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韩茂莉编著的《*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韩茂莉 著 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在历史农业地理、历史时期环境变迁以及历史乡村社会地理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项,出版《宋代农业地理》《辽金农业地理》《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等学术专著,并在《文史》《地理学报》《考古学报》《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主讲课程“中国历史地理”被教育部评为重量精品课。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将中国地图活了起来。我一直以为历史书里的地图只是辅助,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的每一页都像是在讲述一张流动的地图。从作者对不同地貌的细致描述,到不同朝代统治者如何根据地理条件来规划行政区划、巩固边防,都让我对“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更具象的理解。书中对“中国”作为地理概念的演变历程的探讨,从最初的“中国”只是指代中原地区,到后来疆域的不断拓展,再到民族的融合,都与地理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河流与交通的论述印象深刻。无论是南北大运河的开凿,还是古代陆上交通网络的形成,都离不开对河流、山脉等地理条件的巧借。读到这些内容时,我脑海中会不断闪过自己曾经到过或听说过的那些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比如扬州、徐州、西安,它们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的重镇,并非偶然,而是地理条件的必然。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历史地理,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场生动的地理探索之旅。
评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带给我的,是一种对“水”与“土”的全新认知。我之前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更多是停留在人物、事件和制度层面,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无论是风调雨顺还是天灾人祸,都与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头顶的天空息息相关。书中对中国降雨量、季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分析,深刻影响了我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人口分布乃至社会动荡的理解。比如,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饥荒频繁的原因,很多时候都与旱涝灾害有关,而这些灾害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气候和地理环境决定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湖泊与湿地”对历史的影响的讨论,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水域,更是古代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是孕育文明的温床,也是战争和迁徙的天然屏障。当我读到书中关于南方水乡的描述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水汽,看到人们依水而生的生活场景,这让我对“安居乐业”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书让我相信,脱离了地理环境的谈论历史,就像是失去了根基的大树,浮泛而无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它打破了我对历史地理固有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地图、图表和专业术语的学术著作,读起来会非常晦涩。然而,《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以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甚至带点故事性的方式,将中国广袤的土地和悠久的历史串联起来。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地理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地理特征是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比如,它详细阐述了为什么江南地区能够成为中国的鱼米之乡,气候温和湿润、河网密布的地理条件功不可没,进而解释了为何南方经济在历史上能够崛起,并且对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丝绸之路”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地理环境塑造的文明交流通道,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桥梁。书中对沿途地形、气候、绿洲的描绘,让我更能体会到古代商旅的艰辛与不易,也更能理解为何这条古道会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历史,离不开对中国地理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虽然名为《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但我更愿意从一个普通旅行者的视角来分享一些它带给我的感悟。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枯燥的地理划分和时间线,而是那些鲜活的历史场景。比如,读到关于黄河下游变迁的部分,我仿佛能看到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与奔腾的河水搏斗,又是如何利用黄河的水利灌溉,塑造了华夏文明的基石。书中对不同朝代都城选址的分析,让我对长安、洛阳、南京、北京这些城市的历史脉络有了更深的理解。曾经在西安城墙上漫步时,那种沧桑感仿佛触手可及,如今读了这本书,才明白这背后蕴含了多少地理因素的考量——背山面水,易守难攻,以及贯通南北的交通便利。书中提到的长城,也不再仅仅是一道防御工事,而是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在不同地段、以不同形式修建,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巩固疆土的伟大象征。它让我意识到,地理环境不仅仅是背景,更是塑造历史人物性格、影响战争走向、甚至决定王朝兴衰的关键要素。我甚至开始构思,下次去这些历史古迹的时候,会带着这本书,对照着书中对地形、气候、水源的描述,去更深入地感受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
评分读罢《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我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中国大地的变迁。书中对中国地理格局的梳理,从山脉、河流到平原、盆地,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并将其与历史事件紧密联系。书中关于“中国”这一概念的地理演变,从早期分散的聚落到逐渐形成的统一疆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例如,书中对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讨论,不仅涉及其自然地理特征,更深入分析了它们在中国古代水利建设、漕运发展以及人口分布上的重要作用。我读到关于南方丘陵地带如何成为南方人口避难所,以及北方平原如何成为农耕文明的摇篮时,对中国地域差异的理解更加立体。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生动的历史典故,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具象化,比如,读到关于汉武帝北击匈奴时,书中对北方游牧民族地理环境的描述,让我更能理解为何北方边境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中原王朝军事斗争的焦点。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从地理环境的角度,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评分好
评分替朋友买的
评分书很好,但快递投了四次才投到,都老用户了,不知道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书还有损坏。
评分好
评分书很好
评分书很好
评分书很好,但快递投了四次才投到,都老用户了,不知道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书还有损坏。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