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曹胜高,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亚洲文明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国学研究。
目录:
六 韬
文韬
文师
盈虚
国务
大礼
明传
六守
守土
守国
上贤
举贤
赏罚
兵道
武韬
发启
文启
文伐
顺启
三疑
龙韬
王翼
论将
选将
立将
将威
励军
阴符
阴书
军势
奇兵
五音
兵征
农器
虎韬
军用
三阵
疾战
必出
军略
临境
动静
金鼓
绝道
略地
火战
垒虚
豹韬
林战
突战
敌强
敌武
鸟云山兵
鸟云泽兵
少众
分险
犬韬
分合
武锋
练士
教战
均兵
武车士
武骑士
战车
战骑
战步
鬼谷子
上卷
捭阖
反应
内楗
抵
中卷
飞箝
忤合
揣
摩
权
谋
决
符言
下卷
本经阴符七篇
持枢
中经 《六韬》一般认为是姜太公所作。《汉书·艺文志》并不载此书,而是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班固说:“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说托言太公的书有些是后世人所为。
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名望,吕氏,字子牙,也称吕尚,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初事商王纣,去隐北海,后归周,为文王师,号太公望。武王嗣位,以为司马,号师尚父。既克商,封于齐,以侯爵就国。
《汉书·艺文志》说《太公》有《谋》、《言》、《兵》三种。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正》里说:“《汉志》……无《六韬》之名。盖《汉志》著录之例,只以著书之人题其书,而不别著书名,……况太公之《六韬》、《阴谋》、《金匮》等,皆兵八十五篇中之子目,自更不暇见于著录矣。……班云近世,则增加之文,或出于西汉。其间有避正殿之语,将军之号,固不足怪。太公之《六韬》、《阴谋》、《金匮》等,皆兵八十五篇中之子目。”皆认为后世所传《六韬》在《太公·兵》八十五篇中。此说较为辩证。西汉刘向曾校订诸子略,其《说苑》引文,就有与《六韬》相合者,如卷七《政理》十五:“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而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同于今本《六韬·文韬·国务》,此外,另卷一《说苑·君道》部分章节与《六韬·文韬·举贤》略同,所以,可以认为今传的《六韬》,曾杂于《太公》中传世。《淮南子·精神训》中说:“通许由之意,《金滕》、《豹韬》废矣。”可见西汉时期,《六韬》篇目在民间流传。三国谢承的《后汉书》中也说:“(许)淑字伯进,善颂太公《六韬》。”《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五引东汉许慎《六韬注》,说明东汉时《六韬》已独立成书。《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一引《拾遗记》:“魏任城王彰,武帝子也。少而刚毅,学阴阳纬侯之术,诵《六韬》、《洪 范》之书数千言,武帝谋伐吴,问彰,取其利师之 诀。”到三国时期,《六韬》已广泛流传。
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儒家类”又有《周史六瞍》六篇。这本书流传很 早,《庄子·徐无鬼》:“横说之以《诗》、《书》、《礼》、《乐》,纵说之则以《金板》、《六■》。”班固自 注曰:“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 焉。”有人认为其与今本《六韬》相同,如颜师古就说:“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瞍字与韬同也。”唐朝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下》引司马彪、崔撰言:“《金板》、《六■》,皆周书篇名。或日秘谶也。本又作《六韬》,为《太公六韬》:文、武、虎、豹、龙、犬也。”以为《六■》即《六韬》。然据班固注,无论成于六国或显王,则此《六■》与太公书自有区别,内容当近儒,故有人认为孔子曾问,这与《太公》近于“道”的论述是很容易区分的。
由于《汉书·艺文志》没有明载《六韬》,宋代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明代胡应麟《四部正讹》、张萱《疑耀》、黄震《黄氏日钞》、清姚鼐《读〈司马法><六韬>》、崔述《丰镐考信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等皆将之定为“伪书”。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其残存内容与今本的《文韬》、《武韬》、《龙韬》等大多相合。该墓葬为西汉前期,不晚于汉武帝元狩五年,且不避汉初皇帝名讳,乃西汉前抄录。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发现定名为《太公》之简,有篇题十三,《治乱之要》等三篇见于今传本,另六篇见于传本,未见篇题;另有记“武王问”、“太公日”的简文,也证明《六韬》的内容在西汉初确实存在。 自北宋定《武经》,《六韬》便被确定为六十篇。然根据《艺文类聚》、《北堂书钞》、《文选》注《初学记》、《通典》、《太平御览》等中出现的逸文,可知今本《六韬》散佚了很多文字。
《六韬》对前代的儒、道、法各家也兼收并蓄,儒家的民贵君轻,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赏罚必信,《六韬》都加以吸收包容。尤其是汇综了先秦兵学的诸多精华,内容丰富。其中,《文韬》论治国用人,《武韬》论用兵,《龙韬》论军事编制,《虎韬》论特殊作战、武器和阵型,《豹韬》论战术使用,《犬韬》论指挥训练。自西汉以后,逐渐受到重视。如刘备曾临终要求刘禅读《六韬》,诸葛亮也曾将《六韬》与《申》、《韩》、《管子》等书手抄一遍。到了北宋神宗元丰年问,把《六韬》列入到《武经七书》中,成为武试必读的书,因而对中国兵学产生极大的影响。
今本《六韬》,主要有如下的版本系统:一、竹简本,即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者和河北定县汉墓出土者;二、唐写本,敦煌唐写卷子本《六韬》,残存二十个篇目,二百零一行,藏于法国巴黎国会图书馆。三、《群书治要》本,未有《豹韬》,不分子目。四、《武经七书》本,南宋孝宗、光宗年间刻印,此最为完整。五、辑佚本,如孙同元《六韬逸文》等。本书以《武经七书》本为底本,参校他书注译而成。
根据西汉司马迁的记载,鬼谷子是一位隐士,苏秦、张仪曾跟随他学习。《史记·苏秦列传》说苏秦“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列传》也说张仪“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扬雄《法言·渊骞篇》也说:“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余年。”《论衡·明雩篇》:“苏秦、张仪悲说坑中,鬼谷先生泣下沾襟。”裴驷《史记集解》:“颍川阳城有鬼谷,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司马贞《史记索隐》:“鬼谷,地名也。扶风池阳、颍川阳城并有鬼谷墟,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又乐壹注《鬼谷子》书云‘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综合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鬼谷子,姓名里族不详,春秋时人。因隐居于鬼谷,故号鬼谷先生。苏秦、张仪师之,有“捭阖”之术十三章,又有阴符七术,为纵横家之鼻祖。
《鬼谷子》一书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鬼谷子,周世隐于鬼谷。”另有“《鬼谷先生占气》一卷”。唐代柳宗元就开始怀疑《鬼谷子》,他在《辨鬼谷子》中说:“汉时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鬼谷子》后出。而险墼峭薄,恐其妄言乱世,难信。”明代宋濂在《诸子辨》中又说:“《鬼谷子》三卷,鬼谷子撰。一名《玄微子》。鬼谷子无姓名里居,战国时隐颍川阳城之鬼谷,故以为号。或日王俐(或云王诩)者,妄也。长于养性治身,苏秦、张仪师之,受《捭》、《阖》之术十三章,又受《转圆》、《■箧》及《本经》、《持枢》、《中经》三篇。《转圆》、《■箧》今亡。梁陶宏景注。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隋志》始有之,列于纵横家。《唐志》以为苏秦之书。大抵其书皆捭阖、钩箝、揣摩之术。”清人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以为伪书。
然而清末俞樾的《鬼谷子真伪考》列出《鬼谷子》流行于西汉之前的证据:一则刘向曾经引用,二则《淮南子》中“‘忤合’之言四五见”,三则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引用,四则扬雄《法言》提及鬼谷及其学术,五则《汉书·杜业传赞》引用《鬼谷子》词语,因而认为《鬼谷子》不见著录,非不存也。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故日‘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史记索隐》:“‘故日圣人不朽’至‘因者君之纲’,此出《鬼谷子》,迁引之以成其章,故称‘故日’也。”司马迁不标出处,而今本《鬼谷子》存之,说明汉初已经成书。而且刘向《说苑·善说》引《鬼谷子》:“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辩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国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是论今本不存,若魏晋人造假,何以知司马迁引《鬼谷子》之文,而不录刘向的引文?可见鬼谷子在两汉间已经流传。
《鬼谷子》阐述了战国纵横家所崇尚的权谋策略和言谈辩论技巧,指导思想与后世流传的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而常受人诋毁。今天阅读,仍要仔细辨析其中的阴谋诡道,不可太过。然而在战国时期,这些纵横游说之术是很实用的。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佩六国相印,以合纵之术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张仪能将六国合纵一一瓦解,为秦统一六国立下不朽功劳。或许他们正受益于鬼谷子的教诲,悟到了游说之术的精髓。
今本《鬼谷子》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阖》、《反应》、《内楗》、《抵■》四篇,中卷含《飞箝》、《忤合》、《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符言》八篇,以阴阳捭阖为基础,阐述了各种谋略权术的使用方法,很适用于当前的竞争环境。另有《转丸》、《■乱》二篇,亡佚已久。下卷含《本经阴符七篇》、《持枢》、《中经》等三篇,说的是如何修炼自身,养神蓄锐,是前面游说之术的基础,如《本经阴符七篇》述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等其中自我修炼方法,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自《隋书·经籍志》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通考·经籍志》皆著录。其版本主要有正统道藏本、子汇本、十二子本、百家全书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本等。
本书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参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而注。
曹胜高 安娜
2007年2月
我收到的这本《中华经典藏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真的让我感到物超所值。首先,纸张选择上,那种略带米黄色的特种纸,不仅保护视力,拿在手里也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完全不是那种一翻就烂的廉价印刷品。其次,版式设计非常讲究,页边距和行距的比例都经过了精确计算,体现出一种东方式的和谐美学。特别是字体,采用了经典的宋体和仿宋体的结合,清晰有力,即使是那些复杂的古代概念,也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我发现,阅读体验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体本身。如果一本书的内容再好,但阅读起来让人心生烦躁,那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套书的设计者显然深谙此道,他们明白,对于经典而言,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必须给予最高的尊重。这使得我在阅读时,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完全被它所创造的氛围所包围,这是一种非常纯粹、高质量的精神享受。
评分我最近在读《中华经典藏书》中的另一部关于兵法谋略的篇章,里面的内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分析,逻辑严密得让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停留在战术层面,更多的是对人性、对环境、对时机的深刻洞察。最让我佩服的是它对“势”的理解,那个“借力打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念,简直是智慧的结晶。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原则应用到商业谈判中,发现那些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其背后的运行逻辑是相通的。比如,书中强调在发起行动前必须建立起绝对的信息优势,这一点在如今的数据驱动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有力,没有半点拖泥带水之处,每个字似乎都承载着千钧之力。阅读时,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反复揣摩其中一句话的深层含义,比如对“奇正相生”的阐释,初看觉得简单,细想之下,才明白其中蕴含的是一种辩证的、动态的思维模型。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思考世界运转的底层框架,非常值得反复研读,每次读都有新的领悟。
评分这套《中华经典藏书》中的文学性强的篇章,简直是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炉火纯青,无论是描绘山川河流的壮阔,还是刻画人物情感的细腻,都达到了令人心折的境界。我特别注意到了它在运用比兴手法上的高超技巧,那种含蓄而又意蕴无穷的表达方式,是现代文学难以企及的。比如,书中描绘某个季节更迭的场景,寥寥数语,却能让人立刻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湿气和光影的变幻,仿佛身临其境。我甚至尝试模仿其风格写了一些随笔,但深知自己功力尚浅,只能望其项背。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仅是风花雪月,它们背后往往隐喻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只是用一种更为雅致和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寻宝”的乐趣,需要读者投入心力去解码那些隐藏在优美文字之下的深层信息。这套书是提升个人审美情趣的绝佳读物。
评分坦白说,我收藏这套《中华经典藏书》主要是冲着它的整体文化价值去的,而其中的历史哲思部分,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它不像正史那样堆砌人名和事件,而是着重于对历史兴衰规律的提炼和总结,探讨那些驱动王朝更迭的深层动力。我特别喜欢它对“天命”与“人谋”之间关系的论述,作者似乎并不完全相信宿命论,而是强调后天的人为努力和顺应大势的重要性。那种在宏大叙事中又不失对个体能动性的肯定的态度,非常吸引我。每读完一个朝代的兴衰分析,我都会合上书本,沉思良久,反思我们当下社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不是也能从这些古老的智慧中找到一丝启示。这本书的文字,虽然是文言,但配的注释和译文做得极为精准,完全消除了阅读障碍,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原著的精髓。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对“时间”和“文明”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感。
评分这套《中华经典藏书》里的其他几部书,实在让人爱不释手,特别是那本讲治国安邦的,光是翻阅目录,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修身”的那几章,作者的笔法非常细腻,不像有些古籍那样板着面孔说教,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娓娓道来如何从日常的点滴小事中培养一个人的德行。比如,它提到“慎独”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强调在人前人后要一致,更深入地探讨了内心世界的自我审视与构建,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简直是精神上的及时雨。我记得有一次,工作上遇到一个很棘手的决策,心绪不宁,翻开这书,恰好读到“内省则明,外求则惑”的论断,茅塞顿开。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迷雾中突然看到了一束光,让你重新找回了内在的定力。装帧设计上也看得出是用心了,纸张的触感温润,字体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整套书散发出的文化气息,真不是那些快餐式的读物能比拟的,它能让你沉静下来,去思考那些真正永恒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