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内容,真的让我对“心”这个概念有了颠覆性的理解。我之前总以为,“心”就是指我们的思想,我们脑袋里的各种想法。但读了《心要法門》之后,我才明白,原来“心”的范畴远比我想象的要广阔得多。它不仅仅是思想,还包含了我们的意识、我们的觉知,甚至是我们对一切的感知。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提出的“非心”的概念,它挑战了我一直以来对“心”的固有认知。我开始去思考,是不是我们认为的“心”,其实只是一个表象,而在更深的层面,有着更本质的东西?或者说,有些我们归结于“心”的行为和反应,实际上并非源于我们所理解的那个“心”。这种对“心”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剖析,让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座巨大的迷宫前,而这本书,就是给我提供了一份地图,虽然还不能完全走出迷宫,但至少,我不再盲目地乱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是心,非心,還是心!" 这样的疑问句,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书名,反而像是一个引子,邀请读者一起去探索“心”的奥秘。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心”的理解,常常是模糊的,或者说,我们习惯于将“心”等同于情绪、感受,甚至是身体的某个器官。但这本书的名字,似乎在暗示,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它提出的“非心”概念,让我开始思考,除了我们日常感知到的那个“心”,是否还有其他层面的存在,或者说,某些现象并非源于我们以为的“心”?而最后的“還是心”,又将话题拉回到原点,但这一次,是带着更多的疑问和探索后的沉思。2007年的臺北講記,也讓我覺得它承載著一份時代的印記,或許其中蘊含著當時社會背景下人們對於生命和心靈的普遍困惑與追尋。這本書的封面,我認為是成功的,它不是那種直白的介紹,而是像一個謎語,引人入勝,讓我迫不及待想翻開扉頁,看看裡面究竟藏著怎樣的答案,又或是更多的問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不是那种艰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而是更像是和一位智者在亲切地交流。作者的讲解,充满了智慧,但也保留了人间的温度。在探讨深奥的“心”的议题时,作者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和挑战,反而会将这些困惑作为切入点,引导读者去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通过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这让我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比如,在谈到“非心”的时候,作者并没有用过于抽象的理论,而是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因为惯性思维或情绪冲动而产生的误解,然后分析这些误解并非真正源于“心”的本质。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引导,让我感到非常舒服,也更容易接受。它不像一些书那样,上来就给你灌输一大堆理论,而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关于“心”的全新启蒙。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让你立刻“开悟”的书,但它绝对是能够让你开始“思考”的书。它不会给你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思考工具和方法,让你自己去寻找答案。我以前可能会习惯于用“我心想…”来定义自己的想法,但现在,我开始会去辨别,这个“想”究竟是什么?是那个纯粹的“心”在运作,还是被各种外界因素干扰后的产物?这种区分,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时,多了一份觉察和选择的空间。这本书就像在我的心田里播下了一颗种子,虽然还稚嫩,但它正在慢慢生根发芽,让我对“心”的探索,充满了期待。2007年的講記,也讓我覺得,這份智慧是經過時間沉澱的,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自身。一直以来,我们被教导要“认识自己”,但“认识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了解自己的喜好、能力、缺点?还是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本书里的《心要法門》,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把钥匙,它不是直接告诉你“你是谁”,而是教你如何去“观察”你的“心”,然后通过观察,去发现那个真正的自己。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被自己脑海里冒出来的念头、情绪所裹挟,以为那就是“我”。但这本书引导我去分辨,这些念头和情绪,究竟是“心”本身,还是“心”的某些表现,甚至是“非心”的东西?这种区分,非常微妙,却又至关重要。它让我不再那么轻易地认同那些转瞬即逝的念头,而是学会了在念头和情绪的洪流中,找到一个相对宁静的观察者。这是一种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种心智的成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