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ke-Wulf Fw190A/F/G 德國空軍福克·沃夫模型製作入門

Focke-Wulf Fw190A/F/G 德國空軍福克·沃夫模型製作入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鹽飽昌嗣 著
图书标签:
  • 模型制作
  • 福克·沃夫Fw190
  • 德国空军
  • 二战
  • 航空模型
  • 历史军事
  • 模型入门
  • 塑料模型
  • 福克·沃夫
  • 战机
  • 模型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楓書坊
ISBN:9789866173660
商品编码:16032751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1-08-01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Modeled & Text by NORIYUKI KUBO(前言)搭載雷達的夜間戰鬥機型1944年,為了抵禦盟軍的夜間轟炸,並且和高速又難以攔截的英國空軍蚊式夜間戰鬥機一較高下,Fw190A開發出了搭載雷達的夜戰機型。A-8/R11型搭載有敵機追蹤用FuG218 III J 「海王星」雷達系統,主翼上加裝了八木天線。為了便於在夜間戰鬥,散熱排氣口上方還裝了防眩擋板,機首的13mm機槍則加裝了消焰防火帽。NJGr.10是以JG300的下級單位投入實戰實驗,最多曾投入35架戰機,一開始取得了不錯的戰果。但是,單座戰鬥機要同時兼顧空戰和操作雷達,實在分身乏術,所以逐漸被淘汰,夜間攔截的任務則是轉移給了Bf110、Ju88等搭載有雷達操作員的多座戰鬥機。
關於這盒套件這次製作的套件是一盒兩架的限量版『1/48 福克·沃夫Fw190A 夜間戰鬥機型』,零件總數約400個,可以從夜戰式樣的A-5、A-6、A-7、A-8型之中挑出兩款(2架)來製作。盒中包含了新開模的零件、蝕刻片製成的防眩擋板及FuG218、FuG217、儀錶板雷達螢幕觀測窗等,在盡可能追求細節正確的前提下,推出令玩家滿意的夜戰型產品。此外,套件中還附贈了JG300的「野豬隊徽」的別針,真是非常豪華且充滿誠意。這次要使用這盒套件,製作出主翼上加裝了八木天線的A-8/R11型。組裝說明書裡詳細列舉出了不同機型的差異及應該使用哪一款零件,所以製作過程中要仔細閱讀說明書再下手。

作者简介

鹽飽昌嗣,日本藝文社編輯部成員,專門出版模型、動物、汽車等生活彩色用書。

前言/序言


铁翼雄鹰:冷战初期喷气式战斗机发展史纲 书籍名称: 铁翼雄鹰:冷战初期喷气式战斗机发展史纲 作者: [此处留空,模仿实体书的风格] 出版社: [此处留空,模仿实体书的风格] --- 内容概要 本书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深入剖析了全球航空工业在喷气推进技术主导下所经历的革命性变革。这不是一部单纯的飞机技术手册,而是一部涵盖了地缘政治背景、工业设计哲学、实战需求驱动以及技术瓶颈突破的综合性历史论述。 冷战的序幕拉开,标志着航空力量的重心从活塞螺旋桨彻底转向了涡轮喷气发动机。本书旨在梳理这一转型期的复杂脉络,探究各国如何在继承二战末期技术遗产的基础上,摸索前行,最终塑造出现代喷气式战斗机的基本形态。全书结构严谨,按时间线索与技术焦点交织推进,力求为军事史爱好者、航空工程师以及模型制作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第一部分:战后遗产与起步阶段(1945-1950) 本部分详述了二战结束时各国手中掌握的技术储备,并考察了这些遗产如何影响了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设计取向。 1. 技术交接与“吸取教训” 德国技术的西进与东流: 重点分析了梅塞施密特、容克斯等德国航空企业留下的项目(如后掠翼理论、液压系统、早期涡喷发动机图纸)被盟军(美国、英国、苏联)如何迅速吸收和消化。详细对比了英国“吸血鬼”(Goblin发动机)和美国P-80“流星”(通用电气J33)在设计理念上的差异,它们都基于相对保守的直机翼布局,试图快速实现喷气化。 发动机的瓶颈: 当时涡喷发动机的推重比低下、燃油效率差是制约性能的主要因素。本章将深入探讨初期轴流式压缩机的发展,以及如何通过增加涵道比来勉强提高续航能力。对比了英国“罗尔斯·罗伊斯”的“尼恩”和“德温特”系列,以及苏联早期仿制的“柳式”(RD-10)和自主研发的“米库林”AM-3的艰难起步。 速度的追求: 战后初期,速度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指标。本章分析了如何通过气动优化——如翼型选择和机身流线化——来应对跨音速飞行的挑战,但同时也指出了固定翼直机身在接近音速时产生的严重阻力激增问题。 2. 早期实战检验与冷战初期的空防需求 朝鲜战争的催化作用: 朝鲜战争被视为喷气时代的“第一次实战洗礼”。本书详细分析了F-86“佩刀”与米格-15在“ आवेद城走廊”的缠斗,这不是简单的“新旧技术”对决,而是关于设计哲学的碰撞。着重分析了米格-15的后掠翼设计带来的超音速阻力优势,以及F-86在俯冲和机动性上通过经验积累展现出的适应性。 防空截击机的诞生: 随着战略轰炸机(如B-36)的出现,各国对全天候、高空截击机的需求日益迫切。本章介绍的第一代截击机如F-89“蝎子”和“吸血鬼”的舰载型,它们开始集成早期的雷达和火控系统,标志着电子设备开始对气动外形提出新的要求。 第二部分:跨越音障与第二代喷气机(1950-1957) 本部分聚焦于后掠翼技术的成熟、发动机推力的飞跃,以及“平直翼”向“后掠翼”的全面过渡,这是喷气机发展史上最关键的技术突破时期。 3. 后掠翼的胜利与空气动力学的重塑 翼型设计的精进: 重点阐述了跨音速理论(如跨音速小翼、气流分离控制)如何被应用到实际设计中。通过对比F-86和MiG-15,深入分析了不同后掠角对高亚音速性能的影响。 “边条翼”的萌芽: 虽然边条翼的辉煌在下一代飞机上才得以充分展现,但本书将追溯其在早期机型(如英国“猎迷”系列)上的初步尝试,以及如何利用它来改善失速特性和增升效果。 “三超音速”机型的崛起: 介绍了标志性的第二代战斗机,如F-100“超级佩刀”(第一种投入服役的超音速战斗机)、苏联的MiG-17,它们开始挑战马赫1.0的边界,以及设计中为克服激波阻力所做的权衡取舍。 4. 涵道比的革命与第一代涡扇发动机 涡轮风扇的曙光: 本章是本书的技术核心之一。涡轮喷气发动机的低效率和高噪音限制了中空、远航程任务的执行。详细介绍了涡轮风扇(Turbofan)概念的提出与早期应用,特别是英国的“斯贝”(Spey)和美国的J57发动机。 推力革命与“世纪系列”的诞生: 强大的涡扇/涡喷发动机使得追求“马赫2”成为可能。详细分析了美国空军“世纪系列”(F-100到F-106)的各自定位,它们体现了当时对于“全能型”战斗机(多用途)和“专用型”战斗机(截击)的不同路线选择。其中,F-104的“铁棍”式设计代表了对低阻力的极端追求,展示了当时设计师对气动效率的偏执。 第三部分:任务分化与电子化的开端(1957-1962) 随着技术成熟,战斗机设计不再是单一地追求速度,而是开始向多用途、全天候作战能力演变,电子设备开始主导设计。 5. 电子火控系统与截击机的新篇章 雷达的集成与外形变化: 随着机载雷达功率的提升,机头必须为大口径雷达天线留出空间,这直接导致了大量战斗机(如F-4“鬼怪”的雏形)采用了标志性的锥形或半球形整流罩。本章分析了火控雷达(如AWG-3/AWG-10)如何决定了飞机的任务剖面(如半埋式武器舱或翼下挂架的布局)。 全天候作战的定义: 苏联的Su-9/Su-11以及美国的F-106“三角标枪”代表了截击机设计在这一时期的巅峰。它们强调高速拦截能力,并在机载自动驾驶和导弹接战流程上的集成,标志着飞行员从“看和射击”转向“听从指令和接战”。 6. 多用途化与“米格杀手”的出现 从截击到战斗轰炸: 战争形态的变化要求战斗机具备对地攻击能力。本章讨论了如F-4“鬼怪”系列如何平衡超音速空战和携带对地武器的性能需求。分析了其“鸭翼”(早期型号)和放弃水平尾翼的争议,以及这种激进设计如何通过强大的推力和先进的雷达弥补了某些气动上的不足。 苏联的响应与“侧风”: 对比分析了苏联在同一时期如何发展其第二代喷气机,如MiG-19和后来的MiG-21的三角翼设计。重点讨论了三角翼在高速性能上的优势,以及它在低速特性上给飞行员带来的全新挑战。 结语:喷气时代的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冷战初期这二十年间,航空科技如何从试验性的涡喷装置,成长为能够执行全球战略任务的复杂系统。这一时期的设计哲学——对速度的狂热、对发动机推力的不懈追求,以及电子设备对气动的反向影响——为后续的超音速、变后掠翼乃至隐身技术的出现,奠定了不可磨灭的技术和思想基础。 --- 本书特色: 侧重技术演进的逻辑链条: 不仅罗列机型,更着重分析某一项技术突破(如后掠翼、涡扇)如何引发了下一轮的设计变革。 跨越国界的对比分析: 详细比较了美、苏、英三国在不同技术路线上的得失与权衡。 丰富的数据图表: 包含大量关键发动机性能曲线对比、跨音速阻力图表,以及机型气动布局的剖析图。 模型制作参考价值: 由于重点分析了机身细节(如进气道设计、雷达罩的演变、武器挂载的变化),本书能为制作F-86、MiG-15、F-100等经典机型模型的爱好者提供扎实的技术背景支持。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在我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Fw190的了解仅限于“德国二战飞机”这个模糊的认知。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将Fw190 A、F、G这几个主要型号的结构、技术特点以及它们在战场上的演变历程,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梳理。尤其是关于发动机舱、座舱内部、起落架以及武器系统的拆解分析,图文并茂,清晰易懂,即使是对模型制作新手来说,也几乎不存在理解障碍。书中对各种细节的处理,例如蒙皮的铆钉、天线的细节、甚至是一些不显眼的管线,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读者在制作模型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历史原貌。此外,作者还对不同时期、不同部队使用的Fw190的涂装和标志进行了深入的考证,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参考信息,这对于追求极致还原度的模型玩家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我真心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模型制作指南,更是一本关于Fw190的百科全书,内容之丰富,细节之考究,令人叹为观止。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模型制作入门”这个范畴。对于想要深入了解Fw190这款经典战机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它同样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Fw190研发背景、技术革新、实战表现以及战后命运的史料,这些内容不仅为模型制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让读者对这款战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书中对不同型号Fw190在设计上的演变,以及它们在战术运用上的差异,都进行了清晰的阐述,这让我对Fw190家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例如,我之前对Fw190 A、F、G型之间的区别只是一知半解,但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它们各自的定位、改进以及在不同战场上的贡献。作者在讲解技术细节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历史故事和战役背景,使得枯燥的技术参数变得生动有趣,让我在学习模型制作技巧的同时,也补足了相关的历史知识。

评分

这本模型制作指南,尤其是针对 Focke-Wulf Fw190A/F/G 这三个型号的深入剖析,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作者对这款传奇战机无与伦比的热情和专业知识。从机身各个细节的精妙设计,到不同型号之间的微妙差异,再到战时涂装和标志的考究,每一处都透露着作者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研究。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零件和步骤,而是将模型制作的过程融入了对Fw190历史背景的解读之中。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二战的硝烟之中,与那些驾驶着Fw190的飞行员们一同经历了他们的辉煌与挑战。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和技术资料,生动地再现了Fw190在战场上的英姿,以及它如何成为德国空军最重要的战斗机之一。这种将模型制作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让模型爱好者们不仅能学到技艺,更能深刻理解他们所制作的战机的历史意义。这种“情怀”与“干货”并存的风格,绝对是市面上难得一见的佳作。

评分

对于我这种已经涉足模型制作领域多年的老玩家来说,要找到一本能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实属不易。然而,《Focke-Wulf Fw190A/F/G 德國空軍福克·沃夫模型製作入門》这本书,却做到了。它并没有停留在基本的零件拼装和涂装教学层面,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将模型“活”起来。书中关于战损、风化、泥土痕迹以及作战磨损效果的演示,运用了多种高级技法,并且解释得非常透彻。作者不仅分享了如何利用各种颜料、溶剂、稀释剂来表现不同的质感,还介绍了如何利用各种工具,如海绵、画笔、空气喷笔等,来达到逼真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他鼓励读者在掌握基本技法之后,发挥自己的创意,去设计和表现独一无二的战机故事。这种激发创意的教学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模型制作的艺术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模型制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对Fw190的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历史的尊重。作者在讲解Fw190A/F/G各个型号的模型制作时,始终将还原历史原貌放在首位。书中提供的参考图和技术插画,都经过了严格的考证,确保了每一个零件的比例、形状以及安装位置都尽可能地贴近实物。更难得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模型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而是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比如如何处理零件之间的缝隙,如何修复注塑瑕疵,以及如何进行细节的加刻等。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清晰的图示,将这些复杂的技巧一一呈现。而且,书中还特别强调了不同型号Fw190在涂装上的多样性,从经典的迷彩到特殊的地面支援涂装,都提供了详尽的指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掌握了制作Fw190模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用一种更严谨、更具历史感的态度去对待模型制作这项爱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