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們的意識永不熄滅,肉身只是一套套的裝扮,卸下之後,你依然存在。但是「活著」是必要的學習歷程,我們可以利用夢和意識投射,擴展內在生命視野,汲取挹注我們這一生以及永生永世的知識與體悟。《夢與意識投射》收錄賽斯指導我們如何調查夢、記夢、利用夢,以及意識投射的內涵和方法,他說:「投射……是人格正有重大進展的一個標記。在投射狀態中,內在感官擁有最大的自由度,而自己也得到唯有如此才能得到的經驗。當這份知識變成平常醒時意識的一部分時,你就是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照賽斯的說法,做夢是意識的一種創造狀態、一個心靈活動的門檻,在其中,我們拋棄了通常的限制,而去用最基本的能力,並且實現我們真正的獨立,不受三度空間形體的羈束。賽斯說,在夢裡,我們寫每日生活的劇本,並且感知我們的物質焦點通常遮住了的其他存在層面。
賽斯主張,夢宇宙有自己的基本法則或「基本假設」(root assumptions)──與我們的引力定律、時間空間相等的東西。換言之,夢的實相看起來彷彿荒腔走板或無意義,只因我們按照物質定律而非在其內適用的規則去判斷它。
那麼,夢並不只是想像的消化不良或心靈混亂。當我們做夢時,並非一時瘋狂,如某些理論家所主張的那樣。剛好相反,在某些夢境,我們可能遠比平常時候還要精神健全且警醒得多哩!我們無疑是更具創意的,甚至可能更「活躍」,正如你從自己的某些經驗裡可看到的。
作者简介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生於紐約撒拉托加溫泉市,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通靈人之一。珍除了是賽斯書的作者外,並著有十餘本小說、非小說以及詩等作品,風行全世界。從1963年開始,珍在每週兩次的出神狀態中,代替曾經經歷多次「人身」、現已不具形體、居於多次元實相中的靈性導師──賽斯──口述其教導,並由她的丈夫逐字記錄,傳世為「賽斯資料」,這些資料目前均保存在耶魯大學圖書館。賽斯書探討的範圍涵蓋了心理學、超心理學、醫學、物理學等,都是最具原創性的觀念。
王季慶,成大建築系畢業,留學加拿大,並旅美十餘年。經歷半生的心靈追尋,遍覽各類心理、宗教、哲學、神祕學等書籍。於一九七六年首度接觸啟悟性的「賽斯資料」後,心弦震動,遂開始譯介賽斯書系列及新時代經典作品共十餘種,為國內新時代思潮的發起人,並於全台各地組織新時代讀書會,成立「新時代中心」,致力將新時代的訊息介紹給國人。引介「賽斯系列」、「伊曼紐系列」及「與神對話」系列等書,著有《心內革命──邁入愛與光的新時代》、《賽斯讓你成為命運的創造者》。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夢與意識投射》最精采的地方應是關於夢境的描述,以及我們如何透過記夢、夢的回想來得到無數珍貴的訊息並改善我們的健康。再來,如何將有意識的自己帶入夢境,甚至由夢境中引發靈體投射,都在《夢與意識投射》中有詳細的描述與技巧的引導。
──許添盛醫師。
目录
〈賽斯書〉策劃緣起
〈推薦人的話〉品味夢與潛意識世界 許添盛
〈序〉做夢是意識的創造狀態 珍·羅伯茲
〈引言〉我對你的愛未變 羅勃·柏茲
第一部 內在宇宙的侵入
主觀的記錄
第一章 夢、創造與無意識
第二章 主觀背景之一瞥
第三章 引介賽斯
第四章 我對夢實相的第一瞥
第二部引介內在的宇宙
第五章 第十五及十六節課的摘錄
第六章 賽斯的一些忠告
第七章 內在感官
第八章 用內在感官做的一些實驗
第九章 內在感官——輪到羅了
第十章 賽斯在我們的客廳與一位老友會面
第十一章 賽斯追蹤康寧瀚小姐
第三部 探索內在的宇宙
調查夢實相
第十二章 夢的回想:如何記得你的夢
第十三章 早期談夢世界的一些資料摘要
第十四章 夢與健康
第十五章 預知夢
第十六章 再談預知夢
第十七章 夢與可能性
第十八章 可能的自己們
第十九章 由夢境出體的經驗
第二十章 再談夢中投射
第二十一章 由夢境投射
第二十二章 意識的內面
〈跋〉一個個人的評估 珍·羅伯茲
精彩书摘
三個特殊的夢事件凸顯出我靈異能力的開啟,並且間接地導致這本書。第一個夢比較面言是個不重要的夢,當它發生時很令我驚訝,但它可能會被我輕易地遺忘了。第二個夢來自一個我記不起來的夢,是個令人驚奇的經驗。第三個夢則給了我對另一種實相的驚鴻一瞥。
第一個夢發生在一九六三年七月,在我對靈異現象根本還一無所知的時候,第三個發生在一九六四年二月,賽斯課開始後不久。在這兩個日期之間,我發現自己被推入一個我以前完全不知的經驗次元裡。
最開始的夢涉及了一位鄰居,康寧瀚小姐,早在我們還不知這公寓存在之前,她就住在這裡了。當羅和我在一九六。年搬到這兒時,她已在她的三個小房問裡度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被詩集和劇本環繞著。當我們定上前臺階時,常常看到她坐在樓上窗前,看著底下的車流。但我們搬來那年,她的生命開始萎縮了。她自高中戲劇老師的職位退休下來,而在她的小公寓裡待得越來越久。
一開始,羅和我只在陰暗的公寓玄關處和她碰過面,通常是在信箱那裡。她極端獨立,又局又瘦,有著梳理得整整齊齊的髮型和手工裁製的衣裳。她的英語毫無瑕疵。她曾是位名望極高的教師,偶爾有以前的學生來拜訪她,她則以茶招待。過年過節時,她的信箱總是塞得滿滿的。
這些小事是我們對她僅有的認識,而我們從未變成密友。然而,我第一個預知夢卻牽涉到她。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我的靈異經驗與她的生活結下丫不解之緣,我彷彿在我的夢裡與她保持聯繫。當她的世界於她變得越來越小時,她彷彿向外伸入了我的世界。
那個夏天,羅和我在緬因州度假.我們根本沒和康寧瀚聯絡。但在我們回到艾爾麥拉那晚,我突然醒過來,還記得一個令人不安的夢,它使我非常心煩,於是我叫醒了羅。他坐起來,聽後驚愕不已。我們兩人一向都根本不記得夢的。
我說:「直一是怪事,我沒看到別人,倒看到了康寧瀚小姐。我們是在一家醫院裡,她穿著一套黑色套裝,而她的眼睛紅腫得可怕。她正在哭,一遍又一遍的說:『哦,天哪,我必須離開,而我不想離開二她就在醫院門廳的左手邊有個玻璃圈住的地帶,你可以在那兒買禮物給病人的地方。一切都如此的逼真。」
羅說:「也許妳該把這夢寫下來,並註明日期。」
這令我更不安了。「為什麼?你不會以為它具有象徵意義或什麼的吧?或以為它會成直亨並且我為什麼該夢到康寧瀚小姐呢?我們幾乎對她一無所知啊!」
羅說:「但寫下來也不會有事啊!對不對?」
我喃喃的說:「對。但我有種極為奇怪的慼覺,就奸像記下這夢的話會給它某種不應有的重要性。不管怎麼說,我寧願忘掉它。」我說:「我希望我根本不記得它。」但我卻仍滿懷睡意地下了床,記下夢,並且註明了日期。
……
前言/序言
探寻人类精神疆域的边界:一本关于潜意识、集体记忆与梦境解析的深度著作 书名:《深渊回响:潜意识的结构与人类文明的隐秘编码》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严肃的学者或研究者的姓名,例如:伊利亚·凡·德·魏尔德] 内容简介: 《深渊回响:潜意识的结构与人类文明的隐秘编码》并非一部通俗的心理学读物,而是一部对人类心灵深处进行考古挖掘的学术性巨著。本书的核心在于,它系统地探讨了潜意识(The Unconscious)作为一种超越个体经验的、具有强大塑造力的存在维度。作者凭借跨学科的深厚功底,融合了深度心理学、符号学、人类学以及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构建了一个宏大且极具洞察力的理论框架,旨在揭示人类行为、文化创造乃至历史进程背后的“隐秘编码”。 全书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递进部分,每一部分都致力于解构潜意识运作的某一关键层面。 --- 第一部分:潜意识的拓扑学——从弗洛伊德到拉康的疆界重塑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潜意识理论的经典奠基,但迅速将焦点转移至对“原初驱动力”的重新定义。作者认为,传统的本能驱动理论过于简化了潜意识的复杂性。他引入了“潜意识拓扑学”的概念,将潜意识空间描绘为一个多维、非线性的结构,其中包含了“情绪残余”(Affective Residua)和“信息折射点”(Informational Refraction Points)。 重点在于对早期经验的“非线性编码”过程的深入剖析。作者论证,童年创伤或关键经历并非简单地被“压抑”到某个地下室,而是以一种类似于量子纠缠的方式,渗透到个体感知世界的底层架构之中。我们所体验的“当下”的反应,实际上是这些古老“残余”在特定触发下的瞬间重演。本章尤其深入探讨了语言在界定潜意识边界时的局限性,并引入了前语言性(Pre-linguistic)体验对心智的塑造作用。 --- 第二部分:集体记忆的熵增与原型洪流 如果说第一部分关注个体的心灵地貌,那么第二部分则将视野拓展至人类共同的精神矿藏——集体潜意识。本书挑战了对“原型”(Archetypes)的静态理解,提出原型并非永恒不变的模板,而是处于持续的“熵增”过程中的动态结构。 作者通过对全球神话、宗教仪式及早期艺术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原型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被“重新调制”。例如,“英雄之旅”的原型,在工业化社会中如何异化为“企业精英的成功叙事”,而其内在的牺牲与回归主题如何被掩盖。本书详尽阐述了“文化符号的衰变率”,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古老的象征符号在现代社会中失去了其原始的能量和意义,以及这种“意义流失”对现代人精神饥渴的影响。 一个核心的章节聚焦于“共同焦虑源”(Shared Anxiety Sources)。作者认为,现代社会的诸多非理性恐慌(如对技术失控的恐惧、对环境崩溃的无力感)并非纯粹的社会建构,而是集体潜意识中那些未被完全消化和整合的“原始恐惧原型”的浮现。 --- 第三部分:时间性、死亡意识与“无意识的预见” 本书最具争议性且最发人深省的章节集中于潜意识与时间感知的关系。作者提出,潜意识并不严格遵循线性的时间逻辑(过去-现在-未来),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全时域的”。 通过对大量临终体验报告、深刻的危机时刻的心理分析,作者探讨了“预见”(Precognition)或强烈的不安感,是否是潜意识对“未来结构”的一种微弱感知。这里并非宣扬超自然能力,而是将其置于信息处理的范畴:潜意识通过处理海量、看似不相关的微小数据点,构建出比理性认知更早、更全面的可能性模型。 书中一个关键论点是:“死亡意识是潜意识构建其最坚固结构的锚点。” 人类对有限性的觉察,正是驱动文化、艺术和哲学体系诞生的根本动力。作者深入剖析了艺术作品如何成为个体对抗时间流逝、试图在集体潜意识中留下永恒印记的努力。 --- 第四部分:符号学的陷阱与潜意识的“反向翻译” 在传统分析中,我们试图将梦境或症状“翻译”成可理解的语言。本书则提出,这种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暴力和失真。作者引入了“反向翻译”(Reverse Hermeneutics)的视角:我们应该尝试理解“为什么潜意识选择用这种特定、看似荒谬的符号来表达某种结构?” 本部分深入研究了现代“符号噪音”——媒体、广告、信息流——是如何渗透并污染潜意识的原始信息通道的。我们被大量的、缺乏内在逻辑的符号轰炸,这导致了潜意识的“拥堵”和“失真反馈”。作者提供了一套批判性的工具,帮助读者识别那些被社会文化植入、而非源于自身深层结构的象征意义。 --- 第五部分:实践伦理与心智的“去中心化” 最终部分将理论回归到对现代生活的实践指导,但拒绝提供简单的“速成秘籍”。作者探讨了如何通过特定的专注与内省练习,实现心智的“去中心化”(Decentering)——即暂时性地剥离自我叙事(Ego Narrative)对潜意识信息的过滤和扭曲。 这涉及一种对经验的“非判断性接纳”,目的不是“解决”症状,而是“阅读”症状所携带的结构性信息。作者强调,真正的精神成熟,在于学会与潜意识的“深渊回响”共存,理解人类经验的复杂性远超清醒理性的边界。本书为那些渴望超越表层意识、探究存在深层意义的严肃思考者,提供了一张绘制复杂心灵疆域的详尽地图。 --- 《深渊回响》 是一本需要被反复阅读和沉思的著作,它要求读者放下已有的心理学预设,准备好在人类精神最幽暗、最富创造力的角落里进行一次艰苦而又收获巨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