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 | 出版社: 中西书局 | 出版时间:2011-06-01 |
| 作者:叶少勇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68.00 | 页数:516 | 印次: 2 |
| ISBN号:9787547502396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中论颂》是公元二三世纪时印度论师龙树的代表作,是大乘佛教的义理基石。该论上承般若经,下启中观派,阐述“一切皆空”的思想体系,主张一切存在唯是名言而无对应自体。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所有的佛教宗派,在人类思想史上也独树一帜。
5世纪初鸠摩罗什将青目释《中论》译汉,对中国佛教的义理研习和宗派沿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龙树由此被誉为“八宗共祖”。
本书辑《中论颂》梵藏本以及什译于一处,力求汇校善本并吸取学界研究成果。书中附上笔者直接译自梵文的现代汉语译注,并在每一品的开头添设“导读”以疏通文义,希望能为有志研习《中论》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叶少勇,男,1978年生,河南濮阳人。早年师从韩镜清先生研习唯识学,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师从段晴教授学习梵语和佛教文献,并于2005年和2009年分获北京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南亚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梵语写本与佛教哲学文献。
总序
缩略语
前言
导论
校勘说明
第1品 缘之考察
第2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
第3品 处之考察
第4品 蕴之考察
第5品 元素之考察
第6品 贪着与贪着者之考察
第7品 生、住、灭之考察
第8品 业与作者之考察
第9品 取者与取之考察
第10品 火与燃料之考察
第11品 轮回之考察
第12品 苦之考察
第13品 真实性之考察
第14品 和合之考察
第15品 有与无之考察
第16品 缠缚与解脱之考察
第17品 业与果之考察
第l8品 我与法之考察
第19品 时间之考察
第20品 因与果之考察
第21品 生成与坏灭之考察
第22品 如来之考察
第23品 颠倒之考察
第24品 四圣谛之考察
第25品 涅槃之考察
第26品 十二支之考察
第27品 见之考察
引用文献
术语索引
导论
1.龙树生平
龙树的生平对于现代学术界仍不甚明了。传为鸠摩罗什译自梵文的《龙树菩萨传》(《大正藏》第2047号),现在一般认为是门人根据罗什的讲述而作,推测为5世纪初的作品。这是有关龙树生平的*早记述。据此所传,龙树出身于南印度婆罗门种姓,初学吠陀,年少纵欲,与三个友人学习隐身术而遁人后宫,欺凌宫女。事发后三友被杀,龙树侥幸得脱。于是入塔庙潜心学习佛法,后得授大乘经典。又云游各地,欲自出心裁,独创教门,遂由菩萨引向龙宫,见到了未有流布的大乘经典,于是深为折服。回到南印后,得到了王族的支持,开始著书立说,广宣大乘教法。《龙树菩萨传》还特别指出“(龙树)去此世已来至今,始过百岁”。这是一个重要断代依据。
《大唐西域记》记述,龙树曾于娑陀婆诃王(Satavahana)时驻锡于南印度乔萨罗国的一个寺院,收提婆(Aryadeva)为徒,共弘教法。龙树有不死药术,年寿数百,国王也得妙药而长生。王子急于继位,向龙树乞要头颅,龙树即以茅叶自刎,不久国王亦命终(《西域记》,823—832)。
布顿所著《佛教史》也记述了版本稍异的龙宫取经和为王子舍头的故事,并附加了龙树擅炼金术,以及死后生于极乐世界的说法(郭和卿1986,127—131)。多罗那它的《印度佛教史》则说龙树修学密法,通炼金术,以长寿法,享年近六百岁,住中印度二百年,南印度二百年,吉祥山(Sriparvata)一百馀年(张建木l988,82—85)。
……
初次接触这类涉及到多语种佛学经典的读者,可能会对开篇的导读部分感到有些压力,但请相信我,这里的解读犹如一位耐心且博学的引路人。导读的叙述逻辑非常清晰,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晦涩的哲学概念,而是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和文本的形成脉络入手,循序渐进地搭建起理解“中论”的基石。作者对于原文中一些关键术语的首次出现,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注释,这些注释如同导航箭头,指引着读者避开初读时常见的理解误区。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中观思想核心时,那种克制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普通读者的接受程度,使得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缘起性空”概念,在文字的引导下,逐渐变得可触可感。这种铺陈,绝对不是敷衍了事,而是真正沉浸于文本、反复体悟后的结晶。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体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梵藏汉”三种文本的精妙校勘与对比分析上。对于研究佛学史和文本流变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一座宝藏。我尝试性地对照了其中几处争议较大的偈颂,发现译注部分对不同语源的细微差别处理得极其到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供一个字面的翻译,而是深入到语言背后的文化语境和哲学意涵差异进行辨析。比如,某一处藏文的表达方式,在侧重点上与汉译本出现了微妙的偏差,作者没有简单地偏袒任何一方,而是通过严谨的论证,展现了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后世的解读走向。这种多角度的审视,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经典本身复杂性的认知,让我明白,我们现在看到的“定本”,其实是历经千年流传、无数次诠释交织的结果。这种开放式的研究态度,远比生硬地给出唯一答案要来得更有启发性。
评分作为一本学术性的工具书,其注释部分的详尽程度令人赞叹,这绝非一般出版社的敷衍之作可以比拟。我发现,几乎每一个相对重要的概念,都会在脚注中找到溯源和解释,甚至连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助词,作者都花时间去考证其在梵文或藏文中的确切用法和语用习惯。这种精雕细琢的感觉,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心流,不必因为遇到一个生词或模糊的典故就中断思路,跳到其他工具书去查阅。更重要的是,这些注释往往融入了作者自己对原典的深刻理解,提供了不同学派可能存在的不同解释路径。这不仅是知识的罗列,更像是作者在与读者进行一场高密度的、智慧层面的交流,不断地抛出问题,并提供深入思考的线索,让人感觉自己并非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参与到对经典的探索之中。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纸张的质感厚实而富有弹性,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沉稳的历史厚重感,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现代印刷品能比拟的。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庄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配合着古朴的字体,让人一上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速读”读物,而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内页的排版更是体现了编者的用心良苦,梵文、藏文和汉文三种文字的对照排列,在保证信息量的同时,又极好地控制了视觉上的拥挤感。特别是那些需要并列展示的段落,字体大小和行间距的调整,使得即便需要频繁在不同语种之间切换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绝对是那种适合摆在书房里,随时可以取下来翻阅,并能让人感受到匠人精神的作品。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装订线处理得非常平整,可以完全摊开阅读,这对于经常需要对照查阅的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这部书的翻译风格,可以说是做到了古典的典雅与现代的精准之间,找到了一种绝佳的平衡点。它没有像一些旧式译本那样,为了追求文采而牺牲了文本的准确性,导致句子晦涩难懂;也没有一味地追求直译的机械感,使得文字变得僵硬刻板。我特别留意了其中一些涉及逻辑推理和辩证法的段落,译者成功地用现代汉语的逻辑结构,清晰地重构了龙树菩萨的论证过程,使得原本层层递进的思辨链条得以完整展现,阅读起来流畅而有力。这种高水准的翻译,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原本被认为只属于少数精英的深奥智慧,以一种可理解、可消化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它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遥远的古代智慧与今天的求知者,使得这部经典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和彰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