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典100句-華嚴經

佛教經典100句-華嚴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釋海門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华严经
  • 经典
  • 智慧
  • 修行
  • 佛学
  • 心灵
  • 禅修
  • 文化
  • 宗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周文化
ISBN:9789861203454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90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與宗教系列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10-10-15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5cm×21cm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市面上沒有以選句型式呈現的佛經作品,具市場獨特性。
2.學佛者有讀經上的大困擾,讀者群明確。
3.內容架構創新,解決學佛者實際困難,可為掉書袋之用。
4.解讀佛經經句,思考領悟佛經裡的智慧。
5.落實「人間佛教」生活菩提化,將佛教經典的智慧應用於生活,而非只是課誦的教材。
本書架構
◆經句出處:節錄適當的原文,有助於理解名句的意義與前後文的連貫。
◆語詞解釋:名詞註釋、梵語與法數的解釋
◆經句語譯:經文白話意義
◆經句的智慧:(解讀名句內容)可以介紹名句的背景故事與歷史緣由,加強名句的故事性與記憶。
◆隨喜思惟讀經句:用現代的觀點加以闡述經句的意義,可以中外古今歷史故事或作者引申經句意義,創作相近的故事情境,表達經句的文意,引起讀者對經句的認識並懂得如何運用。

内容简介

華嚴經在佛經裡是經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妙法蓮華經也是經中之王,可是不能稱為王中之王;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卻是王中之王,是佛所說大乘經典之中最長。
在佛教裡,如果能明暸華嚴經,就是得到佛的全身。若是明白楞嚴經,就是明白佛的頂。若是明白法華經,就是明白佛的身。但這還不算完全,若能融會貫通華嚴經的道理,便將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

作者简介

釋海門
畢業於佛光山叢林學院,目前就讀於佛光大學宗教與生命學研究所專研佛教經典。發表《華嚴五祖末期的思想變遷,兼論-禪門中的華嚴思想》入選慧炬雜誌社九十八年度大學院校佛學論文獎學金。以「雪鴻」為筆名,發表新詩、散文刊載於人間福報。

總策畫 陳劍鍠教授
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系主任
顧問 藍吉富研究員
中華佛學研究所
顧問 陳又新助理教授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精彩书摘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 名句出處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隨事貪欲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於行迷惑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三分合為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足是愛,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為老,老壞為死。~《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八十華嚴)
◆ 經義今譯
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一切諸法,都源於一己之心所生。
◆ 詞語解釋
1、三界:梵語 trayo dh tava。即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仍屬迷界,未出生死輪迴。
◆ 佛教經典的智慧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可說是華嚴經的名句,學者大多根據本句來推論華嚴經的「唯心」思想。三界之中,都是以心為主。能透徹觀心的人,才能得到究竟解脫;不能觀心的人,將永遠處在纏縛之中。眾生的心可比喻為地,世間萬物都是從心地而生。為何三界如火宅?因為迷界的眾生,執著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與地、水、火、風等四大為實有,讓幻化的外境讓「我」產生了煩惱與痛苦!誠如《大乘楞伽經》所說:「三界由心起,迷惑妄所見,離妄無世間,知已轉染依;愚夫之所見,妄謂有生滅,智者如實觀,不生亦不滅。」愚夫與智者的差別,就在於明不明白:是什麼讓我們痛苦?看清心中的妄想,不讓自己繼續緣慮於已消逝的境界中,不隨境生起貪、瞋、癡、慢、疑的心病。好比拿掉眼前的有色墨鏡,將發現原來天空是那麼地藍,就不會錯把晴天當陰天。
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若從轉依的觀點來看《成唯識論卷九》說:「依」,是染淨二法的所依,也就是指「依他起性」;轉,是捨去「遍計所執性」,而得「圓成實性」。這是從三性上面來說明吾人應如何自世間的層面轉向出世間法;因此,對於萬事萬物的緣起現象,不應該執迷為真實。所謂轉依,都是通過阿賴耶識這個大倉庫裏面的種子,隨著種子的消長生滅來實現;所謂轉煩惱為菩提,可以說就是改良藏識裡種子的品質。
◆ 隨喜悅讀
《雜譬喻經》記載,古印度時有一對新婚夫婦相親相愛,可說是感情融洽。有一次飯後意猶未盡,丈夫請妻子到廚房拿葡萄酒來盡興。這妻子一打開酒甕,竟看見甕中竟藏著一個美女。生氣大罵夫婿:「既然家裡已有女人,何必再迎娶我!」這丈夫心想:莫名其妙!也到廚房看個究竟。一打開酒甕,不得了!嫁過來還藏個男人一起過門,火冒三丈,便責備妻子不守婦道。兩人吵得不可開交之時,有一位比丘路過,就被請來評理,聽了夫婦雙方的說詞,也到藏人之甕查明真相。比丘一看就知道是影子的緣故。歎氣說道:「以為影子是真實的,真是愚惑!」便呼叫夫婦進來,比丘說:「我現在就為你們揪出甕中人。」便取來一塊大石頭打破酒甕;當下,影中人不見了,酒也流盡了。比丘便為夫婦說法,兩人頓時撥雲見日,心開意解。

以此「見影鬥者」為喻,說明三界凡夫不識五陰(色、受、想、行、識)四大(地、水、火、風)苦空,卻被眼前假像所蒙蔽,過著如癡如醉的生活;故事中的新婚夫婦可說就是我們現實生活的投影。

前言/序言


佛法精髓:探寻觉悟之路的智慧宝典 书名:觉悟之境:心性修持与解脱之道 作者:[此处可填入一位虚构或真实但与《华严经》无关的智者姓名,例如:法海禅师 或 悟明居士] 字数:约1500字 --- 第一部分:导论——在喧嚣中寻觅安宁的指南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心灵常常被无尽的欲望、信息和焦虑所充斥。我们渴望一种更深层次的平静与意义,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烦恼的究竟解脱。本书《觉悟之境:心性修持与解脱之道》,并非一部阐述宏大宇宙图景或奇特因果报应的经典,而是一部着重于个体生命实践与内在转化的实用指南。它将引导读者回归自身,通过对心性本质的深刻洞察,逐步构建起坚固的解脱基础。 本书的核心在于“知行合一”,强调理论的学习必须与日常的觉察和实践紧密结合。它摒弃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力求以清晰、贴近生活的语言,阐述佛法中关于“苦”、“集”、“灭”、“道”的四圣谛,并以此为基石,展开对心性修持的层次划分。 第二部分:心性探源——观照当下,洞察无常 本书的第一卷,聚焦于“观照”的艺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我们所执着的“我”究竟是什么?作者从基础的禅修方法入手,介绍了一系列简单易行、无需特定环境即可进行的“内观”练习。 1. 呼吸的锚定: 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呼吸作为连接身心、稳定心念的工具。呼吸不仅仅是生理活动,更是当下这一刻最真实的体现。通过对细微气息变化的捕捉,我们得以从自动化的思维惯性中抽离出来。 2. 五蕴的解构: 不同于广博的经论对五蕴的详尽分析,本书采取一种更为侧重体验的方式。它引导读者实际去感受“色”(身体感受)、“受”(苦乐感受)、“想”(概念认知)、“行”(意志活动)和“识”(了别心)在当下是如何生灭流转的。目的是让读者亲身体会到,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相互依存的,从而削弱对“恒常实在”的执着。 3. 情绪的流转与接纳: 很多修行者在面对负面情绪时,往往陷入“压制”或“沉溺”的误区。本书提出了“如实观察,不加评判”的原则。例如,面对愤怒时,不应谴责自己“不该生气”,而是观察愤怒生起时身体的紧缩、语言的冲动、思维的偏激,将其视为一种能量的暂时聚集与释放,而非“我的本质”。 第三部分:道的践行——伦理的基石与慈悲的展开 觉悟不仅是内在的体悟,更是外在行为的体现。本书的第二卷将目光投向“戒、定、慧”中的“戒”与“定”的实际应用。 1. 基础伦理的重塑(戒): 作者强调,戒律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保护内心清净的自我管理系统。本书深入探讨了“正语”的实践,如何避免妄语、恶口、两舌和绮语,尤其是在数字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保持语言的真实性与建设性。同时,对“正业”的阐述,侧重于如何避免对众生造成无谓的伤害,无论是有意或无意。 2. 定力的培养(定): 除了静坐的技巧外,本书特别强调“行禅”和“做功课时的专注”。作者认为,真正的禅定并非必须在蒲团上获得,而是在处理日常复杂任务时,依然能保持心念的专注和不散乱。例如,洗碗、做饭、写作,每一个动作都可以成为修习定力的道场。 3. 面对人际冲突的智慧: 面对人与人的摩擦,本书提供了“慈悲止息法”。即在冲突爆发的瞬间,首先将注意力拉回自身,审视自己的情绪反应(定力),然后尝试用对方的视角去理解其行为背后的“苦因”(智慧),从而做出不增加痛苦的反应。 第四部分:智慧的透视——破除二元对立 本书的后半部分,开始深入探讨更深层次的智慧,即如何超越表面的对立与分别心。 1. “空性”的体验式理解: 作者避免了对“空性”的纯粹形而上学讨论,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来阐释“缘起性空”。例如,一个杯子的存在依赖于泥土、水、烧制等无数条件,当这些条件消失,杯子也就不复存在。这种理解帮助我们放下对“实在”的执着。 2. 中道的平衡艺术: 中道并非指不偏不倚的中间点,而是不落入“有”与“无”、“常”与“断”、“苦”与“乐”的任何一端。本书探讨了如何在“积极进取”和“顺其自然”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点,避免过度努力导致 burnout,也避免消极逃避。 3. 业力的转化而非恐惧: 许多人对“业力”的理解停留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机械论上,从而产生畏惧。本书将业力视为一种“习惯性的倾向”,强调“心念的转化才是重塑未来的关键”。通过持续的觉察和正向的意图(愿力),我们可以改变旧有业力导向,开辟新的生命道路。 结语:持续的觉醒 《觉悟之境》并非一本读完即可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一位随行的导师,提醒我们在每一个当下,都有机会选择清醒而非沉睡,选择慈悲而非苛责。真正的解脱,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之中,直到觉知成为我们呼吸般自然的存在。本书鼓励读者将所学付诸实践,在自身的生命河流中,亲自去印证那份超越烦恼的、恒常的安宁与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初学者,我一直对浩瀚的佛教经典感到无所适从,总觉得它们像是一座座高山,需要耗费毕生的精力才能攀登。而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提供了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让我能够沿着清晰的路径,一步步地走进华严的世界。它不仅仅是将100句经典语录罗列出来,更重要的是,它在字里行间注入了一种引导,一种循循善诱。我喜欢作者的语言风格,既保留了佛经本身的庄重,又融入了现代人的理解,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能够与我们当下的生活产生共鸣。比如,书中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解读,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事物之间的联系,不再局限于孤立的个体。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它没有强求读者去理解复杂的梵文咒语,也没有要求读者去掌握深奥的哲学理论,而是通过100个精辟的句子,让我们触摸到华严经的核心精神。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慈悲的智者对话,我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逐渐升腾,烦恼也仿佛被洗涤干净。

评分

我曾多次尝试阅读佛教经典,但往往因为其深奥的含义和古老的语言而中断。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并非是对华严经的全面复述,而是选取了其中最精华、最能引发思考的100个句子,用一种更加亲切、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喜欢作者的解读,既保留了经文的本意,又赋予了它与时俱进的生命力。比如,书中对“佛身充满于世界”的解释,让我不再将佛陀视为遥不可及的神明,而是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慈悲与智慧。这种解读方式,使得佛法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融入生活的智慧。它就像一本心灵的指南,能够在迷茫时给予指引,在困顿时给予力量。每次翻开这本书,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仿佛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简约而不失庄重,淡淡的金色光泽象征着智慧的光芒,而“華嚴經”三个字则以古朴的字体呈现,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我一直对佛经充满敬畏,但又觉得它们博大精深,常常望而却步。这次偶然翻到这本书,被它“100句”的简洁概括所吸引,心想,或许能以一种更容易理解的方式,窥探佛法的奥妙。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温润,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沉淀。我特别喜欢这种将经文精炼成精句的形式,它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那些深邃的道理,让原本遥不可及的佛法,变得触手可及。每一句精选都配以简短的解读,不至于过于晦涩,又恰到好处地点明了核心意涵。有时候,我会反复咀嚼其中的某一句,比如“不离世间觉”,它让我意识到,修行并非要抛弃红尘,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去体悟觉悟。这种贴近生活的阐释,极大地消弭了我之前对佛经的畏惧感,让我觉得佛法其实离我们很近,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灵的安顿。

评分

我一直认为,佛经的智慧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但这本书却像是一杯浓缩咖啡,将漫长的品味过程,压缩成了一个个精巧的瞬间。它没有冗长的叙述,也没有晦涩的术语,而是直接将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句子呈现出来。我喜欢它以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引领我走进华严经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书中对“心净则国土净”的阐释,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意识到它对外界的影响力远超我的想象。这种由内在出发的改变,比任何外在的强迫都更加深刻和持久。每一句精选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宝石,折射出智慧的光芒,让我得以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一丝宁静的港湾。我尤其欣赏它能够将如此宏大的经文,提炼出100个最精炼、最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读,让像我这样对佛法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评分

我曾几何时,对那些动辄数十卷的佛经感到望而却步,觉得它们如同天书,深不可测。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轻盈姿态,将华严经的精髓浓缩。我喜欢它的排版设计,每一句经文都单独成行,清晰明了,旁边配以简洁的注释,既不会干扰阅读的流畅性,又能提供必要的理解。这100句,每一句都像是饱含深意的珍珠,串联起来,便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它让我领悟到,原来那些看似抽象的佛法,也可以如此具象化,如此贴近生活。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依报随着正报转”的解读,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待周遭环境的态度,以及内在心境对外在世界的影响。这种由内而外的审视,是很多心灵鸡汤式的读物所无法比拟的。它不是简单地提供安慰,而是引导我们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生命真谛。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那些嘈杂的思绪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澈的明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