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 易中天 人生哲学 智慧 思想 畅销书 孔子 庄子 墨子 韩非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先秦诸子 易中天 人生哲学 智慧 思想 畅销书 孔子 庄子 墨子 韩非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易中天 著
图书标签:
  • 先秦诸子
  • 易中天
  • 哲学
  • 人生
  • 智慧
  • 思想
  • 畅销书
  • 孔子
  • 庄子
  • 儒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辽宁出版集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65247
商品编码:26693389752
出版时间:2017-10-31

具体描述





☆畅销百万册,四次再版,二十年经典,2018年全新修订
☆先秦时期,学说纷纭。儒墨道法农兵杂,阴阳纵横小说家。光是这几家就写不完。易中天以四两拨千斤手法,拿儒家与道、墨、法三家做对比,点名各家思想版图,引出各自领军人物,条理清晰,一气呵成。
☆易中天研究透彻、建树颇多的领域。他所知道的,都在这一本书里告诉你了。




《先秦诸子》,先秦时代的历史总结和思想浓缩。以儒墨道法为大主线,详尽阐释诸子百家,关于人性善恶、德治法治、有为无为,跨越三百多年的大辩论。
孔子说:这世界有救吗?最后根本没有人继承我的遗志!
庄子说:天子剑还是庶人剑?世界有救吗?不救才有救!
墨子说:正义和公平才是重要的,为行义,不管活见鬼。
韩非说:人性本恶,不要指望道德教化,人是靠不住的。
一场持续三百年的大辩论,没有答案,却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易中天,1947年出生于长沙,曾在新疆工作,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




卷首语 1

DY章 / 实话孔子

夫子何人 _ 002 

学而优则仕 _ 011

君子固穷 _ 020 

头号教书匠 _ 029

谁是好学生 _ 038 

伤心事与玩笑话 _ 048

第二章 / 儒墨之争

儒与侠 _ 059 

孔子的药方 _ 068

墨子的药方 _ 077 

两位侠士 _ 086

三大分歧 _ 096 

儒墨再评价 _ 105

第三章 / 儒道之争

隐士哲学家 _ 116 

从杨朱到老庄 _ 125

无为之谜 _ 134 

道之谜 _ 143

老庄之别 _ 153 

儒道再评价 _ 162

第四章 / 儒法之争

血染的思想 _ 173 

谋士的哲学 _ 182

横行霸道 _ 191 

两面三刀 _ 201

人性是个问题 _ 210 

儒法再评价 _ 220

第五章 / 前因后果

事出有因 _ 231 

以人为本 _ 240

好大一个家 _ 250 

命运呼叫转移 _ 259

士人的崛起 _ 268 

魅力所在 _ 278

第六章 / 继往开来

灰色的船票 _ 288 

墨子与杨朱 _ 297

老子与庄子 _ 306 

再说法家 _ 316

爱的呼唤 _ 325 

正义与自强 _ 335

重读诸子歌并注(代后记)345




       墨子和杨朱的思想,必有深刻独到之处。唯其深刻独到,才会惊世骇俗,风靡天下。同样,唯其深刻独到,才很难真正被人理解,终至无声无息。
  那么,墨子和杨朱的深刻独到之处在哪里?
  我认为,就在于他们都提出了极其重要又被人忽视的问题。什么问题?墨子提出的,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杨朱提出的,是个人的权利与尊严。
  还是先说墨子。前面说过,争鸣的起因,是社会的剧变;社会出了问题,则是诸子的共识。也就是说,无论儒墨道法,对当时的社会状态都不满意。但是,问题出在哪,解决的办法是什么,他们看法不同。墨子认为,根本的问题,是当时的社会不合理。怎样不合理?分配不公。在《非乐》篇,墨子曾经指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动物可以不劳动,而"衣食之财固已具矣"。人却是"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非劳动不可。根据这一点,社会财富分配的原则,就应该是"出力的得,不出力的不得,多出力的多得,少出力的少得"。然而实际情况是什么呢?是占有社会资源和财富最多的,往往是出力最少的,甚至是不出力的。他们"不与其劳获其实,已非其有所取之"(《墨子·天志下》),也就是不劳而获,取非所得,墨子称之为"无故富贵"(《墨子·尚贤下》)。
  所谓"无故富贵",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吃祖宗饭",一种是"夺他人食"。比方说,出生在王公大人家里,生下来就有可以世袭的爵位和领地,不用对社会做任何贡献,这就是"吃祖宗饭"。又比方说,用种种不正当手段(比如盗窃、抢劫、诈骗、战争),掠夺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就是"夺他人食"。墨子认为,社会存在这些现象,已经是不合理。更不合理的是,人们居然不以为非,反以为是。在《天志下》,墨子说,偷别人的水果瓜菜,大家都说不对,因为他"不与其劳获其实";侵略兼并别人的国家,杀害奴役别国的人民,比偷瓜偷菜重多了,反倒变成了"义",这真是岂有此理!在《鲁问》篇,墨子说,现在的诸侯们,侵略别人的国家(攻其邻国),屠杀别国的人民(杀其民人),掠夺人家的财产(取其牛马、粟米、货财),还要"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向后代炫耀"谁都没有我抢得多"。那么请问,一个平民百姓,也去攻打邻居家,杀邻居的人,抢邻居的猪呀狗呀,粮食呀,衣服呀,然后也记录在他们家的本子上、器皿上,向自己的后代炫耀"谁都没有我抢得多",行吗?显然不行。同样的事情,王公贵族就干得,平民百姓就干不得;或者王公贵族干了就叫英雄业绩,平民百姓干了就叫为非作歹,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社会完全没有公平和正义!
  解决的办法,自然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合理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自食其力,各尽所能,机会均等,互利互爱。首先,每个人都要劳动,都要对社会做出贡献。当然,劳动也不仅是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贡献也不是做同样的事情,也要有分工。分工在墨子那里叫做"分事",即"份内之事"。比如君王的分事是搞政治,士人的分事是当助理,农民的分事是种庄稼,妇人的分事是做纺织(《墨子·非乐》)。这些都是劳动,都是贡献,也都有理由、有资格得到报酬。这就是自食其力。其次,分配的原则既然是按劳取酬,那么,为了体现公平,社会也应该保证各行各业的人都"各从事其所能"(《墨子·节用中》),让每个人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是各尽所能。第三,既然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那么,社会的管理,就应该是有能力的上,没能力的下,即"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即便是地位卑贱的农民、工人、商贩(虽在农与工肆之人),只要有能力,也应该"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相反,即便是王公大人的骨肉至亲,没有能力也不能做官。总之,尊卑贵贱,都必须根据每个人的能力、表现和贡献进行调整,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上》)。这就是机会均等。至于互利互爱,就是墨子一再主张的"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前面已经说过(请参看本书第二章),这里不再重复。
  自食其力,各尽所能,机会均等,互利互爱,这就是墨子提出的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博爱,这就是墨子主张的社会正义。为此,墨子献出了毕生的精力,表现出一个伟大思想家崇高的责任感。有人曾经对墨子说:现在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不行义了,只有你一个人在做,弄得自己苦不堪言,不如算了吧!墨子却说,比如一家十口,一个人种地,九个人闲着,那个唯一种地的人,能不拼命干吗?(《墨子·贵义》)由此可见,墨子确实把社会正义看作天底下最重要的东西,并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万事莫贵于义"(同上)的理念。如此看来,墨子的理想,好得就像社会主义,墨子这个人,也好得就像古代雷锋,难怪其学说会风行天下。问题是,怎么后来就销声匿迹,被人遗忘了呢?
  直接的原因,是统治者不赞成,老百姓也不愿意。
  统治者不赞成,好理解。因为按照墨子的主张,天子、诸侯、大夫,都必须是所谓"贤人"。天子应该是最圣明的。诸侯和大夫,则是次圣明的和再次圣明的。这就叫"尚贤"。然而当时的制度,却是世袭。世袭的君主,怎么可能都是圣明的,而且还井然有序,天子最圣
  明,诸侯次圣明,大夫再次圣明?要知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离娄下》)。就算西周封建那时是这样,到墨子的时代,早就每下愈况了。如果实行墨子的主张,现任的那些统治者(天子、诸侯、大夫),岂非十有八九得下台?秦汉以后,皇帝也是世袭的。如果不能最圣明,是不是也得下台?他们当然不赞成。老百姓不愿意,则是因为按照墨子那一套去做,太苦了,太难了。我们知道,墨家学派有个特点,就是"以苦为乐"。苦到什么程度呢?《庄子·天下》说,墨家之人,必须穿粗布衣服(以裘褐为衣),着草鞋木屐(以跂跷为服),整天干活,晚上也不休息(日夜不休),弄得小腿上没有粗毛,腿肚子上没有细毛(腓无胈,胫无毛),非如此不足以为"禹道",不足以为"墨者"。《墨子·备梯》也说,墨子的大弟子禽滑釐,追随老师三年,手上脚上都起了老茧(手足胼胝),脸黑得像煤炭(面目黧黑),做牛做马服侍先生(役身给使),什么问题都不敢问(不敢问欲)。最后,就连墨子自己都看不下去(子墨子甚哀之),备酒设宴请他吃饭,禽滑釐这才说自己想学守城。这样的生活,你说老百姓干吗?我看没谁愿意。
  实际上,墨子的理想虽然崇高,却有三个致命伤:违背常理,没有依据,导致独裁。我们知道,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追求幸福,是人之常理。墨子虽然也主张全人类的幸福,甚至许诺这种幸福,但实际上给大家的,却是苦日子。在他看来,只要大家是平等地过苦日子,那就是幸福了。如果像他这样,领导人带头过苦日子,芸芸众生就更应该欢欣鼓舞,感恩戴德。可惜他想错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既要平等,也要好日子。何况平等也不等于平均。平等的意义有两条,一是人格平等,二是机会均等。只要做到这两条,先富后富,多富少富,不是问题。有人曾经说:我不关心领导人一餐几菜几汤,我只关心我们普通老百姓,能不能也四菜一汤。这才是大实话,也才是天下人的愿望。像墨者那样,人人破衣烂衫,餐餐粗茶淡饭,天天劳动不止,还不准有任何娱乐活动,恐怕不是广大人民群众向往的生活。所以《庄子·天下》说,墨子这种主张,实在是"反天下之心"。反天下之心的结果,势必是"天下不堪"。所以,就算墨子自己能够实行(墨子虽独能任),却"奈天下何"!这样"离于天下",违背人之常情常理的主义,能实行吗?不能(其去王也远矣)。
  更何况,墨子的主张也没有任何依据,既没有历史的依据,也没有人性的依据。相反,儒家的主张虽然不如墨子的理想,却有依据。礼乐制度,就是历史依据;亲亲之爱,就是人性依据。如果能够恢复封建制和宗法制,孔子他们的主张,就至少能够部分地实行。墨子的主张,却是根本无法实行,因为既无依据,也没有办法。墨子的一整套改革方案,什么尚贤,什么尚同,什么非攻,什么兼爱,说起来振振有词,听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没有一件能够成功。比如选择最圣明的人当天子,选择次圣明和再次圣明的人当国君和大夫,就没有具体的操作办法。没有办法的事,怎么做呢?当然,要说一点都不能实行,也不是事实。在宗教团体,在起义军中,在战争年代,墨子的主张也是部分实行了的。可惜,没有一个能推广,也没有一个能持久。为什么?"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嘛!




《先秦诸子:思想的群星璀璨》 一、 璀璨的文明曙光——先秦思想的时代背景 翻开中华文明的史册,先秦时期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思想竞发的黄金时代。这并非偶然,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周王朝的礼乐崩坏与社会转型: 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华文明早期的大一统格局,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礼”为核心的等级秩序和社会规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国权力膨胀,传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开始瓦解。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名存实亡,各国之间征伐不断,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动。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一方面带来了战乱与动荡,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对社会秩序、政治伦理、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旧有的道德伦理体系面临严峻挑战,人们迫切需要新的思想体系来指导社会实践,重建秩序。 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阶层的分化: 铁器牛耕的推广,以及商业的初步繁荣,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新兴的士阶层,凭借知识和才干,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旧贵族的知识分子,也是新崛起的统治者需要依赖的力量。这种社会流动性和阶层分化,为各种思想的传播和碰撞提供了土壤。 学术的空前繁荣与“百家争鸣”: 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知识分子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表达自由。各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纷纷招揽人才,任用贤能,鼓励学术研究。于是,大量的学者、思想家纷纷涌现,他们在宫廷、学府、甚至市井巷陌,开宗立派,著书立说,各自提出一套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方案。他们奔走游说,与人辩论,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大辩论,史称“百家争鸣”。这场辩论不仅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更触及了人性的根本、宇宙的奥秘、以及个体生命的意义。 二、 智慧的群星——先秦诸子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正是在这样宏大而激烈的时代背景下,群星般的思想家应运而生,他们如同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天空。 儒家:仁爱与秩序的守护者——孔子及其弟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被尊为“至圣先师”,孔子集先秦思想之大成,其思想核心是“仁”。“仁”是爱人,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情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他提倡“礼”,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交往的根本准则。同时,孔子重视“德”,主张君子应修身养性,提高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影响他人。他的政治思想强调“德政”,反对严刑峻法,主张君主应以道德感化人民。在教育上,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亚圣”。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尤其在“仁政”方面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学说。他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向善的倾向,强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主张“民贵君轻”,认为人民的福祉是统治者最重要的职责,若君主失德,人民可以推翻他。他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富足安乐的理想国。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孟子》中。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另一位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与孟子的“性善论”不同,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礼法的约束才能成为有德之人。他强调“隆礼重法”,认为礼法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更为注重制度的建设和规范的约束。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荀子》中。 道家:顺应自然与超脱世俗的智慧——老子与庄子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是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本。《道德经》是道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应顺应自然,减少干预,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他提倡“柔弱胜刚强”,认为柔弱、谦下、不争,反而更能达到目的。他强调“返璞归真”,认为过度的欲望和人为的造作会扰乱人的本性。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以汪洋恣肆、想象奇特而著称。他继承了老子的“道”的思想,并将其推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庄子强调“逍遥游”,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和是非得失。他认为“齐物论”,即万物在“道”面前是平等的,人应超越物我的界限,达到“与道同游”的境界。他以寓言和比喻的方式,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虚幻和无常,引导人们超越生死,达到精神的解脱。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中。 墨家:兼爱与非攻的实践者——墨子 墨子(约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0年):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功利性。墨子最核心的主张是“兼爱”,即爱所有人,不分亲疏远近,并强调“非攻”,反对一切不必要的战争。他提倡“尚贤”、“尚力”、“节用”、“节葬”等,主张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鼓励劳动生产,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他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泛爱主义色彩,在当时对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墨子》中。 法家:富国强兵的制度设计者——商鞅、韩非等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 战国时期秦国重臣,法家思想的重要实践者。他提出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成功的变法之一。商鞅强调“法治”,认为法律是治国的根本,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严密的法律体系,赏罚分明,提高统治效率。他强调“耕战”,认为农业和军事是国家强大的根本。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 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前代法家的思想,将“法”、“术”、“势”融为一体,形成了更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家理论。他认为君主应掌握“法”(法律)、“术”(权术)、“势”(权威),以此来驾驭臣民,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韩非的思想深刻而冷峻,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韩非子》中。 三、 永恒的价值——先秦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先秦诸子的思想,并非仅仅是历史的遗迹,而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竭源泉。它们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智慧,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政治制度与治国理念: 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虽在不同朝代被解读和应用,但始终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流,深刻影响了历代王朝的统治方略。法家的“法治”思想,尤其是在秦朝统一后,成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基石,其强调的制度化、规范化,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道德伦理与人格修养: 儒家关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早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道家关于“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智慧,为人们提供了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内心宁静和精神自由的途径。 哲学思辨与人生智慧: 诸子的思想,不仅是对社会问题的解答,更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它们提出的关于宇宙、生命、生死、价值等问题,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哲学思考空间。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到“宠辱不惊”的淡然,再到“海纳百川”的包容,这些思想智慧,至今仍能启迪和激励着我们。 文化传承与创新: 先秦诸子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它们通过文字、教育、艺术等多种形式,代代相传,不断被解读、阐释和发展。后世的文人墨客、政治家、思想家,无不从中汲取营养,并将其融入到各自的创作和实践中,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宝库。 结语: 先秦诸子的思想,如同浩瀚的星空,璀璨夺目,包罗万象。它们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更是世界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阅读和理解这些伟大的思想,不仅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启迪人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提升“人生智慧”的书籍,市面上太多打着“心法”旗号的鸡汤文了,真正有分量的实在难寻。这本《先秦诸子》系列,可以说是意外的惊喜。它不是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呈现那些伟大头脑构建的复杂世界观,让你自己去构建“我该怎么活”的蓝图。阅读的体验非常独特,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对话”。特别是当作者对比道家与儒家在处理“社会责任”与“个人逍遥”上的差异时,我感觉自己的内心正在经历一场激烈的思想碰撞。我发现,许多困扰我已久的人生选择难题,在那些两千多年前的文本中,竟然已经有了精妙的解答框架。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引导你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审视,而不是停留在肤浅的自我安慰上。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思考的工具箱。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理解一直停留在碎片化的阶段,一些关键概念总是无法串联起来。读完这本书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无法用言语形容。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宏大,他不仅仅是在讲解某一个学派的观点,更是在描绘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应对“天下大乱”的终极命题。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每一条思想线索都找到了其根植的土壤。特别是对墨家“非攻”思想的再阐释,作者将其置于当时连年征伐的背景下,其思想的先驱性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的文字流畅、逻辑清晰,仿佛有位博学多才的导师,在你迷茫时轻轻推你一把,指引你走向更广阔的思想原野。对于希望建立完整、系统化的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

天哪,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古代思想充满好奇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充满了神秘的魅力,但传统的解读往往枯燥乏味,让我望而却步。这本书完全不一样,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将那些深奥的哲学概念讲得深入浅出,就像一位老友在旁边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他阐述孔子“仁”的理念时,那种既尊重原文又结合现代生活场景的分析,让我仿佛一下子就抓住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读完关于庄子的部分,我甚至感觉自己的思维都变得开阔了许多,不再那么拘泥于眼前的得失,开始学着用一种更超然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中的种种境遇。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似乎没有生硬地划分流派,而是让思想的脉络自然地流淌交织在一起,让人能清晰地看到不同学说之间的联系与分野。那种阅读的酣畅淋漓,是很多学术著作无法给予的体验。强烈推荐给所有想系统了解中国古代智慧源头的人!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会让人昏昏欲睡的“哲学入门”读物,毕竟涉及“易中天”这个名字,难免让人联想到一些略显说教的腔调。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没有高高在上地评判古人,而是用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笔法,去剖析那些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理论时的时代背景和他们个人的生存困境。比如,对韩非子法家思想的解读,不再是简单地贴上“严酷”的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战国末期社会对效率和秩序的极端渴求,读起来让人对那位法家代表人物油然而生一种复杂的理解和同情。作者的叙述节奏感极强,时而激昂,时而沉静,像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入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尤其欣赏他对墨家“兼爱”的论述,作者并没有回避其在历史中的局限性,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其思想在当代重建社会伦理的可能性。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普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但内容上的精彩程度更是令人赞叹。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阅读的趣味性”做到了完美的平衡。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没有将这些思想家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还原了他们作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鲜活形象——他们会争吵,会妥协,也会有盲区。这种“去神化”的处理,反而让他们的智慧更具穿透力和现实意义。举个例子,关于法家“赏罚分明”的论述,作者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做了类比,瞬间拉近了距离。读完之后,我不再觉得先秦哲学是高悬于顶的教条,而是可以随时拿出来解决眼前具体问题的“武器库”。这种代入感,是其他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