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臨床經典讀本:理渝駢文(中醫物質文化遺産臨床經典讀本)
原價:23.00元
作者:(清)吳尚先 著,孫洪生 校注
齣版社:中國醫科技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06747820
字數:263000
頁碼:26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內容提要
《理瀹駢文》,原名《外治醫說》,清·吳尚先著。吳尚先,原名樹杞、安業,後改名穎,又改名樽,字尚先,又字杖仙、師機,晚年自號潛玉居士、潛玉老人,祖籍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生於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卒於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尚先幼年亦習舉子業,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考中舉人,第二年進京應試,因身體微恙未能應試。其後他淡泊功名,隨侍其父笏庵寓居於揚州,工於書法,兼治醫,旁參禪理,間以詩文自娛,後尤緻力於中醫外治法的研究。
《理瀹駢文》係吳氏一生外治經驗的總結,全書不分捲,共分為“略言”、“續增略言”、“理瀹駢文”和“存濟堂局修閤施送方並加法”四大部分。“略言”和“理瀹駢文”兩部分成書並刊於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初名《外治醫說》,刊行時更名《理瀹駢文》。後於清同治九年、十一年分彆增補撰入“存濟堂局修閤施送方並加法”、“續增略言”等內容。
《理瀹駢文》的問世,標誌著中醫外治體係的發展與成熟,對後世中醫外治法的發展産生瞭重要影響,對現代中醫臨床和科研工作也同樣具有重要的參考和研究價值。
基本信息
書名:臨床經典讀本:理渝駢文(中醫物質文化遺産臨床經典讀本)
原價:23.00元
作者:(清)吳尚先 著,孫洪生 校注
齣版社:中國醫科技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06747820
字數:263000
頁碼:26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暫無相關內容
目錄
略言
續增略言
理瀹駢文
概說
六淫
髒腑
身形五官
婦科
兒科
痘疹
膏製法
膏施治
治驗
結語
存濟堂局修閤施送方並加法
清陽膏
散陰膏
金仙膏
行水膏
清肺膏
溫肺膏
養心安神膏
清心化痰膏
健脾膏
清胃膏
溫胃膏
清肝膏
滋陰壯水膏
扶陽益火膏
大補延齡膏
通經膏
固經膏
安月颱膏
催生膏
衛産膏
雲颱膏
附:烏龍錠子敷
又附:龍虎散糝
又附:拔疔黃丸子
又附:通治陰毒末子、錠子
又附:硝石散
又附:鬱金散
又附:白附子散
又附:蒼己散
補錄:陽痧急救膏
補錄:陰痧急救膏
溫胃膏
滋腎膏
補錄:單方膏
補錄:收濕散
補錄:上清散
又:闢瘟散
補:風火眼薄荷散
補:老眼龍膽散
補:口疳喉爛人中白散
治心病方
又:暗室箴一篇
又:靈山吟一篇
跋一
跋二
跋三
跋四
內容提要
《理瀹駢文》,原名《外治醫說》,清·吳尚先著。吳尚先,原名樹杞、安業,後改名穎,又改名樽,字尚先,又字杖仙、師機,晚年自號潛玉居士、潛玉老人,祖籍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生於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卒於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尚先幼年亦習舉子業,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考中舉人,第二年進京應試,因身體微恙未能應試。其後他淡泊功名,隨侍其父笏庵寓居於揚州,工於書法,兼治醫,旁參禪理,間以詩文自娛,後尤緻力於中醫外治法的研究。
《理瀹駢文》係吳氏一生外治經驗的總結,全書不分捲,共分為“略言”、“續增略言”、“理瀹駢文”和“存濟堂局修閤施送方並加法”四大部分。“略言”和“理瀹駢文”兩部分成書並刊於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初名《外治醫說》,刊行時更名《理瀹駢文》。後於清同治九年、十一年分彆增補撰入“存濟堂局修閤施送方並加法”、“續增略言”等內容。
《理瀹駢文》的問世,標誌著中醫外治體係的發展與成熟,對後世中醫外治法的發展産生瞭重要影響,對現代中醫臨床和科研工作也同樣具有重要的參考和研究價值。
文摘
暫無相關內容
作者介紹
暫無相關內容
文摘
暫無相關內容
作者介紹
暫無相關內容
編輯推薦
暫無相關內容
目錄目錄
略言
續增略言
理瀹駢文
概說
六淫
髒腑
身形五官
婦科
兒科
痘疹
膏製法
膏施治
治驗
結語
存濟堂局修閤施送方並加法
清陽膏
散陰膏
金仙膏
行水膏
清肺膏
溫肺膏
養心安神膏
清心化痰膏
健脾膏
清胃膏
溫胃膏
清肝膏
滋陰壯水膏
扶陽益火膏
大補延齡膏
通經膏
固經膏
安月颱膏
催生膏
衛産膏
雲颱膏
附:烏龍錠子敷
又附:龍虎散糝
又附:拔疔黃丸子
又附:通治陰毒末子、錠子
又附:硝石散
又附:鬱金散
又附:白附子散
又附:蒼己散
補錄:陽痧急救膏
補錄:陰痧急救膏
溫胃膏
滋腎膏
補錄:單方膏
補錄:收濕散
補錄:上清散
又:闢瘟散
補:風火眼薄荷散
補:老眼龍膽散
補:口疳喉爛人中白散
治心病方
又:暗室箴一篇
又:靈山吟一篇
跋一
跋二
跋三
跋四
從一個長期關注中醫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教科書範疇,它更像是一部中醫藥文脈的“活化石”展示集。書中對於那些已經淡齣臨床、幾乎失傳的傳統診療技藝或藥材炮製方法的描述,雖然篇幅不多,但點到為止,卻極具曆史厚重感。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某種古老脈法描述的章節,作者沒有采用現代脈診圖譜的簡化錶達,而是盡可能保留瞭原著中那種充滿畫麵感的文字描述,例如“如按芟草,如魚躍水”等等。閱讀這些文字,仿佛能穿越時空,感受到古人診脈時那種全身心投入的專注與微妙的指下感受。這不僅僅是學習技術,更是一種文化尋根的過程,它提醒著我們,在追求高效標準化的今天,我們正在守護的是一段精微、細膩且充滿人文關懷的非物質瑰寶。
評分閱讀體驗方麵,這本書的敘述邏輯編排簡直是一場精妙的智力遊戲。它沒有采用傳統教材那種“先理論後實踐”的刻闆結構,而是采取瞭一種更為貼近臨床思維的路徑。每引入一個核心的病機理論,緊接著就會穿插數個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臨床實例來佐證或反駁該理論的實際效用。這種“理論在問題中誕生,在案例中沉澱”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求知欲。我發現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而是在跟隨編者的引導,一步步參與到對古代醫傢思想的重構過程中。特彆是對於一些需要融會貫通纔能理解的復雜方證關係,作者通過極具啓發性的提問和對比分析,強迫讀者自己去構建知識的橋梁,而不是直接提供一個標準答案。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很用心,封麵選用的材質觸感溫潤,略帶紋理,給人一種沉甸甸的厚實感,這與“經典”二字的內涵十分契閤。打開書頁,紙張的白度適中,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不會有那種刺眼的漂白感,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太纍。字體排版上,主文與注釋的層次劃分清晰,疏密得當,尤其是一些古文段落,作者在版式上做瞭精心的設計,讓晦澀的文言文也顯得井井有條,讀起來不至於像麵對一堵密不透風的牆。我特彆欣賞的是,在關鍵術語的解釋部分,特意采用瞭略微不同的字體或顔色區分,這種細節處理極大地提升瞭學習效率,讓人感覺編者不僅僅是知識的搬運工,更是學習體驗的優化師。整體而言,作為一本需要反復翻閱的“讀本”,它的物理形態已經為進入深層次的學術探究打下瞭堅實的基礎,從收到書的那一刻起,就充滿瞭對其中蘊含的智慧産生敬畏之心。
評分我必須提一下書中對“地域特色”和“時代背景”的闡述力度。中醫的傳承從來就不是鐵闆一塊,它深深地嵌入在特定區域的氣候、物産乃至社會人文環境中。這本書的高明之處在於,它清晰地描摹瞭每一篇經典醫案形成時的“場域”。比如,在討論某南方醫傢對濕熱證的論治時,書中不僅提及瞭具體的藥物應用,還細緻地闡述瞭當地夏季的濕度、居民的飲食習慣如何影響瞭濕邪的緻病特點,從而解釋瞭為何他的選方會偏重於芳香化濁而非寒涼清瀉。這種環境人類學的視角,使得我們認識到,經典並非高懸於空的教條,而是解決特定人群在特定時空下健康問題的智慧結晶。這對於我們現代中醫人拓展臨床思路、避免“一招鮮吃遍天”的僵化思維,具有極強的啓示意義。
評分我嘗試從文獻學和學術嚴謹性的角度來審視這套“讀本”,坦率地說,我最看重的就是其對原始文本的忠實度與校勘的精細程度。在現代中醫典籍的整理過程中,由於版本流傳的復雜性,常常齣現文字脫漏或訛誤,讓人難以把握古人的原意。我花瞭一些時間比對瞭其中幾篇流傳較廣的名傢醫案,發現此書在引述過程中,對於不同版本間的差異處理得非常審慎。它沒有簡單地采用一個最流行的版本瞭事,而是清晰地標注瞭引用的具體依據,甚至在一些存疑的關鍵句旁,提供瞭數個學派的通說解釋,這種“存疑不妄斷”的態度,體現瞭極高的學術良知。對於我們這些希望深入探究古籍脈絡的後學者來說,這種嚴謹性是無可替代的,它為我們搭建瞭一個可靠的起點,而不是一個可能充滿誤導的終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