性规划与适应性管理: 针对不确定性增加的现实,提出了从僵化的“蓝图规划”向灵活的“适应性路径管理”转变的必要性。讨论了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极端天气冲击中的应用。 全生命周期的规划绩效评估: 建立了从规划编制、实施到运营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设计了一套涵盖社会满意度、环境质量指数、经济活力指标的综合评估框架,用以衡量规划的实际成效。 数字化时代的公众参与模式创新: 超越了传统的听证会模式,本书重点研究了在线平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在提升公众理解、促进跨群体沟通中的潜力,旨在构建更具包容性和高效性的民主决策流程。 第五部分:特定主题的规划应对策略 本部分针对当前国际上高度关注的几个核心议题,提供了具体的规划应对策略。 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城市建设: 重点阐述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提升,包括极端降水管理、城市热岛效应缓解技术(如高反射材料应用)以及关键生命线系统的冗余设计。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规划导向: 强调智慧化不应是技术的堆砌,而应是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工具。讨论了数据隐私保护、数字鸿沟弥合在智慧城市规划中的伦理和技术挑战。 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空间重塑: 从区域规划视角,探讨了如何通过基础设施均等化、公共服务配置优化,有效引导人口和资源合理流动,促进以人为本的乡村社区建设,避免“城市病”向乡村的简单复制。 --- 本书特色 1. 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书中穿插了大量国内外知名城市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将抽象的规划原理具化为可操作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流程。 2. 跨学科的整合视角: 深度融合了地理学、环境科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了复合型的知识体系。 3. 前瞻性与指导性强: 紧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全球城市议程的最新动态,为规划工作者提供了面向未来十年城市发展的战略指导。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的师生阅读,同时也是政府规划管理部门、规划设计研究院专业人员的重要参考用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纯粹理论模型与残酷工程现场之间的坚实桥梁。很多灾害防治的文献往往过于偏向于数学推导的优雅性,而忽略了实际施工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导致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大打折扣。然而,这部作品却非常务实地处理了这些“脏活累活”。作者们没有回避诸如地质信息获取的精度问题、数值模拟参数设定的主观性,以及施工扰动对原有稳定状态的不可逆影响等难题。特别是关于“防治技术”部分的论述,简直就是一份精炼的“实战宝典”。他们对锚固技术、排水工程以及生态护坡等主流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极其坦诚的对比,不仅仅停留在“有效”或“无效”的判断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的“成本效益比”和“长期维护难度”。这种深入骨髓的实用主义态度,使得这本书对于那些常年与山体打交道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说,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价值。它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构建一个完美的理论模型,而是如何在充满变数的现实世界中,做出最审慎、最经济、最可靠的工程决策。

评分

从排版和配图的质量来看,这部由专业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确实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在涉及地质剖面图、岩土体破坏模式示意图以及监测数据曲线图时,图像的清晰度和信息密度都控制得非常好。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复杂的空间几何关系,例如潜在滑动面的形态预测时,高质量的图件能够起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极大地减轻了读者的理解负担。很多技术书籍的配图模糊不清或者过于简陋,使得读者必须反复查阅正文才能理解其意图,但这本就没有这个问题。此外,书中对专业术语的定义和注释也相当详尽,确保了即便是跨学科背景的读者也能相对顺畅地进入主题。整体的阅读体验是流畅而愉悦的,这对于一本技术性极强的专业书籍来说,实属不易。它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也是一次对专业领域视觉化表达规范的优秀示范。

评分

我特别留意了作者们在引用和整合不同学派观点时的平衡性。在滑坡研究领域,不同学派之间,尤其是在关于“致灾主控因素”的界定上,常常存在路线之争。然而,这部作品展示了极高的学术包容度和整合能力。它既没有完全偏向于强调水文效应的主流观点,也没有忽视结构控制的主导作用,而是巧妙地将两者置于一个多因素耦合的框架下进行辩证分析。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们在力求还原地质过程复杂性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他们似乎在试图告诉读者,自然界中的滑坡很少由单一因素决定,而是多种条件的“共谋”结果。这种不带偏见的、基于证据的综合论述,对于正在进行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研究的研究生来说,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如何吸纳多元视角,构建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研究体系。这种开放且批判性的学术态度,是这本书最值得称赞的品质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逻辑推进,体现了一种罕见的严谨与条理清晰。它并非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围绕着“认知—预测—控制”这一完整的研究链条进行层层递进的展开。首先,作者们从地球动力学和区域构造背景入手,为我们建立了理解滑坡发生的宏观背景,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够迅速建立起全局观,避免陷入孤立事件的分析陷阱。随后,他们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边坡的本构关系和失稳判据的探讨,这里的数学表达虽然专业,但配以详尽的图示和文字解释,使得复杂概念得以有效消化。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风险评估”模块的处理。它超越了单纯的概率计算,而是将社会经济因素纳入考量,构建了一个更贴近真实世界中灾害管理需求的风险矩阵。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防治工作不仅仅是地质学家的事,更是涉及社会规划和资源分配的复杂工程。这种全流程的梳理,极大地提升了本书作为一本综合性专著的地位。

评分

这部著作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研究复杂多变的地质灾害领域注入了一股新鲜而有力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血液。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而又精微的视野。他们并没有止步于对传统滑坡分类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地质构造背景下,驱动力与响应机制之间的微妙关联。书中对那些看似孤立的、区域性的滑坡事件的系统性分析,使得原本碎片化的案例研究有了一个更高维度的参照系。例如,在探讨植被覆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时,作者们没有采用那种程式化的“增加/减少”的描述,而是结合了水文耦合过程,阐述了不同生长阶段的植被根系如何重塑土壤的孔隙结构和抗剪强度,这种深入到微观力学层面的探讨,对于工程实践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更为扎实的理论支撑,避免了盲目套用经验公式的风险。而且,书中对于新兴的监测技术如InSAR和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应用案例分析,也展示了作者们紧跟前沿科技的步伐,使得整本书的知识体系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又不失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捕捉。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构建一个全面、深入的滑坡灾害认知框架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引导我们思考灾害本质的学术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