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材料修复技术导则

历史建筑材料修复技术导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仕炳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建筑
  • 建筑材料
  • 修复技术
  • 导则
  • 文物保护
  • 古建筑
  • 建筑工程
  • 材料科学
  • 工程技术
  • 建筑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55660
商品编码:1787219001
出版时间:2014-08-01

具体描述

历史建筑材料修复技术导则 作  者:戴仕炳 著作 定  价:60 出 版 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08月01日 页  数:85 装  帧:精装 ISBN:9787560855660 戴仕炳、张鹏所著的《历史建筑材料修复技术导则》重点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历史建筑围护体表面材料修缮领域的现代理论、新材料、新技术及实践经验,在参照相关省市已有保护法规和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借鉴了欧美在历史建筑围护体修复领域的优选经验、已形成的体系化的成熟技术和控制方法。本技术规程目的是为中国从事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的投资方、建筑师、项目管理者、修缮施工方等提供各建筑围护体类别修缮方法的参考“路线图”。  前言与致谢
序一
序二
总述
1 术语
1.1 历史建筑(HistoricBLJildirlgs)
1.2 特征要素(Crtaracter-DefirlingElernents)
1.5 修缮(Rerlabilitatiorl)
1.4 维护(Mainterlarice)
1.5 保存(ConsematiorlOrPreservatiorl)
1.6 修复(Restoratiorl)
1.7 清水砖墙(FairFacedBrickFacade)
1.8 敷贴法清洁(POLJlticing)
1.9 喷砂清洗(SandBlasting)
1.10 防潮层原位增设、修复(Installatiorl/Restoratiorlo Rising Damp Barrler)
1.11 排盐、脱盐(Desalirmtiorl)
1.12 排盐灰浆(DesalinatiorlPOLJltice)
1.13 牺牲灰浆(Sact’ifiRerider)
1.14 憎水(Water’Repellirlg)
1.15 渗透增强(ImpregnatiorlCorlsolidatiorl)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历史建筑围护体表面材料修缮领域的现代理论、新材料、新技术及实践经验,在参照相关省市已有保护法规和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国各地区历史建筑的地域性及其环境特征,借鉴了欧美在历史建筑围护体修复领域的优选经验、已形成的体系化的成熟技术和控制方法。本技术规程目的是为中国从事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的投资方、建筑师、项目管理者、修缮施工方等提供各建筑围护体类别修缮方法的参考"路线图"。 戴仕炳 著作 戴仕炳
自然科学博士,理学硕士,工学学士。
1963年生人,安徽省芜湖县人。
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学习地质学与矿物学,获工学学士与理学硕士学位。1992年开始学习历史保护科学,1999年3月在德国Justus-Liebig University of Giessen获德国自然科学博士学位(Dr.rer.nat)。其后在德国、新加坡等国靠前公司任职建筑技术经理。2005年5月回国创业。2007年12月聘任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协同建设"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主讲"材料病理学"、"保护技术"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历史建筑及文物的等

建筑遗产的生命之歌:现代视域下的传统材料与可持续实践 导言 在时间的洪流中,建筑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构造,更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特定时代技术智慧与美学追求的文化载体。然而,历史建筑的存续,时刻面临着自然侵蚀、材料老化乃至不当干预带来的严峻挑战。本书《建筑遗产的生命之歌:现代视域下的传统材料与可持续实践》旨在超越传统意义上的“修复”概念,深入探讨如何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深入的理解、诊断、维护与再生。全书聚焦于材料的生命周期管理,强调前瞻性的预防策略,而非滞后的补救措施。 第一部分:溯源与认知——传统材料的“物质叙事” 本部分是全书的理论基石,着重于对历史上广泛使用的各类建筑材料进行深度的材料学和历史学交叉分析。我们坚信,有效的保护始于精准的认知。 第一章:泥土的哲学:夯土、土坯与毛石的内部世界 本章详细剖析了以泥土为基础的建筑体系,这是人类文明早期最普遍的结构形式。 1.1 土的矿物学特征与工程力学: 探讨了不同地域粘土、粉砂和沙粒的比例对材料强度、收缩率及耐久性的决定性影响。引入了现代粒度分析技术在历史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1.2 传统配方的科学解读: 深入研究了古代配方中掺入的有机物(如稻草、动物毛发、石灰乳)在改善材料韧性、防水性和抗冻融循环能力方面的作用,阐释这些“天然添加剂”的科学机制。 1.3 夯土墙体的微观病害诊断: 重点讨论了水侵蚀、毛细管作用导致的盐分迁移和结构沉降等常见问题,并首次引入了非接触式无损检测技术(如探地雷达GPR)在墙体内部结构评估中的应用案例。 第二章:木材的呼吸:结构用材的耐久性与生物侵蚀 木材作为重要的有机结构材料,其保护是历史建筑维护的关键环节。 2.1 结构树种的地域性选择与材性研究: 分析了不同地域传统建筑中偏爱的木材种类(如楠木、柏木、橡木)的抗腐蚀性、弹性模量及年轮结构如何记录气候变迁信息。 2.2 传统防腐与防火技术: 考察了历史上的油浸法、烟熏法和某些矿物涂层在提升木材耐久性方面的有效性。重点对比了传统处理剂与现代化学防腐剂在长期效果和环境兼容性上的差异。 2.3 白蚁、蛀虫与真菌的生态学控制: 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平衡的害虫管理策略,强调通过调整环境湿度和通风而非依赖高毒性化学药剂来抑制生物侵害。 第三章:石材的记忆:采石、加工与风化动力学 本章聚焦于石材,从采石场到建筑立面,探讨其在不同环境下的演变规律。 3.1 沉积岩、火成岩与变质岩在古建中的应用谱系: 梳理了不同类型石材(如花岗岩、砂岩、石灰岩)的化学惰性和物理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决定了建筑的体量和细节表现力。 3.2 石材表面的化学风化与生物侵蚀: 详细分析了酸雨、地衣和苔藓对石材表面微观结构的破坏机理,特别是对钙质石材溶解和硫化现象的研究。 3.3 传统接缝材料与砌筑工艺: 对古代灰浆、砂浆的配比、水化过程及其与主体石材的相容性进行了深入探究,强调砂浆的“牺牲层”作用。 第二部分:诊断、评估与干预——科学支撑下的保护决策 本部分从实践层面出发,构建了一套系统化的历史材料评估与干预流程。 第四章:无损检测与材料表征的集成方法 保护的起点是准确的诊断,本章侧重于先进的现场检测技术。 4.1 多尺度成像技术在结构评估中的应用: 介绍超声波测试、红外热成像(IR)和激光雷达扫描(LiDAR)如何协同工作,用于揭示材料内部的空鼓、裂缝和湿度分布。 4.2 原位光谱分析与化学成分溯源: 探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pXRF)和拉曼光谱在快速确定材料(如颜料、灰浆成分)原貌方面的优势,避免了破坏性取样。 4.3 湿度的空间动态模型: 阐述了如何通过建立建筑体内部和外部的湿度梯度模型,预测材料的吸湿膨胀、盐结晶等风险区域。 第五章:材料的“相容性”原则:最小干预与可逆性 本书坚决倡导“相容性”原则,即任何新的介入材料都必须在物理、化学和热工性能上与原有材料保持高度的协调。 5.1 灰浆与灌浆材料的弹性模量匹配: 强调新旧砂浆的硬度差异是造成应力集中和原有材料破坏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基于传统配方计算的现代优化方案。 5.2 结构加固中的“轻量化”思维: 评估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碳纤维网格等新型轻质材料在不增加结构荷载的前提下,提升脆弱构件强度的潜力。 5.3 化学兼容性:渗透性与透气性指标的量化: 详细对比了不同类型的保护性涂层和渗透性封固剂(如硅酸盐类)对材料“呼吸能力”的影响,确保材料的湿气交换功能不受阻碍。 第六章:环境控制与气候适应性设计 历史建筑的持久性依赖于其所处的微环境的稳定。 6.1 场地排水与基础保护的系统工程: 论述了改善周边地面坡度、设置盲沟和进行基础防潮处理在防止地下水侵蚀方面的关键作用。 6.2 植被管理与立面微气候调控: 分析了藤蔓、攀援植物对墙体的潜在损害,并提出了在保留生态价值与保护结构安全之间的平衡策略。 6.3 现代设备集成中的隐蔽性与协调: 探讨了如何将现代消防、安防、环境监测系统,以对历史实体结构影响最小化的方式嵌入到材料和构造体系之中。 第三部分:再生与未来——可持续性与技术传承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一个将材料再生、技术传承与未来适应性相结合的保护框架。 第七章: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传统材料再生 本章关注如何将拆卸下来的旧材料视为宝贵的资源而非废弃物。 7.1 旧砖石的物理和化学净化技术: 研究了机械剥离、超声波清洗和弱酸浴处理等方法,用于去除旧砖石上的残余灰浆,使其达到可再利用的标准。 7.2 传统粘土与石灰的循环利用: 探讨了如何将受损的土坯或石灰砂浆进行粉碎、重新配比,用于新的修补或填充工作,实现材料的闭环流动。 7.3 “就地取材”的现代诠释: 在无法获得原产地材料时,如何基于现代地质勘测,寻找在物理和化学特性上与原材料最为接近的替代源,同时记录替代的程度与原因。 第八章:工匠智慧的数字化记录与技能传递 修复技术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本章强调了人与技术知识的数字化保存。 8.1 传统工序的动作捕捉与流程建模: 利用高精度摄像和传感器记录传统工匠砌筑、抹灰、雕刻等关键操作的细节,建立可供学习的数字档案。 8.2 传统材料配方的知识图谱构建: 将历史文献中零散的“经验之谈”与现代材料测试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形成一套可检索、可验证的知识体系。 8.3 跨学科培训模式的构建: 倡导将材料科学家、结构工程师与传统工匠置于同一工作坊中,促进知识的双向流动,确保修复技术不仅“形似”,更能“神合”。 结论:走向“适应性再利用”的弹性遗产 本书总结了如何在气候变化、城市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多重压力下,以材料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对历史的深切尊重,确保历史建筑材料能够持续地发挥其结构和美学功能。我们不再将历史材料视为脆弱的“文物”,而是视为具有内在适应能力和再生潜力的“生物体”,需要持续的、科学的照护,使其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继续讲述它们历经沧桑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第一次翻开《历史建筑材料修复技术导则》,就被其中严谨细致的内容所吸引。这本书仿佛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工匠,耐心地向你传授他毕生的绝学。它并非那种蜻蜓点水式的介绍,而是深入到修复工作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建筑材料的性能、老化机制,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预防性保护”的理念,它强调了在材料劣化初期就进行干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维护来延长建筑的寿命。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修复材料的特性,例如它们的强度、耐久性、透气性以及与原有材料的相容性等等。并且,对于每一种修复材料,书中都提供了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操作指南,甚至包括了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种“手把手”式的教学方式,让我这个对建筑修复几乎一无所知的人,也能从中获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修复历史建筑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性、科学性和责任感的工作,是对我们珍贵文化遗产的守护。

评分

评价二: 我一直认为,修复历史建筑是一项极其考验耐心和细致的工作,需要对材料有着深刻的理解,也需要对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历史建筑材料修复技术导则》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好奇心。它并非那种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细微之处,为我们揭示了修复工作的复杂性与科学性。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材料,以及它们各自的特性和易损性,进行了非常系统性的梳理。例如,在讲述木材修复时,它不仅介绍了常见的木材种类,还详细讲解了木材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以及如何根据木材的老化程度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和加固方法。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砖石结构修复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分析砖石的成分、风化程度,以及如何选择与其原貌最接近的修补砂浆,甚至连砂浆的色彩和纹理都进行了精细的考量,这让我意识到,修复的最高境界,是让修复痕迹变得几乎不可察觉,如同浑然天成。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师,带领着读者一步步走进历史的肌理,去感受那些被时间侵蚀的痕迹,并学习如何以最温柔、最科学的方式去守护它们。

评分

评价三: 作为一名对传统工艺充满敬畏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让古老建筑“返老还童”的技艺感到无比好奇。《历史建筑材料修复技术导则》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修复世界的大门。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而是用一种极其务实、严谨的态度,将修复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病害诊断”和“材料分析”的部分印象深刻。它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观察建筑表面的细微变化,如裂缝的走向、颜色的剥落、材料的酥碱等,来判断建筑所面临的潜在问题,并进一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分析材料的成分和结构。这种“望闻问切”式的诊断过程,让我明白了修复的“治本”之道,而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书中还罗列了各种修复材料的性能对比,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性,这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够理解为何选择某种材料,为何采用某种工艺。它就像一本“庖丁解牛”的手册,将复杂的修复过程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单元,让我能够窥见古建筑修复的精妙之处。

评分

评价四: 我一直相信,每一栋历史建筑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周期”和“身体语言”,而修复工作,便是倾听这些语言,并给予最恰当回应的过程。《历史建筑材料修复技术导则》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修复方法,而是从材料的本源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同历史时期建筑材料的特点,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的变化规律。书中对于木材、石材、砖瓦、灰泥等常见建筑材料的分析,非常详尽且富有条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材料兼容性”的探讨,它强调了修复材料的选择必须与原有材料在物理、化学性能上尽可能匹配,以避免因不兼容而产生新的损害。书中还介绍了一些传统的修复技法,例如“勾缝”、“抹灰”、“嵌补”等,并对其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这种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对科学方法的运用相结合,让我看到了历史建筑修复的专业性和艺术性。它让我明白,修复并非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历史的延续和对文化的传承。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简直像一本武林秘籍,揭示了那些饱经风霜的老建筑如何重焕生机的奥秘。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古老建筑情有独钟,每次看到它们被精心修复,都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但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术,让断裂的木梁重新坚固,让斑驳的墙体重现光彩,让风化的石雕焕发新生?《历史建筑材料修复技术导则》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傅,一点一点地将这些“失传的技艺”娓娓道来。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说明,更像是对每一块材料、每一个细节的深情对话。从材料的选择,到工艺的运用,再到细节的处理,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传统砂浆配比的讲解所吸引,那种对古人智慧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实际案例,看着那些破败的建筑在巧匠手中一点点“复活”,真实得仿佛就站在他们旁边,感受着泥土的芬芳,木材的温润,石材的古朴。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对修复工作产生深刻的理解和极大的兴趣。它让我明白,修复古建筑并非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一门融合了历史、科学、艺术和匠心的综合性学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