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全二册) | 作者 | 冯友兰 |
| 定价 | 80.00元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 ISBN | 9787229012632 | 出版日期 | 2009-11-01 |
| 字数 | 650000 | 页码 | 共两册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1.221Kg |
| 内容简介 | |
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卷本是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全书分为上、下册。篇是子学时代,第二篇为经学时代。从孔子到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到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主要介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经学时代则记述了从汉代到晚清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
| 作者简介 | |
| 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二八至一九五二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五二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
| 目录 | |
| 《中国哲学史上》自序一自序二自序三篇子学时代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九、历史与写的历史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一、子学时代之开始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三、子学时代之终结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五、古代著述体裁第三章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一、鬼神二、术数三、天四、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五、人之发现第四章孔子及儒家之初起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三、正名主义四、孔子以述为作五、直、仁、忠、恕六、义利及性第五章墨子及前期墨家一、关于墨子之考证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时代三、墨者为一有组织之团体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五、何为人民之大利……第六章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第七章战国时之“百家之学”第八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第九章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第十章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第十一章《墨经》及后期墨家第十二章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第十三章韩非及其他法家第十四章秦汉之际之儒家第十五章《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第十六章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中国哲学史上下》第二篇经学时代章泛论经学时代第二章董仲舒与今文经学第三章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第四章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第五章南北朝之玄学(上)第六章南北朝之玄学(下)第七章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第八章隋唐之佛学(上)第九章隋唐之佛学(下)第十章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第十一章周濂溪、邵康节第十二章张横渠及二程第十三章朱子第十四章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第十五章清代道学之继续第十六章清代之今文经学附录 |
| 编辑推荐 | |
| 《中国哲学史》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从问世起便成为中国哲学史的必备参考书。引文多且精,比较忠实于各家思想,观点平正;关于先秦名家和宋明理学辨析尤精,并多有新义。陈寅恪先生评此书为:“取材严谨,持论精严,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相关购买: 跟季羡林品百味人生:当时只道是寻常(钱文忠倾情推荐!朴素的笔调抒写百岁老人一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季羡林*感人的文章全新选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论语、周易、孟子、荀子、大学中庸--南怀瑾等**国学大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全六册)!) 历史与看客(签名本)(照看客嘴脸,踢伪君子屁股,揪帝王将相小辫子。 听*火的大学教授张鸣抖落历史包袱,品另类教授弦外之音。)) 季羡林谈生活禅:一花一世界 中流自在心(全二册)(蔡德贵、钱文忠联袂推荐)!) 和佛陀赏花去-**精装插图版!清澈见心的文字,芳香四溢的佛理,人一生中必读的10本书之一!!)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实话,对于这种学术性极强的著作,我原本预期会是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阅读体验,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文笔虽不追求华丽辞藻,却自有其古朴而雄健的气度。尤其在描述学派之间的论战和思想的转折点时,那种笔力千钧、洞察一切的叙述风格,读起来酣畅淋漓。他对于不同学派的评价,也呈现出一种难得的平衡感和客观性,既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轻视任何一种思想的价值,而是力求还原其在历史坐标系中的位置和贡献。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中国哲学如何回应西方哲学挑战”这一现代议题的隐含的关照,这种将古代智慧置于当代视野下进行审视的态度,让这部看似回顾历史的著作,焕发出了强大的现实意义。它让我们思考,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那些古老的智慧遗产究竟能为我们提供何种精神支撑。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赞叹不已的是其对思想流变脉络的把握能力。哲学史的写作,最怕的就是写成一串散落的珍珠,缺乏内在的联系。但在这套书中,冯先生的功力便体现出来了,他成功地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发展主线。比如,他如何巧妙地将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仁义进行对比和衔接,解释了道家“无为”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的不同政治和生命哲学内涵。我尤其喜欢他剖析理学部分时所采用的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从对佛学和道学的吸收与批判,到最终形成“存天理,灭人欲”的宏大体系,每一步的逻辑推演都如同数学证明般严密,让人不得不佩服其缜密的思辨能力。对于那些初次接触中国哲学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架设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它既尊重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阅读的流畅性,使得那些抽象的本体论、认识论问题,也变得可以触摸和理解了。
评分这部鸿篇巨制,初捧在手,便觉其分量非同一般,装帧典雅,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本是哲学门外汉,对中国古代思想的脉络只停留在粗浅的认知上,常常在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面前望而却步。然而,翻开这套书的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清晰和条理感,立刻让我找到了一个可靠的向导。作者的叙述方式极为精妙,他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先秦诸子的争鸣之地,漫步于魏晋玄学的清谈之所,最终抵达宋明理学的精微殿堂。读到早期思想家的论述时,我尤其能感受到那种筚路蓝缕的艰辛,每一个概念的提出、每一次辩驳的往复,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生命力和求索欲。作者没有简单地堆砌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思想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使得那些看似孤立的哲学命题,忽然间变得有血有肉,与整个历史进程紧密相连。这种“以史观哲”的宏大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文化基因的理解。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沉思,这便是我认为一本优秀的哲学著作所应有的力量。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激发。特别是在探讨特定流派的代表人物时,作者常常会引用原著中的关键语句,并辅以精炼的白话解释,这种“原文+精解”的组合拳,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和准确性。比如,对于某些形而上学问题的探讨,如果仅仅是转述概念,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冯先生的叙述总能穿透概念的迷雾,直指其核心关怀——即古代哲人对“人与宇宙关系”的终极追问。我个人认为,这种对“人”的关怀的强调,使得这部书超越了纯粹的西方学院派哲学史的窠臼,更贴合我们民族的文化气质。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稍微提升了一个维度,对日常生活的理解也多了一层哲学的滤镜。
评分对我这样一个半路出家的学习者而言,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可供深入探索的知识框架。它不是终点,更像是一个高分辨率的地图,标明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各大山脉和河流。每读完一册,我都清晰地知道自己对这个领域的了解又深入了一步,同时也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知识图谱上的“留白”之处,从而有了下一步精读特定典籍的目标。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人性化,它不会让你在某一个复杂的概念上纠缠太久而产生挫败感,而是通过平稳的过渡将你带到下一个更容易理解的节点。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思想文化传承的一大贡献,它以极其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将一代大师的毕生心血结晶呈现给新一代的读者。我深信,无论未来哲学思潮如何更迭,这部作品都将是理解中国哲学精神不可绕开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