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留住手藝》(增訂版)(黃永鬆、馬未都薦讀)
:35.00元
作者:(日)鹽野米鬆
齣版社: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4952606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381kg
編輯推薦
1.紀錄片式呈現日本*後一代手工藝者的生活和作品,不僅是他們的手藝,還有他們的故事和人生。 2.日本采寫**人鹽野米鬆耗時三十餘年、走遍全日本精心搜集整理,既是珍貴資料,也可作為工藝品鑒賞指南。 3.收藏專傢馬未都、颱北《漢聲》雜誌總策劃黃永鬆推薦閱讀。★
內容提要
《留住手藝(增訂版)》記錄的人物,或許將是日本後一批傳統手工藝者,他們和他們的祖輩韆百年來取法自然,用樹皮、藤條、篠竹等天賜之物編織布匹、打造工具、維持生活,由於工業化和全球化的衝擊,這些精巧的手工技術瀕臨滅絕,匠人們依靠雙手世代傳承的寶貴記憶也終將無處安放,作傢鹽野米鬆二十餘年來走遍日本,傾聽和記錄下瞭不同業種的匠人們的生活,本書選取瞭其中十六位手工藝人的訪談,係統而忠實地呈現瞭他們不為人知的處境和精細美妙的作品
本書紀錄片式地呈現瞭:
後的宮殿大木匠
在心中供養漆樹的颳漆人
一百根芭蕉織齣的一匹布
全日本貴的源次鋤
像一片竹葉的平田舟
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狀的滿山鈎
從木中取絲的椴木織
柳條飯盒
豆腐籃子
……
目錄
壹 要做能吃飽飯的木匠 宮殿大木匠 小川三夫
貳 一棵大樹能齣四五個木盆人 木盆師 平野守剋
叁 高瀨舟的後傳人 岡山的船匠 山元高一
肆 閤著使用者的身體製造農具 鐵匠 高木彰夫
伍 百年作坊的後傳人 魚鈎手藝人 滿山泰弘
陸 堅守古代的紡織工藝 葛布工藝師 川齣茂市
柒 芭蕉樹的絲織齣美麗的衣裳 紡織工藝師 石垣昭子
捌 靠竹編能吃飽飯 岩手縣的篠竹編 夏林韆野
玖 槭樹條手編工藝後繼有人 手編工藝師 菅原昭二
拾 漆樹的汁液能治消化不良 颳漆匠 岩館正二
拾壹 用椴樹皮織齣美的衣裳 紡織工藝師 五十嵐勇喜/喜代夫婦
拾貳 四十歲開始的編筐生涯 手編工藝師 長鄉韆代喜
拾叁 柳編是姑娘齣嫁前的必修課 柳編手藝人 田中榮一/丸岡正子
拾肆 用野生的植物皮編簸箕 打編手藝人 時吉秀誌
拾伍 木造的鯊舟每小時能行18海裏 船匠 大城正喜
拾陸 平田舟就像一片竹葉 船匠 中尾勉
附 錄 鹽野米鬆——匠人們的傾聽者
作者介紹
鹽野米鬆
1947年1月1日齣生於鞦田縣角館鎮。鞦田縣立角館高中畢業後赴東京理科大學理學部應用化學科學習。用三十年時間走訪全日本,對各地的手藝人進行采寫,用手藝人的語言記錄他們的生活和技藝。在日本作傢中被公認為采寫人。曾因創作《古老的地圖》、《加油的日子》和《空巢》等作品四次入選芥川奬候選人。2003年憑藉《夏天的池塘》榮獲日本繪本大奬。同年,為瞭錶彰他常年堅持不懈的寫作活動,國際天文聯盟將第11987顆小行星以他的名字(YONEMATSU)命名。主要作品有《爸爸的小時候》、《森林中小憩》、《留守白頭翁》、《駛嚮紅毛安之島》、《旅行為哪般?》、《藤木山堡壘的三》、《野外探險大全》、《韆年橡膠樹的記憶》,訪談錄有《留住手藝》、《樹之生命,樹之心》等。
英珂(本名劉偉)
60年代 生於北京
80年代初 遊學國內
80年代末 遊學日本
90年初 NHK電視颱 導演
97年迴國 現為獨立電視製作人、自由寫作者、翻譯者
文摘
序言
這是一本讓我沉思良久的書——《留住手藝》(增訂版)。黃永鬆、馬未都先生的推薦,讓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瞬間拉滿,而它也確實沒有讓我失望。這本書最令我著迷的部分,在於它對“手藝”背後的人文精神的挖掘。它不隻是冰冷的技術教程,而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講述著手藝人在歲月流轉中,如何用雙手創造齣承載著地域記憶和民族情感的藝術品。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些看似普通卻蘊含著深刻智慧的細節的描繪,比如某種特殊的接榫方式,或是某種特定的染色技巧,都傳遞著古人的生活哲學和對自然的體悟。通過閱讀,我仿佛能觸摸到那些粗糙的木紋,感受到那些細膩的絲綫,聞到那些古老工坊裏特有的氣味。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每一件手工製品,都凝結著匠人的心血,傾注著他們的情感,是他們與世界對話的一種方式。在當下這個追求效率和速度的時代,這本書就像一盞燈,提醒我們放慢腳步,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珍視那些用時間和耐心打磨齣的作品。
評分讀《留住手藝》(增訂版)這本書,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隧道,迴到瞭那個慢悠悠、充滿匠心與溫情的年代。黃永鬆和馬未都先生的推薦,本身就極具分量,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拿到書後,沉甸甸的質感,紙張的觸感,都透著一股復古的韻味。翻開書頁,那些曾經被遺忘或忽視的手藝,在作者細膩的筆觸下,重新煥發齣生命的光彩。不是那種冰冷的、枯燥的技法介紹,而是充滿溫度的故事,講述著手藝人與他們的作品,以及那些作品背後承載的文化、情感與生活哲學。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近乎失傳的技藝的描繪,比如古老的紮染、精巧的木雕、溫潤的陶瓷,每一項都凝聚瞭前人的智慧和無數的汗水。讀著讀著,我仿佛能看到老匠人布滿皺紋卻靈巧的雙手,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雕刻齣生命的痕跡,傳承著傢族的榮耀。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當下生活中那些匆忙而浮躁的消費模式,重新思考“慢”的價值,以及那些手工製品所蘊含的獨特意義。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手藝的書,更是一麵照見我們內心深處對傳統、對自然的渴望的鏡子。
評分我帶著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情打開瞭《留住手藝》(增訂版)。黃永鬆、馬未都的聯袂推薦,無疑為這本書注入瞭一股強大的文化磁場,讓人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沒有流於錶麵,而是深入肌理,挖掘那些被時間衝刷得模糊不清的記憶碎片。它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娓娓道來,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又一個手藝人的世界。我不是技藝的專傢,但通過書中生動的描述,我能感受到那些老物件的溫度,體會到匠人製作時的專注與虔誠。那些關於竹編、刺綉、木工的篇章,讀來如品香茗,迴味無窮。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介紹瞭技藝本身,更描繪瞭手藝人所處的環境、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在時代變遷中的堅守與睏惑。這種全景式的展現,讓手藝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生活、與文化、與時代緊密相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傳統手藝的消逝,不僅僅是技藝的失傳,更是文化基因的斷裂。它激起瞭我內心深處對傳承的思考,對那些默默奉獻的手藝人的敬意油然而生。
評分《留住手藝》(增訂版),這本書的標題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加上黃永鬆、馬未都這樣重量級人物的推薦,我毫不猶豫地入手瞭。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用宏大的敘事去講述曆史,而是通過聚焦於一個個具體的手藝和手藝人,以小見大地展現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被書中那些鮮活生動的案例所吸引,它們不僅僅是關於技藝的介紹,更充滿瞭生活氣息和人文關懷。我常常會沉浸在那些描繪著泥瓦匠、竹編匠、石匠的篇章中,仿佛親眼目睹他們用嫻熟的技藝,將平凡的材料變成富有生命力的器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傳統手藝的頑強生命力,以及它們如何在時代變遷中尋找齣路。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那些“慢”的藝術的推崇,它鼓勵我們去思考,去感受,去體味事物本身的價值,而不是被 superficial 的錶象所迷惑。讀完這本書,我對“匠人精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視那些隱藏在民間、默默傳承的寶貴財富。
評分《留住手藝》(增訂版)這本書,如同一股清流,洗滌瞭我被現代工業文明浸染得有些疲憊的心靈。黃永鬆、馬未都先生的鼎力推薦,足以說明這本書的分量和價值。我更傾嚮於將這本書看作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的記錄,它用飽含深情的文字,為我們留住瞭那些即將消逝的、閃耀著智慧與匠心的光芒。書中對於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傳統手藝的呈現,讓我大開眼界。我驚嘆於古人對材料的理解之深,對工藝的鑽研之精。無論是精雕細琢的傢具,還是樸實無華的農具,亦或是繁復精美的服飾,都蘊含著不為人知的奧秘。作者不僅僅是描述瞭“怎麼做”,更重要的是講述瞭“為什麼這麼做”,以及“為什麼要留住它”。這種人文關懷的視角,讓這本書充滿瞭人情味和曆史厚重感。我常常在閱讀時,會想象自己置身於那個手藝人工作的場景,感受那份寜靜與專注,體會那份對材料的尊重與對作品的負責。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普及,更是一種情感的觸動,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物質世界的關係,以及對“好東西”的定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