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术莫用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定价:39.00元
作者:李帼忠,徐骏峰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0200992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逝去的武林》续篇。由“家世”和“武学”两部分组成。
前者由武学大家李仲轩(1915~2004)的后辈讲述自战争至今,李仲轩的父系和母系家族成员在历史大变迁中的个人命运,以及他们眼中李仲轩的性格爱好和生活细节。凸显了一支百年世系的血脉和文化传承。
后者是象形术探佚。象形术是民国武术**高手薛颠的传世之作,已经湮灭半个世纪之久。李仲轩生前的*后岁月便是讲解象形术。本书根据薛颠《象形拳真诠》和李仲轩口传,对象形术进行了完整的阐释和解析。
《逝去的武林》曾在武术专业杂志《武魂》上连载,在未出版前已轰动外武术界,初版即成为畅销书。凤凰卫视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做了介绍,梁文道主持的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及崔永元主持的《小崔说事》栏目均做了专题推介。
薛颠的口气之大,说象形术的先贤有伏羲、阴康、黄帝、孔子、华佗,只是他们没有将象形术化为拳,象形术在他们手中以易经、舞蹈、中医、吐纳禅定的形式流传下来,现在由我以拳术的形式流传。
薛颠说武术的真实情况是,四肢躯干可以击人,发声、皮肤也可以击人,甚至击人于在数步之外。薛颠自评“言以离奇,实习则明”——你没见过,但我练到了。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薛颠传世之作——象形术 领悟人与自然的奇妙关系 一种开悟入道的修
内容提要
本书是《逝去的武林》续篇。由“家世”和“武学”两部分组成。
目录
前言:贞观二年 停祭周公 徐皓峰
上编
李仲轩家世
一、王鹰忆旧
1、我的爷爷
2、我的父亲
3、我与李仲轩
二、李帼忠忆旧
1、王门女子
2、
3、李家与李仲轩
下编
象形术探佚
一、拳理
1、师承渊源 武艺道艺
2、九要八论 活子活午
3、桩法入道 抻筋拔骨
4、三步调息 点睛修心
5、六书能战 八性伤敌
6、寸践弓八 三角纵跳
7、五法用中 八象合卦
二、五法
1、无极转太极
2、飞法
3、云法
4、摇法
5、晃法
6、五法合五行
三、八象
1、八卦先后天
2、龙象
3、虎象
4、马象
5、牛象
6、象象
7、狮象
8、熊象
9、猿象
后记 单峰剑 徐皓峰
作者介绍
李帼忠:
职业为医生。形意拳名宿李仲轩的侄女,增协助父亲整理天津李氏王氏家族史料。
其父为李仲轩兄长李辕(字捷轩),天津宁河县文史所荣誉研究员。
徐骏峰:
自由写作者。曾为报社记者和杂志撰稿人。李帼忠次子,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和兄长徐皓峰追随李仲轩先生一个时期。
李仲轩(1915~2004) 名軏,字仲轩,天津宁河县人。师从形意拳三位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武林名号“二先生”。其父系和母系均为京津地区的官宦大家族。34岁自武林退隐,后在北京西单一家电器商店值夜为生。因遵守师父尚云祥的规定,一生未收徒弟。晚年在《武魂》 name='ref__641940'>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作为“中华武学*时期的后一位见证者”,披露了珍贵的史料和拳理。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系列定位——《逝去的武林》续篇,以及“高术莫用”的副标题,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但也带有一丝历史的厚重感。我理解,“逝去的武林”并非仅仅是描写过去的江湖,更可能是一种对当下社会中传统文化、传统技艺渐渐消亡的隐喻。作者可能是在通过一个武侠故事,来探讨现代化进程中,那些曾经辉煌的技艺和精神是如何被遗忘,又是如何被重新发掘的。“高术莫用”恰恰点出了这种困境,很多高深的武学,或许因为不适应时代,或者因为传承断层,而变得“莫用”,甚至最终“逝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展现精彩武打场面的同时,更深入地挖掘武学背后的哲学、文化内涵,以及那些传承者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一个江湖故事,更可能是一部关于文化传承的思考录。它会让我反思,我们如何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不遗忘那些宝贵的、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
评分《高术莫用:逝去的武林》续篇,单看这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心中那股对传统武学失传的惋惜与探寻的冲动。“高术莫用”四字,道出了许多绝学深藏民间,不轻易示人的尴尬境遇,也暗示了本书的叙事基调,或许充满了对时代变迁下武林秘技命运的沉思。而“逝去的武林”则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词汇,它像一幅褪色的旧画卷,承载着无数江湖恩怨、侠骨柔情,以及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续篇的出现,无疑是给那些热爱武侠、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结的读者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我尤其期待它如何延续前作的辉煌,如何在“逝去”的背景下,重新构建一个鲜活、有血有肉的武林世界。作者的笔触能否再次将我们带入那个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年代,让我们在文字中感受拳脚的刚猛、内力的深邃,以及那份独属于武林人的家国情怀?对于“薛颠传世之作”的标注,更是吊足了胃口,不知道薛颠究竟是何方神圣,其武学造诣又到了何等境界?这无疑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和期待值。
评分“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这段描述,让我对本书的故事背景和文化土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京津地区”这几个字,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到了那片充满历史底蕴和地域风情的土地。北京和天津,既有皇城的威严,又有码头的江湖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交融在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武林火花?我猜想,这里的武学,或许融合了北方的刚猛与南方的细腻,也可能受到当地独特文化习俗的影响,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而“一支世家”,则预示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家族网络,他们的兴衰史,很可能与京津地区的历史变迁紧密相连。我好奇,这个世家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展、壮大的?他们是否曾是当地武林的一方霸主?他们与当时的权贵、官府、乃至其他武林门派又有着怎样的盘根错节的关系?“百……”这个未完待续的词,更是一种引诱,似乎暗示着这个世家百年的风雨、百年的荣耀、甚至是百年的沧桑。我期待作者能够为我们呈现一幅京津地区武林世家的立体画卷,让我们感受到地域文化如何渗透到武学之中。
评分《逝去的武林》续篇,加上“薛颠传世之作”和“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以及“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背景,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个宏大叙事的雏形。我能想象,这很可能是一部融合了家族史、武林史,甚至是地方史的作品。薛颠的“传世之作”,可能意味着他留下了重要的武学理论、秘籍,或者是一段影响深远的江湖传说,而李仲轩家族,则可能是这些遗产的继承者或守护者。故事可能围绕着这个家族,在京津这片特殊的土地上,如何发掘、解读、传承薛颠的武学,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和磨难。我非常好奇,薛颠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传奇人物?他所传下的“作品”,又包含着怎样的智慧和力量?这个京津地区的世家,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与这些“传世之作”紧密相连?这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武学探寻之旅,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将这些线索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呈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评分“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这一信息,直接将我的好奇心引向了更为深层的层面。在武侠世界里,家世往往是人物命运的重要伏笔,也常常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传承与责任。李仲轩,单从“尊师”二字,便可想见其在武学界的地位与声望,他定是一位德高望重、武艺超群的前辈。而“家世”,则意味着本书将不仅仅局限于个体武者的传奇,更会深入探讨一个武术世家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变迁,以及其所面临的挑战。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个李仲轩的家族,是否拥有着世代相传的绝世武功?他们是否经历了辉煌的过去,又在时代的洪流中步履维艰?这种家族叙事,往往能带来更宏大的视角和更丰富的人物群像,让读者不仅仅关注主角的成长,更能窥见一个武术流派的兴衰史。我期待作者能够细致描摹李仲轩家族的谱系,挖掘家族成员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他们如何坚守或遗失祖辈传下来的武学精髓。这种对根脉的追溯,对于理解“逝去的武林”这一主题,必有其独特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