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广度与深度的知识分子,独具个性与批判精神的当代哲人。
★ 德国古典哲学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意义,人类从此进入批判的时代。
★ 根据德国古典哲学课录音整理而成,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对现世的深刻反思,以哲学思维关照生活与人生。
★ 换一种生活方式,以理性的、批判的态度追求崇高理性生活的入门指南。
★ 一位当代哲人传道授业的亲切教诲,教人怀着真诚的信念追求合乎人性的生活。
★ 邓晓芒是中国从德文翻译康德原著的DI一人,创立新实践美学,新批判主义,在思想界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曾发起思想界对文学界的批判,引起广泛社会反响,拥有众多拥趸。
★ 内容深刻,语言朴实,是普通读者和哲学爱好者探索哲学与生活的BU二之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哲学家邓晓芒先生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开设的“德国古典哲学课”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的。作者的重点是讲康德和黑格尔,对于费希特、谢林、费尔巴哈一众哲学大牛也略有涉及。《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的宗旨不是艰深的学术研究,而是旨在还原德国哲学的概貌,进而为大众打开沉重的哲学大门。由于是讲课实录,因此很多表述皆系现场发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果你一直想读点德国哲学却不由在晦涩的专著前望而却步的话,本书无疑是条入门的绝好途径。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年生,湖南长沙人,哲学家、美学家和批评家,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
邓晓芒长期从事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和翻译,是国内DI一位从德文原文翻译康德的学者,他的哲学著作及美学著作在当代学界和思想界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力
精彩书评:
★邓晓芒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这种魅力来自他“思辨的力量”。
——易中天
★他的学术是很有个性的、很有根基的、也很有勇气的,尽管他做的学术完全可以避开中国社会上很敏感的一些社会话题。
——胡发云
★无论你如何看待邓晓芒,你都无法绕过他评价中国近二十年的哲学成就,以及当代知识人批判性思考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这恐怕才是邓晓芒存在的真实意义。
——刘苏里
★不管邓晓芒自己是否认可,他身上极其鲜明的标签是“批评家”。他批评国民性、批评文学、批评知识分子、批评教育……其中,他“死死揪住不放,不打倒在地不罢休”的,是儒家文化里的病灶。
——《环球人物》
★他仿佛被架在“道德”“传统”“中国文化”“爱国” “东方文化”的对立面上,这和他自己颇推崇的鲁迅面临极为相似的困境,鲁迅称之为“无物之阵”:掷出投枪的战士射中敌人的心窝,一切都颓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无物之物已经脱走,得了胜利,因为他这时成了戕害慈善家等类的罪人。
——《新视点》
★近年来,邓晓芒经常针对社会现实问题在媒体上发言,被认为是敢言的知识分子。2011年,邓晓芒入选潇湘晨报十年风尚学人。
——《潇湘晨报》
[目录]
绪论/
一、德国古典哲学发生的前提
二、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发展线索
DI一讲 康德哲学的形成及结构
一、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
二、康德哲学的总体构想:批判哲学和人类学的视角
三、康德哲学的总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第二讲 康德的认识论:先验感性论
一、感性的含义
二、先验的含义,以及其他几个概念
三、空间与时间
第三讲 康德的认识论:先验逻辑的先验分析论
一、知性与理性的关系
二、先验逻辑
三、从判断分类中引出范畴
四、范畴表
五、范畴的先验演绎
六、图型法和知性原理
第四讲 康德的认识论:因果性问题
一、因果性范畴的位置
二、休谟对因果性的摧毁
三、康德的回应
四、因果性的历史渊源
五、康德对因果性的重建
六、因果性的图型及作用原理
七、因果性的可靠性保证
八、康德因果性理论的意义
第五讲 康德的认识论:先验辩证论
一、理性及其理念
二、先验理念的作用
三、对理性心理学的批判
四、对理性宇宙论的批判
五、对理性神学的批判
六、方法论
第六讲 康德的道德哲学
一、纯粹理性的事实:从道德律引出自由
二、自由概念的划分:自由任意和自由意志
三、作为绝对命令的道德律
四、为义务而义务
五、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
第七讲 康德的美学
一、反思性的判断力
二、美的分析
三、崇高的分析
四、传情说和艺术论
五、艺术和鉴赏的关系
六、天才与艺术分类
七、艺术标准的二律背反
第八讲 康德的目的论
一、从艺术品引出目的论原理
二、有机体原则和机械性原则
三、自然目的论体系
四、最终目的之追寻
五、社会历史目的论
六、道德目的论作为神学的入门
七、关于“历史理性批判”
第九讲 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
一、费希特:行动的哲学
二、谢林:同一哲学
第十讲 黑格尔哲学的理论来源和基本特征
一、理论来源
二、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十一讲 黑格尔的逻辑学(存在论和本质论)
一、存在论
二、本质论
第十二讲 黑格尔的逻辑学(概念论)及自然哲学
三、概念论
四、自然哲学
第十三讲 黑格尔的主观精神:精神现象学
一、什么是精神现象学
二、意识
三、自我意识
第十四讲 黑格尔的客观精神:法哲学和历史哲学
一、权利和自由
二、抽象法
三、道德
四、伦理
五、世界历史
第十五讲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一、艺术哲学
二、宗教哲学
三、哲学史
四、黑格尔哲学的解体
后记
再版后记
第四段评价: 每次翻开一本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的书,我都在寻找那种能够点燃内在火花的瞬间。我个人对哲学史的兴趣,更多来自于它如何塑造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和解放的可能。这本书汇集了十年思辨,想必包含了作者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它不应该只是对过去思想的考古,而更应该是一种面向当下的对话。比如,在信息爆炸、碎片化思维盛行的今天,康德关于判断力的训练,或者谢林对自然哲学的探讨,如何能为我们提供对抗浮躁的“精神武器”?我期待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阅读体验,作者通过层层剥离,将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命题——关于主体与客体、有限与无限的张力——清晰地呈现出来。好的哲学解读,应该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在看清哲学家们思辨路径的同时,也看清自己思想上的盲区和弱点。这本书的“讲演录”性质,也让我猜想其中应该充满了对当时思潮的尖锐评论和反思,而不是单纯的文献综述。
评分第二段评价: 这本书的厚重感,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压迫感,而是一种时间打磨出来的沉淀感。邓晓芒这个名字,在一些哲学圈子里想必是如雷贯耳,而“十年思辨作品”更像是对他学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总结。我尤其好奇的是,一个学者如何能保持十年的专注和精进,将自己最核心的洞察力倾注于同一个思想谱系中。这不像是一般的知识普及,更像是一种深度的“私人对话”。读哲学,最怕的就是那种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罗列,而这本书承诺的是“深沉的哲学”,这暗示了它会直面那些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自由的本质是什么?历史的走向何在?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行文上的坚定和贯穿始终的逻辑线索,它应该像一条大河,起始于涓涓细流,最终汇集成磅礴之势。如果作者能将德国古典哲学看作一个整体的生命体来阐述,而非孤立的理论碎片,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非同一般了。它应该能帮助我们重建一种思考的秩序,让混乱的现代意识找到一个坚实的支点。
评分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标题就带着一种庄严又亲切的质感,仿佛能立刻把我拉进那个思想交锋的现场。我一直觉得,哲学这种东西,要么是佶屈聱牙的学术论文,要么是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很少有能真正深入核心又不失温度的作品。想象一下,站在一个充满智慧的讲坛前,听一位深谙此道的学者,用他十年沉淀下来的思考,为我们剖析康德、黑格尔这些巨人的思想脉络,那种画面感就很吸引人。这本书的精髓想必在于“讲演录”这三个字,它意味着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思想的传递过程,是作者在与听众(或者说读者)互动的过程中,将那些晦涩的概念变得清晰、有血有肉。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最期待的就是能有人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我们与德国古典哲学的遥远距离,让我能感受到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个人挣扎与理性光辉。那种被引领着去理解“绝对精神”的起伏,去触碰“纯粹理性批判”的边界,而不是被生硬的定义所困住的体验,才是阅读这类著作的终极乐趣所在。我渴望看到的是,那些复杂的思辨如何被巧妙地拆解,最终汇聚成一股清晰有力的思想洪流,灌溉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评分第五段评价: 这本书的装帧和整体气质,似乎都在宣告它不是一本随随便便就能读完的书。它需要的投入是沉静的、长期的,正如标题所暗示的,它要求读者愿意潜入“深沉”的思考之中。对于一个想要真正理解西方思想根基的读者而言,德国古典哲学是绕不开的关隘。邓晓芒的这套“思辨作品”,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心智训练营”。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他们说了什么”,而是教你“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这种教学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将极大地提升读者的逻辑能力和抽象思维的敏锐度。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跨越时代的知识传递的有效性。如何让两百年前的理性高塔,在二十一世纪的电子屏幕前依然巍然耸立,并能引起共鸣?这本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在保持学术的庄重性的同时,激发大众对于终极问题的热情与好奇心,让人在读完之后,世界观能发生微妙而坚实地重构。
评分第三段评价: 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是为那些渴望“叩问真理”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通常在阅读哲学经典时会感到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因为那些文字往往要求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背景知识。然而,这本书的定位是“为大众打开”,这提出了一个极高的要求:既要保持思想的严谨性,又要兼顾普通读者的可理解性。这需要作者具备高超的“翻译”能力,将黑格尔的辩证法那种绕来绕去的推演,转化为清晰、富有逻辑张力的叙述。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容易被误解的概念时,会采取什么样的立场和方法。例如,在阐释绝对观念的自我展开时,是采用一种偏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还是更偏向现象学的还原?这种取舍和阐释的视角,往往决定了一本书的生命力和深度。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勇敢的、不回避难点的解读,而不是一味地简化,导致营养流失。这本书如果成功,它将成为一个参照系,衡量其他哲学导读作品的标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