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要下

《论语》心要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怀师文化编委会编赵强译注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论语
  • 心学
  • 修身
  • 养性
  • 传统文化
  • 哲学
  • 道德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82955
商品编码:22088702041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438
字数:380000

具体描述

作  者:怀师文化编委会 编;赵强 译注 定  价:68 出 版 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01日 页  数:438 装  帧:平装 ISBN:9787540782955 序言
先进第十一
素朴的美
知人论事
听话的颜回
孝子闵子骞
才命相妨的颜回
不问苍生问鬼神
生命的幽默
孔门弟子的素描
言语的艺术
子路的琴学入门
低昂失律的资质
儒家四相
颜回的空子路的有
不着痕迹的善人
应机施教
死有重于泰山
历史人物典型的塑立
从政与求学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语行事的儒家经典,其影响遍及政治、文化、教育、伦理等各个领域。台湾地区地区有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知识,旁征博引,结合孔子在每一章句讲话的环境、语气解读《论语》,使得该书读起来活泼、有生气。《<论语>心要》编委怀师文化编委会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探寻南师精神理念为己任,依照南师心愿编辑了《<论语>心要:“别裁”参译》2,收集了《论语》后十篇内容。 怀师文化编委会 编;赵强 译注 “怀师文化”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深入探究南师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理念为己任,依照南师心愿,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公益性“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验基地”建设,继续南师“教育实验”的实践与推广。教育理想:创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合东西方文化之精华的、世界品质“靠前化”学校(学院)。教育理念:关注人性,尊重生命,去发现那丰富多彩的、充满阳光和活力的生命世界。为新时代培养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和靠前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赵强,原太湖大学堂资历校长,得遇南师感应教化,感悟人生。现任“怀师文化编委会”主编,编辑出版了南怀瑾纪念文集《人道之路》《师道》《教育与人性》等,赢得了广大教师、等
序言 /1先进第十一素朴的美./1知人论事./4听话的颜回./ 6孝子闵子骞./ 7才命相妨的颜回./ 9不问苍生问鬼神./ 14生命的幽默./ 18孔门弟子的素描./ 21言语的艺术./ 23子路的琴学入门./ 24低昂失律的资质./ 25儒家四相./ 27颜回的空子路的有./ 29不着痕迹的善人./ 31应机施教./ 33死有重于泰山./ 36历史人物典型的塑立./ 37从政与求学./ 39力挽狂澜的子路./ 42谦谦君子的冉求./ 44性天风月./ 47春风化雨./ 50颜渊第十二天人合一./ 52静的修养./ 55乾坤马一毛./ 57顿悟与渐修.等
《古风咏叹:唐宋词韵》 这部文集,旨在穿越时光的长河,捕捉唐宋词坛最为璀璨的星辰,以诗意的笔触,重新演绎那些流传千古的绝美篇章。我们并非要进行枯燥的学术考据,也不是要生硬地讲解词牌格律,而是试图将自己沉浸在那一方方词境之中,去感受作者当时的心绪流转,去体味那字里行间的深情与意蕴。 本书精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二十余位唐宋时期杰出词人的代表作品,涵盖了风花雪月、家国情怀、离愁别绪、田园野趣等诸多主题。每一首词,都经过精心挑选,力求展现其在文学史上的独特性与代表性。 在每一篇赏析中,我们首先会呈现词的原貌,让读者有机会直接与原作对话。随后,我们会尝试剥离掉历史的尘埃,用现代人的视角去审视这些古老的文字。我们关注的不仅是词的意象、用词,更在于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例如,当读到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我们会试着去理解一个曾经的君王,在亡国之后,那种无边无际、无处排解的悲伤,是如何化作绵延不绝的春水,倾泻而出的。又如,面对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开篇,我们会去探寻她在那样的境遇下,是如何用如此直白而压抑的叠词,营造出那种令人心碎的孤独与寂寥。 本书的特点在于,我们并非只做简单的解说,而是更侧重于“共情”与“再创造”。我们会在充分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恰当的比喻和联想,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词人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我们会想象苏轼在黄州,面对漫天风雨,心怀失意,却依然能挥斥方遒,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也会想象辛弃疾在南归之后,壮志难酬,怀揣着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忧虑,笔下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怎样一种沉痛的呼唤。 此外,本书还注重挖掘词作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与时代烙印。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开放,思想的活跃,都深深地影响了词的创作。我们会在赏析中适当地提及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格局,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进词人的笔尖,最终成为词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之别,固然有个人风格的原因,也与时代背景下的士人心境有着密切的关联。 我们相信,文学的魅力在于其能够穿越时空,与读者建立情感的连接。《古风咏叹:唐宋词韵》正是希望搭建这样一座桥梁,让那些沉睡在古籍中的词句,重新焕发生机,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希望通过本书,读者不仅能欣赏到唐宋词的艺术之美,更能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启迪,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到一份宁静与深刻。 本书的结构安排,力求自然流畅。每一章围绕一位或几位词人展开,以时间为线索,或以风格为脉络,将不同词人的作品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丰富而立体的唐宋词世界。我们避免了繁复的学术术语,力图用最本真的语言,去呈现最动人的情感,去讲述最精彩的故事。 我们希望,《古风咏叹:唐宋词韵》能够成为您案头常备的一本读物,在闲暇时翻开,感受千年风雅,品味人生百味,让那些古老的诗句,成为滋养心灵的甘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近来沉浸在一套描绘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的书籍中,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古老世界。这本书并非冰冷的学术研究,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那些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娓娓道来。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想象力,展现了古人对宇宙、生命以及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敬畏。作者在讲述这些故事的同时,还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解释了这些神话如何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信仰、伦理和价值观。例如,关于“精卫填海”的故事,作者将其解读为一种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精神象征。书中对民间传说和故事的收录也异常丰富,涵盖了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家喻户晓的故事,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地域性传说。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注重还原故事的地域特色和时代背景,使得这些故事更加鲜活生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山海经”的解读部分,作者通过考证和分析,揭示了《山海经》中那些光怪陆离的神兽、奇特的地理地貌,以及其中蕴含的早期地理、博物学知识。这套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评分

这套书,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封面设计,古朴又不失现代感,捧在手里就觉得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翻开目录,发现这套书涵盖了非常广泛的古代思想精华,从哲学、历史到文学艺术,几乎无所不包。比如,其中一本讲的是宋代理学的发展脉络,从周敦颐、张载、二程到朱熹,一条清晰的线索勾勒出理学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和成熟的。作者对每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都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引用了大量原文,并辅以详细的注解,让人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读到关于王阳明心学的章节时,我更是被深深吸引,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概念,让我对“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追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精巧的设计,移步换景的意境,以及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都让人回味无穷。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唐诗宋词的鉴赏部分,作者不仅分析了诗词的创作背景、遣词造句的妙处,还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出发,解读了诗词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一般。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一套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著作,它带我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孔孟老庄的学说,而是着重探讨了他们思想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例如,在关于墨家的章节中,作者详细阐述了“兼爱”、“非攻”等思想的时代背景,以及墨家在逻辑学、光学等方面的贡献,这让我对墨家有了颠覆性的认识。读到道家关于“无为而治”的论述时,我更是被其深刻的智慧所折服。作者通过对《道德经》和《庄子》原文的解读,阐释了“道法自然”、“逍遥游”等概念,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过度的追求和焦虑。书中还特别提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是如何与本土哲学思想相互影响、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哲学,例如禅宗的“顿悟”思想,就深受道家影响。作者在分析这些复杂思想时,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使得原本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名辩”之学的讨论,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语言、逻辑的严谨态度,以及他们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探究。总而言之,这套书不仅拓展了我的视野,更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刻思考。

评分

这套书,简直就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百科全书。我一直对古代的“匠人精神”非常感兴趣,总觉得那些没有现代工具的古人,是如何建造出那些宏伟的建筑,制造出那些精密的仪器。这本书算是给我了一个非常详尽的答案。从农耕技术、水利工程,到天文历法、医药卫生,再到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无一不包。作者在介绍这些技术时,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技术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比如,关于都江堰的介绍,不仅仅讲了它的建造过程,还详细分析了“分水、疏导、蓄洪”的科学原理,以及它如何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读到关于古代建筑的章节时,我更是被震撼了,那些斗拱的榫卯结构,天坛的声学设计,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都体现了古人超乎想象的智慧和创造力。书中对古代医学的介绍也很有意思,从《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理论,到针灸、草药的应用,都展现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这本书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也让我对我们民族的科技史充满了自豪感。

评分

最近读完一套关于中国古代服饰史的书,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古代的服饰无非就是长袍马褂,没想到这套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无比丰富多彩的视觉世界。从先秦的庄重肃穆,到汉唐的华丽奔放,再到宋明的内敛雅致,每一个朝代的服饰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社会风貌。书中对不同等级、不同场合的服饰都有细致的描述,比如帝王冕服的繁复规制,士大夫的深衣,仕女的襦裙,甚至还有普通百姓的布衣,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加入了大量不同时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的服饰形象作为佐证,并对这些图像进行了专业的解读,这不仅增强了书的可读性,也让那些古老的服饰“活”了起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唐代胡服的章节,了解到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使得少数民族服饰在当时非常流行,这打破了我过去对“汉服”的刻板印象。此外,关于明清时期戏曲服饰的介绍也很有趣,那些夸张而富有表现力的戏服,背后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这套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和工艺水平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是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