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定价:48.00元
作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编写组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040378726
字数:
页码:4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主要内容包括: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挫折、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个重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历史演变等。
目录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
章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节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的转变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界观的探索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和新世界观的初步探索
二、清算旧哲学影响,为新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及其重大意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一、马克思主义重要观点的初次公开阐述
二、《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理论总结
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节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和《资本论》卷的问世
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探索的早期阶段
二、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索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创新
第二节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形成
一、劳动价值论的新探索
二、劳动价值论的系统研究
第三节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一、对资产阶级古典学派“难题”的解决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系统阐发
三、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趋势的分析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研究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一、未来社会经济关系一般性质的分析
二、《资本论》二、三卷的出版
三、《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同形形的机会主义的斗争
二、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
三、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第二节 《反杜林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一、对杜林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第三节 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
一、古代社会的研究
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系统化
二、唯物史观的进一步阐发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科学总结
第五节 面向新世纪的新探索
一、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
二、对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探索
三、在批判伯恩施坦主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
节 列宁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列宁早期的革命活动
一、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俄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三、列宁创建无产阶级新型政党的理论与实践
四、列宁对俄国民主革命理论和策略的阐发
五、列宁在同错误思潮斗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一、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二、列宁对考茨基等人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分析批判
三、《帝国主义论》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
一、确立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论
二、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提出
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理论的发展
四、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阐发
第四节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思考
一、从战时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推进
三、关于改革国家机构的探索
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殊性和多样性的思考
第五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挫折
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继续推进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开展
二、对列宁主义的系统阐发
三、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第二节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多方面探索
二、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第三节 苏联模式的形成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二、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第四节 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和剧变
一、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
二、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及历史教训
第六章 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个重大成果
节 毛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教训
二、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早期中国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探索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的探索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
四、民主革命时期毛思想在军事、党建、统一战线等领域的进一步展开
五、人民民主理论和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创立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
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条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依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开创和奠基: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丰富和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和主要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
第八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历史演变
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的批判
三、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四、葛兰西的西方革命战略构想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变
一、20世纪30-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况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趋向
一、苏东剧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状况
二、世纪之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进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评析
结束语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在迎接挑战中开拓前进
阅读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产业革命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大机器生产替代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劳动,从而彻底改变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力发展相对迟缓的状况。18世纪60年代,纺纱机的发明和应用拉开了产业革命的序幕。18世纪8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棉纺织业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而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带动了轻工业部门,如毛织、麻织、丝织、印刷等,进而又带动重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导致了采煤业和冶铁业的技术革命。19世纪初期,出现了机器制造业,用机器制造机器,使大工业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改变了整个工业生产面貌。大机器及其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把过去个体的、分散的生产资料变成了由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导致了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各个企业和各个部门间的相互联系日趋加强,从而使生产活动从个体活动变为社会活动,使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活动的结果。不仅如此,大机器及其生产方式还把过去狭小的地方市场汇聚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进而发展成为世界市场。
大机器及其生产方式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使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空前水平,资本主义经济由此突飞猛进。率先进行和完成产业革命的英国,拥有先进的工业技术、较大规模的工厂和庞大的商船队,因而其社会生产能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法国等国的产业革命同样对本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
序言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
章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节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的转变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界观的探索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和新世界观的初步探索
二、清算旧哲学影响,为新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及其重大意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一、马克思主义重要观点的初次公开阐述
二、《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理论总结
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节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和《资本论》卷的问世
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探索的早期阶段
二、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索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创新
第二节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形成
一、劳动价值论的新探索
二、劳动价值论的系统研究
第三节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一、对资产阶级古典学派“难题”的解决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系统阐发
三、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趋势的分析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研究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一、未来社会经济关系一般性质的分析
二、《资本论》二、三卷的出版
三、《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同形形的机会主义的斗争
二、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
三、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第二节 《反杜林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一、对杜林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第三节 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
一、古代社会的研究
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系统化
二、唯物史观的进一步阐发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科学总结
第五节 面向新世纪的新探索
一、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
二、对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探索
三、在批判伯恩施坦主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
节 列宁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列宁早期的革命活动
一、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俄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三、列宁创建无产阶级新型政党的理论与实践
四、列宁对俄国民主革命理论和策略的阐发
五、列宁在同错误思潮斗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一、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二、列宁对考茨基等人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分析批判
三、《帝国主义论》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
一、确立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论
二、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提出
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理论的发展
四、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阐发
第四节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思考
一、从战时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推进
三、关于改革国家机构的探索
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殊性和多样性的思考
第五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挫折
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继续推进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开展
二、对列宁主义的系统阐发
三、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第二节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多方面探索
二、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第三节 苏联模式的形成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二、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第四节 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和剧变
一、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
二、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及历史教训
第六章 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个重大成果
节 毛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教训
二、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早期中国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探索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的探索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
四、民主革命时期毛思想在军事、党建、统一战线等领域的进一步展开
五、人民民主理论和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创立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
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条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依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开创和奠基: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丰富和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和主要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
第八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历史演变
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的批判
三、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四、葛兰西的西方革命战略构想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变
一、20世纪30-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况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趋向
一、苏东剧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状况
二、世纪之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进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评析
结束语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在迎接挑战中开拓前进
阅读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后记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但其内容并非是枯燥的历史陈述,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理论探讨和现实关照。它更像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案例集。书中详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重大理论创新。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的章节,它打破了我以往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是割裂甚至对立的认知,深入阐释了两者如何相互启迪、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思潮,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如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名称中虽然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但其核心内容却着力于阐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如何被传承、发展和创新。它不是在回顾过去,而是着眼于当下和未来,将马克思主义置于“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宏大视野下进行解读。书中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论述,尤其打动了我。它不仅仅是政治口号,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一信念如何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书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解读也极具深度,它将这一概念置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进程中进行审视,强调了其独特性和世界意义。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过程。它不是停滞的,而是动态的,充满着与时俱进的活力。
评分这本书虽然书名里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几个字,但我拿到手里翻了翻,发现它更多的是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语境下的具体应用和发展。比如,里面详细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如何结合时代特征,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演变、并解决中国自身发展问题的。书中对“守正创新”的论述也很有启发,强调了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如何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变化进行理论创新。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马克思主义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能够不断回应现实挑战的理论框架。它让我看到了理论研究如何与国家建设的宏大叙事紧密结合,也让我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辉煌成就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更像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活教材,而不是纯粹的历史梳理。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本以为会是一部纯粹的学术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发展脉络进行细致梳理。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的内容远超出了我对“发展史”的传统认知。这本书更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尤其是它如何成为指导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书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它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更充满了实践的印证。通过对一系列重大历史时期和重要理论成果的梳理,这本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并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让我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被中国化、时代化,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实践,以及这种实践如何反过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仅仅视为一种学术理论,而是将其置于“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框架下进行解读。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关于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南。例如,它详细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制定政策、推动发展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性原则,体现在具体的政策制定和实践行动中,例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改善民生等方面。这本书让我明白,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研究和建设工程”正是这种能力的集中体现。它不是在回顾过去,而是在展望和构建未来,充满了前瞻性和指导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