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 书名: | 室内与家具设计人体工程学(D2版) |
| 作者: | 程瑞香 | 开本: | |
| YJ: | 28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16-01 |
| 书号: | 9787122252524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程瑞香,东北林业大学,教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林业科技支撑计划子专题、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博士后启动基金,哈市青年基金、国家木材节约中心项目等项目。曾获粱希青年论文奖、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贰等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成果奖三等奖、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壹等奖等多项奖励。撰写及合著学术著作7部,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篇,拥有D壹作者专利3项。 精彩导读 D1章 绪论
1.1 人体工程学定义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与机械及环境的关系的科学,人体工程学又叫人机工程学或人机工效学,是D二次SJ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一般来说,光凭“人体工程”(human engineering)的字义不足以表达其研究的内容,人体工程学在国外由于研究的方向不同,因而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或意义相近的名称。在美国称为“human engineerin9”(人类工程学)或“human[actors engineerin9”(人类因素工程学);而西欧国家多称为“ergoDmics”(人机工程学或人机工效学);其他国家大多引用西欧的名称。
“ergoDmics”一词是英国学者莫瑞尔于l949年1次提出的,它由两个希腊词根“er―90”(即工作、劳动)和“Dmies”(即规律、规则)复合而成,其本义为人的劳动规律。由于该词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本学科的本质,又源自希腊文,便于各国语言翻译上的统一,而且词义保持中立性,不显露它对各组成学科的亲密和间疏,因此目前较多国家采用这一词作为该学科的名称。
人体工程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名称繁多,除普遍采用“人一机一环境系统工程”、“人机工程学”外,常见的名称还有:“人体工程学”、“人类工效学”、“人类工程学”、“工程心理学”、“宜人学”、“人的因素”等。
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一机一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该系统中人的效能、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为了进一步说明定义,需要对定义中提到的几个概念:人、机、环境、效能和健康,作以下几点解释。
人、机、环境三个要素中,“人”是指作业者或使用者,包括人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以及人适应机器和环境的能力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机”是指机器,但较一般技术术语的意义要广得多,包括人操作和使用的一切产品和工程系统。怎样才能设计出满足人的要求、符合人的特点的机器产品,是人体工程学探讨的重要问题。在室内设计中“人一机一环境”系统中“机”的含义,主要指各类家具及与人关系密切的建筑构件,如门、窗、栏杆、楼梯等。
人与机的关系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①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满足人类的某些需要而设计机器。②在设计、制造、使用、监视和维修等过程中,机始终受到人的制约和影响,机械的进步比人类要快得多。二者不平衡的结果一方面机给人带来的负担增加了,使人类受到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也在左右和影响着机械的性能。 目录 1绪论
1.1人体工程学概念/1
1.2人体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3
1.2.1经验人体工程学阶段/3
1.2.2科学人体工程学阶段/4
1.2.3现代人体工程学阶段/6
1.3人体工程学研究内容/6
1.4人体工程学在室内与家具设计中的主要作用/7
本章思考题/9
2人体测量与人体尺寸
2.1人体测量学/11
2.1.1人体测量学的概况/11
2.1.2人体测量的内容/12
2.1.3人体测量的主要仪器和方法/13
2.1.4人体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13
2.2人体尺寸/18
2.2.1人体结构尺寸/19
2.2.2人体功能尺寸/36
2.3影响人体尺寸差异的因素/38
2.4人体尺寸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41
2.4.1根据设计的使用者或操作者的状况选择数据/41
2.4.2百分位的运用/41
2.4.3在设计中应分别考虑各项人体尺寸/43
2.4.4尺寸的定义/43
2.5常用人体尺寸在设计中的应用/44
2.6产品功能尺寸的设定/51
2.6.1产品功能尺寸设定的概念/51
2.6.2功能修正量/52
2.6.3心理修正量/52
本章思考题/52
3人体动作空间
3.1肢体活动范围/56
3.1.1肢体活动角度/56
3.1.2肢体活动范围/58
3.1.3手和脚的作业域/60
3.2人体活动空间/64
3.3居住行为与室内空间/72
3.3.1客厅/76
3.3.2卧室/78
3.3.3书房/80
3.3.4厨房/81
3.3.5卫生间/82
本章思考题/83
4人体力学
4.1静态肌肉施力/85
4.1.1肌肉施力的类型/85
4.1.2静态肌肉施力举例/86
4.1.3避免静态肌肉施力的方法/87
4.2提起重物/90
4.2.1腰病发病原因/90
4.2.2正确提起重物的方法/90
4.3手足的出力/91
4.3.1手的出力/91
4.3.2足的出力/93
4.4重心问题/93
本章思考题/96
5桌台类家具功能尺寸设计
5.1站立作业/99
5.2坐姿作业/101
5.2.1桌子功能尺寸的设计/101
5.2.2打字时的工作面高度设计/104
5.2.3电子化办公台设计/104
5.3坐立交替式作业/105
5.4斜作业面/106
本章思考题/108
6坐卧类家具功能尺寸设计
6.1坐姿生理和生物力学分析/110
6.1.1坐姿生理/111
6.1.2坐姿生物力学分析/117
6.2座椅的设计/119
6.2.1座位设计的基本原则/119
6.2.2座椅主要部分的设计要求/120
6.2.3常用座椅设计实例/131
6.3提高工作舒适性的方法/135
6.4座椅设计的新概念/137
6.4.1Ab工作椅/137
6.4.2马鞍椅/138
6.4.3Capisco椅/139
6.4.4跪式椅/139
6.4.5可转变坐姿的新型办公椅/140
6.5床的设计/140
6.5.1睡眠的生理/140
6.5.2床垫软硬度/141
6.5.3床的功能尺寸设计/144
本章思考题/146
7贮存类家具功能尺寸设计
7.1衣柜功能尺寸设计/149
7.2橱柜功能尺寸设计/150
7.2.1厨房布局的基本形式/150
7.2.2橱柜的功能尺寸设计/151
7.2.3厨房中的人体工程学/153
7.3书柜功能尺寸设计/155
本章思考题/155
8人的知觉、感觉与室内环境
8.1视觉与视觉环境设计/157
8.1.1视觉特性/157
8.1.2视觉现象/162
8.1.3视觉陈示设计/165
8.1.4光环境设计/167
8.1.5室内色彩设计/175
8.2听觉与听觉环境设计/178
8.2.1听觉的生理基础/178
8.2.2噪声的危害/179
8.2.3噪声控制/181
8.3触觉与触觉环境设计/183
8.3.1痛觉/183
8.3.2温度觉/184
8.3.3触压觉/185
8.3.4质地环境/186
8.3.5地板的选择/189
8.4嗅觉和嗅觉环境设计/196
8.4.1嗅觉/196
8.4.2居室空气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197
8.4.3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治/201
本章思考题/203
9人的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设计
9.1室内环境中人的常见心理/206
9.1.1心理空间(知觉空间)/206
9.1.2领域性和个人空间/207
9.1.3私密性与尽端趋向/209
9.1.4依托的安全感/211
9.1.5幽闭恐惧/211
9.1.6恐高症/212
9.2人的行为习性和行为模式/212
9.2.1人的行为习性/212
9.2.2人的行为模式/214
9.3商业行为与店堂设计/215
9.3.1消费行为和购物环境/215
9.3.2店堂空间形式和特点/216
9.3.3店堂空间组合与环境氛围的营造/216
9.4J餐心理及餐厅环境设计/218
9.4.1人的J餐心理分析/218
9.4.2餐厅环境设计/219
9.5观展行为与展厅空间环境设计/221
9.5.1观展行为特征/221
9.5.2展厅空间环境设计与人体工程学/222
本章思考题/223
各章思考题答案225
参考文献237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人文尺度:空间与器物的共生哲学》 书名:《人文尺度:空间与器物的共生哲学》 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我们与所处的空间、赖以生存的器物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既独立又深刻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功能需求,更是精神层面的感知与互动。我们的身体,作为最直接的载体,是理解这一切的起点。从居住的建筑到随身的物件,从公共的空间到私密的角落,一切的设计都围绕着“人”展开,并反过来塑造着“人”的体验与行为。 《人文尺度:空间与器物的共生哲学》并非一本关于具体的设计规范或技术手册,而是一次关于“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深度探索。它试图超越单纯的功能性考量,深入挖掘人类在空间与器物互动中所产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文化层面的需求与感受。本书的核心在于“尺度”——这个词语在这里被赋予了更为广阔的含义,它不仅指物理上的尺寸,更包含了比例、关系、尺度感、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共鸣。 第一部分:身体的语言——感官与认知的尺度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人类最根本的尺度:我们的身体。身体是我们感知世界、与环境互动的第一扇窗。我们如何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来理解和体验空间?不同体型的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机能变化,如何影响我们对环境的适应与需求? 视觉的盛宴与引导: 光线、色彩、材质的视觉属性是如何塑造空间氛围的?透视、比例、韵律等视觉法则如何引导我们的视线,影响我们的空间感受?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对视觉尺度的精妙运用,创造出既舒适又富有引导性的视觉体验。例如,如何利用不同色温的光线来营造温馨或高效的氛围;如何通过家具的摆放和墙面的装饰来调节空间的纵深感和开阔感。 触觉的温度与质感: 冰冷的金属、温润的木材、柔软的织物……触觉是连接人与器物最直接的桥梁。材质的触感不仅影响我们的舒适度,更传递着情感信息。本书将深入研究不同材质的触觉特性,以及它们在家具、地板、墙面等设计中的应用。我们将探讨如何选择触感宜人的材料,让使用者在触摸中感受到温暖、安全与愉悦。 听觉的空间奏鸣曲: 声音,是空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回声、吸音、隔音,这些声学特性如何影响我们的专注力、放松度,甚至情绪?本书将分析声音在不同空间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优化声学环境。例如,在阅读区如何创造宁静私密的声学环境;在公共空间如何巧妙地控制噪音,提升使用体验。 动态的感知与流畅的体验: 我们的身体并非静止不动。行走、坐卧、转身、伸手……一系列动态的动作构成了我们在空间中的体验。流畅的动线设计,合理的通行宽度,恰当的操作高度,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舒适度与效率。本书将从人体运动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空间设计和家具设计中实现流畅的动线,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与阻碍,让身体的每一个动作都自然而舒展。 第二部分:心灵的居所——情感与认知的尺度 空间与器物不仅仅满足我们的生理需求,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状态与情感世界。我们如何在熟悉的空间中找到归属感?器物的设计如何唤起我们的记忆与情感? 归属感的营建: “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情感的联结。通过对个人物品的摆放、色彩的选择、空间的组织,我们不断地将个人化的印记融入空间,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归属感”。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来增强使用者的归属感,让空间成为承载个人故事与情感的容器。 情绪的触发与调节: 不同的色彩、光线、形状,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情绪。鲜艳的色彩可能带来活力,柔和的色调可能带来宁静,而拥挤的空间则可能引发压抑。本书将分析色彩、光线、形状等设计元素的情绪影响力,并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来积极地调节使用者的情绪,创造出能够带来愉悦、平静或激励的空间。 认知的引导与理解: 器物的形态、使用方式,以及空间的布局,都在无形中引导着我们的认知。一个直观易懂的开关,一个符合人体工学的扶手,都能让我们更快地理解并使用器物。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清晰的设计语言,引导使用者快速准确地理解空间与器物的用途,降低学习成本,提升使用体验。 记忆的唤醒与传承: 很多器物与空间都承载着我们的过往记忆,它们是情感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媒介。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来唤醒使用者的美好回忆,让空间与器物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第三部分:社会的舞台——互动与文化的尺度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空间与器物的设计,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对社会文化的理解。 社交的促成与阻碍: 咖啡馆的座位布局,会议室的桌椅安排,家庭客厅的围合感,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交互动。本书将分析不同空间布局对社交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促进积极、健康的社交互动。 隐私的界定与保护: 在日益拥挤的现代社会,隐私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从隔音墙到屏风,从私人房间到公共区域的划分,设计在界定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保护个人隐私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来合理地界定和保护个人隐私,同时又不至于产生疏离感。 文化的表达与认同: 建筑风格、室内陈设、器物造型,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设计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认同的体现。本书将探讨设计如何反映和传承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空间与器物的不同需求与偏好。 包容性设计与普遍的可及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设计的包容性要求越来越高。不同年龄、性别、体能、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应该能够平等地使用和享受空间与器物。本书将关注包容性设计的重要性,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实现普遍的可及性,让每个人都能在空间与器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结语: 《人文尺度:空间与器物的共生哲学》倡导的是一种更加深刻、更加人性化的设计思维。它鼓励设计师、艺术家、建筑师、以及每一位对生活空间有所追求的人们,将目光从单纯的形式与功能,转向对“人”的深入理解。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身体的语言,读懂了心灵的需求,体会了社会的互动,我们才能创造出真正与我们共生、与我们对话的空间与器物。这些空间与器物,将不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与物品,而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滋养着我们的身心,承载着我们的故事,构建着我们与世界的连接。这是一种不断追求平衡、和谐与美好的旅程,一种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永恒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