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心,非心,還是心!:從《心要法門》談心2007臺北講記之二

是心,非心,還是心!:從《心要法門》談心2007臺北講記之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海雲繼夢 著
圖書標籤:
  • 心要法門
  • 佛教
  • 禪宗
  • 心靈
  • 修行
  • 颱北講記
  • 淨土宗
  • 法顯
  • 佛學
  • 覺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空庭書苑
ISBN:9789867484710
版次:1
商品編碼:1605671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3-01-30
頁數:324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華嚴經》是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之自內證境界的呈現,但其捲帙之浩大、義理之深妙,使得世間凡夫難以入其堂奧之萬一。但因緣不可思議,當《華嚴經》傳譯到中土漢地後,經過華嚴祖師的實修體證的心領神會後,留下豐富而又具有啟發性的注疏,也撰寫瞭一些深具實修意義的「心法」著作,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大師的《心要法門》,即是最具代錶性的著作之一。
  心是一切萬法的樞紐,寥寥數百字的《心要法門》,文詞精煉優美,字字珠璣,字行間皆是修行的境界工夫。一直秉持著無止盡自我超的海雲和上,2007年於臺北草堂山道場,用他身體力行華嚴普賢行者的甚深體驗,重新以更寬廣、更深入的生命角度,再度詮釋《心要法門》這一殊勝大法。不管行者是透過微觀的解脫道修法或宏觀的圓融道修法,對於證入華嚴法界的修法心要,《是心,非心,還是心!:從《心要法門》談心2007臺北講記之二》都有精闢獨特的說明及提點。在此邀請讀者隨著海雲和上精闢的詮釋及從各個角度的層層剖析引領,一同體會、領受華嚴行法即心即佛即法界的「心要」!

作者簡介

  海雲繼夢
  
  海雲和上乃中國佛教華嚴宗第四十二世、高原法係(兼慈恩宗)第十八世衣缽傳承者,為大華嚴寺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陜西師範大學華嚴研究所所長。齣傢弘法迄今近三十年,足跡遍及海內外二十餘道場。主要弘揚華嚴思想,緻力於提倡新時代佛教的教理、教義、教製、教學等學製及教學係統的建立與規劃;並緻力重建僧纔、僧倫、僧製等僧伽教育,尤其行法中「禪觀」的體驗與培訓,乃至「心法」的教育與「心行」的指導。欲知詳情敬請親炙法筵!

目錄

編輯說明∕i
華嚴,登峰造極的人類思想(總序)∕ iv
《心要法門》颱北講記 發刊序∕viii

一 從「事修」蓄積生命能量∕001
你要有真實的能力,在修法上一定要跟事相結閤;理修要有,事修也要有。這輩子既然要修行,證空性一定沒問題,問題是你證空性的同時,要進行一個工作--蓄積你的生命能量。生命能量在哪裡積蓄?一定要透過事修。所以一直跟各位講,這輩子你要去做一件事,盡形壽不改,這就是蓄積你的生命能量……

二 修止跟修定的區別∕019
我們所教的禪定是不共外道禪,是從欲界齣三界的。從欲界齣三界,你可以不要有禪定,但一定要有止的工夫,在這個地方止跟定就不一樣瞭--共外道禪的話,止就是定;不共外道禪的話,止不等於定。你先把這個區別齣來。那麼,止是什麼?置心一處;它不用「初禪特相五覺支」,隻要「心一境性」就可以止住妄想瞭……

三 法界三觀∕039
你按照這個次第來,止住妄想以後,真空絕相止、理事無礙止、周遍含容止。工程麵帶動你--真空絕相觀來入真空絕相止--你的那個真空絕相觀是法身,入那個法界。同樣的,以理事無礙觀第二重的法身,來入理事無礙止第二重的法界。第三重就是最高的、十全十美的、完全完善的周遍含容觀,來入周遍含容止;用周遍含容觀的法身,來入周遍含容止的法界。所以法身就等於法界,這是究竟的、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

四 止住妄想,不要入禪定∕059
為什麼跟你講「止住妄想,不要入禪定」?因為要你這樣橫過來,看到念頭是「根、塵」相接,還是「識、塵」相盪……假如你不小心塞到禪定去,那就麻煩瞭!因為你本來是欲界中人,有慾望,相對的色界定,那個實在是太美、太舒服瞭!……那時候叫你「嚮念頭」去,你不去瞭,耽著禪味,樂阿蘭若。這時候不管走到哪裡,你會躲在一個角落裡,然後又入定瞭……

五 活在「願」裡,還是活在「業」裡?∕077
……當你能夠採取主動,你是拉車的那頭牛,不是被拉的那部車,你把這兩個角色弄清楚!但當你的使命感愈重、責任愈重,那就是世間人所謂的「業」,業就愈重;可是當你轉過來:「是我要這樣去做時」,那是「願」,不是業瞭!當一個人活在「業」的範圍裡頭,隻能三聲無奈,會覺得自己怎麼那麼歹命;當你是齣於願、我是那頭牛時,你是主動瞭,那是「願力」……

六 通達人性,具足人情味∕095
溝通是一種人性,而且它對你的修行有絕對的幫助……真要修行,修行的第一個功課,就是懂得與人相處,將來成佛也是從這個地方來……空性是「真空絕相觀」;再演進,就是「理事無礙觀」,這是人性;再演進,則是「事事無礙觀」,也就是人情味。通達人性,具足人情味,很快會證得「事事無礙法界」。你修到最後所證得的最高境界,還是人情味……

七 從做的每件事鍛鍊用心∕111
每天的情境都不一樣,你能不能隨著情境的不同而變化,這就是你用心的地方;而那個變化是順乎人性、是隨著你自己來的,你自己在超越……你要如何投入、如何從所做的事上來鍛鍊用心?這個叫作「從因嚮果」……因為在因地,剛開始,你要透過事情來訓練自己,從這件事情上一再地去超越;每一件事都要想「我要做的更好」,就從這裡去超越自己、自我肯定……

八 形成你自己的模式∕125
初學者剛開始不會有自己的語言模式……華嚴就講「三世間圓滿」、講「體相用」這些語言,你就開始去構思,然後要形成自己的語言,這個纔重要。要形成你自己的,不是形成我的;我的那一套沒用,都是知識……剛開始要以祖師大德所講的,那就事事要以他為主;然後,你會形成一套自己的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再進一步,透過自己的思惟模式,會形成你的行為模式……

九 是非兩忘∕141
任何的對立法:對錯、是非、善惡、染淨或者是真妄,這些對立、對待法的東西,通通都叫「非」。那「是」是什麼?「是」就是不對立!但當你還有一個對立與不對立時,那還是「非」。你能不能體會到這一點?那接下來要怎麼講?那就:「嗯……嗯…」,不可說、不可說瞭。你自己去感覺,這樣的一種狀況,就叫作「是非兩忘」。

十 一個麵子,一個思惟模式∕161
修行就這麼簡單。為什麼不能完成?沒有人打敗你,都是被自己的計較心、是非心、不甘心打敗的。因為你會去想:「這樣我怎麼有麵子繼續待在這邊?」你要找麵子,到牛魔王那邊去看看!記得,每一個麵子,都是一個思惟模式;而一個麵子,就是一個阿鼻地獄!……麵子一定造成你的慣性!一定造成你的相續心!一定造成你的六道輪迴!這麵子,你必須一破再破、一破再破、一破再破,徹底地破,纔有可能瞭生死……

十一 從實踐中讓善根成長∕181
修善根一定要自己去實踐,沒有實踐沒有善根,沒有疑情沒有智慧!記得!一定要參與實踐……實踐過程一定會有挫摺、會無聊、會失敗,不要緊,因為你的因、種子已經生根發芽瞭,它永遠會存在。哪天因緣到,你就會突飛猛進,沒有為什麼。這是自己要進行的,善根是修學佛法中需要激勵成長的部分。

十二 感受生命的存在∕199
每天早上起來,對著洗臉颱刷牙、洗臉,有沒有仔細照一下:「我很漂亮!」有沒有?還是連自己長什麼樣子都沒仔細看過?不是要你看「牙齒長怎樣,鼻子挺不挺」的,而是你有沒有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假如你從來都沒有這樣注意自己,你要怎麼培養感受的能力?感受力的培養,不必把它想得稀奇古怪,它就從日常生活中一步一步來……

十三 心轉變,環境一定跟著變∕217
修行,你要記得,法身跟法界是同時進行。心在進行、在轉變的時候,環境也跟著轉變;當你的心在轉變,而環境沒有跟著改變,你那個修行是不得力的……外在環境之所以改變,是因為你的心境改變瞭,妄想心被淨化瞭……

十四 我要怎麼「心心作佛」?∕231
「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這是果地的境界,那我們怎麼從果地修迴來?現在假設你是佛果,「我要怎麼心心作佛?」這就是修行……現在起心動念時,你就想一想:「假如是佛,那會是什麼樣的狀況……」,你就照著那個狀況去做,而這就是「果覺因心相符泯」……「心心作佛」,因地人好修,絕對可以修,就看你要不要修瞭。我已經講完瞭,你也都聽到瞭,已經傳法灌頂完畢……

十五 心、佛、眾生是一∕245
心、佛、眾生三個是一體的;我們是講到心,就忘瞭佛;講到眾生,就忘瞭心,三個沒有辦法連在一起。這三個是同一個,纔會「炳然齊緻」……我們是這三個不一樣,講到佛,佛是高高在上的,是給眾生拜的。這是你想的,你不知道眾生在拜佛的時候,佛也在拜佛;說不定你在拜佛的時候,佛也在拜你,因為眾生跟佛是一體……

十六 置心一處在疑情上∕261
記得!隻要帶著疑情,你很快就會到彼岸,很快就超越生死海,到彼岸的薩婆若海去瞭。你隻要能置心一處,世間一切沒有不能超越的;而當你的置心一處是在疑情上麵,你的菩提善根就會飛躍成長……

十七 美麗的生命,還要有美麗的世界∕277
生命是無常的,不管你的經歷、體能或者專長如何,你要懂得跟人傢配閤,不是「我這個生命盡情開花就好」,那隻能叫作美麗的生命;你是能在一個族群裡閤得很美、很燦爛,那叫作美麗的世界。一盆花就是個美麗的世界,你不要當一枝毒玫瑰,隻要跟你在一起就通通受傷,應該是要顯得更燦爛纔對……

十八 第一步絕對不能錯∕293
第一步不要錯,第一步錯,一切皆錯。本來應該是往東,結果你是嚮西走,一開始方嚮就弄反瞭。你以為「我直接嚮西就好瞭,馬上就到極樂世界」,對不起,去不成,因為西邊是從東邊開始的,然後經過南邊纔會到西邊,你直接想要嚮西邊走,那永遠也到不瞭……

附錄 《心要法門》及〈心要法門頌〉本文∕323

前言/序言


《心要法門》的深邃迴響:一場關於「心」的覺醒之旅 這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並非關於某本特定的講記彙編,而是旨在探索一種更為廣泛、更具普世意義的「心」的哲學與實踐。它試圖在紛繁複雜的現代世界中,為讀者重新錨定那個最核心的座標——我們的內心。 本書的結構與內容,圍繞著一個極具張力的哲學命題展開:「是心、非心,還是心!」 這個看似矛盾的錶述,實則揭示瞭人們在理解自我、感知現實時所經歷的層層迷霧與最終的澄澈。它不依賴於任何單一的文本詮釋,而是力求從人類經驗的共同基礎上,提煉齣關於「心」的本質洞察。 第一部:剖析「是心」——錶象與執著的迷宮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認知的「心」——那個被慾望、情緒、記憶和社會身份所層層包裹的「我」。 1. 概念的堆疊與定義的陷阱: 作者首先探討瞭語言如何限製瞭我們對「心」的理解。當我們說「我的心很纍」、「我用心思考」時,我們實際上是在使用一係列比喻性的標籤。這種將心物化、工具化的傾嚮,導緻瞭對其真實麵貌的忽視。本章詳述瞭世俗層麵的心靈活動,包括情緒的波動(喜悅的短暫、憂愁的糾纏)、認知的偏誤(確認偏誤、情感性推理),以及身份認同的脆弱性。 2. 慾望驅動下的心流: 這一節側重於現代生活中的「心流」——一種被外部刺激(如信息流、消費主義、社交認可)持續牽引的狀態。書中細膩地描繪瞭這種心靈狀態如何產生無止盡的比較、焦慮與不滿足感。它探討瞭現代人為何總是在追逐「下一個目標」,卻始終無法在當下找到安歇之處。這裡的「是心」,是那個被環境塑形、依賴他者肯定的「心」。 3. 理性之疆界: 作者也觸及瞭純粹的邏輯與理性思維的極限。理性固然是探求真理的有力工具,但當它被用來「分析」或「掌控」心靈本身時,往往會產生反作用力。過度的自我分析可能演變成一種新的執著,將「我思」奉為圭臬,卻忽略瞭思維背後的無聲底層。 第二部:探尋「非心」——空性與超越的維度 如果說第一部分描繪瞭我們被睏住的「心」,那麼第二部分則是大膽地引導讀者走嚮對「非心」的體認。這並非否定心靈的存在,而是指破除對心靈實體化、永恆化的錯誤認知。 1. 剎那生滅的本質: 本章基於對心識流轉的細緻觀察,闡述瞭心的無常性。心念如瀑布,每一滴水都不是前一滴水,也無法成為後一滴水。強調「非心」的觀念,即在任何一個當下,心都沒有一個固定的、可捕捉的「核心」。試圖抓住它,就如同抓住風一樣徒勞。 2. 觀照的藝術與距離感: 如何體會「非心」?本書提齣「觀照」的練習,重點在於建立主體(觀察者)與客體(被觀察的念頭或情緒)之間的適當距離。當我們不再完全「成為」我們的焦慮或憤怒時,我們便開始觸及「非心」的邊緣——那片寧靜的、不被內容定義的空間。這部分內容強調,真正的自由並非消除念頭,而是消除對念頭的認同。 3. 語言的消解與不可言說: 此處深入討論瞭超越經驗的知識邊界。許多深刻的內在體驗,一旦被語言固定下來,便失去瞭其原有的活力與深度。對於「非心」的體認,往往發生在語言係統暫時失靈的時刻,是一種直觀的、整體的領悟,這類領悟難以被邏輯完全轉譯。 第三部:迴歸「還是心」——圓融與當下的實踐 最後一部分,本書將前兩者的張力導嚮一個圓融的結論——「還是心」。這並不是迴到最初的執著,而是指一種覺醒後的心,一種既瞭知其無常(非心),又必須在世俗中運作(是心)的完滿狀態。 1. 體悟的整閤:知行閤一: 「還是心」是心靈智慧在日常活動中的自然流露。它意味著我們接納情緒和思維的生起(是心),但不再受其奴役(非心),進而以一種清明、不帶預設立場的態度去迴應世界。這裡的心,是清澈的鏡子,能映照萬物,卻不留痕跡。 2. 慈悲的源泉: 本書指齣,唯有當人真正理解瞭自我心念的虛幻本質,纔能夠真正對他人的苦難產生無分別的慈悲。因為當「我」的邊界變得模糊時,他人的痛苦便不再是「他人的事」,而是整個心識網絡中的一部分震動。這種層次的「心」,是具有廣大容量和溫暖的。 3. 在俗世中安住: 最後,本書提供瞭一種在現代生活中保持覺醒的實用指南。它不是一套教人遁世的教條,而是關於如何在工作、人際關係、麵對衝突時,運用這份「覺知的心」。這種心,既不排斥世間的紛擾,也不被其汙染,它以一種優雅的平衡感,穿越生活的起伏。 總體而言,這部作品是一場深入心靈結構的探險,它引導讀者穿越語言與經驗構築的迷障,最終在最樸素的「心」的狀態中,找到真正的自由與安穩。它鼓勵讀者親身去驗證、去感受,而非僅僅是接受書中的理論。

用戶評價

評分

總的來說,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關於“心”的全新啓濛。它不是那種讀完就能讓你立刻“開悟”的書,但它絕對是能夠讓你開始“思考”的書。它不會給你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一種思考工具和方法,讓你自己去尋找答案。我以前可能會習慣於用“我心想…”來定義自己的想法,但現在,我開始會去辨彆,這個“想”究竟是什麼?是那個純粹的“心”在運作,還是被各種外界因素乾擾後的産物?這種區分,讓我在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情況時,多瞭一份覺察和選擇的空間。這本書就像在我的心田裏播下瞭一顆種子,雖然還稚嫩,但它正在慢慢生根發芽,讓我對“心”的探索,充滿瞭期待。2007年的講記,也讓我覺得,這份智慧是經過時間沉澱的,值得反復品味。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來審視我們自身。一直以來,我們被教導要“認識自己”,但“認識自己”到底是什麼意思?是瞭解自己的喜好、能力、缺點?還是更深層次的東西?這本書裏的《心要法門》,給我的感覺就像一把鑰匙,它不是直接告訴你“你是誰”,而是教你如何去“觀察”你的“心”,然後通過觀察,去發現那個真正的自己。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常常被自己腦海裏冒齣來的念頭、情緒所裹挾,以為那就是“我”。但這本書引導我去分辨,這些念頭和情緒,究竟是“心”本身,還是“心”的某些錶現,甚至是“非心”的東西?這種區分,非常微妙,卻又至關重要。它讓我不再那麼輕易地認同那些轉瞬即逝的念頭,而是學會瞭在念頭和情緒的洪流中,找到一個相對寜靜的觀察者。這是一種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種心智的成熟。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真的讓我對“心”這個概念有瞭顛覆性的理解。我之前總以為,“心”就是指我們的思想,我們腦袋裏的各種想法。但讀瞭《心要法門》之後,我纔明白,原來“心”的範疇遠比我想象的要廣闊得多。它不僅僅是思想,還包含瞭我們的意識、我們的覺知,甚至是我們對一切的感知。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提齣的“非心”的概念,它挑戰瞭我一直以來對“心”的固有認知。我開始去思考,是不是我們認為的“心”,其實隻是一個錶象,而在更深的層麵,有著更本質的東西?或者說,有些我們歸結於“心”的行為和反應,實際上並非源於我們所理解的那個“心”。這種對“心”的多層次、多維度的剖析,讓我感覺自己像是站在一座巨大的迷宮前,而這本書,就是給我提供瞭一份地圖,雖然還不能完全走齣迷宮,但至少,我不再盲目地亂闖。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不是那種艱澀難懂的學術著作,而是更像是和一位智者在親切地交流。作者的講解,充滿瞭智慧,但也保留瞭人間的溫度。在探討深奧的“心”的議題時,作者並沒有迴避生活中的種種睏惑和挑戰,反而會將這些睏惑作為切入點,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尤其喜歡書中通過一些貼近生活的例子來解釋復雜的概念,這讓我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比如,在談到“非心”的時候,作者並沒有用過於抽象的理論,而是舉瞭一些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因為慣性思維或情緒衝動而産生的誤解,然後分析這些誤解並非真正源於“心”的本質。這種“潤物細無聲”式的引導,讓我感到非常舒服,也更容易接受。它不像一些書那樣,上來就給你灌輸一大堆理論,而是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審視自己的內心。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是心,非心,還是心!" 這樣的疑問句,立刻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它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穿的書名,反而像是一個引子,邀請讀者一起去探索“心”的奧秘。我一直覺得,我們對“心”的理解,常常是模糊的,或者說,我們習慣於將“心”等同於情緒、感受,甚至是身體的某個器官。但這本書的名字,似乎在暗示,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它提齣的“非心”概念,讓我開始思考,除瞭我們日常感知到的那個“心”,是否還有其他層麵的存在,或者說,某些現象並非源於我們以為的“心”?而最後的“還是心”,又將話題拉迴到原點,但這一次,是帶著更多的疑問和探索後的沉思。2007年的臺北講記,也讓我覺得它承載著一份時代的印記,或許其中蘊含著當時社會背景下人們對於生命和心靈的普遍睏惑與追尋。這本書的封麵,我認為是成功的,它不是那種直白的介紹,而是像一個謎語,引人入勝,讓我迫不及待想翻開扉頁,看看裡麵究竟藏著怎樣的答案,又或是更多的問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