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力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宪制史
  • 制度史
  • 政治史
  • 历史学
  • 中国历史
  • 大国宪制
  • 制度构成
  • 古代中国
  • 政治制度
  • 宪政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8955
商品编码:2237613512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62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中国古代宪制作为人类历*持久存在的制度经验,有其自己的逻辑和合理之处。但近年来社科领域特别是法学领域,对于中国自己的制度研究较少。作者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揭示了历史中国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并力图阐释中国在制度文明上独有的贡献。本研究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逐一阐释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构成制度,以及军事制度、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从而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作者简介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长江学者。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1970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员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起任教北大法学院至今。先后独立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独著、文集和译著20余种。前  言
读书一直杂乱,早就想依据中国历史的常识,顺着读书的触动,融合多学科知识,从国家制度视角,也即宪制的视角,展示中国这个古老文明国家之构成也即宪制的固有理性和正当性。关注制度,是实在的,但也关注其中的大小道理,因此也是规范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其实又是两者的整合。这才是我认为好的、有用的并可能让人举一反三有所觉悟的法律/法学著作。我曾打算名为“思想中的法律史”。但不可能完整或全面描述中国宪制,也就放弃了,只是依据我的有限知识和不全面的思考,展示为什么这些在我看来对于中国非常重要的制度或实践会发生,无论后人如何评判,尤其是不论旁观者或上帝视角下的善恶评判。
免费在线读从国家的构成(constitution)来看,中国在世界各国中很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在于她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古老,或的持续至今,而在于她居然会出现
这不可能只是某个人的天启,或某些人的刻意追求。在特定意义上,中国的构成一定是种种机缘巧合,因此是偶然。但巧合和偶然也不会是没有道理,一定有其内在的脉络或事理;其中包括了人为,因为人想活下去,出生在某片土地上,近代之前,一般也就只能在那里活下去,渴望能活得好一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存活下来了,那些人为以及其中的道理、脉络或事理,也就留存下来了。无人刻意,但因长期稳定的自然条件,即所谓“天时”和“地利”,会塑造这里的人们,在共同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中形成行为互动的基本格局,即所谓“人和”。无论称其为不愆不忘的旧章,还是令人敬畏的祖制,甚至生长于此的普通人也未必自觉(也无需自觉),其中至少有些就是这个政治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制度。就其实在意义,我称之为构成;就其规范意义,我称其为宪制。在诸多西文中,一国的构成和宪制是同一个词,意思全等。
本书关注并试图从理论上来解说中国的宪制/构成。我省略了“历史”二字对中国的限定,因为这个宪制不仅仅属于过去,它也一直影响和规定着近现代直至今天的中国。但更重要的理由是,我希望以此表明,即便不是所有国家,至少中国这样的文明国家,这样的大国,其宪制是一个结构、整合和构成的事件,是一个过程。这就意味着,本书追求一种理论叙述,而不是历史叙述。
引论头四节讨论贯穿全书的四个重要问题。(1) 有何理由特别关注中国的宪制?特别是,如今已有许多理论,还有“宪法(也写作constitution)学”;这个“学”的意味就是说它有普遍解说力,甚至应普遍遵循。(2) 如果中国宪制/构成是特殊的,又何以特殊,有何理由说这一特殊不是刻意标榜,标新立异?(3) 针对西方历史实践塑造的宪法理论关注,挪用中国古人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把中国宪制划分为相互勾连和纠结的这样三个领域,讨论为什么中国必须同时又必须分别应对这三个宪制问题。以及(4) 为什么本书称宪制,而不是更流行的宪法?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将便利本书各章展开具体讨论,或许有助于读者整体把握中国构成/宪制问题。最后一节则概述本书的基本结构。
国家的构成/宪制难题
一块土地上有人类活动就算有了“文明”。但这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地且必然地,就会出现一个或一系列政治共同体,构成一个或一些国家。即便文明古老,山水相连,有共同的祖先因此属于同一种族或族群,分享了共同或相近的文化,所有这些因素或单独或共同,都未必足以构成(constitute)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共同体

深入剖析: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制度逻辑与国家建构 图书名称:转型之维:近代中国国家权力的演变与社会重塑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对近代中国(约1840年至1949年)的社会结构变迁、国家权力重构以及制度创新进行一次宏大而精微的考察。我们跳脱出传统上仅关注政治军事事件的叙事框架,而是致力于挖掘支撑中国社会在剧烈动荡中维持其基本形态,并最终实现结构性转型的底层制度逻辑与权力运作机制。本书的探讨核心在于理解一个古老帝国如何在面对空前的内外压力时,进行了一场深刻而痛苦的“制度适应性危机”,并最终催生出全新的国家形态。 第一部分:旧制度的韧性与衰变:晚清的“双重合法性”危机 本书首先追溯了清朝中后期制度运行的深层结构。晚清的统治并非简单的衰败,而是在“内卷化”的官僚体系下,展现出一种极强的“制度韧性”。我们关注的焦点是清代行政权力与社会资源分配的复杂网络。 士绅化的政治参与与地方自治的张力: 探讨乡绅阶层在地方治理,尤其是赋税征收、水利维护和司法调解中的实际权力。这种权力并非中央授予,而是基于儒家伦理和宗族结构形成的“次级治理单位”。中央的衰弱使得这种地方性的“半自治”体系反而得以膨胀,形成了与中央政府既合作又制衡的“双重合法性”结构。 财政制度的“非嵌入性”困境: 清代财政制度的缺陷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其“非嵌入性”。国家税收体系与新兴的商业经济和地方生产力联系松散,大量财富沉淀在地方士绅或宗族手中,导致中央财政的长期慢性贫血。太平天国运动后,地方督抚权力膨胀,湘军、淮军的募兵制与地方厘金制度的出现,标志着中央权力对地方的控制力开始瓦解,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了制度伏笔。 法律与刑罚的“人情化”运作: 近代中国法律的运行是社会关系和地方习俗的投射。我们分析了地方士绅在司法环节中的“缓冲”作用。这种人情化的制度实践在稳定社会秩序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统一、可预测的现代法治观念的形成。 第二部分:帝制崩溃后的“制度真空”与权力碎片化(1912-1928)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它留下的制度遗产远比想象的复杂。本书认为,民国初期的混乱并非单纯的政治人物争斗,而是制度继承与重塑的灾难性失败。 “共和”的制度移植困境: 考察西方三权分立模式在缺乏相应社会基础(如独立的公民阶层、成熟的代议机构)的情况下,如何被生硬地植入。宪法文本的颁布与实际的权力运作形成了巨大的鸿沟,导致了“有宪法而无宪政”的怪象。 北洋时期的“军事化”国家建构: 北洋政府的本质是一种军事化的、碎片化的权力集合体。中央的权威建立在对不同派系军队的契约性控制之上,而非对统一税源和官僚体系的有效管理。这种“基于人身依附的权力网络”替代了传统的基于职位的官僚体制,使得政治生态极度不稳定。 城市与乡村的“制度断裂”: 这一时期,现代制度(如新式学堂、现代银行、司法机构)主要集中在少数沿海和内陆大城市,形成了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制度孤岛”。广大乡村地区则在宗族、会党、以及军阀的间接控制下,维持着与晚清相似的治理模式,形成了严重的制度断裂带。 第三部分:革命的制度回应:国民党的“威权整合”与社会动员(1927-1949) 国民党在北伐成功后,试图建立一个以党为核心的、具有现代民族国家特征的威权政体。本书关注其制度建构的创新与内在矛盾。 党国体制的制度构建: 详细分析了“训政纲领”下,国民党如何通过党部系统对政府、军队、教育和经济进行全方位的渗透和控制。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帝制和西方分权模式的“党治”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思想灌输和组织纪律来重塑政治文化。 国家资本主义的制度实践: 考察了国民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制度尝试,如统一货币、建立中央银行体系、对特定重要产业(如铁路、盐业)的国有化。然而,这些制度的实施受到地方势力、外国资本以及自身官僚体系腐败的严重制约,最终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率的现代经济管理体系。 乡村治理的“双向挤压”: 国民党试图通过“地方自治”等口号深入乡村,但其实际效果往往是“双向挤压”:一方面,中央的财政压力迫使地方承担更多的摊派任务;另一方面,地方既得利益集团(地主、劣绅)成功地搭上了国民党的政权快车,使得旨在改良的制度改革难以触及社会核心。这种制度性的失败,为后来的农村革命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 结论:制度变迁中的“历史惯性”与现代性的艰难起步 本书最终总结道,近代中国在制度层面的转型并非简单的“西化”或“现代化”的线性过程,而是一系列适应性选择、历史惯性抵抗与外部冲击的复杂交织。从晚清的中央集权衰弱到民国的权力碎片化,再到国民党的威权尝试,每一次制度的变动都深深烙印着前朝的遗留问题。理解这些制度的运行逻辑和内在制约,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深层动力的关键所在。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关于中国在制度结构层面寻求自我重塑的深刻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关于“大国宪制”的书,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或文明的“宪制”,不仅仅是体现在法律条文上,更是渗透在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是其最深层的基因。这本书从“历史中国”这个角度出发,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充满了期待。我设想作者会从宏观的视角出发,描绘出历史上中国政治制度的“全景图”。我好奇书中是否会重点探讨那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意义的制度设计,比如如何确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如何平衡皇权与官僚的权力,以及如何通过制度来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它是否会深入分析不同朝代在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方面的得失,例如为什么有些制度能够长盛不衰,而有些则最终走向没落。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些看似“强人政治”的时代,制度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否存在一种“隐形”的宪制,支撑着帝国的运作?书中是否会触及中国古代对于“公权”的界定与约束,尽管其方式可能与现代民主制度下的“宪政”有所不同?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中国历史的独特性,以及其深厚的制度底蕴。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特别是“宪制”二字,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在当下,我们常常关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而追溯其历史根源,了解一个“大国”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其独特的制度脉络,显得尤为重要。我设想作者会以一种史学家严谨的态度,去解构“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这不仅仅是对零散的政治事件的梳理,而是要探寻那些贯穿始终的、塑造了中国政治形态的根本性制度逻辑。我好奇书中会如何界定和分析“宪制”在古代中国的内涵,它是否会涉及到皇权至上的前提下,对权力进行某种形式的约束和制衡?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权力是如何被分配、被运作,以及这些运作机制是如何影响国家命运的。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剖析中国历史上那些关键的制度转折点,比如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演进,这些制度的变迁又是由怎样的社会需求和政治力量驱动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中国能够形成如此稳定且悠久的政治传统,以及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些历史的制度基因又在以怎样的方式影响着当下的中国。

评分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内心充满了对“宪制”二字背后所承载的深刻含义的探求。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而“大国宪制”这个词,似乎预示着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对具体朝代政治事件的描述,而是会上升到对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制度层面的宏观思考。我期望作者能够揭示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那些奠定国家治理基础的、具有“宪法”意义的原则和实践。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对皇权边界的界定,对官员权力的约束,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平衡不同社会阶层、地域之间的利益。我很好奇,在中国古代,是否存在类似于现代“宪法”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它们是如何被制定、执行,又如何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发挥作用的。书中是否会讨论古代的“分权”思想,尽管其形式与现代可能大相径庭?或者,作者会如何解读中国历史上那些看似“人治”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制度逻辑?例如,科举制度的出现,对整个国家官僚体系的塑造有何深远影响?宗法制度又如何在权力结构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我理解中国历史的独特性,以及其制度基因对后世的持续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素,但深邃的标题“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运作和权力结构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常常能看到关于现代中国治理的讨论,但追溯其根源,往往会发现深植于悠久的制度传统。这本书从“历史中国”这个角度切入,让我对“制度构成”的内涵有了更深的期待。我设想作者会从夏商周的封建制讲起,或许会深入探讨秦汉统一帝国的中央集权模式,再到唐宋的官僚选拔与制衡,乃至明清的皇权强化与后期衰落。每一个朝代,每一个重要的制度变革,都像是构成这棵参天大树的年轮,层层叠叠,记录着时代的印记。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这些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它们是如何适应社会变迁,又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了塑造中华文明特质的关键要素。是怎样的力量促使了这些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又为何有些制度能够流传千古,而有些则昙花一现?书中或许会涉及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等哲学思潮对制度设计的深远影响,也会探讨士族、宦官、地方势力等群体与中央权力之间的博弈。这本书不只是历史的陈述,更是一种制度层面的深度解剖,它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理解一个“大国”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不断的制度构建与调整,才得以维系和发展。

评分

在书架上看到《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时,我的目光便被吸引住了。我一直对“构成”这个词在学术著作中的运用颇为着迷,它意味着一种拆解、分析、进而理解事物本质的严谨态度。而“历史中国”加上“制度构成”,让我预感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深度解析。我猜想,作者会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带领读者深入探究那些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面貌的各类制度。这些制度,或许涵盖了从国家元首的权力继承、政府的组织架构、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到地方行政管理、赋税征收、兵役制度等等方方面面。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历史时期,这些制度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例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来界定的?官员的选拔、考核、晋升机制,又如何在不同朝代发生演变,并对政治生态产生何种影响?书中是否会触及那些“隐性”的制度,例如潜规则、不成文的惯例,它们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实际的政治运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古代的“大国”是如何通过一套复杂的制度网络来维持其庞大身躯的运转,并且在经历数千年风雨之后,依然能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