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颖,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公共政策与领导力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留美工业心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人才测评与开发、团队管理、领导力。曾主持过数十项科研项目。
第一章团队与团队理论
第一节团队相关概念
一、团队概念的界定
二、团队的要素
三、团队的类型
四、团队的建设阶段
五、团队的角色
第二节团队发展的历史及意义
一、团队的兴起
二、团队研究的发展
三、研究团队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团队绩效
第一节团队绩效的有关概念
一、绩效与团队绩效
二、绩效管理与团队绩效管理
第二节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层面
二、团队层面
第三节团队绩效管理流程
一、计划(Planning)
二、监控(Monitoring)
三、评价(Appraisal)
四、反馈(Feedback)
参考文献
第三章团队建设
第一节团队建设的理论
一、团队建设相关理论的兴起背景
二、团队建设的研究视角
三、团队建设的相关概念
四、团队建设的基本任务
第二节团队建设的阶段
一、团队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二、团队建设阶段中领导角色的演变
三、团队建设阶段中管理制度的演变
四、团队建设阶段中团队文化的演变
第三节团队的构成
一、团队构成的概念
二、团队构成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三、团队构成与团队绩效
第四节团队成员选拔
一、团队成员选拔理论
二、团队成员选拔方法
第五节团队角色
一、对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的研究
二、团队角色在实践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三、团队角色对团队建设的影响研究
第六节高绩效团队建设
一、构建合理的团队成员结构
二、设定具体、统一的目标
三、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
四、促进良好的沟通
五、有高水平的领导
参考文献
(以下目录略)
第四章团队决策、第五章团队领导、第六章团队沟通、第七章团队冲突、第八章跨文化团队管理——应对多元化
后记
“团队”一词最早出现在印欧语中的“deuk”,意思是拉在一起,即为完成一项任务而彼此需要的一群人。这个定义仅仅从团队的人员组成来进行界定,接近现在“群体”的概念。现代管理科学中,不同学者对团队(Team)的界定不同: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 Robbins)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弗朗西斯和杨(Francis & Young)认为团队是由人组成的充满能量的群体,人们努力完成共同的目标,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彼此很好地协作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成果;劳伦斯·霍普(Lawrence Holpp)认为团队是在特定的可操作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共同合作的人的共同体;萨拉斯(E�� Salas)等人认为,团队实质上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定期限内组成的一个可辨别的小组或团体,每个组员都被合理地分配给一项任务,组员之间动态地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合作,为达到同一个目标或任务而努力。可以看到,无论哪一种定义,团队都涉及群体、同样的目标等概念,因此,本书将团队定义为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互动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洁大方,封面上“团队管理”这几个字,在淡淡的米白色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字体选择也很沉稳,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这种低调但有力的设计吸引了。我最近刚好在负责一个新成立的项目团队,人手不多,但大家都是初次合作,背景和工作风格都差异很大,所以管理起来确实遇到了不少挑战。我抱着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实操性强的指导,学习如何更有效地协调大家,激发团队的潜力,并最终达成项目目标的心态来翻开这本书的。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团队组建、成员激励、沟通机制、冲突解决等方面的具体方法和案例,让我能够借鉴学习,少走弯路。毕竟,一个高效运转的团队,对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而我作为管理者,责任重大。我对书中关于不同类型团队成员的管理策略,以及如何构建积极向上团队文化的内容尤其感兴趣,希望能够学到一些能够落地的方法。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结构清晰,逻辑性也很强。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书籍那样,只是罗列一些理论概念,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管理原则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授权”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笼统地说“要学会授权”,而是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和意愿,进行有效的授权,以及授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风险和应对措施。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实用,因为我过去在授权方面,总觉得放手不是,管得太细又影响效率。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南,比如如何设定清晰的目标,如何提供必要的支持,以及如何进行及时的反馈。我尝试着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我的团队中,发现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升,而且项目进展也比以前更加顺畅了。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是多方面的,远远超出了我对“团队管理”这个主题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可能更多地侧重于一些宏观的管理原则,但实际上,它深入到了许多微观的、人性化的层面。比如,书中关于如何理解和应对团队成员的“隐形工作”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大家明面上的产出,却忽略了那些为了项目顺利进行而付出的额外努力,比如信息搜集、协调沟通、帮助同事等等。这些隐形工作往往不被量化,但却对团队的整体效率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本书提醒我,作为管理者,应该更加敏锐地观察和识别这些隐形贡献,并给予公正的评价和认可。这不仅是对员工的尊重,也是激励他们持续付出的重要方式。我开始更加留心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并尝试在适当的时候,公开表扬那些默默付出的同事。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充满活力、高效协作的团队图景。作者似乎非常善于捕捉团队运作中的细微之处,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再结合生动的案例进行阐释。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心理安全感”的章节,作者详细剖析了在什么情况下成员会感到安全,以及这种安全感对团队创新和风险承担能力的影响。这让我反思起自己团队目前的状态,有时候我发现大家似乎有所顾虑,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在出现问题时,倾向于互相推诿,而不是共同寻求解决方案。这本书提供的分析,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去管理中可能忽视的盲点。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一些建议,比如在会议中主动鼓励大家发言,即使是看似不成熟的想法,也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并引导大家进一步思考。这种微小的改变,似乎已经在团队中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化学反应,大家讨论的氛围变得更加开放和热烈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分享他的人生智慧,而不是枯燥的说教。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他善于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团队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场景,并提出极具洞察力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篇章,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要控制情绪”,而是深入探讨了情绪的来源,以及如何通过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来更好地与团队成员沟通。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过去常常因为一时的情绪波动,而做出一些不够理智的决定,或者在与同事沟通时,言语显得不够委婉,给他人造成了困扰。这本书帮助我认识到,情绪并不是团队管理的敌人,而是需要被理解和引导的力量。我开始尝试在感到压力或沮丧时,先暂停一下,深呼吸,问问自己情绪背后的原因,然后再去处理问题,这种方式让我在与团队的互动中,变得更加平和和有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