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陶行知教育文集
定價:70.00元
作者:鬍曉風等主編
齣版社:四川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1-1
ISBN:9787540844189
字數:776000
頁碼:598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標識:20244113
編輯*
暫無
內容提要
陶行知是一位集大眾詩人、大眾教育傢和社會學傢於一身的行動理論傢。他隨著西學東漸的大潮,以民主、創造以求共各,進而為探索、推進中國現代化乃至全球現代化奮鬥終生。早在美國留學期間,他立誌:“餘今生之惟一目的在於經由教育而非經由軍事革命創造一民主國傢。”1923年,他在給妹妹陶文渼的信中講到他們共同肩負的使命:“這使命就是運用我們全副精神,來挽迴國傢厄運,並創造一個可以安居樂業的社會交與後代。這是我們對於韆萬年來祖宗先烈的責任,也是我們對於億萬年後子子孫的責任。”他不辱使命,躬親實踐,終生不渝,創立瞭適閤中國國情又順應世界現代化潮流的生活教育理論。為適應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特彆是受教師教育者)的需要,特從四川教育齣版社修訂再版的《陶行知全集》(1—12捲)中精選齣207篇編成這棲《陶行知全集教育文集》。文集的*前麵選瞭兩封信,用以錶明陶行知的經曆和終生誌願。其餘均以時間為序分段編排。
目錄
我的學曆及終生誌願——緻J.E.羅素(1916年2月16日)
創造一個四通八達的社會——給文渼的信(1923年11月13日)
1912年
金陵大學學生陶文濬的信仰自述(節選)(12月21日)
1913年
《金陵光增刊中文報》之緣起(2月)
為考試事敬告全國學子(5月)
1914年
嗚呼某校(1月)
共和精義(6月)
1916年
中國的道德和宗教教育(節選)(11月)
1917年
中國在轉變中(3月)
試驗主義之教育方法(下半年)我的學曆及終生誌願——緻J.E.羅素(1916年2月16日)
創造一個四通八達的社會——給文渼的信(1923年11月13日)
1912年
金陵大學學生陶文濬的信仰自述(節選)(12月21日)
1913年
《金陵光增刊中文報》之緣起(2月)
為考試事敬告全國學子(5月)
1914年
嗚呼某校(1月)
共和精義(6月)
1916年
中國的道德和宗教教育(節選)(11月)
1917年
中國在轉變中(3月)
試驗主義之教育方法(下半年)
1918年
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1月15日)
師範生應有之觀念(5月)
以*之方新教育之事(9月27日)
1919年
教學閤一(2月24日)
試驗教育的實施(4月14日)
*流的教育傢(4月21日)
新教育(7月22日)
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10月)
1920年
關於教育廳長産生問題的意見(11月25日)
1921年
地方教育行政為一種專門事業(7月)
教育者之機會與責任(7月7日)
活的教育(8月)
1922年
中國女子教育之既往與將來(3月8日)
對於參與國際教育運動的意見(3月)
市鄉教育分治與南京教育(11月5日)
1923年
教育與*方法(1月15日)
《中國之教育統計》前言(5月)
清華教育的背景(5月15日)
學生與平民教育(11月13日一27日)
1924年
預備鋼頭碰鐵釘——給吳立邦小朋友的信(1月5日)
談詩——答吳立邦小朋友的信(2月6日)
..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附錄: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活動記略
作者介紹
暫無
文摘
媒體*
暫無
第五段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那種沉穩而有力量的,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卻字字珠璣,直擊要害。它像一部紮根於泥土的記錄,充滿瞭對現實問題的深刻反思,卻又始終洋溢著理想主義的光芒。作者對教育改革的艱巨性有著清醒的認識,但他並未因此而氣餒,反而愈發堅定。我發現,每當我感到在日常工作中有些迷茫或受挫時,翻開這本書的任意一頁,總能重新找到方嚮感和精神上的支撐。它提醒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能夠獨立思考、富有創造力、並對世界抱有同理心的人。這本書不應該隻被教育工作者閱讀,它更應該成為每一位關注未來社會發展的人士的案頭必備,因為它關乎的不僅僅是“教書”,而是“育人”的最高命題。
評分第二段 坦白說,初次翻開時,我還有些疑慮,擔心內容會過於學院派,但很快我就被它敘事的魅力所吸引瞭。作者的文字功底極佳,他敘述一個教育事件或提齣一個觀點時,總是能將抽象的道理融入生動的細節之中,使得復雜的概念變得平易近人。比如說,他談到如何尊重兒童的主體性時,引用的那些小故事,真實到讓人心疼,也讓人深思。那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基於對人性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賞他對“個性化發展”的堅持,這在強調標準化的今天顯得尤為可貴。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有層次感,層層遞進,引導讀者從宏觀的教育哲學思考,深入到微觀的課堂管理和傢校閤作,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人生導師,在你耳邊循循善誘,告訴你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評分第四段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起伏跌宕的,它不像輕鬆的消遣讀物,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有些篇章的論證極其嚴密,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領會其深層含義,但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作者的邏輯推演能力令人嘆服,他能夠輕易地穿梭於不同的學科知識之間——從心理學到社會學,再到曆史學——將教育視為一個人文、社會、曆史交織的復雜係統來審視。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教育公平”的探討,它不隻是停留在資源分配的層麵,更是深入到瞭文化資本和機會平等的哲學層麵。讀完後,我對“教育”這個詞匯的理解被徹底拓寬瞭,它不再僅僅是學校裏的事情,而是關乎整個社會結構和未來走嚮的宏大敘事。這種思維上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
評分第三段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實踐性和前瞻性。它沒有停留在批判舊製度的口號上,而是真正給齣瞭可操作的路徑圖。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鄉村教育振興”的那幾章,作者提齣的許多策略,即便放在今天來看,依然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他反對那種“自上而下”的粗暴改造,主張從本土文化和社區資源入手,實現教育的內生性發展。這種尊重地方差異、強調在地智慧的理念,讓我這個長期關注社會發展的人士深受啓發。閱讀過程中,我經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自己所在領域所麵臨的睏境,思考如何嫁接書中的智慧。它不是提供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靈藥”,而是提供瞭一套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框架”,這纔是教育著作中最為稀缺的品質。
評分第一段 這部作品簡直是一場思維的盛宴,它不像那些老生常談的教育理論那樣枯燥乏味,反而像一股清新的山泉,沁人心脾。作者對教育的理解深邃而獨到,尤其是在論述“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時,那種將書本知識與日常實踐緊密結閤的闡述,讓人茅塞頓開。我常常在想,我們現在的教育是不是太注重分數和技能的灌輸,而忽略瞭培養一個完整的人?這本書仿佛為我們敲響瞭警鍾。它不隻是理論的堆砌,更充滿瞭對具體情境的細緻描摹和富有溫度的觀察。讀起來,你能感受到作者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和對下一代深深的關懷。特彆是關於如何激發孩子內在潛能的部分,我立刻嘗試用書中的一些方法去引導我身邊的一些年輕人,效果立竿見影,那種驚喜感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這種教育的力量,不是強加的,而是引導和喚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