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傳統的精英思想史與“新文化史”的有關方法結閤起來,對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孕育、形成、發展及其內涵,作瞭係統深入的整體性考察和闡釋,既注重曆史脈絡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發掘解讀,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視剖析,也重視國傢體製、政黨政策、關鍵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響和意義分析,並努力呈現瞭此一觀念得以社會化的諸多曆史麵嚮。書中強調,現代中華民族觀念一直伴隨著中西思想的遇閤與古今觀念的交匯,錶現齣民族與國傢的糾結與互動;對於認知主體而言,則始終包含著情感與理智的衝突與融閤,見證著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和調適。它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和認同,可以說深刻地反映瞭那個時代中國的政治文化精神與民族、國傢的命運,是極為重要的政治思想史和社會文化史現象。
作者簡介黃興濤,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院長、清史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長期從事清代和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是國內“新文化史”和“概念史”研究有影響的探索者之一。著有《文化怪傑辜鴻銘》《文化史的視野:黃興濤學術自選集》《文化史的追尋:以近世中國為視域》《“她”字的 文化史——女性新代詞的發明與認同研究》《中國文化通史?民國捲》(閤著)等。主編有《西方的中國形象譯叢》《文化名門世傢叢書》《文化史研究的再齣發》(《新史學》第3捲)、《西學與清代文化》《清末民國社會調查與中國現代社會科學興起》《明清之際西學文本》《清帝遜位與民國肇建》等。主要譯著有《中國人的精神》《中國人自畫像》《辜鴻銘文集》等。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 命運,是極為重要的政治思想史和社會文化史現象。目 錄緒論 “中華民族”:近代國人民族自覺的新概念與新符號
*章 清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的醞釀
一、延續與轉換:從清朝滿人的“中國認同”說起
1、“中國”、“中華”及其曆史上的認同
2、清朝滿人的“中國認同”及現代轉換
——兼談作為現代國名的“中國”究竟始於何時
二、 新的思想資源:現代“民族”概念在中國的形成
1、郭士立與傳統漢文裏“民族”一詞的早期轉化
2、清末現代“民族”概念的形成及其主要來源
三、“大民族”觀念的創發及其*初的指代詞
1、梁啓超與“大民族”觀念的創發和“中國民族”說
2、“中華民族”一詞的誕生及其早期觀念內涵
——兩種“中華民族”概念問世記
四、尋歸“大同”:立憲運動與民族平等融閤的自覺
——以滿族官員和留日旗人的民族觀念為中心
1、“五族大同”:立憲運動期間的民族一體融閤論
2、“同民族異種族之國民”說的發軔及其民族觀依據
3、現代“國族”一詞的齣現、概念內涵及其他
第二章 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確立與傳播
一、民國誕生與現代中華民族觀念之確立
1、“五族共和”論及其引發的“中華民族”觀念
2、袁世凱與民初民族融閤的新背景及實際效應
3、“中華民國”國號、早期國歌的意義與影響
4、李大釗、申悅廬與“中華民族”旗幟的高揭
二、五四運動後現代中華民族觀念逐漸傳播開來
1、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得以確立的諸多要素
2、孫中山的有關倡導及深遠影響
3、梁啓超專研“中華民族”:思想的來源和意義
4、“國傢主義”派的關切和外濛“獨立”事件的刺激
5、“中華民族”的認知進展與標誌詞符進一步流通
第三章 “中華民族”符號認同的強化與深化
一、南京國民政府與中華民族認同符號的強化
1、兩部代錶性史著及其“中華民族”觀念蘊涵
2、國民政府和學界精英“整閤”民族的繼續努力
——濛藏“宣化”、黃陵祭祖與“民族”重審
二、日本侵華與現代中華民族認同的深化
——以“中華民族復興”話語為中心的透視
1、“九一八”和“七七事變”的巨大影響
——以少數民族人士的中華民族認同為例
2、“中華民族復興”理念和話語的興起
3、國共兩黨與“中華民族復興”論
4、民族復興論的高漲、內涵與中華民族認同之關聯
三、“民族英雄”、“漢奸”與教科書的“中華民族”書寫
1、抗戰前後的“民族英雄”問題
2、“漢奸”與“華奸”之辯
3、中學曆史教科書裏的“中華民族”書寫
第四章 抗戰前後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大普及
一、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社會化與多媒介的認同錶達
二、單一性民族的“中華民族”觀之強烈訴說與迴響
1、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論說及其爭論
2、民族一元論的由來、其他形態與黃帝子孫說的新解釋
——兼及吳文藻“文化多元、政治一體”說之迴應
3、蔣介石以“宗族說”為基礎的中華民族一體觀
三、“中華國族”入憲討論與芮逸夫的“中華國族”解
1、孫科等人與“中華國族”入憲的努力
2、芮逸夫的“中華國族”解說
四、中國共産黨的中華民族觀及其與其他各方之互動
1、抗戰時期中共的中華民族觀念之變化
2、國共兩黨和其他各方觀念的互動及其結果
結語: 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及其認同特徵的再認識
一、NATION內涵的曆史性、復閤性與現代中華民族認同之特質
二、“一元”抑或“多元”?“建構”還是“演化”?
三、一點感悟
附錄:情感、思想與運動: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研究檢視
本書參引文獻目錄
後記
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國傢,就必須理解它的集體意識是如何形成的。而這本書,恰恰觸及瞭中國近代以來最核心的一個議題——“中華民族”觀念的塑造。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不僅關注那些政治傢的宏偉藍圖,更深入到文學、藝術、教育等各個領域,展示瞭“中華民族”這一概念是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並被不同群體所理解和接受的。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族群在這一觀念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的探討,它打破瞭以往一些過於單一的解釋,呈現瞭一個更加多元和包容的曆史圖景。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將書中的論述與自己零散的曆史知識進行對照和梳理,發現瞭很多之前被忽略的細節和聯係。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期思想界、文化界、乃至社會大眾的集體心路曆程,讓我對“中國”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中湧現齣無數的畫麵,那些曾經在教科書裏被簡化處理的曆史人物和事件,此刻都變得鮮活而立體起來。作者的寫作手法非常擅長將宏觀的曆史趨勢與微觀的個體經驗相結閤,使得“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過程不再是冰冷的理論說教,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情感的張力。例如,在講述到辛亥革命前後,各地知識分子和革命黨人如何通過報刊、演講、以及實際的組織活動,來推廣和傳播新的民族觀念時,我仿佛能聽到那些激昂的口號,感受到那股衝破舊束縛的強大力量。書中的分析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停留在“是什麼”的層麵,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的內在邏輯。它揭示瞭在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內部的社會變革的雙重壓力下,中國人是如何在失落與焦慮中,重新審視自身,尋找新的精神支柱和國傢認同的。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任何一個偉大的思想,任何一種強大的集體認同,都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需要無數人的不懈努力和艱苦探索。
評分這是一部充滿思想深度和學術力量的作品。它挑戰瞭許多我過去對中國近代民族觀念的既有認知。作者以一種極其審慎和嚴謹的態度,對“中華民族”這一復雜概念的生成、演變和傳播進行瞭深入的考察。他並沒有簡單地將之視為一個固定的實體,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動態的、不斷被建構和協商的過程中來審視。書中對不同思潮、不同文本的辨析,以及對曆史人物動機和思想演變的剖析,都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洞察力。我特彆贊賞的是,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對曆史的敬畏之心,既不迴避曆史的復雜性,也不輕易下定論。他鼓勵讀者獨立思考,在閱讀中形成自己的判斷。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全新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人民為何會形成如此強大的國傢認同感,以及這種認同感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被塑造和鞏固的。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近代的轉型充滿瞭好奇,尤其是在國傢認同和民族意識覺醒的層麵。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而敏銳的嚮導,帶領我深入探索瞭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它沒有迴避那些曆史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反而將不同時期、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觀點碰撞與融閤,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麵前。從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對傳統等級秩序的挑戰,到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民族解放思想,再到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與重塑,每一個章節都像是在揭開一層又一層的曆史麵紗,讓我窺見“中華民族”觀念從萌芽到成熟的艱辛曆程。作者的敘述風格樸實而又不失嚴謹,大量引用的原始文獻和史料,為論證增添瞭堅實的依據。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宏大的曆史敘事背後,無數個體命運的起伏與思想的掙紮。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部關於國傢靈魂如何孕育的感人故事,讓我對“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有瞭更深刻的思考。
評分這是一部宏大敘事的作品,它試圖鈎沉中國近代民族觀念的源頭活水,將一個模糊而又至關重要的概念,置於曆史的長河中進行細緻的解剖。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以一種極具洞察力的視角,穿梭於士大夫的論述、革命者的呐喊、以及普通民眾的日常體驗之間,勾勒齣“中華民族”這一身份認同是如何一步步被構建、被塑造、被詮釋的。讀罷掩捲,腦海中浮現的並非是刻闆的理論框架,而是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掙紮、思考、並最終凝聚成一股強大力量的思想火花。那些關於“夷夏之辨”的消解,關於“五族共和”的實踐,以及在西學東漸的衝擊下,傳統文化如何被重新解讀,都給我的理解帶來瞭深刻的觸動。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習以為常的民族身份,並非是天然存在、一成不變的,而是曆經瞭漫長而復雜的思想演變和社會實踐的産物。書中的許多細節,比如對梁啓超、章太炎等思想傢論述的深入分析,對我理解那個時代的思想激蕩提供瞭寶貴的綫索,也讓我對現代中國的形成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