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新化学物质和现有化学物质在世界各主要国家、地区和经济体的管理体系。由于在现阶段绝大多数的管理机构都提出要求对化学物质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的结论对化学物质进行不同形式的管理,因此在本书中,也介绍了对化学物质进行风险评估的方法。 化学品 ① 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但是人们对于其所含的化学物质的认识却远远没有达到清楚了解其所有特性的程度。在生产、使用、储存、转移和处置化学品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化学品除了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其一些危害特性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安全管理,从而合理地大化应用化学物质,逐渐受到了世界各地政府管理机构的关注。随着化学工业及其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不同国家、地区和经济体陆续针对化学物质进行立法,希望通过合适的方式对化学物质的生产、使用、储存、转移 (包括国际贸易)和处置等环节进行管理。本书试图通过对世界各个主要国家、地区和经济体对于化学物质管理法律法规的梳理,帮助读者了解其各自所采取的管理体系。同时,我们也期望本书能给参与化学物质管理具体工作等这本书的整体框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探讨“化学物质的生命周期管理”这一章节,作者似乎下了很大的功夫。书中详细阐述了从化学物质的研发、生产、使用、运输、储存到最终废弃处理的全过程,并强调了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遵循的法规要求。然而,我在阅读过程中,总觉得书中在“使用环节”的描述上,略显单薄。虽然提到了“安全使用指南”和“个人防护措施”,但对于具体的行业应用场景,比如化工生产、实验室操作、甚至一些日常消费品的使用,书中并没有给出足够细致的指导。我期望书中能够增加更多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案例分析,详细说明在特定环境下,应如何规范操作,如何规避风险。例如,在介绍“实验室安全”时,除了笼统地提及“通风设备”和“应急预案”,如果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操作规范,比如不同种类化学试剂的储存要求,不同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以及在发生意外时的具体应对步骤,相信会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实用性。再者,书中在“废弃处理”部分,也仅仅是泛泛而谈,对于各种废弃化学物的分类、收集、以及合规的处置方式,并没有给出清晰的指引。许多企业和个人在面对废弃化学物时,往往缺乏明确的处理途径,希望书中能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建议,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让我印象深刻,厚重的纸张和精美的排版,都显示出其作为一本专业参考书的定位。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新化学物质申报与注册”的部分,这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书中详细介绍了申报的流程、所需文件以及审批的依据。但是,令我感到困惑的是,书中在解释“现有化学物质”和“新化学物质”的界定标准时,似乎存在一些含糊之处。对于一些已经存在但未被广泛关注的物质,如何判断其是否属于“新物质”,以及申报的具体阈值,书中并没有给出清晰的界定。这使得我在理解和应用时,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更详细的案例,或者给出一些辅助判断的工具或指南,帮助读者更准确地识别需要申报的物质。此外,书中在提及“化学物质的国际贸易监管”时,也显得比较笼统,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化学品进出口方面的具体规定,以及相关的国际协议,如《鹿特丹公约》和《斯德哥尔摩公约》,书中并没有深入剖析其具体条款和实施细节,只是简单地列举了它们的名称。这对于从事国际贸易的读者来说,可能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十分简洁大气,传递出一种专业而严肃的气息,这让我对即将翻开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然而,读完之后,我却发现书中关于“化学物质的分类体系”的部分,虽然洋洋洒洒写了很多,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并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却异常困难。书中使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表,似乎默认读者拥有深厚的化学知识,这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试图破译一部密码。比如,在描述“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时,书中列举了多个类别,并辅以冗长的解释,但缺乏生动具体的案例来辅助理解,使得这些条目在我脑海中只是抽象的概念,很难与实际的物质对应起来。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更多的生活化例子,或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这些分类的依据和重要性。例如,在解释“易燃性”时,如果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易燃物质,并说明它们为何会被归入此类,同时阐述相关的安全管理措施,我想这会比枯燥的定义更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和记忆。此外,书中在提及“国际化学品管理框架”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大量引用了各种国际公约和协议的名称,却没有详细说明它们的核心内容以及对实际操作的指导意义。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给业内人士准备的参考手册,而非面向广大公众的科普读物。
评分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化学物质风险评估与管理”这一主题上所做的努力,这确实是化学物质管理的核心。书中深入探讨了如何识别化学物质的潜在危害,评估其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然而,在我看来,书中在“风险沟通”方面的论述,显得有些不足。法规的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书中虽然提到了“信息公开”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风险沟通,如何向不同群体(如企业员工、消费者、社区居民)传递复杂的技术信息,以及如何处理公众的疑虑和关切,却鲜有提及。我希望书中能够增加更多关于风险沟通的策略和方法,例如,如何利用不同的媒介(如宣传册、线上平台、社区讲座)来传递风险信息,如何构建有效的反馈机制,以及如何应对媒体的关注和公众的质疑。一个好的风险沟通机制,不仅能提升公众对化学物质管理的认知,也能增强社会的信任度,促进法规的顺利执行。此外,书中在“应急响应”部分,也只是简单地提及了“制定应急计划”,但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应急演练,如何协调多方资源,以及如何总结经验教训,以不断完善应急体系,这些关键的细节似乎被忽略了。
评分在翻阅这本书时,我被其详实的法规条文引用所吸引,这无疑增加了其作为一本工具书的价值。然而,当我试图理解“化学物质的环境影响评估”这一章节时,我却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模型,但这些方法的实际应用过程,以及如何将评价结果转化为具体的环保措施,书中并没有给出足够的说明。例如,在介绍“生态毒性评估”时,书中列举了多种生物指示剂和实验方法,但对于这些方法的选择依据,以及如何根据评价结果来制定污染防治方案,却语焉不详。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更多关于环境影响评估的实践指导,比如如何进行现场采样和监测,如何解读实验数据,以及如何基于评估结果来优化生产工艺或选择替代品。此外,书中在探讨“化学物质的长期健康风险”时,虽然引用了许多流行病学研究的结论,但对于这些研究的设计、局限性以及如何解读其结果,书中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使得读者在面对复杂的健康风险信息时,很容易感到迷茫,甚至产生不必要的恐慌。我希望书中能更清晰地阐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并指导读者如何理性地看待和应对化学物质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