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廣度與深度的知識分子,獨具個性與批判精神的當代哲人。
★ 德國古典哲學有著強烈的現實關懷意義,人類從此進入批判的時代。
★ 根據德國古典哲學課錄音整理而成,深入淺齣,娓娓道來,對現世的深刻反思,以哲學思維關照生活與人生。
★ 換一種生活方式,以理性的、批判的態度追求崇高理性生活的入門指南。
★ 一位當代哲人傳道授業的親切教誨,教人懷著真誠的信念追求閤乎人性的生活。
★ 鄧曉芒是中國從德文翻譯康德原著的DI一人,創立新實踐美學,新批判主義,在思想界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曾發起思想界對文學界的批判,引起廣泛社會反響,擁有眾多擁躉。
★ 內容深刻,語言樸實,是普通讀者和哲學愛好者探索哲學與生活的BU二之選。
內容簡介:
本書是由哲學傢鄧曉芒先生為武漢大學哲學係本科生開設的“德國古典哲學課”的講課錄音整理而成的。作者的重點是講康德和黑格爾,對於費希特、謝林、費爾巴哈一眾哲學大牛也略有涉及。《德國古典哲學講演錄》的宗旨不是艱深的學術研究,而是旨在還原德國哲學的概貌,進而為大眾打開沉重的哲學大門。由於是講課實錄,因此很多錶述皆係現場發揮,深入淺齣,通俗易懂。如果你一直想讀點德國哲學卻不由在晦澀的專著前望而卻步的話,本書無疑是條入門的絕好途徑。
作者簡介:
鄧曉芒,1948年生,湖南長沙人,哲學傢、美學傢和批評傢,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哲學係教授、德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
鄧曉芒長期從事西方哲學特彆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研究和翻譯,是國內DI一位從德文原文翻譯康德的學者,他的哲學著作及美學著作在當代學界和思想界有著極其廣泛的影響力
精彩書評:
★鄧曉芒有一種特殊的魅力,這種魅力來自他“思辨的力量”。
——易中天
★他的學術是很有個性的、很有根基的、也很有勇氣的,盡管他做的學術完全可以避開中國社會上很敏感的一些社會話題。
——鬍發雲
★無論你如何看待鄧曉芒,你都無法繞過他評價中國近二十年的哲學成就,以及當代知識人批判性思考的力度、廣度和深度,——這恐怕纔是鄧曉芒存在的真實意義。
——劉蘇裏
★不管鄧曉芒自己是否認可,他身上極其鮮明的標簽是“批評傢”。他批評國民性、批評文學、批評知識分子、批評教育……其中,他“死死揪住不放,不打倒在地不罷休”的,是儒傢文化裏的病竈。
——《環球人物》
★他仿佛被架在“道德”“傳統”“中國文化”“愛國” “東方文化”的對立麵上,這和他自己頗推崇的魯迅麵臨極為相似的睏境,魯迅稱之為“無物之陣”:擲齣投槍的戰士射中敵人的心窩,一切都頹然倒地;——然而隻有一件外套,其中無物。無物之物已經脫走,得瞭勝利,因為他這時成瞭戕害慈善傢等類的罪人。
——《新視點》
★近年來,鄧曉芒經常針對社會現實問題在媒體上發言,被認為是敢言的知識分子。2011年,鄧曉芒入選瀟湘晨報十年風尚學人。
——《瀟湘晨報》
[目錄]
緒論/
一、德國古典哲學發生的前提
二、德國古典哲學的主要發展綫索
DI一講 康德哲學的形成及結構
一、康德批判哲學的形成
二、康德哲學的總體構想:批判哲學和人類學的視角
三、康德哲學的總問題:先天綜閤判斷如何可能?
第二講 康德的認識論:先驗感性論
一、感性的含義
二、先驗的含義,以及其他幾個概念
三、空間與時間
第三講 康德的認識論:先驗邏輯的先驗分析論
一、知性與理性的關係
二、先驗邏輯
三、從判斷分類中引齣範疇
四、範疇錶
五、範疇的先驗演繹
六、圖型法和知性原理
第四講 康德的認識論:因果性問題
一、因果性範疇的位置
二、休謨對因果性的摧毀
三、康德的迴應
四、因果性的曆史淵源
五、康德對因果性的重建
六、因果性的圖型及作用原理
七、因果性的可靠性保證
八、康德因果性理論的意義
第五講 康德的認識論:先驗辯證論
一、理性及其理念
二、先驗理念的作用
三、對理性心理學的批判
四、對理性宇宙論的批判
五、對理性神學的批判
六、方法論
第六講 康德的道德哲學
一、純粹理性的事實:從道德律引齣自由
二、自由概念的劃分:自由任意和自由意誌
三、作為絕對命令的道德律
四、為義務而義務
五、純粹實踐理性的辯證論
第七講 康德的美學
一、反思性的判斷力
二、美的分析
三、崇高的分析
四、傳情說和藝術論
五、藝術和鑒賞的關係
六、天纔與藝術分類
七、藝術標準的二律背反
第八講 康德的目的論
一、從藝術品引齣目的論原理
二、有機體原則和機械性原則
三、自然目的論體係
四、最終目的之追尋
五、社會曆史目的論
六、道德目的論作為神學的入門
七、關於“曆史理性批判”
第九講 費希特和謝林的哲學
一、費希特:行動的哲學
二、謝林:同一哲學
第十講 黑格爾哲學的理論來源和基本特徵
一、理論來源
二、黑格爾哲學的基本特徵
第十一講 黑格爾的邏輯學(存在論和本質論)
一、存在論
二、本質論
第十二講 黑格爾的邏輯學(概念論)及自然哲學
三、概念論
四、自然哲學
第十三講 黑格爾的主觀精神:精神現象學
一、什麼是精神現象學
二、意識
三、自我意識
第十四講 黑格爾的客觀精神:法哲學和曆史哲學
一、權利和自由
二、抽象法
三、道德
四、倫理
五、世界曆史
第十五講 黑格爾的絕對精神
一、藝術哲學
二、宗教哲學
三、哲學史
四、黑格爾哲學的解體
後記
再版後記
第一段評價: 這本書的標題就帶著一種莊嚴又親切的質感,仿佛能立刻把我拉進那個思想交鋒的現場。我一直覺得,哲學這種東西,要麼是佶屈聱牙的學術論文,要麼是淺嘗輒止的入門讀物,很少有能真正深入核心又不失溫度的作品。想象一下,站在一個充滿智慧的講壇前,聽一位深諳此道的學者,用他十年沉澱下來的思考,為我們剖析康德、黑格爾這些巨人的思想脈絡,那種畫麵感就很吸引人。這本書的精髓想必在於“講演錄”這三個字,它意味著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思想的傳遞過程,是作者在與聽眾(或者說讀者)互動的過程中,將那些晦澀的概念變得清晰、有血有肉。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最期待的就是能有人搭建一座橋梁,連接起我們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遙遠距離,讓我能感受到那些宏大敘事背後的個人掙紮與理性光輝。那種被引領著去理解“絕對精神”的起伏,去觸碰“純粹理性批判”的邊界,而不是被生硬的定義所睏住的體驗,纔是閱讀這類著作的終極樂趣所在。我渴望看到的是,那些復雜的思辨如何被巧妙地拆解,最終匯聚成一股清晰有力的思想洪流,灌溉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評分第二段評價: 這本書的厚重感,不是那種故作高深的壓迫感,而是一種時間打磨齣來的沉澱感。鄧曉芒這個名字,在一些哲學圈子裏想必是如雷貫耳,而“十年思辨作品”更像是對他學術生涯的一個裏程碑式的總結。我尤其好奇的是,一個學者如何能保持十年的專注和精進,將自己最核心的洞察力傾注於同一個思想譜係中。這不像是一般的知識普及,更像是一種深度的“私人對話”。讀哲學,最怕的就是那種隻停留在錶麵現象的羅列,而這本書承諾的是“深沉的哲學”,這暗示瞭它會直麵那些最根本的問題:我們如何認識世界?自由的本質是什麼?曆史的走嚮何在?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行文上的堅定和貫穿始終的邏輯綫索,它應該像一條大河,起始於涓涓細流,最終匯集成磅礴之勢。如果作者能將德國古典哲學看作一個整體的生命體來闡述,而非孤立的理論碎片,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同一般瞭。它應該能幫助我們重建一種思考的秩序,讓混亂的現代意識找到一個堅實的支點。
評分第五段評價: 這本書的裝幀和整體氣質,似乎都在宣告它不是一本隨隨便便就能讀完的書。它需要的投入是沉靜的、長期的,正如標題所暗示的,它要求讀者願意潛入“深沉”的思考之中。對於一個想要真正理解西方思想根基的讀者而言,德國古典哲學是繞不開的關隘。鄧曉芒的這套“思辨作品”,在我看來,更像是一套精心設計的“心智訓練營”。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他們說瞭什麼”,而是教你“他們是如何思考的”。這種教學方法如果運用得當,將極大地提升讀者的邏輯能力和抽象思維的敏銳度。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處理這種跨越時代的知識傳遞的有效性。如何讓兩百年前的理性高塔,在二十一世紀的電子屏幕前依然巍然聳立,並能引起共鳴?這本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能否在保持學術的莊重性的同時,激發大眾對於終極問題的熱情與好奇心,讓人在讀完之後,世界觀能發生微妙而堅實地重構。
評分第三段評價: 從書名來看,它似乎是為那些渴望“叩問真理”的讀者量身定做的。我通常在閱讀哲學經典時會感到一種強烈的挫敗感,因為那些文字往往要求讀者已經具備瞭相當的背景知識。然而,這本書的定位是“為大眾打開”,這提齣瞭一個極高的要求:既要保持思想的嚴謹性,又要兼顧普通讀者的可理解性。這需要作者具備高超的“翻譯”能力,將黑格爾的辯證法那種繞來繞去的推演,轉化為清晰、富有邏輯張力的敘述。我特彆關注的是,作者在處理那些敏感的、容易被誤解的概念時,會采取什麼樣的立場和方法。例如,在闡釋絕對觀念的自我展開時,是采用一種偏嚮曆史唯物主義的解讀,還是更偏嚮現象學的還原?這種取捨和闡釋的視角,往往決定瞭一本書的生命力和深度。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勇敢的、不迴避難點的解讀,而不是一味地簡化,導緻營養流失。這本書如果成功,它將成為一個參照係,衡量其他哲學導讀作品的標準。
評分第四段評價: 每次翻開一本關於德國古典哲學的書,我都在尋找那種能夠點燃內在火花的瞬間。我個人對哲學史的興趣,更多來自於它如何塑造瞭現代人的精神睏境和解放的可能。這本書匯集瞭十年思辨,想必包含瞭作者對時代精神的深刻洞察。它不應該隻是對過去思想的考古,而更應該是一種麵嚮當下的對話。比如,在信息爆炸、碎片化思維盛行的今天,康德關於判斷力的訓練,或者謝林對自然哲學的探討,如何能為我們提供對抗浮躁的“精神武器”?我期待的是一種“返璞歸真”的閱讀體驗,作者通過層層剝離,將德國古典哲學的核心命題——關於主體與客體、有限與無限的張力——清晰地呈現齣來。好的哲學解讀,應該像一麵鏡子,讓我們在看清哲學傢們思辨路徑的同時,也看清自己思想上的盲區和弱點。這本書的“講演錄”性質,也讓我猜想其中應該充滿瞭對當時思潮的尖銳評論和反思,而不是單純的文獻綜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