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滑坡灾害与防治技术研究
书号:9787562535461
作者:吴璋,石智军,董书宁著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版次:2015年3月第1版
字数:540千字
定价:68.00
目录
第一篇 滑坡灾害基础知识
1.概述
2.边坡的分类
3.滑坡发育条件
4.滑坡调查及勘测
5.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6.滑坡减灾理论与防治技术
7.滑坡监测
8.工程管理和信息化施工
9.滑坡灾害防治技术的发展展望
第二篇 锚固技术研究
10.锚固技术概述
11.预应力锚杆(索)锚固机理
12.土层锚索固机理实验研究
13.岩层锚杆(索)锚固机理试验研究
14.锚杆(索)材料
15.锚固工程的设计
16.锚杆(索)的施工
17.锚杆(索)试验元验收
第三篇 微型桩防治滑坡技术研究
18.概论
19.微型桩支护体系分类
20.微型桩支护体系力学分析
21.微型桩支护体系试验
22.微型桩支护体系加固机理研究
23.微型桩支护体系加固滑坡的设计
24.微型桩的施工
25.微型桩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
第四篇 滑坡防治工程实例
26.南昆铁路八渡火车站滑坡治理工程
27.铜黄高速公路西河水库滑坡治理工程
28.西汉高速公路秦岭|||号特长隧道下行线进口加固工程
29.徽杭高速公路YK60+220~+470高边坡治理工程
30.黄陵二号煤矿高位水池滑坡治理工程
31.宝雨山煤业有限公司矸石山滑坡治理从此
32.青海S101线K367+020~+195段滑坡治理工程
33.青海S101线K363+820~K364+480段1#滑坡治理工程
34.结论与展望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纯粹理论模型与残酷工程现场之间的坚实桥梁。很多灾害防治的文献往往过于偏向于数学推导的优雅性,而忽略了实际施工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导致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大打折扣。然而,这部作品却非常务实地处理了这些“脏活累活”。作者们没有回避诸如地质信息获取的精度问题、数值模拟参数设定的主观性,以及施工扰动对原有稳定状态的不可逆影响等难题。特别是关于“防治技术”部分的论述,简直就是一份精炼的“实战宝典”。他们对锚固技术、排水工程以及生态护坡等主流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极其坦诚的对比,不仅仅停留在“有效”或“无效”的判断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的“成本效益比”和“长期维护难度”。这种深入骨髓的实用主义态度,使得这本书对于那些常年与山体打交道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说,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价值。它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构建一个完美的理论模型,而是如何在充满变数的现实世界中,做出最审慎、最经济、最可靠的工程决策。
评分从排版和配图的质量来看,这部由专业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确实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在涉及地质剖面图、岩土体破坏模式示意图以及监测数据曲线图时,图像的清晰度和信息密度都控制得非常好。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复杂的空间几何关系,例如潜在滑动面的形态预测时,高质量的图件能够起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极大地减轻了读者的理解负担。很多技术书籍的配图模糊不清或者过于简陋,使得读者必须反复查阅正文才能理解其意图,但这本就没有这个问题。此外,书中对专业术语的定义和注释也相当详尽,确保了即便是跨学科背景的读者也能相对顺畅地进入主题。整体的阅读体验是流畅而愉悦的,这对于一本技术性极强的专业书籍来说,实属不易。它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也是一次对专业领域视觉化表达规范的优秀示范。
评分我特别留意了作者们在引用和整合不同学派观点时的平衡性。在滑坡研究领域,不同学派之间,尤其是在关于“致灾主控因素”的界定上,常常存在路线之争。然而,这部作品展示了极高的学术包容度和整合能力。它既没有完全偏向于强调水文效应的主流观点,也没有忽视结构控制的主导作用,而是巧妙地将两者置于一个多因素耦合的框架下进行辩证分析。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们在力求还原地质过程复杂性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他们似乎在试图告诉读者,自然界中的滑坡很少由单一因素决定,而是多种条件的“共谋”结果。这种不带偏见的、基于证据的综合论述,对于正在进行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研究的研究生来说,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如何吸纳多元视角,构建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研究体系。这种开放且批判性的学术态度,是这本书最值得称赞的品质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逻辑推进,体现了一种罕见的严谨与条理清晰。它并非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围绕着“认知—预测—控制”这一完整的研究链条进行层层递进的展开。首先,作者们从地球动力学和区域构造背景入手,为我们建立了理解滑坡发生的宏观背景,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够迅速建立起全局观,避免陷入孤立事件的分析陷阱。随后,他们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边坡的本构关系和失稳判据的探讨,这里的数学表达虽然专业,但配以详尽的图示和文字解释,使得复杂概念得以有效消化。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风险评估”模块的处理。它超越了单纯的概率计算,而是将社会经济因素纳入考量,构建了一个更贴近真实世界中灾害管理需求的风险矩阵。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防治工作不仅仅是地质学家的事,更是涉及社会规划和资源分配的复杂工程。这种全流程的梳理,极大地提升了本书作为一本综合性专著的地位。
评分这部著作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研究复杂多变的地质灾害领域注入了一股新鲜而有力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血液。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而又精微的视野。他们并没有止步于对传统滑坡分类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地质构造背景下,驱动力与响应机制之间的微妙关联。书中对那些看似孤立的、区域性的滑坡事件的系统性分析,使得原本碎片化的案例研究有了一个更高维度的参照系。例如,在探讨植被覆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时,作者们没有采用那种程式化的“增加/减少”的描述,而是结合了水文耦合过程,阐述了不同生长阶段的植被根系如何重塑土壤的孔隙结构和抗剪强度,这种深入到微观力学层面的探讨,对于工程实践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更为扎实的理论支撑,避免了盲目套用经验公式的风险。而且,书中对于新兴的监测技术如InSAR和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应用案例分析,也展示了作者们紧跟前沿科技的步伐,使得整本书的知识体系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又不失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捕捉。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构建一个全面、深入的滑坡灾害认知框架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引导我们思考灾害本质的学术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