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陶行知教育文集
定价:70.00元
作者:胡晓风等主编
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
ISBN:9787540844189
字数:776000
页码:598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20244113
编辑*
暂无
内容提要
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随着西学东渐的大潮,以民主、创造以求共各,进而为探索、推进中国现代化乃至全球现代化奋斗终生。早在美国留学期间,他立志:“余今生之惟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1923年,他在给妹妹陶文渼的信中讲到他们共同肩负的使命:“这使命就是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这是我们对于千万年来祖宗先烈的责任,也是我们对于亿万年后子子孙的责任。”他不辱使命,躬亲实践,终生不渝,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生活教育理论。为适应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特别是受教师教育者)的需要,特从四川教育出版社修订再版的《陶行知全集》(1—12卷)中精选出207篇编成这栖《陶行知全集教育文集》。文集的*前面选了两封信,用以表明陶行知的经历和终生志愿。其余均以时间为序分段编排。
目录
我的学历及终生志愿——致J.E.罗素(1916年2月16日)
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给文渼的信(1923年11月13日)
1912年
金陵大学学生陶文濬的信仰自述(节选)(12月21日)
1913年
《金陵光增刊中文报》之缘起(2月)
为考试事敬告全国学子(5月)
1914年
呜呼某校(1月)
共和精义(6月)
1916年
中国的道德和宗教教育(节选)(11月)
1917年
中国在转变中(3月)
试验主义之教育方法(下半年)我的学历及终生志愿——致J.E.罗素(1916年2月16日)
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给文渼的信(1923年11月13日)
1912年
金陵大学学生陶文濬的信仰自述(节选)(12月21日)
1913年
《金陵光增刊中文报》之缘起(2月)
为考试事敬告全国学子(5月)
1914年
呜呼某校(1月)
共和精义(6月)
1916年
中国的道德和宗教教育(节选)(11月)
1917年
中国在转变中(3月)
试验主义之教育方法(下半年)
1918年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1月15日)
师范生应有之观念(5月)
以*之方新教育之事(9月27日)
1919年
教学合一(2月24日)
试验教育的实施(4月14日)
*流的教育家(4月21日)
新教育(7月22日)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10月)
1920年
关于教育厅长产生问题的意见(11月25日)
1921年
地方教育行政为一种专门事业(7月)
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7月7日)
活的教育(8月)
1922年
中国女子教育之既往与将来(3月8日)
对于参与国际教育运动的意见(3月)
市乡教育分治与南京教育(11月5日)
1923年
教育与*方法(1月15日)
《中国之教育统计》前言(5月)
清华教育的背景(5月15日)
学生与平民教育(11月13日一27日)
1924年
预备钢头碰铁钉——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1月5日)
谈诗——答吴立邦小朋友的信(2月6日)
..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附录: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活动记略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媒体*
暂无
第四段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起伏跌宕的,它不像轻松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有些篇章的论证极其严密,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深层含义,但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作者的逻辑推演能力令人叹服,他能够轻易地穿梭于不同的学科知识之间——从心理学到社会学,再到历史学——将教育视为一个人文、社会、历史交织的复杂系统来审视。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教育公平”的探讨,它不只是停留在资源分配的层面,更是深入到了文化资本和机会平等的哲学层面。读完后,我对“教育”这个词汇的理解被彻底拓宽了,它不再仅仅是学校里的事情,而是关乎整个社会结构和未来走向的宏大叙事。这种思维上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
评分第五段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沉稳而有力量的,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字字珠玑,直击要害。它像一部扎根于泥土的记录,充满了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却又始终洋溢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作者对教育改革的艰巨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他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愈发坚定。我发现,每当我感到在日常工作中有些迷茫或受挫时,翻开这本书的任意一页,总能重新找到方向感和精神上的支撑。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富有创造力、并对世界抱有同理心的人。这本书不应该只被教育工作者阅读,它更应该成为每一位关注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士的案头必备,因为它关乎的不仅仅是“教书”,而是“育人”的最高命题。
评分第二段 坦白说,初次翻开时,我还有些疑虑,担心内容会过于学院派,但很快我就被它叙事的魅力所吸引了。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他叙述一个教育事件或提出一个观点时,总是能将抽象的道理融入生动的细节之中,使得复杂的概念变得平易近人。比如说,他谈到如何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时,引用的那些小故事,真实到让人心疼,也让人深思。那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赏他对“个性化发展”的坚持,这在强调标准化的今天显得尤为可贵。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层次感,层层递进,引导读者从宏观的教育哲学思考,深入到微观的课堂管理和家校合作,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在你耳边循循善诱,告诉你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评分第三段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性和前瞻性。它没有停留在批判旧制度的口号上,而是真正给出了可操作的路径图。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乡村教育振兴”的那几章,作者提出的许多策略,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他反对那种“自上而下”的粗暴改造,主张从本土文化和社区资源入手,实现教育的内生性发展。这种尊重地方差异、强调在地智慧的理念,让我这个长期关注社会发展的人士深受启发。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所在领域所面临的困境,思考如何嫁接书中的智慧。它不是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灵药”,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框架”,这才是教育著作中最为稀缺的品质。
评分第一段 这部作品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它不像那些老生常谈的教育理论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像一股清新的山泉,沁人心脾。作者对教育的理解深邃而独到,尤其是在论述“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时,那种将书本知识与日常实践紧密结合的阐述,让人茅塞顿开。我常常在想,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是太注重分数和技能的灌输,而忽略了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这本书仿佛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它不只是理论的堆砌,更充满了对具体情境的细致描摹和富有温度的观察。读起来,你能感受到作者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对下一代深深的关怀。特别是关于如何激发孩子内在潜能的部分,我立刻尝试用书中的一些方法去引导我身边的一些年轻人,效果立竿见影,那种惊喜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这种教育的力量,不是强加的,而是引导和唤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