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王受之設計史論叢書。本書是筆者長期研究平麵設計的結晶。這本著作在1998年曾經以《世界現代平麵設計史》的方式齣版過,在那本著作的基礎上,增加瞭第十七章“數碼時代的平麵設計”,對文字也進行瞭修改和補充,就是這個版本,應該是在中文中反映平麵設計發展的完整的著作瞭。希望本書能給設計師們提供參考。
【內容簡介】:
《世界平麵設計史》主要詳細的講述瞭工業時代的版麵設計、攝影——新傳達工具、維多利亞時期的大眾化平麵設計。“工藝美術”運動的平麵設計、“新藝術”運動、二十世紀平麵設計的源起、現代藝術對平麵設計發展的影響、“圖畫現代主義”平麵設計運動、新的形式語匯、包豪斯與新的國際平麵設計風格、美國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國際主義平麵設計風格的形成、紐約平麵設計派、企業形象設計與視覺係統、觀念形象和非西方國傢的平麵設計發展、國際語言和國際對話、數碼革命與平麵設計等內容。
【作者簡介】:
王受之,1946年齣生於廣州,設設理論和設計史專傢。畢業於武漢大學研究生院,1980年代曾擔任過廣州美術學院設計係副主任和學院的工業設計研究室副主任,1987年作為美國富布賴特學者,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西切斯特學院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學院從事設計理論研究和教學,1988年開始在美國設計教育專業的學府——洛杉磯的“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擔任設計理論教學,1963年升任為全職終身教授,負責全院的現代設計理論和現代設計史教學。1997年擔任美國全國藝術和設計院校委員會年度會議理論組召集人,1998年作為聯閤國開發總署專傢在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主持設計理論和設計史講學班。王受之曾經多次擔任重要設計比賽的評委工作,包括香港設計師協會“設計98”年展評委、1997年香港迴歸的國傢藝術大展評委。王受之是中國的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等高等藝術設計院校的客座教授。王受之所著設計理論和設計史著作相當多,其著作成為中國大陸、颱灣和香港的設計專業教科書中主要參考書,共中包括在大陸齣版的《世界現代設計史》、《世界現代建築史》、《當代商業住宅區的規劃和設計》,還包括颱灣齣版的《世界現代設計》、《世界現代平麵設計》、《現代世界藝術的發展》,他參與撰寫的《戰後美國史》曾經獲得1992年國傢社會科學著作的金奬。他的《設計史論叢書》包括《世界現代設計史》、《世界平麵設計史》、《世界當代藝術史》、《世界時裝史》、《世界廣告史》、《世界工業産品設計史》、《美國插圖史》等,由中國青年齣版社與香港天一藝術設計齣版公司聯閤齣版。
【目錄】:
一章工業時代的版麵設計第十七章數碼革命與平麵設計
這本書簡直是設計愛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對平麵設計的演變過程充滿瞭好奇,尤其是在視覺語言不斷迭代的今天,迴溯曆史脈絡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的裝幀拿到手就讓人心情愉悅,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體現瞭齣版社的用心。內容上,它不僅僅是簡單羅列瞭各個設計流派的代錶人物和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每一次設計變革背後的社會動因和技術支撐。比如,對包豪斯運動如何從工藝美術運動中脫胎換骨,以及它如何被後來的國際主義風格所繼承和演變,都有著非常細緻的梳理。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穿越迴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感受那些先驅們在麵對新材料、新思潮時的探索與掙紮。尤其是一些早期印刷技術的介紹,讓我對那個時代設計師的“限製中的創造力”有瞭更深的理解。這絕不是一本乾巴巴的教科書,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在你耳邊娓娓道來那些激動人心的設計往事,充滿瞭洞察力和溫度。對於想係統構建設計史知識體係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最好的敲門磚。
評分拿到這本厚厚的著作時,我主要擔心的是圖文的配閤度問題,畢竟設計史如果隻有文字描述,那將是極大的遺憾。然而,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做到瞭極高的水準。插圖的選擇極具匠心,不僅收錄瞭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還穿插瞭大量罕見的、具有時代特徵的廣告、期刊封麵和工業設計草圖,這些“邊緣”的視覺材料,恰恰是構建完整曆史圖景所必需的細節。排版設計本身也體現瞭設計的美學,留白得當,版式疏朗,保證瞭長時間閱讀的舒適度。我甚至發現,書中的一些版式布局本身就在隱晦地呼應著它所介紹的設計風格——這是一種高明的“元設計”體現。對於不熟悉英文原著的讀者來說,這個中文譯本的質量也令人放心,術語的翻譯精準到位,確保瞭信息傳播的準確性。這是一本可以放在書架上時常翻閱、每次都能帶來新發現的“常青樹”式設計讀物。
評分作為一名資深的設計編輯,我接觸過的設計史資料汗牛充棟,但真正能稱得上“經典”的卻鳳毛麟角。這本書無疑屬於後者。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對西方設計史的全麵覆蓋,更在於它對於如何將這些曆史經驗“本土化”和“現代化”提供瞭深刻的啓示。我尤其贊賞它在處理不同文化設計交融時的細膩筆觸。例如,書中對日本在吸收西方現代主義設計後,如何將其與傳統美學巧妙結閤的案例分析,真是令人拍案叫絕。這種跨文化的比較分析,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認識到設計的普遍規律與地域特殊性之間的辯證關係。全書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注釋和參考資料部分也做得非常詳盡,為進一步的深度研究打下瞭堅實的基礎。對於希望站在全球視角審視設計演化軌跡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的參考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教會我的,是如何用曆史的眼光去“預判”未來的設計趨勢。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種學術性的設計史書籍會讀起來非常晦澀難懂,充滿拗口的術語和抽象的理論,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作者的文筆極其流暢自然,仿佛在跟你聊傢常,但每一個論點背後都有紮實的史料支撐。我特彆喜歡它對“文化語境”的強調。設計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受政治氣候、經濟結構乃至哲學思潮的影響。書中對不同國傢和地區的平麵設計發展差異的對比分析尤其精彩,比如它如何對比展現瞭美國戰後商業設計美學的崛起與歐洲功能主義傳統的堅守與分化。閱讀時,我經常會停下來,拿齣筆在旁邊空白處做筆記,或者立刻上網去搜索書中提到的那些設計大師的經典作品,那種“被激發”的感覺太棒瞭。它成功地將冰冷的史實轉化為瞭鮮活的視覺故事,讓人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中,完成瞭對設計史的深度理解和內化。它更像是一部設計領域的“通史”,視野宏大,細節可考。
評分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本書的,當時我正在為自己的一個畢業設計項目尋找靈感和理論基礎。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是完全按照時間綫索綫性推進,而是在關鍵節點設置瞭大量的“專題探討”,例如關於字體設計的演變、海報藝術的社會功能轉換等。這種專題式的切入,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層次感。我驚喜地發現,很多我過去習以為常的視覺規範,在這本書裏都能找到其深遠的起源。例如,書中對瑞士風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的係統介紹,清晰地闡述瞭其“清晰、客觀、理性”背後的文化哲學。更重要的是,書中對後現代設計思潮的批判性反思,也讓我對當前泛濫的“形式追逐”現象有瞭更冷靜的審視。這本書不僅僅是迴顧過去,它更是在為我們今天的設計實踐提供一種批判性的參照係。對於專業學生或者資深從業者來說,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考的“方法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