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現貨】王受之設計史論叢書—世界平麵設計史 中國青年齣版社

【正版現貨】王受之設計史論叢書—世界平麵設計史 中國青年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受之 著
圖書標籤:
  • 設計史
  • 平麵設計
  • 王受之
  • 設計理論
  • 中國青年齣版社
  • 藝術設計
  • 書籍
  • 正版
  • 現貨
  • 設計史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青苑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青年齣版社
ISBN:9787500648307
商品編碼:1623992206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02-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3
字數:8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王受之設計史論叢書。本書是筆者長期研究平麵設計的結晶。這本著作在1998年曾經以《世界現代平麵設計史》的方式齣版過,在那本著作的基礎上,增加瞭第十七章“數碼時代的平麵設計”,對文字也進行瞭修改和補充,就是這個版本,應該是在中文中反映平麵設計發展的完整的著作瞭。希望本書能給設計師們提供參考。

【內容簡介】:

   《世界平麵設計史》主要詳細的講述瞭工業時代的版麵設計、攝影——新傳達工具、維多利亞時期的大眾化平麵設計。“工藝美術”運動的平麵設計、“新藝術”運動、二十世紀平麵設計的源起、現代藝術對平麵設計發展的影響、“圖畫現代主義”平麵設計運動、新的形式語匯、包豪斯與新的國際平麵設計風格、美國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國際主義平麵設計風格的形成、紐約平麵設計派、企業形象設計與視覺係統、觀念形象和非西方國傢的平麵設計發展、國際語言和國際對話、數碼革命與平麵設計等內容。

【作者簡介】:

王受之,1946年齣生於廣州,設設理論和設計史專傢。畢業於武漢大學研究生院,1980年代曾擔任過廣州美術學院設計係副主任和學院的工業設計研究室副主任,1987年作為美國富布賴特學者,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西切斯特學院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學院從事設計理論研究和教學,1988年開始在美國設計教育專業的學府——洛杉磯的“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擔任設計理論教學,1963年升任為全職終身教授,負責全院的現代設計理論和現代設計史教學。1997年擔任美國全國藝術和設計院校委員會年度會議理論組召集人,1998年作為聯閤國開發總署專傢在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主持設計理論和設計史講學班。王受之曾經多次擔任重要設計比賽的評委工作,包括香港設計師協會“設計98”年展評委、1997年香港迴歸的國傢藝術大展評委。王受之是中國的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等高等藝術設計院校的客座教授。王受之所著設計理論和設計史著作相當多,其著作成為中國大陸、颱灣和香港的設計專業教科書中主要參考書,共中包括在大陸齣版的《世界現代設計史》、《世界現代建築史》、《當代商業住宅區的規劃和設計》,還包括颱灣齣版的《世界現代設計》、《世界現代平麵設計》、《現代世界藝術的發展》,他參與撰寫的《戰後美國史》曾經獲得1992年國傢社會科學著作的金奬。他的《設計史論叢書》包括《世界現代設計史》、《世界平麵設計史》、《世界當代藝術史》、《世界時裝史》、《世界廣告史》、《世界工業産品設計史》、《美國插圖史》等,由中國青年齣版社與香港天一藝術設計齣版公司聯閤齣版。

  【目錄】:

一章工業時代的版麵設計 
第二章攝影——新傳達工具 
第三章維多利亞時期的大眾化平麵設計 
第四章“工藝美術”運動的平麵設計 
第五章“新藝術”運動 
第六章二十世紀平麵設計的源起 
第七章現代藝術對平麵設計發展的影響 
第八章“圖畫現代主義”平麵設計運動 
第九章新的形式語匯 
第十章包豪斯與新的國際平麵設計風格 
第十一章美國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 
第十二章國際主義平麵設計風格的形成 
第十三章紐約平麵設計派 
第十四章企業形象設計與視覺係統 
第十五章觀念形象和非西方國傢的平麵設計發展 
第十六章國際語言和國際對話 

第十七章數碼革命與平麵設計                 


視覺的演進與時代的鏡像:西方藝術設計思潮的百年迴響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工業革命後期至二十世紀末,西方平麵設計領域所經曆的重大變革、核心理論建構及其對現代社會生活産生的深遠影響。它並非對既有設計史的簡單羅列,而是一部著重於“思想碰撞”與“視覺革命”的編年史。 第一部分:現代設計的黎明與工藝美術的抗爭(約1850-1910) 本篇聚焦於設計從手工藝嚮工業化生産轉型的陣痛與探索。我們將細緻考察英國工藝美術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的精神內核,特彆是威廉·莫裏斯(William Morris)如何試圖通過迴歸中世紀手工藝的理想,對抗批量生産帶來的粗糙與道德淪喪。其對字體設計、裝飾圖案以及書籍裝幀的革新性影響,構成瞭對維多利亞時期過度繁復風格的第一次強有力反動。 隨後,筆鋒轉嚮歐洲大陸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在巴黎、布魯塞爾和維也納,我們見證瞭設計師們如何從自然界中汲取靈感,以流暢、有機、非對稱的綫條,試圖在日益僵化的社會結構中創造一種全新的、融閤藝術與日常生活的視覺語言。慕夏(Mucha)的版畫海報藝術、剋裏姆特(Klimt)在裝飾藝術中的探索,都將是本部分的重點分析對象。這一階段的設計,在追求美感的同時,也隱含瞭對現代性異化的早期不安。 第二部分:功能至上與理性主義的崛起(約1910-1939) 進入二十世紀,世界格局劇變,設計思想也迅速轉嚮理性、效率與社會責任。本部分將詳盡闡述構成現代主義設計基石的幾個關鍵流派: 1. 德意誌製造聯盟(Deutscher Werkbund)與功能主義的萌芽: 探討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如何將企業識彆與工業美學相結閤,以及其對後繼者的深刻影響。 2. 至上主義與構成主義的視覺實驗: 重點分析俄國前衛藝術傢如馬列維奇(Malevich)和羅德琴科(Rodchenko)如何利用幾何抽象、大膽的色彩對比和濛太奇手法,將設計視為一種社會改造工具。他們的實驗性海報和版畫,徹底顛覆瞭傳統敘事方式。 3. 包豪斯(Bauhaus)的黃金時代: 這是理解現代平麵設計哲學的核心章節。我們將深入探討格羅皮烏斯(Gropius)和後來的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如何確立“形式追隨功能”的信條。特彆關注赫伯特·拜耶(Herbert Bayer)對無襯綫字體的推崇、約瑟夫·阿爾伯斯(Josef Albers)的色彩理論,以及包豪斯如何係統地整閤瞭藝術教育、工藝實踐與工業設計。 4. 荷蘭風格派(De Stijl)的純粹結構: 德·洛剋(Theo van Doesburg)和濛德裏安(Mondrian)對垂直綫、水平綫和三原色的偏執,如何通過設計語言體現對宇宙秩序的哲學追求,及其對極簡主義設計的深遠預示。 第三部分:信息時代的視覺秩序——國際主義風格的定型(約1940-1970) 二戰後,歐洲的設計思想大規模移植至美國,並逐漸演變為一種全球性的視覺標準——“國際主義風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或稱“瑞士風格”。本部分是本書論述的重中之重: 1. 瑞士設計教育的建立: 重點解析瑞士字體設計學院(巴塞爾和蘇黎世)的教學體係,特彆是約瑟夫·米勒-布洛剋曼(Josef Müller-Brockmann)如何將網格係統(The Grid System)提升到近乎科學的地位,用以確保信息傳遞的清晰度、客觀性和普適性。 2. 清晰性與中立性: 討論無襯綫字體(如Helvetica/Akzidenz-Grotesk)如何成為跨國企業的首選視覺語言。這一時期的設計拒絕瞭個人情感錶達,追求絕對的、可被全球理解的“中立信息載體”。 3. 美國的融閤與商業化: 考察保羅·蘭德(Paul Rand)等設計大師如何成功地將歐洲現代主義的嚴謹性與美國商業的活力相結閤,創造齣標誌性的企業視覺識彆係統(如IBM、UPS的設計)。設計開始成為企業品牌價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四部分:對權威的反思與後現代的多元化(約1970-2000) 進入後現代階段,設計界開始質疑國際主義風格的冷漠與僵化。本書的最後部分,將探討視覺錶達如何重新擁抱主觀性、曆史參照和文化拼貼: 1. “反設計”的浪潮: 探討意大利孟菲斯設計團體(Memphis Group)的齣現,他們以鮮艷的色彩、大膽的材料混用和戲謔的態度,對功能至上的教條進行瞭激烈的挑戰。 2. 符號學與後現代主義: 分析美國設計師,尤其是沃夫岡·魏因加特(Wolfgang Weingart)對字體和排版結構進行解構和重組的實驗,揭示瞭信息不再是純粹的傳遞,而是被意義化的過程。 3. 新浪潮與數字的前夜: 考察數字媒體的初步介入如何影響瞭平麵設計,設計師們開始探索視覺的動態性、多層次性以及對曆史風格的挪用與戲仿,為進入21世紀的數字革命埋下伏筆。 本書通過嚴謹的文獻梳理和深入的視覺分析,旨在揭示每一設計風格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經濟驅動力以及哲學思辨,構建起一部由思想塑造的、充滿張力的西方平麵設計發展史。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設計愛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對平麵設計的演變過程充滿瞭好奇,尤其是在視覺語言不斷迭代的今天,迴溯曆史脈絡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的裝幀拿到手就讓人心情愉悅,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體現瞭齣版社的用心。內容上,它不僅僅是簡單羅列瞭各個設計流派的代錶人物和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每一次設計變革背後的社會動因和技術支撐。比如,對包豪斯運動如何從工藝美術運動中脫胎換骨,以及它如何被後來的國際主義風格所繼承和演變,都有著非常細緻的梳理。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穿越迴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感受那些先驅們在麵對新材料、新思潮時的探索與掙紮。尤其是一些早期印刷技術的介紹,讓我對那個時代設計師的“限製中的創造力”有瞭更深的理解。這絕不是一本乾巴巴的教科書,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在你耳邊娓娓道來那些激動人心的設計往事,充滿瞭洞察力和溫度。對於想係統構建設計史知識體係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最好的敲門磚。

評分

拿到這本厚厚的著作時,我主要擔心的是圖文的配閤度問題,畢竟設計史如果隻有文字描述,那將是極大的遺憾。然而,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做到瞭極高的水準。插圖的選擇極具匠心,不僅收錄瞭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還穿插瞭大量罕見的、具有時代特徵的廣告、期刊封麵和工業設計草圖,這些“邊緣”的視覺材料,恰恰是構建完整曆史圖景所必需的細節。排版設計本身也體現瞭設計的美學,留白得當,版式疏朗,保證瞭長時間閱讀的舒適度。我甚至發現,書中的一些版式布局本身就在隱晦地呼應著它所介紹的設計風格——這是一種高明的“元設計”體現。對於不熟悉英文原著的讀者來說,這個中文譯本的質量也令人放心,術語的翻譯精準到位,確保瞭信息傳播的準確性。這是一本可以放在書架上時常翻閱、每次都能帶來新發現的“常青樹”式設計讀物。

評分

作為一名資深的設計編輯,我接觸過的設計史資料汗牛充棟,但真正能稱得上“經典”的卻鳳毛麟角。這本書無疑屬於後者。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對西方設計史的全麵覆蓋,更在於它對於如何將這些曆史經驗“本土化”和“現代化”提供瞭深刻的啓示。我尤其贊賞它在處理不同文化設計交融時的細膩筆觸。例如,書中對日本在吸收西方現代主義設計後,如何將其與傳統美學巧妙結閤的案例分析,真是令人拍案叫絕。這種跨文化的比較分析,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認識到設計的普遍規律與地域特殊性之間的辯證關係。全書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注釋和參考資料部分也做得非常詳盡,為進一步的深度研究打下瞭堅實的基礎。對於希望站在全球視角審視設計演化軌跡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的參考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教會我的,是如何用曆史的眼光去“預判”未來的設計趨勢。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種學術性的設計史書籍會讀起來非常晦澀難懂,充滿拗口的術語和抽象的理論,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作者的文筆極其流暢自然,仿佛在跟你聊傢常,但每一個論點背後都有紮實的史料支撐。我特彆喜歡它對“文化語境”的強調。設計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受政治氣候、經濟結構乃至哲學思潮的影響。書中對不同國傢和地區的平麵設計發展差異的對比分析尤其精彩,比如它如何對比展現瞭美國戰後商業設計美學的崛起與歐洲功能主義傳統的堅守與分化。閱讀時,我經常會停下來,拿齣筆在旁邊空白處做筆記,或者立刻上網去搜索書中提到的那些設計大師的經典作品,那種“被激發”的感覺太棒瞭。它成功地將冰冷的史實轉化為瞭鮮活的視覺故事,讓人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中,完成瞭對設計史的深度理解和內化。它更像是一部設計領域的“通史”,視野宏大,細節可考。

評分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本書的,當時我正在為自己的一個畢業設計項目尋找靈感和理論基礎。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是完全按照時間綫索綫性推進,而是在關鍵節點設置瞭大量的“專題探討”,例如關於字體設計的演變、海報藝術的社會功能轉換等。這種專題式的切入,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層次感。我驚喜地發現,很多我過去習以為常的視覺規範,在這本書裏都能找到其深遠的起源。例如,書中對瑞士風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的係統介紹,清晰地闡述瞭其“清晰、客觀、理性”背後的文化哲學。更重要的是,書中對後現代設計思潮的批判性反思,也讓我對當前泛濫的“形式追逐”現象有瞭更冷靜的審視。這本書不僅僅是迴顧過去,它更是在為我們今天的設計實踐提供一種批判性的參照係。對於專業學生或者資深從業者來說,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考的“方法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