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
| 中國文化的命運 | 中信齣版社 | 38 | 
|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 上海人民齣版社 | 36 | 
| 中國文化要義 | 上海人民齣版社 | 36 | 
| 人心與人生 | 上海人民齣版社 | 32 | 
| 東方學術概觀 | 上海人民齣版社 | 36 | 
| 梁漱溟日記(2冊)上海人民 | 上海人民齣版社 | 108 | 
| 我生有涯願無盡:漱溟自述文錄 | 上海人民齣版社 | 46 | 
| 印度哲學概論 | 上海人民齣版社 | 36 | 
| 鄉村建設理論 | 上海人民齣版社 | 45 | 
| 內容簡介 | |
| 《梁漱溟精選作品集》匯集瞭一代國學宗師梁漱溟先生代錶性的4部著作:《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鄉村建設理論》《印度哲學概論》。梁漱溟先生是風雲激蕩的百年中國的見證者與建設者,一生以“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相號召,在兩個問題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問題,即人為什麼活著;二是社會問題,亦可雲中國問題,即中國嚮何處去。作者畢生思索主要凝結為這6本專著,不僅作者本人珍愛有加,更是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留給後世的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作品集的整理基於梁漱溟先生後人近30年的收集編校,精心校勘,是為迄今可靠的梁漱溟著作文本。《中國文化要義》(闡述中國文化,開示中國道路,梁漱溟受歡迎的作品) 《人心與人生》(凝聚人生智慧,啓迪人生大道,梁漱溟撰寫50年的心血之作) 《鄉村建設理論》(建設鄉村,變革中國,梁漱溟的政治路綫圖) 《印度哲學概論》(梁漱溟北大講義,印度哲學研究之作) 論衡東西文化,投身鄉村建設,發起民主同盟,直諫高 生於都市,要為農夫代言;心歸佛法,甘為孔子正名 “我不是書生。我不是學問傢。我是一個要拼命乾的人。 為往聖繼絕,為萬世開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 我是一個佛教徒。我的前生是一個和尚。” ——梁漱溟 《我生有涯願無盡——漱溟自述文錄》是完整的梁漱溟自傳。梁漱溟自稱不是哲學傢、國學傢,隻是“問題中人”,以“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相號召,畢生所求惟在人生與社會(中國)兩大問題的解答。從清末,曆民國,到新中國,北大教書,鄉建運動,發起民盟,廷爭麵摺,時代變遷,世相百態,作者皆以細膩坦誠的筆觸客觀敘述,九十多年人生軌跡中自學之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嬗變以及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之社會實踐等諸多方麵縴毫畢現。本書由梁漱溟長子梁培寬先生曆時27年,前後增刪5次,編纂而成,是瞭解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經曆、學術思想以及生活感悟的可靠資料。“問題中人”梁漱溟求解中國文化前途的問題之書。您可以不同意他的結論,卻不該忽視他所提齣的問題。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包括本體論、認識論、文化觀、曆史觀和倫理學思想五個部分。作者將西方的非理性主義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相結閤,對東西一艾化加以}=匕較,極富開創性和啓發性。 《這個世界會好嗎? 梁漱溟晚年口述(增訂本)》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艾愷在寫作《zui後的儒傢——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一書後,為印證事實,於1980年8月來華專訪梁漱溟先生的訪談記錄。談話中,梁漱溟論述瞭儒傢、佛傢、道傢的文化特點及代錶人物,也談及與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釗、陳獨秀、蔣介石、康有為、章太炎、鬍適、馮友蘭等的交往經曆,並迴顧瞭他一生的重要活動——任教北大、從事鄉建運動、創建民主同盟等。書中內容豐富,可作為瞭解與研究梁漱溟思想與活動及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重要參考,對讀者修身處世亦不乏啓迪。《梁漱溟日記(套裝共2冊)》是有後的儒傢”之稱的梁漱溟先生現存全部日記(近80萬字)的匯編,並附數十張公開的珍貴私傢曆史照片。梁先生早年起即有記日記的習慣,現存日記始於1932年,終於1981年,曆經“”抄傢等磨難纔得留存。著者早年投身鄉村建設,巡視抗戰敵後,調停國共兩黨爭端,上縉雲山閉關修佛,解放後參觀城鄉新變與土地改革,“”抄傢受辱,政協學習論辯,常年堅持著述修行等等,長達50年的行止經曆及感受心境,在日記中都有樸實的記錄。本書是梁漱溟日記完整單行,編者撰寫瞭導讀性質的前言和每一年大事提要,修訂及增補注釋600餘條,並編製主要人名索引近2000條,是深入研究梁漱溟,瞭解20世紀中國社會與政治變遷的珍貴的實錄。 《中國文化的命運》是梁漱溟長子梁培寬先生整理編輯的梁漱溟有關中國文化及其精神的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開齣版的遺稿,時隔七十年之後一次呈現給讀者。本書主要圍繞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對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響展開,並用中西比較的視角,觀察兩種文化的根本不同,梁先生幾十年前的見解遠超今人庸論。本書可為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提供一個尤為有價值的讀本。  | 
| 作者簡介 | |
| 梁漱溟(1893—1988),20世紀中國獨具創造力的思想傢、身體力行的社會實踐傢。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後以漱溟行世。早歲信佛而後歸儒,然亦心係佛法;以中學學曆而執教北京大學。壯年辭去教職,長期從事鄉村建設;發起民盟,為調停國共奔走呼號。1949年後屢受批判而不改“獨立思考,錶裏如一”之誌,傲然宣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一生以“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相號召,在兩個問題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問題,即人為什麼活著;二是社會問題,亦可雲中國問題,即中國嚮何處去。主要作品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後覺悟》、《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東方學術概觀》等。 | 
| 文摘 | |
“注意中國傳統文化” “順應時代潮流”(代序) 三年前即2010年本書問世,可至今沒有“前言”或“後記”。現在想來,有些須介紹或交代的話還是不宜略而不談,何況現在又將再次加印,正可藉此機會增補上去。 同時,這本僅10萬字的小書,據齣版者說,至今已加印12次。這使齣版者與筆者均感到有些始料不及。昨天偶然有兩位客人來訪,談起來這本小書。他們都對本書熱心關注。那影視總編導說,她一下買瞭60本,分送友好。而另一位從事生態農村建設的工作者,說她曾前後買過100多冊,分給追隨她工作的大學生義工。聽過這些,筆者更覺得有寫一些的必要瞭。 現在即就至今尚未收入《梁漱溟全集》的《社會演進上中西殊途》(第二輯)與《發揮中國的長處以吸收外國的長處》(第三輯)兩篇文字,作些介紹與說明。 先說《社會演進上中西殊途》(以下簡稱《中西殊途》)。此文於1942年5、6兩月在《思想與文化》雜誌(成都)上連載,是為發錶。1944年9月,又由中周齣版社(重慶)以單行本的形式齣版發行。這都是抗日戰爭中日本投降前兩年的事,距今已70年瞭。 香港脫險後,1942年2月初梁老迴到桂林;1944年9月因日軍由湖南入侵廣西,又離桂林避難昭平;計息影桂林前後約兩年半。在這段歲月裏,他為奔走國共閤作抗敵及民盟工作已暫時退居次要位置,而講學與撰寫已成為其生活的主要內容;撰寫又以與《中國文化要義》有關的文字工作為主,付齣的時間與精力亦以此居多。依此來看,《中西殊途》即寫於初至桂林之時是極為可能的。 從《中西殊途》標題看,其內容主旨已清清楚楚:由於中西兩方社會演進路途的殊異,其結果——形成的社會組織結構,也明顯不同。 《中國文化要義》(1949年底齣版)其主旨與《中西殊途》完全相同。它同樣是闡明中國韆餘年曆史演進,其結果是以倫理組織社會,或說社會以倫理為組織,且曆久少變。西方社會與此對照來看,他們以團體組織社會,或說社會以團體為組織;團體或稱集體,有宗教的、政治的(民族的、階級的等)、經濟的,彼此對立、競爭、對抗、鬥爭不斷。 由此可見,《中西殊途》與《中國文化要義》二者闡釋的是同一問題,隻是前者寫成在前(1942年於桂林),後者撰成於後(1949年於重慶北碚);一前一後,隻有深淺精粗之彆而已。 據以上筆者對《中西殊途》有關情況兩三年來的考查結果來看,現在收入本書不過是發錶約70年後,又重新發錶。可是發錶於戰亂年代中,能見到它的恐極為有限。即是梁老本人,是否曾見到發錶它的書刊也無從考究瞭。因1996年於上海圖書館發現此文單行本時,全集已齣完,故《中西殊途》至今尚未收入《梁漱溟全集》,所以現在重新發錶,對讀者來說猶如發錶瞭。讀者對《中西殊途》一文給予較多的關注,或與此有關。 現在再說本書第三輯,即《發揮中國的長處以吸收外國的長處》,其內容一如標題之淺顯易曉,無須贅述。應說明的是,它本是1949年梁老在北碚的一次講話的記錄,曾由北碚管理局以單行本小冊子印行。 至於本書一輯《中國文化之精神》,其中多選錄自《中國文化要義》。所以總覽全書一二三輯,其中心就在於從多方麵(如宗教有無、民族精神、階級之隱顯、國傢不像國傢、缺乏政治上民主、詳於人事而忽於物理——科學,等等)闡明老中國社會之特徵——以倫理組織社會。 認識老中國,方能建設新中國;而認識老中國社會特徵之必要,不言而喻。 後,講一下梁老有一次接受記者訪問的事。 1988年5月17日,在協和醫院的一間病房裏,臥病在床的梁老接受來自的一位記者采訪。她是《遠見月刊》的尹萍女士。因病人已極度虛弱,談話極簡短,其內容如下: 尹女士:梁老願不願對青年說幾句話? 梁老:要注意中國傳統文化……可讀我的《中國文化要義》。 尹女士:梁老對中國的未來有何期望? 梁老:要順應時代潮流。 訪談至此結束。梁老此生後一次答記者問(此次答記者問後的第37天——6月23日,梁老即與世長辭),他所說的這兩句話:“注意中國傳統文化”,“順應時代潮流”,值得我們深思。 這兩句話,似為中國今後的發展指明瞭一條閤情閤理的走嚮。按此走去,中華民族的自救、中國國傢的振興將會因此而較順利地實現? 姑且將筆者個人一些所知、所見及所感,寫齣如上,作為本書又一次加印的代序。 梁培寬於北大承澤園 2013年4月1日 時年八十有八  | 
翻開《梁漱溟日記》,就像走進瞭一個鮮活的靈魂。這本日記,沒有經過修飾,沒有刻意的雕琢,而是梁先生最真實、最樸素的記錄。在字裏行間,我看到瞭一個思想傢在日常生活中跌宕起伏的心路曆程,看到瞭他對時代變遷的敏銳觀察,也看到瞭他對人生睏惑的執著探索。他記錄下的那些瑣碎的日常,那些與朋友傢人的交往,那些對時政的議論,都充滿瞭人性的溫度。我特彆欣賞他對自我反省的坦誠。他毫不避諱地記錄下自己的矛盾、掙紮和不安,這讓他的形象更加立體和可信。讀他的日記,不是在仰望一個高高在上的聖人,而是在陪伴一位智者行走在人生的大道上。他的思考,常常是從最細微的生活體驗齣發,然後逐漸上升到對普遍性問題的哲學追問。有時,我會因為他的一些睏惑而感同身受,有時,又會因為他的一些豁然開朗而受到啓發。這本日記,如同一盞燈,照亮瞭思想傢內心深處的幽微之處,也為我們理解他的思想體係提供瞭一個鮮活的入口。
評分“這個會好嗎?”——這句簡單的問話,卻蘊含著梁漱溟先生對時代、對未來最深切的憂慮和期盼。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預言,不如說是一個智者在時代浪潮中的鄭重叩問。他用他一貫的敏銳和深邃,審視著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種種現象,那些充滿不確定性的變革,那些激烈的思想碰撞,都在他筆下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我被他對於“問題”的深刻理解所震撼。他認為,我們不能迴避問題,也不能簡單地否定問題,而是要深入地去理解問題的根源,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可能路徑。他的語氣中,既有對現實的擔憂,也有對未來的希冀,更有一種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讀這本書,仿佛置身於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與梁先生一同思考,一同追問。他提齣的每一個問題,都帶著強大的穿透力,直指問題的核心。它讓我明白,麵對變化,我們需要的不是恐慌,而是清醒的思考和勇敢的擔當。
評分《人心與人生》這本書,像是梁漱溟先生直接與讀者進行的一次心靈對話。他沒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種懇切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瞭人心最根本的運作機製,以及這些機製如何塑造瞭我們的人生軌跡。他對於“意欲”和“情欲”的區分,對我來說是顛覆性的。我一直以為這兩者是相似的,但梁先生的解釋讓我意識到,前者是生命力之源,是追求進步和超越的動力,而後者則常常是束縛和限製的根源。這種深刻的洞察,幫助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許多行為和選擇。書中關於“人生三境”的論述,更是發人深省。他沒有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引導我們去體悟不同的人生境界,並鼓勵我們去追求更高遠的人生價值。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在進行一次內心的疏導和清理,那些長期睏擾我的迷茫和焦慮,似乎都找到瞭可以安放的齣口。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過好人生的指南,它觸及瞭生命的本質,也為我們指明瞭前行的方嚮。
評分《中國文化的命運》,仿佛是梁漱溟先生在為中華文明的未來寫下的一份沉甸甸的遺囑。他在這本書中,傾注瞭他畢生的心血和對這片土地最深沉的愛。他不是空泛地歌頌,而是以一種極為理性而又不失溫情的筆觸,梳理瞭中國文化一路走來的艱辛與輝煌,也深刻剖析瞭其在現代社會麵臨的挑戰和危機。我尤其被他對中國文化“獨特性”的論述所打動。他認為,中國的文化並非是要去模仿西方,而是要在堅守自身獨特性的基礎上,去吸收和融閤外來的優秀元素。這種“和而不同”的智慧,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讀這本書,我感受到瞭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但也同時感受到瞭肩上沉甸甸的責任。梁先生提齣的許多觀點,至今依然具有振聾發聵的力量,它們促使我們去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傳承和發展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讓它在新的時代煥發齣新的生命力。
評分沉迷於《東方學術概觀》中的世界,那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智力漫遊。梁漱溟先生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為我們展開瞭一幅宏大而精妙的東方思想圖譜。他不僅僅是在梳理各個學派的脈絡,更是在挖掘它們背後潛藏的生命力和哲學旨趣。讀《東方學術概觀》,與其說是閱讀一本學術著作,不如說是進行一次精神的洗禮。書中的每一個論斷,都如同經過韆錘百煉的寶石,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我尤其被他對儒傢、道傢、佛傢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的辨析所吸引。他沒有簡單地將它們割裂開來,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們在曆史長河中相互激蕩、相互滲透的過程,以及它們各自在理解世界和人生問題上的獨特貢獻。這種宏大的視野,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他對於“直覺”和“理性”的探討,也讓我反思瞭我們在認識事物時,是否過於依賴後者而忽視瞭前者。整本書,仿佛一麵古老的鏡子,映照齣東方智慧的獨特光輝,也引發瞭我對自己內心深處的一些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