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血液病理学

实用血液病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浦权 著
图书标签:
  • 血液病理学
  • 血液疾病
  • 病理学
  • 诊断
  • 实验室医学
  • 血液学
  • 临床医学
  • 医学教育
  • 病例分析
  • 实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希尔麦医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71218
商品编码:1638548137
包装:01
丛书名: 无
开本:04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实用血液病理学

原价:298元

作者:浦权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1

ISBN:9787030371218

字数:835000

页码:54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9787030371218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提要


本书分4篇,共32章。第一篇第一至六章重点介绍正常骨髓结构、骨髓造血,各系造血细胞形态和各种骨髓检查的方法。第二篇第七章着重介绍80余种体质性造血系统疾病的骨髓病理学改变及其诊断;第三篇的第八至二十章讨论了各种反应性血液病,包括:红细胞疾病、中性粒细胞疾病、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疾病、单核细胞和组织细胞疾病、贮积病、血小板和巨核细胞疾病、肥大细胞疾病、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等的血液病病理学问题。第四篇第二十一至三十二章重点介绍各种恶性血液病和骨髓转移瘤时的血液病理学及其诊断。
本书能充分反映国外以及作者本人近10多年来有关血液病理诊断的主要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除可供血液病专业人士阅读外,对内科、儿科和病理科医生、血液检验工作者以及医学院校师生也均有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正常骨髓结构和骨髓形态
第一节 骨髓结构
一、概论
二、骨质及相关结构
第二节 骨髓形态
一、概论
二、切片内的血细胞定位
第二章 骨髓造血
第一节 造血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 造血组织的发育
第三节 造血组织的调控
一、红细胞生成素
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三、血小板生成素
四、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五、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六、白介素-1
七、白介素-3
八、白介素-4
九、白介素-5
十、白介素-6
十一、白介素-7
十二、白介素-11
十三、α-肿瘤坏死因子和β-肿瘤坏死因子
十四、δ-样蛋白
十五、HOX同源异形盒基因
十六、GATA-1和GATA-2转录因子
十七、干细胞白血病基因
第四节 造血微环境
一、血管系统
二、基质细胞
三、脂肪细胞
四、内皮细胞
五、网状细胞
六、网状-巨噬细胞实体
七、细胞外基质
八、神经纤维
九、网硬蛋白纤维和原纤维细胞
第三章 造血细胞形态
第一节 涂片与切片内血细胞形态的比较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
第三节 粒细胞系细胞
一、中性粒细胞
二、嗜酸粒细胞
三、嗜碱粒细胞
四、肥大细胞
第四节 红细胞系细胞
第五节 巨核细胞系细胞
第六节 淋巴细胞系细胞
第七节 浆细胞系细胞
第八节 单核-巨噬细胞系细胞
第四章 骨髓检查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骨髓活检
一、骨髓环钻活检技术的历史回顾
二、骨髓活检切片制备技术
三、血液病骨髓活检指征
四、骨髓活检标本制备过程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骨髓抽吸涂片、活组织印片和血液涂片
第四节 血液病理报告
一、概论
二、骨髓活检报告
第五章 骨髓组织形态的检查
第一节 骨髓组织形态测量技术
一、活检切片中单位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Chalkley计点法
三、网形测微器计点法
四、骨髓增生程度的判定
第二节 骨髓活检切片中血细胞的分类计数法
一、概述
二、分类计数技术
第三节 骨髓可染铁的检查
一、骨髓储铁概况
二、骨髓切片内铁染色的形态
第四节 骨髓纤维组织增生的检查
第六章 骨髓辅助检查
第一节 细胞化学
第二节 免疫表型
一、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
二、慢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
三、浆细胞病的免疫表型
第三节 流式细胞仪
第四节 免疫组织化学
一、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法
二、Hemapun948(1号)塑胶冷-真空包埋切片免疫标记技术
三、Hemapun948(2号)塑胶包埋切片免疫标记技术(改良Burgio法)
四、简易Hemapun959塑胶包埋切片免疫标记技术
五、Hemapun998新一代塑胶包埋方法
第五节 分子遗传学和细胞遗传学
第二篇 体质性血液病
第七章 体质性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节 体质性骨髓衰竭综合征
一、软骨-毛发发育不良
二、戴-布贫血
三、先天性角化不良
四、范可尼贫血
五、格里塞利综合征
六、舒戴综合征
第二节 体质性红细胞病
一、体质性红细胞增多症
二、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
三、体质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四、体质性铁代谢异常性贫血
五、先天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第三节 红细胞膜构架异常相关疾病
一、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二、遗传性热性异形红细胞症
三、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四、脱水性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
五、水分过多性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
六、东南亚卵圆形细胞增多症
七、植物甾醇血症
第四节 红细胞酶病
一、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
二、丙酮酸激酶缺乏
三、腺苷酸环化激酶缺乏
四、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缺乏
五、谷胱苷肽合成酶缺乏
六、己糖激酶缺乏
七、磷酸果糖激酶缺乏
八、磷酸甘油酸激酶缺乏
九、嘧啶5′-核苷酸酶1型缺乏
十、磷酸丙酮异构酶1缺乏
十一、2,3-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缺乏
十二、UDP-葡糖苷酸转移酶1A1缺乏
第五节 异常血红蛋白病
一、血红蛋白C病
二、血红蛋白E病
三、血红蛋白E-β-海洋性贫血
四、血红蛋白S病
五、血红蛋白S与其他异常血红蛋白的联合
六、氧亲和力增高的血红蛋白病
第六节 珠蛋白链生成障碍性贫血
一、α-海洋性贫血
二、β-海洋性贫血
第七节 体质性粒细胞病
一、肌动蛋白包涵体
二、奥-莱异常
三、巴尔特综合征
四、良性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五、谢迪亚克-东综合征
六、慢性肉芽肿病
七、先天性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八、糖原贮积病1b型
九、遗传性巨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十、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
十一、约旦异常
十二、科斯曼综合征
十三、白细胞黏附缺陷
十四、髓过氧化物酶缺乏
十五、MYH9-相关病
十六、中性粒细胞特异性颗粒缺乏
十七、佩-许异常
十八、重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十九、WHIM综合征和先天性骨髓衰变
二十、X-联高IgM综合征
二十一、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的遗传性异常
第八节 体质性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病
一、体质性血小板增多症
二、伴桡骨-尺骨骨性连接的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
三、常染色体显性血小板减少症
四、伯-苏综合征
五、染色体11q终端缺失相关病
六、先天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
七、先天性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症
八、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家族性血小板病
九、GATA-1相关病
十、格兰茨曼血小板功能不全
十一、灰色血小板综合征
十二、海-普综合征
十三、伴巨大血小板的血小板减少症
十四、MYH9-相关病
十五、植物甾醇血症
十六、血小板储存池病
十七、司可特综合征
十八、血小板减少伴桡骨缺失综合征
十九、白色血小板综合征
二十、威-奥综合征和X-连锁伴微小血小板的血小板减少症
二十一、其他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病
第三篇 反应性血液病
第八章 红细胞疾病
第一节 红细胞形态学
一、红细胞大小
二、红细胞形状
三、红细胞包涵体
四、红细胞分布
第二节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二、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三、药源性溶血性贫血
第三节 其他溶血性贫血
一、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第四节 小细胞增多症和小细胞性贫血
一、铁代谢简介
二、缺铁性贫血
三、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四、慢性病和炎症相关性贫血
五、铅中毒
第五节 大细胞增多症和大细胞性贫血
一、概论
二、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
三、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其他原因
第六节 红细胞系增生减退
一、儿童一过性幼红细胞减少症
二、微小病毒-相关幼红细胞减少症
三、纯红细胞再生障碍症
四、三系细胞增生减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七节 红细胞系增生活跃和红细胞增多症
一、红细胞系增生活跃
二、红细胞增多症概论
三、反应性红细胞增多症
四、特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五、同期性造血作用
第八节 铁负荷过度
一、原发性铁负荷过度
二、继发性铁负荷过度
第九章 中性粒细胞疾病
第一节 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病
一、获得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二、获得性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三、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四、反应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五、中性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六、幼白幼红细胞增多症
七、假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第二节 骨髓中性粒细胞异常
一、中性粒细胞性增生减退和纯白细胞再生障碍症
二、中性粒细胞性增生活跃
三、中性粒细胞性成熟阻滞
第三节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一、中性粒细胞包涵体
二、中性粒细胞其他形态异常
第十章 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疾病
第一节 嗜酸粒细胞的反应性异常
一、嗜酸粒细胞减少症
二、反应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三、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
四、嗜酸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五、反应性嗜酸粒细胞性增生活跃
第二节 嗜碱粒细胞的反应性异常
一、嗜碱粒细胞减少症
二、反应性嗜碱粒细胞增多症
三、反应性嗜碱粒细胞性增生活跃
第十一章 单核细胞和组织细胞疾病
第一节 单核细胞疾病
一、单核细胞减少症
二、反应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三、单核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第二节 组织细胞疾病
一、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二、噬血细胞综合征
三、家族性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四、噬细胞组织细胞性脂膜炎
五、伴巨大淋巴结肿的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第十二章 贮积病
第一节 体质性贮积病
一、α-甘露糖贮积病
二、天冬氨酰基氨基葡萄糖尿症
三、谢迪亚克-东综合征
四、胆固醇酯贮积病和渥尔曼病
五、α-半乳糖贮积病
六、β-半乳糖贮积病
七、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八、家族性高三酰甘油血症
九、法伯脂肪肉芽肿病
十、半乳糖唾液酸贮积病
十一、戈谢病
十二、变异戈谢病
十三、糖原贮积病Ⅰb型
十四、糖原贮积病Ⅱ型
十五、海普综合征
十六、黏脂贮积病Ⅱ型和ⅢA型
十七、黏多糖贮积病Ⅰ型
十八、黏多糖贮积病Ⅱ型
十九、黏多糖贮积病Ⅲ型
二十、黏多糖贮积病ⅣA型
二十一、黏多糖贮积病Ⅵ型
二十二、黏多糖贮积病Ⅶ型
二十三、多硫酸酯酶缺乏症
二十四、神经元蜡样质脂褐素沉积病
二十五、尼曼-皮克病
二十六、唾液酸贮积病
二十七、丹吉尔病
第二节 获得性贮积病
一、引起获得性贮积病的常见疾病和原因
二、结晶-贮积组织细胞增生症
三、脂褐质
第十三章 血小板和巨核细胞疾病
第一节 血小板减少症
一、获得性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症
二、持久性血小板减少症
三、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第二节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
一、一过性血小板增多症
二、持久性血小板增多症
三、假性血小板增多症
第三节 巨核细胞增生减退
第四节 反应性巨核细胞增生活跃
第十四章 肥大细胞疾病
一、体质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二、儿童期肥大细胞增生症
三、反应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第十五章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
第一节 淋巴细胞减少症
一、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症
二、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
第二节 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一、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症
二、淋巴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三、骨髓反应性淋巴细胞系增生活跃
四、前体细胞B细胞增生活跃
第三节 淋巴细胞的形态学异常
一、淋巴细胞中的异常胞浆颗粒
二、空泡变淋巴细胞
第四节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
一、外周血浆细胞增多症
二、骨髓浆细胞增多症
三、骨髓浆细胞铁
第十六章 骨髓基质组织和细胞外间腔的疾病
第一节 脂肪组织
一、脂肪坏死
二、浆液性脂肪萎缩
三、脂膜多囊性骨发育异常
第二节 纤维组织
一、体质性骨髓纤维化
二、婴儿和儿童骨髓纤维化
三、反应性骨髓纤维化
四、纤维性肿瘤
第三节 血管系统
一、反应性血管损害
二、血管肿瘤
第四节 骨小梁异常
一、成骨细胞增多症
二、骨溶解
三、骨软化症
四、骨坏死
五、骨质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症
六、骨质石化病
七、骨硬化症
八、骨佩吉特病
九、异常骨重建
第五节 细胞外间腔
一、淀粉样变
二、钙化性骨髓炎
三、骨髓水肿
四、纤维性骨髓炎
五、胶状变性
六、硬化性黏液性水肿
第十七章 传染性疾病
第一节 细菌感染
第二节 真菌感染
第三节 病毒感染
第四节 原虫感染
第五节 蠕虫感染
第六节 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
第七节 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第八节 骨髓肉芽肿
一、概论
二、脂肪肉芽肿
三、肉样瘤病
四、上皮细胞样肉芽肿
第十八章 系统性疾病
第一节 内分泌病
一、垂体功能不全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
三、甲状腺功能减退
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五、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六、肾上腺功能减退
七、性腺功能减退
第二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第三节 免疫和相关疾病
一、常见可变型免疫缺陷
二、结缔组织病
三、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四、多中心卡斯尔玛病
第四节 体重异常
一、体重过高
二、体重过低
第五节 某些物质滥用
一、乙醇滥用
二、吸烟
三、药物滥用
第十九章 治疗对骨髓的影响
第一节 细胞毒化疗
第二节 几种急、慢性白血病治疗后的骨髓改变
一、急性白血病
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三、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第三节 促分化治疗
一、全反式维甲酸
二、三氧化二砷
第四节 造血生长因子
一、红细胞生成素
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三、血小板生成素
第五节 其他治疗
一、放射治疗
二、抗-CD20单抗
三、硫唑嘌呤
四、环孢素
五、甲磺酸伊马替尼
六、α-干扰素
七、白介素
八、他克莫司
第六节 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二十章 其他非赘生性疾病
第一节 获得性非克隆性骨髓增生异常症
第二节 骨髓坏死
第三节 有机结晶
第四节 矿物质沉积
第四篇 克隆性血液病
第二十一章 诱致造血系统肿瘤的危险因素
第一节 体质性危险因素
一、性别、种族和家庭因素
二、遗传异常、突变和多态性
三、体质性造血系统疾病
四、畸形综合征
第二节 获得性危险因素
一、年龄
二、体重
三、环境因素
四、食物、药品和其他摄入物质
五、感染
六、父母、妊娠和分娩相关因素
七、治疗相关性造血系肿瘤
八、其他获得性危险因素
第二十二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第一节 概论
一、定义和分类
二、临床经过
三、MDS的细胞形态学
四、血液和骨髓检查
五、细胞化学
六、免疫表型
七、细胞遗传学异常
八、髓外病变
九、鉴别诊断
第二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型诊断
一、伴单系病态造血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
二、伴环形铁粒幼细胞的难治性贫血
三、伴多系病态造血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
四、原始细胞过多的难治性贫血
五、5q-综合征
六、不能分类的MDS
第三节 骨髓增生异常肿瘤/骨髓增殖肿瘤混合型
一、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二、BCR-ABL 1阴性的不典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三、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四、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和血小板增多的难治性贫血
五、不能分类的MDS/MPN
第四节 伴特殊形态学特点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一、伴中性粒细胞增多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二、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三、伴嗜碱粒细胞增多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四、伴肥大细胞增多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五、伴血小板增多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第五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边缘型
一、增生减退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二、纤维增生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三、治疗相关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第六节 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第七节 获得性非克隆性骨髓增生异常症
第八节 伴铁过载的铁粒幼细胞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一、全身性铁过载
二、线粒体铁过载
第二十三章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第一节 概论
一、命名
二、定义和分类
三、临床病程和预后
四、外周血所见和原始细胞形态
五、骨髓检查
六、细胞化学
七、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
八、经组织化学检测免疫表型
九、细胞遗传学
十、鉴别诊断
第二节 形态学亚型和免疫表型
一、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低分化型
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
三、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成熟型
四、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五、急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白血病
六、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急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白血病
七、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八、急性红细胞系白血病
九、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十、急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十一、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
十二、肥大细胞白血病
十三、伴多系病态造血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十四、治疗相关性急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十五、伴骨髓纤维化的急性全骨髓增生症
十六、髓细胞肉瘤
十七、急性双表型白血病
十八、急性未分化白血病
十九、表型转换急性白血病
第三节 遗传学亚型
一、伴t(1;22)(p13;q13)(RMB15/MKLI)异常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二、伴inv(3)(q21;q26)或t(3;3)(q21;q26)(RPN1/MDS1)异常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三、伴t(6;9)(p22.3;q34)(DEK/CAN)和(DEK/SET)异常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四、伴t(8;16)(p11;p13)(MYST3/CREBBP)异常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五、伴t(8;21)(q22;q22)(RUNXITI/RUNXI)异常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六、伴t(9;22)(q34;q11)(BCR/ABL)异常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七、伴染色体11q23和(或)MLL异常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八、伴t(15;17)(q22;q12)(PML/RARα)异常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九、伴inv(16)(p13;q32)或t(16;16)(p13;q22)(CBFB/MYHⅡ)异常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十、伴t(16;21)(p11;q22)(FUS/ERG)异常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十一、伴17p综合征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十二、伴体质性三体21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第二十四章 前体细胞淋巴细胞系肿瘤
第一节 概论
一、命名
二、定义和分类
三、病因学
四、病程和预后
五、类再生障碍性贫血
六、外周血象和原始细胞形态
七、骨髓检查
八、细胞化学
九、免疫表型
十、遗传型
十一、髓外病变
十二、鉴别诊断
第二节 形态学亚型
一、伴单形性原始细胞的ALL
二、伴多形性原始细胞的ALL
三、伴Burkitt形态的ALL
四、形态学变异型
第三节 免疫表型亚型
一、前体细胞B细胞表型ALL
二、前体细胞T细胞表型ALL
三、成熟B细胞表型ALL
四、自身杀伤细胞表型ALL
第四节 遗传学亚型
一、低二倍体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二、超二倍体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三、伴t(1;19)(q23;p13.2)(PBX1/E2A)异常的ALL
四、伴t(8;14)(q24;q32)(MYC/IGH@)异常的ALL
五、伴t(9;22)(q34;q11.2)(BCR/ABL)异常的ALL
六、伴t(V;11q23)和(或)MLL重排的ALL
七、伴t(12;21)(p13;q22)(ETV6/RUNX1)异常的ALL
八、伴t(14;18)(q32;q21)(IGH@/BCL2)异常的ALL
九、伴体质性三体21的ALL
第二十五章 骨髓增殖性肿瘤及其相关肿瘤
第一节 概论
一、定义和分类
二、临床经过
三、外周血和骨髓检查
四、免疫表型
五、遗传学检查
六、髓外病变
七、鉴别诊断
第二节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第三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第四节 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第五节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第六节 伴t(9;22)(q34;q11)异常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BCR/ABL1,P190)
第七节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第八节 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
第九节 慢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
第十节 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第十一节 伴FGFRI异常的髓细胞系和淋巴细胞系肿瘤
第十二节 伴PDGFRB异常的髓细胞系肿瘤
第十三节 肥大细胞增生症
第二十六章 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肿瘤
第一节 树突细胞肿瘤
一、CD4+/CD56+-血液皮肤肿瘤
二、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三、朗格汉斯细胞肉瘤
四、树突细胞肉瘤
第二节 组织细胞肿瘤
一、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二、组织细胞肉瘤
三、全身性黄色肉芽肿病
四、黄瘤病
第二十七章 B细胞肿瘤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B细胞原淋巴细胞淋巴瘤
第三节 成熟B细胞肿瘤
一、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二、B细胞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三、滤泡性淋巴瘤
四、毛细胞白血病
五、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六、斗篷细胞淋巴瘤
七、边缘区淋巴瘤
八、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
第四节 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
一、ALK1+大B细胞淋巴瘤
二、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
三、高度B细胞淋巴瘤
四、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五、其他大B细胞淋巴瘤
六、伯基特淋巴瘤和伯基特样淋巴瘤
第二十八章 霍奇金淋巴瘤
一、概论
二、临床和病理学所见
三、霍奇金淋巴瘤和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二十九章 浆细胞和相关肿瘤
第一节 浆细胞和相关B细胞肿瘤
一、重链病
二、轻链病
三、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四、浆细胞骨髓瘤
五、原浆细胞性淋巴瘤
六、浆细胞白血病
七、孤立性浆细胞瘤
第二节 克隆性免疫球蛋白病
一、重链淀粉样变性
二、轻链淀粉样变性
三、重链沉积病
四、轻链沉积病
第三节 临床病理综合征
一、POEMS综合征
二、Schnitzler综合征
第三十章 T细胞肿瘤
第一节 前体细胞T细胞肿瘤——T细胞原淋巴细胞淋巴瘤
第二节 成熟T细胞肿瘤
一、成年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第三节 血管原免疫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第四节 其他CD4+T细胞淋巴瘤
一、T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二、CD4+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第五节 CD8+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第六节 肝、脾T细胞淋巴瘤及相关疾病
一、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
二、肝脾T细胞淋巴瘤
三、淋巴样丘疹病
四、蕈样霉菌病和赛塞利综合征
五、外周T细胞淋巴瘤
六、T细胞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七、CD20+T细胞淋巴瘤
第三十一章 自然杀伤细胞肿瘤
第一节 前体细胞肿瘤
一、原始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
二、NK细胞急性白血病
第二节 成熟NK细胞肿瘤
一、NK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
二、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
三、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四、其他NK细胞淋巴瘤
第三十二章 非血液淋巴系肿瘤——转移性病变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外周血与非血液淋巴系肿瘤
第三节 骨髓与非血液淋巴系肿瘤
参考文献
附录 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的WHO(2008,2009)分类
一、骨髓增殖性肿瘤(MPV)
二、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PDGFRA,PDGFRB或FGFR1重排的髓细胞系和淋巴细胞系肿瘤
三、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
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五、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及其相关前体细胞肿瘤
六、系列不明急性白血病
七、前体细胞淋巴细胞肿瘤
八、成熟B细胞肿瘤
九、成熟T细胞和NK细胞肿瘤
十、霍奇金淋巴瘤
十一、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肿瘤
十二、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

作者介绍


浦权、石军、浦节、杨梅如

文摘


暂无

媒体推荐


暂无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实用血液病理学 概述 《实用血液病理学》是一本旨在为临床病理医生、血液科医生、医学生以及其他相关医疗专业人员提供全面、深入的血液病理学知识的参考书。本书的核心在于“实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期帮助读者在日常工作中更准确、高效地诊断和鉴别各种血液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种类繁多,涉及血液生成、免疫、凝血等多个复杂环节,其病理诊断依赖于对细胞形态学、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信息的综合分析。本书正是围绕这些关键领域,系统性地阐述了血液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思路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血液系统基本结构与功能 在深入探讨疾病之前,本书首先系统回顾了血液系统的基本构成和生理功能。这部分内容为后续疾病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造血组织的发育与调控: 详细介绍了胚胎期及出生后造血干细胞的起源、归巢、增殖与分化机制。重点阐述了骨髓微环境在造血调控中的作用,包括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以及基质细胞网络的影响。同时,也触及了造血调控失常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例如先天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等。 正常血液细胞的形态学与生理功能: 对红细胞系、粒细胞-单核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巨核细胞系及其他相关细胞(如浆细胞、肥大细胞)的正常形态、发育过程、在外周血、骨髓及淋巴器官中的分布和各自承担的生理功能进行了详尽描述。这部分内容尤为注重形态学细节,为识别异常细胞提供了关键参考。 淋巴系统与免疫功能: 详细阐述了淋巴器官(胸腺、骨髓、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以及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淋巴细胞的发育、活化与免疫应答过程。重点介绍了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的作用,以及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红细胞疾病的病理学诊断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其生成、成熟、功能障碍均可导致多种疾病。 贫血的病理学分类与诊断: 详细介绍了各类贫血的病理学机制,包括红细胞生成不足(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包括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以及失血性贫血。每种贫血都配以典型的骨髓象、外周血涂片及相关生化指标的解读,强调形态学改变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红细胞形态学异常的鉴别: 详细列举了各种导致红细胞形态异常的因素,如小细胞低色素、大细胞、异形红细胞(如口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泪滴状红细胞等),并分析了其可能对应的病因和病理过程。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与卟啉病: 介绍了这些相对少见的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红细胞代谢异常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诊断要点。 第三部分:粒细胞与单核细胞疾病的病理学诊断 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免疫防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数量和功能的异常往往预示着感染、炎症或肿瘤的发生。 感染性粒细胞增多与减低: 阐述了细菌、病毒、真菌等不同病原体感染时,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以及其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非感染性炎症反应中的细胞学变化: 详细描述了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其他炎症性疾病在血液和骨髓中的细胞学表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对MDS的病理学分类、细胞形态学特征、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改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重点强调了MDS的异质性,以及其向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进展的可能性。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的诊断与分型: 详细介绍了AML的FAB和WHO分类系统,并重点阐述了AML的骨髓象、外周血涂片、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标志物在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重要性。书中提供了大量AML各亚型的典型图片,方便读者识别。 慢性髓系白血病 (CML) 及其他骨髓增殖性肿瘤 (MPN): 详细介绍了CML的病理学特征,特别是费城染色体 (BCR-ABL1融合基因) 的诊断意义。同时,也涵盖了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MPN的病理学特点。 第四部分:淋巴细胞与浆细胞疾病的病理学诊断 淋巴细胞系肿瘤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断和分型复杂,对病理学要求极高。 淋巴结增生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详细介绍了反应性淋巴结增生、非肿瘤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各类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鉴别要点。 霍奇金淋巴瘤 (HL) 的病理学分型: 详细描述了HL各亚型的特征性细胞(如R-S细胞)和微环境。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的诊断与分型: 依据WHO分类标准,系统阐述了B细胞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NK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特点,包括细胞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特征及预后。本书为识别常见NHL亚型,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等,提供了大量的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实例。 浆细胞疾病: 详细介绍了多发性骨髓瘤、孤立性浆细胞瘤、骨硬化性骨髓瘤等浆细胞疾病的病理学诊断。重点阐述了骨髓象、免疫固定电泳、血清/尿液蛋白电泳以及浆细胞免疫分型在诊断中的作用。 第五部分:血小板与凝血止血相关疾病的病理学诊断 血小板的异常增多、减少或功能障碍,以及凝血系统的紊乱,均可导致严重的出血或血栓事件。 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学与病理学诊断: 详细分析了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MDS、病毒感染)、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溶血尿毒综合征 HUS)以及血小板被隔离(如脾亢)等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增多症: 介绍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鉴别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详细阐述了DIC的病理生理机制、实验室诊断依据(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以及形态学表现。 血栓性疾病: 探讨了易栓症的病因学,包括遗传性及获得性易栓症,并结合病理学改变分析其发病机制。 第六部分:血液病理学诊断的技术与方法 本书还系统介绍了血液病理学诊断常用的技术和方法,为读者提供了操作层面的指导。 骨髓穿刺与活检技术: 详细介绍了骨髓穿刺抽吸和骨髓活检的操作流程、标本采集与处理方法,以及不同病变情况下的标本采集要点。 外周血与骨髓涂片染色与形态学分析: 详细介绍了各种常用染色方法(如瑞氏染色、Giemsa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非特异性酯酶染色等)的操作步骤和技术要领,并重点指导如何进行精确的细胞形态学评估。 免疫组化技术在血液病理学中的应用: 详细介绍了CD标记物在血液细胞鉴定、淋巴瘤分型、白血病免疫分型中的应用,并列举了常见CD标记物的表达谱。 流式细胞术在血液病诊断中的应用: 重点介绍了流式细胞术在白血病、淋巴瘤、MDS等疾病的诊断、分型、监测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以及其在免疫功能评估中的作用。 细胞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 介绍了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PCR、NGS等技术在血液病诊断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预后判断和靶向治疗选择的指导作用。 第七部分:最新进展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章节将目光投向血液病理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和未来发展趋势。 靶向治疗与精准医学: 讨论了基于分子标志物的靶向治疗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淋巴瘤等疾病治疗中的成功应用,以及精准医学理念在血液病诊疗中的推进。 人工智能在血液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探讨了AI在细胞图像识别、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潜力,以及其对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的可能贡献。 新兴诊断技术: 简要介绍了液体活检、单细胞测序等新兴技术在血液病领域的应用前景。 结语 《实用血液病理学》力求以清晰的逻辑、详实的论述、丰富的图例,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本书不仅是诊断工具,更是理解血液疾病发生发展机制、掌握现代诊断技术、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的宝贵参考。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专家,都能从中受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病理实验室。我一直对凝血和抗凝机制很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讲解,简直是点睛之笔。它详细解释了凝血瀑布反应的每一个环节,从血小板的聚集到纤维蛋白的形成,让我看到了血液是如何在危急时刻迅速形成一道坚固的屏障。同时,书中对出血性疾病的阐述,也让我认识到凝血功能障碍的危害。那些血友病患者,因为缺乏特定的凝血因子,哪怕是微小的创伤,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出血,这种生命脆弱感,书中描绘得淋漓尽致。我更是对书中关于血栓形成的讨论印象深刻,它揭示了血液在某些情况下,会“叛变”成“杀手”,在血管内形成血栓,阻碍血液流动,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危及生命的疾病。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生命之河”的双面性,既能维持生命,也能在失控时威胁生命。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仿佛把我带入了一个微观而又充满奥秘的世界。我一直对人体运作的精细之处感到好奇,而血液,作为生命之河,更是蕴含着无数的秘密。这本书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为我揭开了血液病理学的神秘面纱。我尤其被书中对红细胞形态异常的详细描述所打动,那些微小的变化,在作者的笔下,却能诉说出生命的抗争与脆弱。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贫血中挣扎的红细胞,它们数量的减少,形状的扭曲,都像是无声的呐喊,传递着身体的求救信号。而对于白细胞的讲解,更是让我惊叹于免疫系统的强大与复杂。那些白细胞,如同身体里的精锐部队,时刻警惕着外来的侵略者,它们在炎症、感染中的表现,书中都一一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我仿佛看到了它们勇敢地对抗病原体,保护着身体的健康。书中对血小板功能的阐述,也让我对生命的奇迹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微小的血小板,在损伤发生时,能迅速聚集,止血,多么神奇的机制!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生命本身的顽强与美好。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而博学的导师,引导我一步步探索血液系统的复杂性。我一直对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感到困惑,而这本书在解释血液系统肿瘤方面,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思路。它详细阐述了各种白血病的病理机制,从基因突变到细胞的失控性增殖,让我对这种疾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淋巴瘤分类的细致讲解,各种亚型的区别,以及它们在临床上的不同表现,都让我对这个复杂的疾病有了更全面的把握。此外,书中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描述,也让我理解了造血干细胞功能紊乱的严峻性。那些MDS患者的骨髓,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战役,造血功能受到严重阻碍,最终可能发展成急性髓系白血病。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对疾病的深刻洞察。它让我明白,每一次血液指标的异常,都可能隐藏着一个复杂的故事,需要我们去细心解读。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且严谨,同时又不失人文关怀,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医学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我对血液病的治疗方法一直很感兴趣,而书中对各种治疗手段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医学进步的力量。例如,对于某些类型的贫血,书中详细介绍了输血治疗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让我理解了这种看似简单的疗法背后蕴含的复杂考量。而对于更复杂的疾病,如白血病,书中对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现代医学在与疾病抗争中的不懈努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药物副作用的讨论所打动,这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和对患者的关怀,任何治疗手段都需要在权衡利弊后才能进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医学的希望,也让我对那些为人类健康而奋斗的医生和科学家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充满了惊喜与启发。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人在接触到某些物质后,会产生过敏反应,而有些人却安然无恙。这本书在解释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方面,给予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它详细阐述了IgE在过敏反应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过敏原如何诱导身体产生过度的免疫应答。我仿佛看到了那些IgE抗体,像“幽灵”一样附着在肥大细胞上,一旦遇到过敏原,就会触发组胺等炎症介质的释放,引起一系列过敏症状。此外,书中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解释,也让我对身体“误伤”自己感到震撼。那些自身抗体,如同“叛徒”,攻击身体自身的细胞和组织,导致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这本书让我更加敬畏身体的精妙,也更加理解了免疫系统失调带来的痛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