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茶經

圖解茶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陆羽 著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茶叶
  • 茶道
  • 图解
  • 中国传统文化
  • 饮茶
  • 生活方式
  • 健康养生
  • 书籍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華威國際事業有限公司
ISBN:9789865611293
商品编码:16090375
包装:平装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世界上一本完備、有系統的茶學專著
  品茗-生活中的小確幸
  一本讀懂以現代手法詮釋茶道的經典著作

  專業實用
  茶典、茶史、茶藝、茶飲、茶具、茶事完全應用百科。

  多元廣泛
  除了介紹茶之外,也增加了與茶有關係的故事,讓讀者有些「茶餘飯後」談天說地的趣味。

  圖文並進
  五百幅精美手繪插圖,一百張情境示意圖,搭配文字,讓讀者一看就懂;並收錄了七十多則彩色的名茶簡介,閱讀更詳盡。

内容简介

  《茶經》是唐代陸羽撰寫的一本有關茶葉百科的經典。它的問世,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誌,是唐代茶業發展的產物,是古代茶人關於茶經驗的總結。陸羽苦心搜集了歷代茶葉史料,將自身調查、實踐的經驗記錄下來,總結唐代及唐代之前各代有關茶的典故、產地、功效、培植、採摘、煎煮、飲用等知識,是中國古代完備、有系統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較完整的科學理論依據,對茶葉生產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飲茶歷史從什麼時候開始,為什麼稱為「茶」?
  該如何挑選茶葉?怎麼泡茶才不苦澀?
  泡茶的工具有哪些?該如何使用?
  紅茶、綠茶、青茶、烏龍茶、普洱茶有什麼不同?
  常聽到的龍井、鐵觀音、白毫銀針、祁門、武夷等,

  是依據什麼命名,又是哪一種茶?

目录

茶之奇趣:鬥茶
序言:一場怡然風雅的茶學盛宴
本書內容導航
關於歷代《茶經》版本探究

第1章 絕品人難識,茶經憶古人:你需要了解的

1. 世界最早的茶學「聖經」:《茶經》
2. 茶之為飲的淵源:神農氏
3. 這部經的締造者:陸羽
4. 閱讀本書你可以瞭解:中國茶文化百科
5. 茶在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沿革
6. 古代茶政治:茶政與茶法
7. 神祕的茶葉商道:茶馬古道
8. 一壺茗香遍天下:茶在世界的傳播
9. 茶人修養的最高境界:精行儉德
10.《茶經》的儒家思想:中庸和諧
11. 《茶經》的道家宇宙觀:清靜無為
12. 《茶經》的佛家本心:靜心自悟
13. 茶的五行:金、木、水、火、土
14. 萬病之藥:二十四功效
15. 道由心悟:茶道
16. 昇華了的藝術:茶藝
17.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茶俗
18. 各具千秋的中國茶:七大茶類
19. 西湖龍井、碧螺春的族群:歷史悠久的綠茶
20. 工夫紅茶的天下:風靡世界的紅茶
21. 鐵觀音、凍頂烏龍的世界:天賜其福的烏龍茶
22. 珍貴的銀針:色白銀裝的白茶
23. 蒙頂山上茶:疏而得之的黃茶
24. 普洱茶的群落:獨具陳香的黑茶
25. 茉莉花茶與玫瑰花茶的群落:茶溢花香的花茶
26. 能喝的骨董:普洱茶
27. 美如觀音重似鐵:安溪鐵觀音
28. 中國十大名茶:西湖龍井、碧螺春6
29. 中國十大名茶:黃山毛峰、白毫銀針
30. 中國十大名茶:君山銀針、武夷大紅袍
31. 中國十大名茶:凍頂烏龍、祁門紅茶
32. 茶作為主角(1):詩詞、書畫
33. 茶作為主角(2):歌舞、戲曲
34. 茶作為主角(3):婚禮、祭祀

第2章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起源
1. 尋找最初的本源:根在中國
2. 綿長而有序的傳承:「茶」的字源
3. 另一個名字:歷史上的幾種解讀
4. 五大初相:根、莖、葉、花、果
5. 生長的關鍵:土壤、水分、日照、地形
6. 準備好播種了嗎?:藝、植
7. 無敵鑑別密技:三種鑑別法
8. 符合人體臟腑的需要:藥用成分
9. 防病效能的前提:精行儉德之人
10.警告!「茶為累,亦猶人參」:選材不當的後果,「六疾不治」

第3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具、造
1. 採摘雙翼:凌露、穎拔
2. 從採摘到製造茶葉的工序:七經目
3. 七經目之一:「採」
4. 七經目之二:「蒸」
5. 七經目之三:「搗」
6. 七經目之四:「拍」
7. 七經目之五:「焙」
8. 七經目之六:「穿」、「封」
9. 唐代的餅茶審評:八個等級
10. 鑑別之上:言嘉及言不嘉
11. 經歷各代的轉變:製茶工藝的發展

第4章 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煮器
1. 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陸羽設計的煎茶器皿
2. 設計展現五行和諧:風爐,「體均五行去百疾」
3. 自命不凡的見證:「伊公羹」與「陸氏茶」
4. 獨特的設計理念:鍑—正令、守中
5. 唐代餅茶的特殊用器:碾、羅、合、則
6. 煮茶用具影響茶湯品質:漉水囊、綠油囊
7. 陸羽的最愛:越窯青瓷杯
8. 歷代茶具:茶具大觀

第5章 甘苦調太和,遲速量適中:烤、煮
1. 煮的三把利器:色、香、味
2. 講究的技術:烤、碾
3. 嚴格的選擇:「活火」
4. 決定性的因素,「選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5. 燒水的藝術:三沸
6. 水溫的形象化比喻:老與嫩
7. 煮茶的藝術:煮、酌
8. 茶湯的精華:沫、餑、花
9. 斟茶的講究:茶性儉,不宜廣

第6章 飲罷方知深,此乃草中英:飲用
1. 飲茶的特殊意義:蕩昏寐
2. 飲茶最高境界:「品」
3. 處處的精益求精:九難
4. 最重香與味:珍鮮馥烈
5. 飲茶風尚的傳播:滂時浸俗,盛於國朝
6. 風尚的傳播者:佛教僧徒

第7章 何山嘗春茗,何處弄清泉:產出
1. 唐代茶葉產區:八道
2. 八道之:山南道
3. 八道之:淮南道
4. 八道之:浙西道
5. 八道之:浙東道
6. 八道之:劍南道
7. 八道之:黔中道
8. 八道之:江南道
9. 八道之:嶺南道
10. 從唐代到現代:茶產區的分布
11. 從產區看茶品:四個等次

第8章 故雅去虛華,寧靜隱沉毅:總結
1. 特定情況下的省略:製具略
2. 高雅之士的飲茶風尚:煮具略
3. 《茶經》的終極要求:分布寫之、目擊而存
4. 總結(1):從「品」到「心悟」的三重超脫境界
5. 總結(2):最終追求-天時、地利、人和

附錄1
《茶經》原文

附錄2
名茶圖鑑

精彩书摘

  萬病之藥

  二十四功效

  中國古代,茶常常被當作藥物使用。古代醫學典籍中,茶作為單方或複方入藥的,頗為常見。其藥用功效之廣泛被古人稱為「萬病之藥」。

  「萬病之藥」緣由

  茶的傳統用法,一般指中醫與民間流傳的關於茶葉防治疾病的各種方法。茶葉具有很好的藥用功效,唐代就有「茶藥」一詞;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也有「茶,即藥也」的論斷。在古代,茶就是藥,並被藥書所載錄。但當代醫學習慣將「茶藥」一詞僅僅限於藥方中含有茶葉的製劑。

  鑑於茶葉諸多藥用功效,並可防治內、外、婦、兒各科的很多病症,唐代的陳藏器將其稱為「萬病之藥」。明代于慎行的《榖山筆塵》也稱茶能「療百病皆瘥」。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述茶的藥理:「味雖苦而氣則薄,乃明中之陽,可升可降。利頭目,蓋本諸此。」這是從茶的氣味厚薄、天人合一、升降、歸經等理論加以記述的。

  二十四功效

  茶的功能或效能是指藥物防治疾病的作用,如《新修本草》「利小便」、「祛痰」等。而中醫所說的主治是指治療的主要病症,如「瘻瘡」、「熱渴」等。茶的二十四功效在中藥古書中常為兩種表述:一是偏於「藥」;二是偏於「病」,往往以「主治」二字引出。這些功效單用茶葉一味就有效,如若加強療效,可以複方使用。

  安神:安定精神。少睡:興奮神經中樞,消除疲勞,少睡。
  明目:明亮雙眼,治療眼病。清頭目:治療頭痛。
  清熱:清除內熱。止渴生津:消除口渴,增加唾液。
  解毒:對抗藥物麻醉和毒害。消暑:消夏、祛暑。
  消食:幫助消化。醒酒:解除酒醉,抵抗酒精。
  去肥膩:去除油膩。下氣:促進腸胃蠕動而排泄氣體。
  通便:利排泄大便。利水:能利尿,增強腎臟的排泄功能。
  治痢:治療痢疾。祛痰:幫助排痰或祛除生痰病因。
  祛風解表:疏散風邪、疏表。治心痛:調節心搏,抑制動脈粥狀硬化,防止冠心病。
  堅齒:防齲健齒。療瘡治瘻:輔助治療瘻瘡。
  療飢:緩解飢餓感。益氣力:增強體力。
  延年益壽。其他。

  道由心悟

  茶道

  中國茶文化核心是茶道,其內容包括:備茶品飲之道和思想內涵(即透過品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將精神昇華到具有哲理的境界),陸羽的《茶經》第一次提出茶道的概念,並將茶道的兩個基本點充分展現出來。

茶之源流:一部探寻中国茶文化深厚底蕴的著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陆羽《茶经》的图解阐释,而是以一个更宏大、更具历史纵深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国茶文化自萌芽、发展至鼎盛各个阶段的演变脉络与人文内涵。它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生动的中国茶历史图景,追溯这一片神奇的叶子如何融入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分为“茶源初探”、“汉唐风华”、“宋代茶道”、“明清变革”与“当代传承”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辅以大量的历史文献考证、考古发现解读以及文化人类学分析。 第一部分:茶源初探——神农之遗与西南之秘 本章将带领读者回到中国茶的史前时代与早期记载。我们不再关注采制技术细节,而是着重探讨“茶”这一物种如何在巴蜀之地被发现并应用于日常。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与茶的原始药用价值: 分析古代文献中关于“荼”与“槚”的记载,辨析早期饮用形态(煮食、药用)与后世饮茶方式的差异。着重探讨西南少数民族在茶树驯化和初期利用中的关键作用,揭示茶文化起源的地理学与民族学基础。 秦汉时期:巴蜀之地的贡品与生活饮品: 考察茶在长江流域的初步扩散,分析其如何从地方性的特殊饮品,逐渐进入贵族阶层的视野,成为一种具有特定地域标识的珍品。此阶段的重点在于“发现”与“传播的起点”。 第二部分:汉唐风华——茶的普及与精神的觉醒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本书将这一时期的重点放在社会结构、宗教影响以及审美趣味对茶的影响上,而非单一的制茶工艺复述。 从煮饮到煎茶的社会基础: 探讨唐代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如何促进了茶的流通,并分析饮茶如何从西南的习俗,逐步渗透至长安、洛阳的士大夫阶层。着重分析煎茶法在社会上层中的流行,体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 禅宗与茶的“不言之教”: 深入探讨佛教尤其是禅宗对饮茶习俗的推动作用。茶如何成为禅坐的辅助,帮助僧侣保持清醒,并最终演化出“茶禅一味”的哲学思想。这部分将侧重于精神层面而非仪轨的描述。 陆羽时代的文化定位: 虽然不详述《茶经》内容,但会分析陆羽个人及其著作在当时文化史上的地位——他如何首次将一种日常饮品提升到哲学和艺术的高度,确立了中国饮茶文化的标准框架,使其成为士人修养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宋代茶道——点茶艺术与文人审美的巅峰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最精致、最富于艺术性的时期。本书将着重描绘点茶技艺的成熟、斗茶风气的兴盛以及茶艺如何成为文人雅集的核心要素。 点茶技艺的成熟与茶具的革新: 详细介绍宋代以“点茶”为代表的饮茶模式的社会流行性,分析建盏、茶筅等茶具在这一时期的审美取向和工艺发展。研究“汤花”与“咬盏”等技术细节背后的文化意涵。 斗茶风俗与士人社交: 考察斗茶如何从一种私下的技艺竞赛,演变为一种公开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宋代城市市民阶层与贵族阶层的互动模式。分析这种“斗”背后的竞争与展示心理。 诗词歌赋中的“茶之韵”: 梳理宋代文人墨客(如苏轼、蔡襄等)关于茶的诗词文章,解析他们如何将饮茶的体验融入对自然、人生哲理的思考中,将茶的意境推向极致。 第四部分:明清变革——散茶的崛起与饮茶方式的平民化 明清两代的茶文化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宋代的“煎煮、点击”转向了现代的“泡饮”。本书将重点分析这种转变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 朱元璋禁团茶的影响: 深入分析明代初期废除团饼茶、推崇散茶(叶茶)的政治决策,及其对制茶工艺、饮茶方式产生的深远影响,标志着茶文化从“精致化”向“便捷化”的过渡。 制茶技术的飞跃与六大茶类的形成: 考察明清时期制茶工艺的创新,特别是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主要茶类的工艺定型过程。这部分侧重于对不同地域、不同工艺的系统性梳理,而非单一技术的介绍。 茶馆文化的兴盛与民间普及: 描绘清代茶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作用。茶馆如何成为信息交流、商业活动、民间娱乐的中心,以及饮茶如何真正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形成“开门七件事”的传统。 第五部分:当代传承——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近代与现代,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的坚守与创新。 中西茶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如何作为大宗商品走向世界,以及西方(如英国、印度)在吸收中国制茶技术后产生的本土化发展,及其反过来对中国茶产业的影响。 现代工艺与文化复兴: 探讨现代农业技术、科学研究如何应用于传统制茶,以及当代社会对传统茶道、茶艺的重新挖掘与审美重塑。分析非遗保护背景下,传统茶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本书的整体风格力求兼具学术的严谨性和历史的叙事性,通过梳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审美取向和技术进步,全面展现中国茶文化作为一种活态文明的生命力与复杂性。它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在茶这一媒介下不断交织演化的历史长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圖解茶經》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享受,拿到手的时候,光是摩挲着封面那细腻的纹理,就已经觉得心情舒畅。插图的排版和色彩运用非常考究,既有古朴典雅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设计的清晰明快。对于初涉茶道的新手来说,那些复杂的步骤和术语,通过精美的图解,瞬间变得直观易懂。我特别欣赏它在器具介绍部分的处理,每一种茶具的形制、材质乃至功用,都配上了细致入微的线描和实物照片,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唐宋遗风。特别是对于那些难以描述的动作细节,比如“烫盏”时的水流控制、“点茶”时的击拂力度,文字描述往往苍白无力,但书中的图示却捕捉到了那种神韵,寥寥数笔,尽显精髓。整体来说,这本书在提升审美体验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愿意反复翻阅,每一次都能发现新的美感。装帧的质感也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纸张的厚度和油墨的稳定性都属上乘,预计能长久保存。

评分

我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上,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详尽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对于不同季节采摘的标准、杀青的火候控制、发酵程度的把控,乃至于不同水质对茶汤口感的影响,都有非常细致的对比和阐述。特别是关于不同制茶工艺(如蒸青、炒青、晒青)的差异化描述,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化学和物理变化在茶叶内部发生的过程,这对于希望深入研究茶叶制作的人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我发现书中对于古代制茶工具的复原性描述相当严谨,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名称,而是结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推测了操作流程中的实际困难与取舍。这种对“过程”和“细节”的执着,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经验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它有效地弥补了许多现有茶书只重“品饮文化”而轻视“生产工艺”的不足。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关于“意境”的捕捉。它不仅仅是在教我如何泡茶,更是在引导我如何去“感受”茶。书中对不同茶类在特定环境下(比如雨后初晴、月夜之下)品饮时产生的独特心境描摹,极具感染力。它将茶道提升到了美学和心理学的层面。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境由心生”的探讨,如何通过环境的布置、心性的调整来烘托茶汤的至味。这使得每一次泡茶活动,都不再是简单的物质消耗,而变成了一种充满仪式感和精神内涵的体验。它教会我如何将喧嚣的世界暂时隔绝,专注于手中的这一杯清茗,体会那种“一期一会”的珍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开了一扇通往东方哲学和生活美学的窗户,读完后,我泡茶的心境都有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更加注重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环节与内心的契合。

评分

我最近接触了不少关于茶文化的书籍,但这本书在叙事逻辑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上,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像有些专著那样堆砌生僻的典故或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非常清晰地以时间线和地域特色为骨架,将陆羽的贡献巧妙地融入到唐宋茶风的演变之中。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博闻强识的引路人穿越历史。尤其对“茶马古道”和“茶的饮用地域性差异”那几章的梳理,逻辑严密,论据充分,让人对“茶”这一简单的饮品背后所承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作者在引用和阐释经典原文时,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用现代读者能够接受的语言进行了解读和补充,使得艰涩的古文不再是阅读的障碍。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知识点环环相扣,读完后,脑海中会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而不是零散的碎片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怎么说呢,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它没有刻意追求华丽辞藻或故作高深,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克制、精确且富有哲理的叙述方式。读起来有一种“大道至简”的感受,仿佛作者在引导你进行一场内心的修行,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例如,在描述“茶之德”时,那种平静而有力的文字,能让人沉下心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书中偶尔穿插的个人体悟和对某些细节的独特观察,让整体的学术性中又多了一份人情味和温度。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板着面孔,也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轻浮,而是在一个非常恰当的平衡点上找到了自己的声音。这种文字的质感,让人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就放慢了语速,细细咀嚼其中的深意,仿佛在品味一盏上好的清茶,余味悠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