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鼎祚所撰《周易集解》是唐前易学研究集大 成式的作品,该书收录了子夏、孟喜、京房、马融、 荀爽、郑康成、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 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 、侯果、蜀才、翟玄、韩康伯、刘瓛、何妥、崔憬、 沈驎士、卢氏、崔觐、孔颖达等二十余家易学方面的 学说,集腋成裘,杂而不越,较为客观地呈现了唐代 以前易学疏解的全景,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和资料参考 价值。此次整理,以现存*早之足本明嘉靖三十六年 朱睦□所刻聚乐堂本为底本,以汲古阁重刻《津逮秘 书》本、雅雨堂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及周 氏枕经楼本为校本,何楷、陆心源、惠栋、陈鳣、张 惠言、阮元、孙星衍、李道平、李富孙、曹元弼等校 勘名家的校勘成果,也尽可能吸收进来。基本体例是 :凡底本正确,校本讹误者不出校;常见之异体字、 通假字、古今字尽量不出校;但牵涉经注一致原则, 则亦出校说明;无关文意的虚词如于乎矣焉等,概不 出校;底本与校本两通者出校;凡四种校本相同者, 统称诸本;其余与底本相异而不误者,逐一列出校本 。
点校前言
潘恭定公序
周易集解序
周易集解原序
周易集解卷一
乾
周易集解卷二
坤
屯
蒙
需
周易集解卷三
讼
师
比
小畜
履
周易集解卷四
泰
否
同人
大有
谦
豫
周易集解卷五
随
蛊
临
观
噬嗑
贲
剥
周易集解卷六
复
无妄
大畜
颐
大过
坎
离
周易集解卷七
咸
恒
遁
大壮
晋
明夷
周易集解卷八
家人
睽
蹇
解
损
益
周易集解卷九
央
姤
萃
升
困
周易集解卷十
井
堇
鼎
震
艮
周易集解卷十
渐
归妹
丰
旅
巽
兑
周易集解卷十二
涣
节
中孚
小过
既济
未济
周易集解卷十三
周易系辞
周易集解卷十四
周易系辞
周易集解卷十五
周易系辞
周易集解卷十六
周易系辞
周易集解卷十七
周易说卦
周易序卦
周易杂卦
周易集解略例
明彖
明爻通变
明卦适变通爻
明象
辩位
略例下
卦略
计用章後序
附录一 序跋
周易集解宋本鲜于侃序
周易集解宋本鲜于申之序
胡震亨李氏易解附郑康成注序
沈士龙易解题辞
李氏周易集解跋
卢见曾雅雨堂本题词
翁方纲周易李氏集解校本序
刘毓崧周易集解跋上篇
刘毓崧周易集解跋下篇
陆心源影宋本周易集解跋
张海鹏照旷阁本跋
陈鳢宋本周易集解跋
谭宗浚重刻周易集解序
李富孙易解校异自序
李富孙周易集解跋
附录二 书目解题
中兴书目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解题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
俞琰读易举要卷四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五经籍考二
四库全书易类提要周易集解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一
莫友芝周易集解明嘉靖本
附录三 其他杂着
冯椅厚斋易学附录一
周广业过夏杂录卷一
臧庸惠定宇私改周易集解
林庆炳辨周易集解
坦白讲,我一开始还有点担心,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满个人臆测和过度发挥的解读本,毕竟易学领域鱼龙混杂,真正有洞见的著作并不多见。但翻阅下来,我发现作者的笔法非常克制和审慎,对于那些存在争议的解释,他往往会并列呈现不同的观点,然后给出自己基于文本考据的倾向性判断,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存而不论”的学术风范,让我感到非常信服。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评论集,而非一本通俗读物,这对于追求知识原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读它,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现场,周围都是对经典怀有敬畏之心的同道人。
评分这套书的体量着实不小,拿到手就能感受到它的厚重,这让我对其中蕴含的知识量有了初步的预估。我通常喜欢将这类经典读物放在手边,随时可以随机翻阅,这次也不例外。奇怪的是,即使是随机翻开的某一页,似乎总能与我当下正在思考的某个问题产生某种奇妙的“共振”。也许是易学本身的包容性太强,也许是作者的编排逻辑非常精妙,总之,它不像那些章节性太强的书籍,读起来有压力。反而更像一个巨大的智慧宝库,你随意取出其中一颗宝石,都能感受到其历久弥新的光芒。对于一个长期在信息爆炸时代寻找定力和真知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心灵锚点。
评分最近手头上的几本书里,这本的装帧设计倒是让我眼前一亮,简约而不失古典韵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质感,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和研习的学术性书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注意到排版方面也做了很多优化,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安排合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虽然内容本身我还在消化中,但从这精美的外在来看,出版方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体现了对传统经典应有的尊重。而且,书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让人在翻页时都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总而言之,作为一本工具书和案头常备的读物,它的物理属性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这无疑也间接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更愿意亲近和钻研其中的奥妙。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流行的“快餐式”易学读物,试图用几条简单的口诀教人算命或预测吉凶。相反,它展现出一种扎实的学术态度,更侧重于对《周易》文本本身的深度挖掘和历史脉络的梳理。作者在引经据典时,似乎下了极大的功夫去辨析不同时期对同一卦象的不同解读,这种严谨性对于希望系统学习易理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强迫你慢下来,去理解“为什么是这样解释”,而不是直接接受一个结论。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介绍古代哲思背景时所采取的论证方式,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思想深度以及作者将其现代化的努力。它不是在提供答案,而是在教授探寻答案的方法论。
评分这本关于易学的书,确实是引人入胜,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每一个字,但从翻阅的几个章节来看,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特别是它对卦象的解析,不再是那种干巴巴的术语堆砌,而是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观察,让人感觉不是在研读一本古籍,而是在和一位智者对话。我尤其欣赏它在阐释爻辞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古人在不同境遇下的心境和抉择。书中的某些段落,即便只是略微浏览,也让人不禁停下来深思许久,思考自身与周遭世界的关联。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很难用简单的“好”或“不好”来概括,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正在慢慢地重塑我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框架。对于那些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又苦于晦涩难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它用现代的视角重新诠释了经典的智慧,让古老的学问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