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临床经典读本:理渝骈文(中医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原价:23.00元
作者:(清)吴尚先 著,孙洪生 校注
出版社:中国医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06747820
字数:263000
页码:2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
《理瀹骈文》,原名《外治医说》,清·吴尚先著。吴尚先,原名树杞、安业,后改名颖,又改名樽,字尚先,又字杖仙、师机,晚年自号潜玉居士、潜玉老人,祖籍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卒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尚先幼年亦习举子业,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考中举人,第二年进京应试,因身体微恙未能应试。其后他淡泊功名,随侍其父笏庵寓居于扬州,工于书法,兼治医,旁参禅理,间以诗文自娱,后尤致力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
《理瀹骈文》系吴氏一生外治经验的总结,全书不分卷,共分为“略言”、“续增略言”、“理瀹骈文”和“存济堂局修合施送方并加法”四大部分。“略言”和“理瀹骈文”两部分成书并刊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初名《外治医说》,刊行时更名《理瀹骈文》。后于清同治九年、十一年分别增补撰入“存济堂局修合施送方并加法”、“续增略言”等内容。
《理瀹骈文》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外治体系的发展与成熟,对后世中医外治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现代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基本信息
书名:临床经典读本:理渝骈文(中医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原价:23.00元
作者:(清)吴尚先 著,孙洪生 校注
出版社:中国医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06747820
字数:263000
页码:2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略言
续增略言
理瀹骈文
概说
六淫
脏腑
身形五官
妇科
儿科
痘疹
膏制法
膏施治
治验
结语
存济堂局修合施送方并加法
清阳膏
散阴膏
金仙膏
行水膏
清肺膏
温肺膏
养心安神膏
清心化痰膏
健脾膏
清胃膏
温胃膏
清肝膏
滋阴壮水膏
扶阳益火膏
大补延龄膏
通经膏
固经膏
安月台膏
催生膏
卫产膏
云台膏
附:乌龙锭子敷
又附:龙虎散糁
又附:拔疔黄丸子
又附:通治阴毒末子、锭子
又附:硝石散
又附:郁金散
又附:白附子散
又附:苍己散
补录:阳痧急救膏
补录:阴痧急救膏
温胃膏
滋肾膏
补录:单方膏
补录:收湿散
补录:上清散
又:辟瘟散
补:风火眼薄荷散
补:老眼龙胆散
补:口疳喉烂人中白散
治心病方
又:暗室箴一篇
又:灵山吟一篇
跋一
跋二
跋三
跋四
内容提要
《理瀹骈文》,原名《外治医说》,清·吴尚先著。吴尚先,原名树杞、安业,后改名颖,又改名樽,字尚先,又字杖仙、师机,晚年自号潜玉居士、潜玉老人,祖籍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卒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尚先幼年亦习举子业,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考中举人,第二年进京应试,因身体微恙未能应试。其后他淡泊功名,随侍其父笏庵寓居于扬州,工于书法,兼治医,旁参禅理,间以诗文自娱,后尤致力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
《理瀹骈文》系吴氏一生外治经验的总结,全书不分卷,共分为“略言”、“续增略言”、“理瀹骈文”和“存济堂局修合施送方并加法”四大部分。“略言”和“理瀹骈文”两部分成书并刊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初名《外治医说》,刊行时更名《理瀹骈文》。后于清同治九年、十一年分别增补撰入“存济堂局修合施送方并加法”、“续增略言”等内容。
《理瀹骈文》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外治体系的发展与成熟,对后世中医外治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现代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目录
略言
续增略言
理瀹骈文
概说
六淫
脏腑
身形五官
妇科
儿科
痘疹
膏制法
膏施治
治验
结语
存济堂局修合施送方并加法
清阳膏
散阴膏
金仙膏
行水膏
清肺膏
温肺膏
养心安神膏
清心化痰膏
健脾膏
清胃膏
温胃膏
清肝膏
滋阴壮水膏
扶阳益火膏
大补延龄膏
通经膏
固经膏
安月台膏
催生膏
卫产膏
云台膏
附:乌龙锭子敷
又附:龙虎散糁
又附:拔疔黄丸子
又附:通治阴毒末子、锭子
又附:硝石散
又附:郁金散
又附:白附子散
又附:苍己散
补录:阳痧急救膏
补录:阴痧急救膏
温胃膏
滋肾膏
补录:单方膏
补录:收湿散
补录:上清散
又:辟瘟散
补:风火眼薄荷散
补:老眼龙胆散
补:口疳喉烂人中白散
治心病方
又:暗室箴一篇
又:灵山吟一篇
跋一
跋二
跋三
跋四
我必须提一下书中对“地域特色”和“时代背景”的阐述力度。中医的传承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它深深地嵌入在特定区域的气候、物产乃至社会人文环境中。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清晰地描摹了每一篇经典医案形成时的“场域”。比如,在讨论某南方医家对湿热证的论治时,书中不仅提及了具体的药物应用,还细致地阐述了当地夏季的湿度、居民的饮食习惯如何影响了湿邪的致病特点,从而解释了为何他的选方会偏重于芳香化浊而非寒凉清泻。这种环境人类学的视角,使得我们认识到,经典并非高悬于空的教条,而是解决特定人群在特定时空下健康问题的智慧结晶。这对于我们现代中医人拓展临床思路、避免“一招鲜吃遍天”的僵化思维,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评分我尝试从文献学和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审视这套“读本”,坦率地说,我最看重的就是其对原始文本的忠实度与校勘的精细程度。在现代中医典籍的整理过程中,由于版本流传的复杂性,常常出现文字脱漏或讹误,让人难以把握古人的原意。我花了一些时间比对了其中几篇流传较广的名家医案,发现此书在引述过程中,对于不同版本间的差异处理得非常审慎。它没有简单地采用一个最流行的版本了事,而是清晰地标注了引用的具体依据,甚至在一些存疑的关键句旁,提供了数个学派的通说解释,这种“存疑不妄断”的态度,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良知。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探究古籍脉络的后学者来说,这种严谨性是无可替代的,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可靠的起点,而不是一个可能充满误导的终点。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叙述逻辑编排简直是一场精妙的智力游戏。它没有采用传统教材那种“先理论后实践”的刻板结构,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贴近临床思维的路径。每引入一个核心的病机理论,紧接着就会穿插数个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临床实例来佐证或反驳该理论的实际效用。这种“理论在问题中诞生,在案例中沉淀”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求知欲。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在跟随编者的引导,一步步参与到对古代医家思想的重构过程中。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融会贯通才能理解的复杂方证关系,作者通过极具启发性的提问和对比分析,强迫读者自己去构建知识的桥梁,而不是直接提供一个标准答案。
评分从一个长期关注中医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教科书范畴,它更像是一部中医药文脉的“活化石”展示集。书中对于那些已经淡出临床、几乎失传的传统诊疗技艺或药材炮制方法的描述,虽然篇幅不多,但点到为止,却极具历史厚重感。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某种古老脉法描述的章节,作者没有采用现代脉诊图谱的简化表达,而是尽可能保留了原著中那种充满画面感的文字描述,例如“如按芟草,如鱼跃水”等等。阅读这些文字,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人诊脉时那种全身心投入的专注与微妙的指下感受。这不仅仅是学习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寻根的过程,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高效标准化的今天,我们正在守护的是一段精微、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非物质瑰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用心,封面选用的材质触感温润,略带纹理,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厚实感,这与“经典”二字的内涵十分契合。打开书页,纸张的白度适中,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会有那种刺眼的漂白感,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累。字体排版上,主文与注释的层次划分清晰,疏密得当,尤其是一些古文段落,作者在版式上做了精心的设计,让晦涩的文言文也显得井井有条,读起来不至于像面对一堵密不透风的墙。我特别欣赏的是,在关键术语的解释部分,特意采用了略微不同的字体或颜色区分,这种细节处理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让人感觉编者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学习体验的优化师。整体而言,作为一本需要反复翻阅的“读本”,它的物理形态已经为进入深层次的学术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收到书的那一刻起,就充满了对其中蕴含的智慧产生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