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简明中国教育史
定价:48元
作者:王炳照 等编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5-1
ISBN:9787303009435
字数:630000
页码:530
版次: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此书出版社印刷错误版本印刷成第5版了但是内容跟第4版一模一样!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
第二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墨子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道家的教育思想
第七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
第八节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秦、汉教育
第一节 秦代教育
第二节 汉代文教政策
第三节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四节 汉代察举制度
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第三节 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
第四节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隋唐文教政策
第二节 隋唐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 隋唐科举制度
第四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二节 宋代的科举制度
第三节 宋代的书院
第四节 辽金的教育
第五节 元代的教育
第六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 明代的教育
第一节 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二节 明代的科举制度
第三节 宋元明时期的私学
第四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第八章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第一节 清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二节 清代的科举制度
第三节 明未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想
第四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 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清末封建教育的变革
第二节 龚自珍、魏源等对清末教育的批评和改革主张
第三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第四节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第十章 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第二节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
第十一章 民国初期的教育
第十二章 “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十四章 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
第十五章 革命根据地教育
第十六章 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第十七章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教育价值观念也在发生转变,教育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我们开始感觉到1992年修订版的内容已有些不能适应和满足21世纪的新形势和广大读者的新需求。为此,在广泛收集读者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己的体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决定再一次对本书进行修订。
此次修订,基本原则依旧是保持本书原有的“简明”特点,根据不同情况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在修订版的基础上,重新组织章、节、目的内容,突出教育思想、制度的历史沿革,并借鉴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历史认识修正了部分历史评价,以更为客观、公允的历史评价作为理想诉求。古代部分作了局部的修改、补充、调整,近现代部分无论是章节结构,还是内容都作了较大的改动,特别是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部分,以两章的篇幅,勾勒出建国后50年的教育发展的主要轨迹。
此次修订,根据章节内容需要,增加了很多图片,以期图文并茂;每章前面增加了导言,以言简意赅的文字对本章内容作提要式的描述,给读者一个提纲挈领的印象。
我在这本《简明中国教育史》中,看到了作者在梳理教育史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每一个论述都显得有理有据。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进行的深刻反思。例如,在讨论晚清时期教育的变革时,书中不仅仅是描述了学堂的建立和课程的改变,更是深入分析了这种变革所面临的阻力和挑战,以及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的长远影响。这种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挖掘,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教育发展所经历的曲折和艰难。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教育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的分析,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展示了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文化传承以及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深刻思考,它让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评分这本《简明中国教育史》我算是彻底翻烂了,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中国教育的演进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在梳理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变迁后,我更能理解当下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书中对各个时期教育的重点内容、代表人物以及核心思想的阐释都非常到位,没有过多的旁征博引,但却能抓住关键,提炼出精髓。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这让教育史的研究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解读,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理解起来更加深刻。比如,在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时,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制度的沿革,更是深入探讨了科举制如何塑造了知识的传播方式、人才的选拔标准,以及对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读到近代教育的转型,作者对于西方教育思想的引入、新式学堂的兴起以及教育改革的艰难历程的描绘,也让我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探索与挣扎。书中对于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例如不同时期教育的普及程度、女性受教育的状况等,也都有所提及,这让整个教育史的图景更加完整和多元。虽然是“简明”版本,但其内容的扎实程度和思想的深度,绝不亚于一些篇幅更长的著作。对于我这个非历史专业的考研党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理解333教育综合知识体系的敲门砖,让我能够快速建立起知识框架,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我个人觉得特别适合我这种需要反复翻阅、对照学习的学生。每一个章节都围绕着一个时期或者一个主题展开,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作者在每个章节的开头都会简要概述本章要点,结尾处也会进行总结,这样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主线,不容易迷失方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重要历史文献和教育理论的引用和解读,这为我提供了更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例如,在谈到古代教育的“六艺”时,书中不仅仅是介绍了“六艺”的名称,更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六艺”的实际应用情况。这种细致的解读,让我能够对古代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于考研来说,这种结构化的学习方式,让我能够高效地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记忆,并且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中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和综合的题目。
评分这本《简明中国教育史》的第四版,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相较于之前阅读过的其他教育史书籍,这本书在内容的更新和观点的阐释上都显得更为与时俱进。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对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的一些新视角和新论述,这对于理解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至关重要。作者在梳理历史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对现代教育问题的思考,使得历史研究与现实关照有机结合。比如,在谈到素质教育的兴起时,书中不仅仅是简单介绍其概念,更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机遇。我对书中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了不同时期教育资源分配的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这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来促进社会进步。对于考研复习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前沿,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有效地吸收和理解333教育综合的知识。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话题的探讨,也展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和学术勇气,这对我启发很大。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选择这本《简明中国教育史》是因为它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感觉专业性会很强。拿到书后,果然没有失望。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王炳照先生在梳理中国教育史的各个时期时,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书中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例如科举制度的改革、新学制的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等,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对其中的复杂性和深层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赞赏书中对教育与国家发展、社会变革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例如,在讨论近代教育如何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时,作者深入分析了教育在培养人才、传播科学技术、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史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考研而言,这本书无疑是333教育综合的“圣经”之一,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阅读这本《简明中国教育史》,让我对中国教育的独特发展道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书中对中国教育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并不断革新的过程进行了精彩的论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深刻挖掘,例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和演变。同时,书中也详细介绍了近代以来,西方教育思潮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以及中国教育如何在这种碰撞中寻求融合与发展。这种中西融合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教育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对我这个考研党来说,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史实和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建立起了一种批判性思维,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当前的教育问题,并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正版”和“简明”结合得非常好。我拿到的是第四版,看得出来内容是经过不断打磨和更新的。而且,“简明”并不意味着浅显,相反,在精炼的篇幅里,作者却能够将中国教育史的精华提炼出来,直击要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教育特点的对比分析。例如,在对比古代教育和近代教育时,作者能够清晰地指出两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的时代原因。这种对比分析,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中国教育发展的连续性和革命性。对于考研来说,这种抓住重点、提炼精华的学习方法,对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点至关重要。而且,书中对于重要概念的界定和阐释都非常准确,避免了在理解上产生偏差。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一本考研教材,更在于它为我打开了一个认识中国教育历史的全新视角。作者王炳照先生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能够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个体教育的细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教育改革的艰难历程的描绘,它让我看到了在历史变迁的大潮中,教育所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挑战。例如,在讨论近代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作者描绘了新式学堂建立初期的各种困难,包括经费的匮乏、师资的短缺、观念的阻碍等等,这些细节都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教育事业发展艰辛历程的致敬。这本书为我理解333教育综合中的教育史部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面对考试。
评分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读起来很轻松。作者似乎很擅长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抽象的教育理念,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尤其是在讲述一些教育制度的演变时,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具体的描述,让我这个对历史不是特别感兴趣的人,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我喜欢书中对一些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介绍,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平事迹罗列,更是对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历史贡献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分析。例如,对于近代教育家在探索教育救国道路上的艰辛历程的描绘,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能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理想主义的光辉。书中的排版也十分合理,重点内容会进行加粗或者使用小标题,便于读者快速抓取信息。而且,书中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也相当到位,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对于考研来说,这种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特点,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我在短时间内能够掌握大量的知识点,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评分翻开这本《简明中国教育史》,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教育之旅。作者王炳照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教育画卷。从古代的蒙学私塾到近现代的学堂变革,每一个节点都经过了精心的梳理和独到的解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教育理念的探讨,比如儒家思想对教育的深远影响,以及近代以来各种教育思潮的碰撞与融合。书中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注重分析教育制度背后的逻辑,以及教育理念如何服务于当时的社会需求和政治目标。例如,在分析古代教育对道德伦理的强调时,我能深刻体会到“德育为先”的思想是如何贯穿始终的,以及这种思想在塑造民族性格和维系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而当读到近代教育的转型,面对西方教育的冲击和民族危亡的背景下,教育如何被寄予厚望,承担起救亡图存的重任,这部分内容更是令人唏嘘。书中对不同时期教育实践的细致描绘,例如不同学堂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生关系,都极具画面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教育氛围。对于考研复习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我们理清中国教育史的脉络,把握其发展规律。同时,书中对重要概念、人物和事件的准确把握,也为我们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储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