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 一编总论
di 一章证据法概论
第二章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三章证据法的理论基础
第二编证据
第四章关联性
第五章品格证据
第六章证人作证与交叉询问
第七章鉴定意见
第八章传闻
第九章特免权
第十章实物证据
第三编证明
第十一章证明责任
第十二章推定
第十三章司法认知
第十四章自认与自白
第十五章证明标准
《证据法学:原则 规则 案例》是以规则论—原理论—应用论为逻辑主线,以他国制度为参照,以相关案例为补充,并辅以简洁直观的插图、表格、拓展阅读等多元化教学元素,对证据法的基本原理、具体制度和适用程序进行分析与阐释的证据法学教科书。紧密贴合教学实际,不同于我国传统证据法学教科书,《证据法学:原则 规则 案例》通过知识点与案例的有效解释,实现规则讲解、原理讲授与实践应用融于一书,是学习证据法学不可多得的优秀教科书。
序
本书与市面上其他证据法教材的*大区别在于:这是一本以可采性为核心内容的证据法教材。
我主张证据法学的知识体系应当以可采性为中心,教材和课程体系也应当以可采性规则为主要内容。这是因为,除了可采性规则以外,其他与证据有关的规则要么属于自然科学,从而不具备法学的品格;要么依附于法学的其他门类,根本无法承担起证据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之重任。如果不以可采性为中心,则学生在看完一本教材或修完一个学期的证据法学课程之后,要么感觉到证据法学知识性不强,看来看去净是一些大道理,或者纯粹是一些经验之谈,学术门槛很低;要么感觉这门学科知识杂乱,不成体系;要么感觉这门知识完全可以并入其他学科或课程当中。只有当证据法学以可采性规则为中心的时候,它作为一门学科知识的独立性、科学性、复杂性和完整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示,证据法学的魅力也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可采性规则主要存在于英美证据法中。证据法既然应以可采性为中心,其知识体系也就 然以英美证据法为核心内容。当然,我国法律体系中也有零星的关于证据可采性的规则。我们在讲授英美证据法课程时,对我国已经建立或移植的证据规则也应当提及;在证据规则日益受到重视,甚至日益繁多的情况下,我们也应当重点讲授那些已经建立或移植的证据规则。这样,在如何传授证据法知识上,就面临两种路径:一种是把英美证据法知识贯穿到中国相关证据规则中;另一种则是把中国证据法知识融入英美证据法中。由于我国法律中关于可采性的证据规则迄今为止尚不成体系,在此前提下,如果按照di 一种路径,也就是以中国法为中心来建构证据法学的知识体系,这个学科很可能就是支离破碎的。以此为框架来传授证据法学知识,学生学习到的证据法知识 然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和不成体系的。其对知识的运用也 将是一知半解的和毫无章法的。如同一部被撕掉了大半部分的辟邪剑谱,练此神功之人除了首先 须自我伤害以外,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收获。因此,作为一门专门的法学学科,证据法学仍然应当而且只能以英美证据法为核心,在英美证据法的知识框架内,对照我国的相应规定加以讲述。
毋庸回避,我所主张的这种路径 然面临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讲中国证据法,非要讲英美证据法?或者说,为什么不以中国法为中心,非要以英美法为中心?问题在于,这个世界上是不是存在一门叫作“中国证据法”的课程或学问?我认为并不存在。在佛教、佛学传入中国之前,没有一个正常人会愚蠢到发出这样的追问:为什么不讲中国佛学?在玉米没有传入中国以前,也不会有人问:为什么不吃中国玉米?我们可以在大学里开设中国民法、中国刑法、中国刑事诉讼法等课程,那是因为我们有民法总则、刑法典、刑事诉讼法典等作为该学科的基本研究对象。但是,中国没有证据法典;在诉讼法典中也很少有关于证据可采性的规则。因此,在大学法学院开设的证据法学课程,一开始就应当是作为一门比较法学而存在,是一门系统性地介绍英美证据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则和实施状况的课程,而不是以研究和阐释中国证据法为目的的课程,至少主要不是以此为目的。学生们在掌握英美证据法体系化知识的前提下,也不妨害对中国有关证据规则的了解和掌握。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们学习并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够既让别人对他们刮目相看,又让他们对自己肃然起敬。所以,在一部比较完备的证据法典颁布之前,中国的学者在讲授证据法学时仍然应当而且只能以英美的证据法知识为基本框架,才能达到体系化地传授证据法知识的目的。
基于以上原因,我将本教材的重心放在了证据可采性规则上。尽管全书仍然分为三编:总论、证据和证明,但第二编“证据”基本上只涉及证据的可采性问题,不涉及证据的审查判断。有关证据可采性规则的论述,占到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二。
在形式方面,本书将全部内容分为“规则”“案例”“评注”“思考”等板块。规则及其原理的介绍是教材的基本内容,也是要求学生 须掌握的内容。评注主要是对规则或案例的反思与评价。思考则是对某一个规则或案例所体现问题的进一步追问。由于证据规则本身比较复杂,为便于学习和理解,本教材使用了大量的案例来说明规则的含义,基本上每一个规则之下都有一个案例。三分之二左右的案例是美国的案例,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案例是中国案例。我也希望尽可能地使用中国的案例。但既然我们认定世界上本不存在所谓“中国证据法学”这样一门学科,更多地援引美国证据法案例也就心安理得了。其中有些案例非常经典,我认为完全值得学生花时间全文通读。对于这样的案例,我只做了很少的删节。但是,至少有一半左右的案例,我是将课堂讲授的录音直接整理成文字,也就是对案例进行了剪裁。经过剪裁的案例,更容易理解。
写作这本教材的*初动因,是由于我讲授的证据法学课程在三年前的一次学生评教中,在全校同类课程中得分*高,为全校di 一。这让我大受鼓舞。我分析学生喜爱这门课程的*主要原因,是该课程体系化程度高,逻辑性强,知识量大,再加上课堂讲授以案例为主,就显得这门课既有理论含量,又有实务内容。尽管我的证据法课程主要是讲授英美的证据规则,看上去貌似与我国司法实践没有太大关系,甚至让人觉得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居然是别国法律,说起来总有些心虚。即使是将每一个规则与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那些案例也只是美国的案例,反映的是美国的司法实践,折射的是美国的社会生活,与我等何干。没想到,学生对我的课程评价颇高。这至少说明,我潜心研究的这些规则和精心挑选到课堂上讲授的这些案例,还是有些意思的;也说明,证据法课程是可以成为精品的。
因此,这本教材的文字*初是根据清华大学2014年春季学期法律硕士生证据法学课程的课堂录音整理而成。一开始我只想把它改写成一本讲义性质的专著,并没有想到要把它写成教材。后来觉得还是写成教材更有价值,因此又在原来的录音整理稿上对文字进行修订,增加了评注和案例等内容,尤其是在第二编各章增加翻译了一些美国证据法上的经典案例,在第三编则尽可能地从众多中国案例中选择了一些适合本教材的案例。
在这里,我要感谢法律出版社的丁小宣先生和陈慧编辑。没有丁小宣先生亲自鼓励,本教材可能遥遥无期。没有陈慧编辑的策划和催促,本教材可能根本不会问世。我要感谢清华大学2013级法律硕士生全体同学。没有他们在课堂上的深度参与和对授课的高度认可,我也不会想到要出一本证据法教材。我还要特别感谢我指导的2013级法律硕士生李文倩、胡丽蓉、黄建文、何平平、聂亭亭、宋立强、张伟等同学,他们的辛勤付出,是我得以在录音文字版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的前提。另外,书中第七章和第十章、第十五章个别案例的翻译,得到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吴慧敏同学、马勤同学的鼎力相助。教材*后的校订,得到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丁宇魁,硕士生姜雅坤、梁风培、侯尧、朱宗祺、陈双亚妮等同学的帮助。在此一并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当然,本书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易延友
2017年9月1日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证据法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事实、如何进行有效说服的实用手册。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将证据法学的核心理念融入到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案例之中,使得原本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鲜活,充满实践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证据规则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规则背后的逻辑和价值判断,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对证据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对证据的性质、效力、关联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书中提供的案例,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案件,从民事纠纷到刑事诉讼,都为我们展现了证据在构建事实、影响判决中的关键作用。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让我受益匪浅,对我的法律学习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分这本《证据法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证据法学听起来很枯燥,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那些晦涩的法律条文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法庭,感受着控辩双方的智慧交锋。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每一个案例的解读,他不仅仅是陈述事实和判决结果,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证据在整个案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证据来构建有利的论点,或者如何去质疑对方的证据。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证据收集和呈现的艺术,也让我看到了法律的严谨与人性化的一面。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他能够用最平实的语言解释最复杂的概念,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就掌握了大量的证据法学知识。这本书不仅仅是我的学习资料,更是我的精神食粮,让我对法律的兴趣更加浓厚。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难以阅读。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以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将证据法学的核心内容梳理得井井有条,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实践的指导意义。书中引用的案例,都是精心挑选的典型案例,能够非常直观地展示证据规则的运用,以及不同证据形式在诉讼中的作用。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案例时展现出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他能够清晰地指出案件的关键证据,以及这些证据是如何支持或反对某一事实主张的。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证据是事实的载体”这句话的含义,也让我对如何更好地收集、呈现和质证证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高效的思维训练,让我能够更快地抓住案件的 Guts,并且能够更有条理地进行分析和论证。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的最有价值的法律书籍之一。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它不仅仅是关于证据法学,更是一次对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的深度训练。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抽象的证据规则剥离开来,展现了它们如何在现实的司法冲突中发挥作用,又是如何被巧妙地运用甚至挑战。书中那些精心挑选的案例,不仅仅是生动的叙述,更是一个个精密的逻辑谜题,引导读者去思考“如果我是法官,会怎么判?”,或者“对方的证据链是否存在漏洞?”,让我不禁反复推敲,锻炼了自己的分析能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读案例时那种抽丝剥丝般的严谨,他能够准确地抓住案件的关键点,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证据法学原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跟一位经验老到的侦探学习破案,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玄机,每一个推理都值得玩味。我感觉自己的观察力、逻辑判断力和说服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对于我理解法律的运作机制,甚至是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信息,都有了全新的视角。
评分一本令人拍案叫绝的法律实践指南!这本书真的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非常接地气地讲解了证据法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律师,对如何收集、呈现和反驳证据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真实案例,这些案例都经过精心挑选,能够精准地展现证据规则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不仅仅是讲解规则,更重要的是分析了规则背后的逻辑和法官在判决时考量的因素,这对于理解法律的“为什么”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案例时那种严谨又不失灵活的思路,他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案情,给出多种可能的证据运用策略,让我看到了证据法学的博大精深。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掌握。而且,他对一些疑难复杂的问题也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见解。这本书让我对证据法学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真正将其内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简直是法律从业者和法律爱好者的必备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