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小說選

100年小說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文詠 著
图书标签:
  • 小说
  • 文学
  • 百年文学
  • 经典
  • 选集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长篇小说
  • 短篇小说
  • 文学史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9574448203
版次:1
商品编码:160111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九歌文庫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5*21cm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年度小說獎由吳鈞堯〈神的聲音〉獲得。
★侯文詠用大眾的眼光,精選民國100年最好看的文學小說,讀一本等於讀遍全年最好的小說。
★特邀2012書籍設計大賞「金蝶獎」圖文書類銀獎、文字書類榮譽獎雙棲得主黃子欽為全書設計,呈現出小說的縱切面。

内容简介

《九歌100年小說選》作家橫越兩岸、跨越世代,囊括地域、親情、都會、武俠等,風格特殊、題材豐富。侯文詠引領我們重新發現,緊扣生活細節創作的小說,是可以回味的、謬趣橫生的,且深刻反映永恆的時代性。
新生代作家令人驚艷。仍就讀師大附中的鍾旻瑞寫〈醒來〉,流洩唯美青春的淡淡哀愁、黃正宇的黑色喜劇〈土匪〉,藉描寫一樁搶案反映出社會現況、還有李桐豪的〈非殺人小說〉、以及包冠涵的〈耳與耳〉,皆有出人意表的成績。
描寫親情、地域、鄉土的傑作,則有謝文賢用鏡子串接三代故事的精采小說〈鏡子〉;還有駱以軍的〈小三〉、袁瓊瓊的〈太陽〉、鍾文音的〈台北發的末班車〉、張英珉的〈有塵室〉,皆令人低回不已;重現文壇的蔣曉雲寫〈百年好合〉,更令人眼睛為之一亮。選自大陸作家任曉雯的〈槍聲如雨〉,以及彭寬的〈禁武令〉,則是手法創新,情節引人入勝。
入選作品題材多元且視角廣袤,民國100年,可謂小說豐收的一年。
100年「年度小說獎」得主是吳鈞堯,入選作品為〈神的聲音〉。吳鈞堯以成長的金門作為背景,寫出命運與土地的神祕連繫、人跟神共融的境界,為小說藝術另闢新徑。
全書精選十三篇100年度最好看、最精緻的小說。書末附錄年度小說紀事,為整年的文學歷史作詳細記錄。

作者简介

侯文詠
侯文詠(1962年—),台灣嘉義縣人,台大醫學博士,目前專職寫作,兼任台北醫學大學副教授,臺大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出版有長、短篇小說與散文:《我的天才夢》、《白色巨塔》、《大醫院小醫師》、《離島醫師》、《危險心靈》、《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等。

目录

主編 侯文詠 序
01.駱以軍 小 三
02.袁瓊瓊 太 陽
03.鍾旻瑞 醒 來
04.黃正宇 土 匪
05.鐘文音 台北發的末班車
06.李桐豪 非殺人小說
07.任曉雯 槍聲如雨
08.吳鈞堯 神的聲音
09.包冠涵 耳與耳
10.謝文賢 鏡 子
11.蔣曉雲 百年好合
12.彭 寬 禁武令
13.張英珉 有塵室
附錄 100年度小說紀事 邱怡瑄

精彩书摘

吳鈞堯 神的聲音
聲音。什麼是聲音?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因為祂現在,已無法辨別塵間有意義的、跟缺乏內涵的一切聲音。何必分辨呢?永恆的聲音經常跟人間無關,那些沒有溫度的,譬如狂風颳、大雨作、急雷打,才是永恆,以及夏日初來第一聲蟬鳴,秋天甫過紡織娘振動它們粉紅色薄翅,冬日新到大地龜裂,以及自然春回,綠芽如海的波浪,從這頭掃過,從彼端奔回。
這才是真正的聲音。
祂,站在人們為祂豎立的高台,頭大耳尖,定風珠含在嘴中,是頭雄獅,卻仿人,挺直腰桿,雙爪平舉過肩。台上一只香爐,燒盡的香柱參差歪立,紅色披肩掛身,卻是褪色、卻是破朽,再不多時,或者再起一陣大風,披肩將被撕扯破爛,就要露出祂赤裸渾白的、著病了一般的土夯本色,以及被披肩遮掩住,一只巨大的葫蘆。巨大的葫蘆是祂初初被塑為神時,人們經過祂,最醒目的焦點。孩童愛在祂身旁,摩挲葫蘆玩,婦女多在午寐跟農作閒暇時,趁人少,焚香禱告,先偷偷以眼膜拜,繼而飛快滑過祂的大葫蘆,渴望生個男丁。祂曾經積極回應居民禱告、曾經滿身大紅披肩。
彼時,大風過,掀起祂身上數十條披肩,渾如天神駕馭晚霞蒞臨人間。
祂不再回應人間需索,因為祂不再聽到這些聲音,祂像一座豎立的墓穴,只是人們不知道墓穴裡頭,是一個已死的神。
祂,聆聽四季,聽蜈蚣爬進祂洞開的嘴,聽見麻雀在祂嘴巴啄,聽螞蟻伸觸角,傳訊息,不一會兒,螞蟻匯集,協力搬動棲息在祂葫蘆、卻死在祂葫蘆上的蟬。
蜈蚣逃出麻雀的嘴?螞蟻搬走最後一片蟬翼?葫蘆長了青苔?祂都聽到了。幸好,祂只聽見這一切。
關閉聽覺之外的感官後,時間對祂已了無意義,祂的記憶還在飛翔。祂初生時,照料祂的乩童,已如一陣煙霧,驀地散入霧中;陳淵呢?金門的最初神祇,祂牧馬的故事彷彿烈陽下、乾柴裡,劈啪一聲;黃偉、蔡復一等,由人而神的名臣、名將,已被各自的信徒圍繞,祂聽見迎神的陣仗一路吹鼓吹,來來回回;祂的塑像睜大眼,祂的內心卻閉緊眼。
春去秋來只是時間的計量,老朽的,只有軀殼。祂沒有老,神不老,不死,卻會哀傷。
小說★ 令人驚艷的新生代作家
鍾旻瑞 醒來
成年的一個多月前我的女友V像是忽然想起什麼一樣,有一天傳了簡訊說,「我們分手吧。」我們沒有吵架也沒有冷戰,接到簡訊的當下我立刻回撥電話,每通卻只短暫響起一聲便被犀利快速的切斷,我幾乎可以聽見她按下按鈕的啪嚓聲響。
而V和我分手那天以後,我便患了嗜睡。
起初只是為了逃避悲傷。
隔天早上,我們同時抵達學校大門,她和我對眼零點五秒便面如死灰毫無表情的從我身邊快速通過,我嘗試呼喚她卻越走越快,頭髮像是鐘擺隨著她的腳步晃動。到了班上心裡的不甘和羞辱滿溢,越想鼻頭便越酸,一點也聽不下老師講課,沒上幾節課,便趴下來睡了,一個夢也沒作。醒來時夕陽已西沉,我的左臉被西曬的毒辣陽光曬得紅熱,影子猖狂的斜躺下來比我身高還長,伸手抓背發現身上貼滿了班上同學惡作劇的紙條。教室裡已空無一人,唯有我,掙扎著,從了無邊境的睡眠甦醒。才醒,悲傷失落的感受像突然吃胖那樣,沉重起來,壓得我胃也難受。
原本我以為那天的長眠只是一場意外,但我一覺不醒的情況一點也沒有改善,連假日也是,才悠悠轉醒,早餐和著午餐吃了,便又跑回床上睡去,一天睡眠時間超過十四小時。班導又憤怒又憂心,在第七天氣急敗壞的把我用力搖醒,抓著我的領子去辦公室,在我面前打電話給我媽。媽不知如何是好,跟班導不斷道歉,然後解釋說我平常不會這樣懈怠的,會這樣子也許是……也許是生了什麼病,感冒發燒之類的,只是我自己沒有發現,還逞英雄的來學校上課,也許該帶他去看個醫生,「那孩子,最愛逞強了。」媽媽在電話的結尾這麼說。
然後我便回教室,收拾書包,在大家的注視下離開教室,不巧在走廊時正好打起下課鐘,撞見了離開教室的V,她見到我的瞬間震了一下,隨後將視線移開,望著遠方走開。
我眉頭皺起,她到底想怎麼樣呢?
醫生問了我一些關於嗜睡的問題,你最近有沒有撞到頭?你有沒有長期依賴酒精?咖啡因?現在突然戒除?問到後來我意興闌珊,幾乎是反射性的搖頭。然後他問,「那你最近有沒有經歷什麼感情上的打擊?」我驚嚇得心臟縮了一下,以為醫生參透了我的心,問這個做什麼?我小心翼翼的問。他解釋說,有些嗜睡症的病因是來自憂鬱症,你看起來沒有,只是例行性的問一下,你不要太緊張。
最後他說我的症狀持續不夠久,無法立即給我診斷是否得了嗜睡症,而嗜睡的處方藥,多半是興奮劑,不能莽撞開藥給我。
「再多觀察幾天吧。」
媽媽聽見我和醫生的對話,緊張的問我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我搖搖頭說沒有,她有點無奈的說,你真的不必這樣。怎樣?我有點不開心的問。她皺眉回應,「這樣抑鬱。」她拿出手機,撥了電話給班導。

小說★重現文壇
蔣曉雲 百年好合
活到她這個年紀,世界上還有什麼需要較真的呢?人人羨慕她命好,不知道訣竅就是心淡;「心淡」說起來容易,可是人生要不經過些事先把心練狠,哪兒就淡得了?……
許多客人都找不到酒店的入口,幾隊人馬從大廈這個門口轉進去,從那個門口轉出來,電梯換乘了幾部就是到不了請柬上標明坐落於酒店大堂的自助餐廳。幾張生面孔都反覆遇見看熟了眼,大家卻只當對方是空氣,一次次冷漠地從身邊穿過去。等到終於找對了電梯又發現同撳三十八樓,心裡知道彼此之間就算不沾親可能也帶故,最起碼確定了擠在這部大電梯裡的哪怕不講本地話也不會是沒有來歷的「外地人」以後,眾人這才卸下了本地稱冠全中國的嚴重心防。一位自覺的客人怕讓其他賓客誤解自己這幾個是「阿鄉」,就搶先對同伴自嘲地調笑道:「陸家裡今朝吃老酒派頭大來兮!欸,儂天天軋南京路,否曉得一只電梯藏在個搭啊?」
電梯帶上來一批批客人也帶來嘈雜,就有坐在正對電梯咖啡座上的三個洋人商務客要求換到遠離電梯的僻靜位子。來客中也有幾個態度從容的,好整以暇地打量一下富麗的大堂,以及坐落在城市天際線上大窗戶望出去的繁華夜景;繞場參觀的時候走過剛換到遠座的洋客身旁還歉意地微微一笑,預告自己這幾個人懂文明不會發出噪音,果然就低聲讚嘆那窗外如黑絲絨的天空襯托著七彩寶石般的閃爍霓虹。一個青少年模樣的來客用英語跟身旁像妹妹的女孩子說「看起來就像香港」,父母模樣的中年人聞言,就相互用廣東話表贊成,道:「嗨呀,詹姆士講的安,真跟那間同名酒店沒莫不同嗟。」
幾位客人觀察入微,雖然半空中的景觀窗看出去美景如畫,卻全仰仗這城市本身的麗質。這個全球連鎖的大酒店其實有點「偷吃步」,它只是跟隨著做房東的香港建商就近把本家建築物搬了過來的機會在市中心占了個好位置,連裝潢的風格都因為和香港的酒店類似而有偷懶的嫌疑呢。幸而大堂夠大,天際線的夜景也確實美得奪人心神,分散了所有來客的注意力。其他吵吵嚷嚷的客人讓酒店知客帶領前往電梯後方數十步之遙的自助餐廳時,行經半途走到大三角鋼琴旁已經主動的降低了音量,樓層這半邊琤琤的琴聲便漸漸取代了入口處的一味喧譁。
「哪能還賴個搭白相啊?快點進去叫人!」兩位年長如祖父母模樣的客人走近為城市光影美景流連未去的雙語家庭,催兒孫們先進去和主人打招呼,卻說的是寧波腔滬語。
五湖四海各種口音都先到主桌去「叫人」。操寧波腔的都是金家這邊的客人,年紀大的叫金蘭熹「篤孃孃」,叫陸永棠「篤爹爹」或「篤姑爺」。長得高高壯壯講葡文或英語的幾堆人有白有黃有棕更有膚色含糊的都是陸家這邊的,老少都叫壽星和壽星公洋名,過來親吻面頰行禮。

前言/序言


流光中的回响:一部二十世纪中叶中国都市变迁的侧影 书名:《霓虹与烟尘:1945-1960年都市生活速写》 作者: 萧远 著 出版社: 文华书局 装帧: 精装,附录含老照片及手绘地图 页数: 680页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霓虹与烟尘:1945-1960年都市生活速写》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部聚焦于时代转折点上,中国特定都市群体的日常生活切片。本书以战后接收、城市重建、再到社会结构深刻重塑的十五年为轴,通过对上海、天津、广州等门户城市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挖掘,试图捕捉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微观景观”——那些在霓虹灯下流转的市井故事,以及在时代烟尘中挣扎求存的普通人命运。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叙事视角的转换。作者萧远,一位深谙都市文化史的学者,拒绝使用传统的政治或经济指标来衡量这个时期的社会状态。他选择了一条更为感性的路径,通过对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梳理——包括当年的商业广告、地方报纸的“鸡毛蒜皮”栏目、私人日记、以及口述访谈记录——构建了一个立体、复杂、充满矛盾感的都市世界。 第一部分:废墟上的新貌(1945-1949):接收、浮躁与重构 这一部分主要描绘了抗战胜利后,都市迅速被“收回”时所产生的剧烈文化冲击。上海的“大 پذیر”(大接收)带来了短暂的狂欢与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的恐慌。萧远细致描绘了“老行家”与“新来客”之间的权力摩擦。 “洋货”的幽灵: 战后物资的短缺与外国商品的零星流入,如何催生了灰色地带的贸易和新的消费阶层。书中详述了特定品牌香烟、进口肥皂甚至二手留声机唱片在黑市上的价格波动,以及这种波动如何影响了家庭的日常开支和地位感。 职业的更迭: 探讨了旧式买办、知识分子和战时投机者在权力更迭中的身份迷失。例如,对老式钱庄伙计和新成立的“人民银行”职员的对比描摹,揭示了职业道德与生存策略之间的微妙平衡。 建筑的语言: 萧远认为,战后的建筑是城市心理的晴雨表。他分析了旧法租界洋房与新式里弄在光线、布局和居住者心态上的差异,尤其关注了空间被分割、被合租所带来的隐私权的消解过程。 第二部分:铁轨与蓝图(1950-1956):改造、纪律与集体生活萌芽 随着新政权的建立,都市面貌开始以惊人的速度被规划和改造。本部分着重于社会纪律的建立和市民生活半径的收缩。 “清洁运动”的文化意义: 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扫除污秽,更是一场对“旧式生活方式”的无声批判。书中记录了市民如何学习新的卫生习惯,以及对“不卫生行为”(如随地吐痰、邻里间私相授受)被举报和批评的集体焦虑。 工作单位的边界: 探讨了“单位”如何成为新的社会细胞。个体命运开始与集体深度捆绑,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绕不开单位的审批与关怀。书中收录了几份当时工厂的内部规章,其对个人作息的细致干预,令人叹为观止。 市民娱乐的变迁: 舞厅的衰落与工人俱乐部、平民影院的兴起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特别分析了早期电影审查制度下,叙事主题如何从个人情感转向集体奋斗,并对比了同一批演员在不同叙事下的表演风格变化。 第三部分:缝隙中的温度(1957-1960):运动的阴影与日常的坚韧 这是本书最具情感张力的部分,聚焦于“大跃进”前夜及初期,在政治高压下,市民如何努力维护其人性中的柔软角落。 厨房政治学: 粮食配给制度的实行,使得“吃”成为最敏感的政治议题。书中通过对家庭主妇们如何利用有限的粮票、副食票,以及邻里间偶尔的“调剂”(以物易物,规避制度漏洞),展现了家庭经济学的精妙与无奈。 书信与沉默: 战后被认为是亲密无间的城市邻里关系,在政治审查日益严格的环境下,开始出现裂痕。萧远展示了几封未寄出的信件片段,其中充满了未尽之言和对自我表达的极度谨慎,揭示了语言和思想的“自我审查”是如何内化于心的。 小人物的保留地: 即便在最严格的年代,城市中仍存在着一些“非官方”的角落,比如早市的边缘、深夜的小茶馆(在被取缔前),或是修理铺。这些地方成为知识分子和老市民进行短暂、隐晦交流的“文化避难所”。作者记录了一位退休教师如何通过修补旧钟表,来维持自己对时间精确性的掌控欲。 结语:失落的坐标系 萧远在本书的最后总结道,1945年至1960年的都市生活,是一场关于“身份的集体失重与再定位”的宏大实验。人们告别了旧式的个人主义的喧嚣,迎来了集体秩序的洪流。这本书不是为了评判对错,而是为了精确地记录下,在时代巨轮碾过时,那些灯火阑珊处,个体所发出的最细微、也最真实的叹息与希望的回响。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宏大叙事的、充满人情味的“都市考古学”视野。 --- 读者对象: 历史研究者、都市文化爱好者、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研究人员,以及对家族史、老上海/老天津/老广州生活细节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推荐语: “萧远以其沉稳的笔触,还原了一个充满灰尘却又光彩夺目的年代。读罢此书,仿佛能闻到旧式煤炉燃烧的气味,听到黄包车轱辘碾过石板路的声响。”——《现代视角》月刊。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100年小說選》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100年”这个跨度实在太大了,我担心会不会内容驳杂,主题不突出。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的选篇之精妙,简直超乎我的想象。它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厨师,将来自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食材,烹饪出了一道道既有各自特色,又能和谐共存的佳肴。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关于现代都市生活的短篇,它们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下年轻人的焦虑、迷茫,以及在喧嚣中对真挚情感的渴望。读到其中一篇关于程序员加班加点的故事,我几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种被deadline追赶的焦灼,那种在代码世界里寻找慰藉的孤独,都写得太过真实了。而转过头,又是另一种风格,比如一篇描绘乡村老农生活的故事,质朴的语言,浓郁的泥土气息,仿佛能闻到麦子的香味,感受到大地母亲的脉搏。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不同人生境遇的碰撞,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异常丰富。它没有刻意去强求一种统一的叙事风格,反而让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视角,在这个百年的框架下,奏响了一曲精彩的交响乐。

评分

说实话,我通常不太喜欢这种“选集”性质的书,总觉得不如一本深入挖掘某个特定主题的书来得过瘾。但《100年小說選》却打破了我以往的偏见。它的“选”,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每一篇小说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代表性。我感触最深的是那些描绘时代变革中的个体命运的故事。比如,一篇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经历,文字并不煽情,却透着一股子韧劲儿,读到那些年轻人在艰苦条件下,依然怀揣着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我由衷地感到敬佩。另一篇则聚焦于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的萌芽,那些敢于“下海”的先行者们,他们的勇气、他们的胆识,以及他们所面临的风险,都在字里行间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这本书就像一张巨大的历史画卷,而每一篇小说,都是画卷上的一个生动的人物,一段鲜活的故事。它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而是将它们如实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脉络,以及在这条脉络上,每一个普通人的挣扎与前行。

评分

“100年小說選”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让人在翻开扉页之前,就忍不住去想象那百年间,人类的情感、思想、生活究竟经历了怎样波澜壮阔的变迁。当我真正捧起这本书,指尖滑过那泛黄的纸页,仿佛触碰到了时光的脉络。每一篇故事,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凝固的历史,一个灵魂的回响。我尤其被其中一篇描写民国时期上海滩风情的小说所吸引,作者用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繁华与苍凉,纸醉金迷的背后,是人性的挣扎与无奈。女主角的命运,如同乱世中的一叶扁舟,在时代的洪流中起伏不定,她的爱情、她的选择,无不牵动着读者的心弦。还有一篇小说,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普通人在土地改革中的喜悦与迷茫,那种朴实无华的文字,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民的力量。这本书不只是一堆故事的集合,它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百年中国社会变迁的万千气象,也映照出人性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读完它,你会觉得不仅仅是读了故事,更是经历了一段不属于自己的,却又如此真切的人生。

评分

第一次翻开《100年小說選》,我便被它那股子“沉甸甸”的气质给吸引住了。这不是那种轻松消遣的读物,而是一本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书”。其中一篇讲述解放战争时期,一个普通士兵在战火纷飞年代的内心独白,字句间充满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亲人的思念,我读得热泪盈眶。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体会着生死的考验和人性的光辉。而紧接着,又是一篇关于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漠与疏离的小说,尖锐的笔触,直指当下社会的痛点,让人在阅读之余,不免要反思我们与身边人的关系。这种风格上的巨大反差,却并没有让人感到突兀,反而凸显了百年间社会精神面貌的剧烈变迁。它就像一个时光机,带领我们穿越不同的时代,去感受不同年代人们的喜怒哀乐,去体会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轨迹。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文学价值,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小说作品,能够跨越时间的界限,与读者产生共鸣。而《100年小說選》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尽管收录的作品年代跨度巨大,风格迥异,但每一篇都自有其独特的魅力,能够深深地打动我。有一篇描绘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阶级奋斗历程的小说,朴实无华的语言,却充满了力量,那种集体奋斗的激情,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另一篇则以极其写意的手法,勾勒出某个江南水乡的宁静与诗意,读来仿佛置身于那如画的风景之中,心灵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涤。书中关于女性命运的几篇小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无论是旧时代女性的压抑与反抗,还是新时代女性的独立与追求,都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看到了不同时代下,女性的多样面貌和不屈的精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文学的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它用故事,教会我们理解历史,感悟人生,珍惜当下。

评分

不少非常精彩绝伦的小说不解释自己看

评分

不少非常精彩绝伦的小说不解释自己看

评分

不少非常精彩绝伦的小说不解释自己看

评分

不少非常精彩绝伦的小说不解释自己看

评分

不少非常精彩绝伦的小说不解释自己看

评分

不少非常精彩绝伦的小说不解释自己看

评分

不少非常精彩绝伦的小说不解释自己看

评分

不少非常精彩绝伦的小说不解释自己看

评分

不少非常精彩绝伦的小说不解释自己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