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
定价:298.00元
作者:胡大一 郭继鸿 主审,赵菁 郑哲 高晓嶙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349877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书内容分成四部分:一为基础研究,其深入阐述了运动与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关系、流行病学特点,并从病理生理学、细胞电生理、遗传学等多层面、多视角论述了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发病机制;二为临床应用,集中讲述了运动性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冠心病)、心肌肥厚(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关系和各自特点,相关的心电图与影像学改变等;三为防治要点,强调完备三级预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紧扣新进展如可穿戴式除颤器(WCD)的应用,以及科学的生活方式等;四为心理干预与法律保护,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生已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内科和心血管医生都应掌握与合理应用更多的心理学知识等。
目录
基础理论
章 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节 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概述
第二节 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
第二章 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病理学
节 主动脉疾病
第二节 冠状动脉疾病
第三节 心肌疾病
第四节 心肌炎
第五节 心脏瓣膜病
第六节 心脏传导系统疾病
第七节 先天性弥漫性心脏横纹肌瘤症
第八节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病理学
第三章 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病理生理学
节 运动的整合生物学
第二节 运动与心脏功能
第三节 耐力训练对生理性心肌重构的影响
第四章 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细胞电生理
节 心脏基础电生理
第二节 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细胞电生理
第五章 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表观遗传学
节 表观遗传学概述
第二节 表观遗传与心脏发育
第三节 运动性心律失常相关疾病与表观遗传调控异常
第六章 运动与遗传性心律失常
节 快速性心律失常
第二节 缓慢性心律失常
第七章 心脏发育异常相关的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
节先天性心脏病自身并发的心律失常
第二节外科或介入手术相关的心律失常
第二篇临床部分
第八章 冠状动脉疾病相关的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
节冠心病诱发心律失常及猝死的病理生理机制
第二节冠心病所致的各种常见心律失常
第九章 运动与心肌病变
节 运动与左室肥厚
第二节 运动诱发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第十章 运动与心电图改变
节 运动员的T波倒置
第二节 高强度训练运动员的心电图
第十一章影像医学在运动性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
节 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相关疾病常用影像学检查技术
第二节 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相关疾病的常见影像学表现
第三节 运动员心脏超声心动图表现
第十二章磁共振技术在运动性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
节 心脏磁共振简介
第二节 心脏磁共振在导致心律失常见心肌病中的应用
第三节 心脏磁共振的局限性和新技术进展
第十三章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生物标记物的实验室检测
节临床标志物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二节新疾病相关基因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及前瞻性分析
第十四章运动与心脏康复
节全面心脏风险评估
第二节运动处方内容
第三节指南对运动性猝死常见疾病患者的运动建议
第三篇预防与预警平台构建
第十五章心肺运动试验对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预测作用
节心肺运动试验的概述
第二节心肺运动试验的临床意义及指导运动的安全性
第十六章 ICD对于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预防
节 ICD的发展历程及适应征
第二节当前ICD临床应用存在的局限性及随访
第三节运动员植入ICD以后的临床管理
第四节运动员植入ICD后的运动建议及争议
第十七章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筛查和预防
节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第二节预防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风险评估与筛查
第三节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生活方式干预
第四节心血管疾病患者参加体育运动的建议
第五节血脂、血糖、血压的监测与控制
第六节阿司匹林的预防应用
第七节院前急救体系与心肺复苏
第十八章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治疗与紧急救援
节抗心律失常药物简介
第二节长QT综合征的治疗
第三节 Brugada综合征的治疗
第四节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
第五节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的治疗
第六节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治疗
第七节短QT综合征的治疗
第八节心脏性猝死的紧急救援
第十九章运动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疾病预警平台的建立
节疾病预警平台的现状
第二节疾病预警平台的规划
第三节大数据对于疾病预警的作用
第四节医疗专业可穿戴设备与移动医疗
第二十章运动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指南及共识解读
节运动相关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第二节心血管疾病运动康复的指南与共识
第三节运动试验和训练标准的科学共识
第四节欧洲心脏病指南对预防运动员猝死建议
第二十一章心脏性猝死的研究新进展(郭继鸿老师撰写)
第四篇心理干预与法律保护
第二十二章运动性心律失常的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
节心律失常与心理应激
第二节运动性心律失常的心理生理过程
第三节运动性心律失常的心理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第四节运动性心律失常的危机干预特点及应用
第五节心理治疗理论与模型
第六节诊断与治疗
第七节筛查与量表
第八节述评与展望
第二十三章运动性心律失常相关机构和个人的法律保护
节运动主办方防范意外的法律职责
第二节运动员应该规避的风险
第三节相关法律案例点评
作者介绍
赵菁,郑州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华医学会河南省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青年委员。郑哲,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外科管委会主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
文摘
序言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专业运动员在比赛中因身体不适而退场的画面,以及偶尔在新闻中看到的关于“运动猝死”的报道。这些事件总是让人感到震惊和惋惜,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运动与心脏健康之间复杂关系的深深思考。我并不是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我一直对生命科学和人体奥秘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当这些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时候。我深知,适度的运动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但过犹不及,过度或不当的运动方式,是否真的会成为健康的一把双刃剑?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于这一领域深入了解的渴望。我期待书中能够用严谨的科学态度,详细剖析运动性心律失常的成因,探讨它与心脏结构、功能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潜在的危险因素。同时,对于“猝死”这一令人触目惊心的词汇,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科学的解释,帮助我们理解其发生的机制,并强调预防的重要性,从而让更多人能够以更加科学、安全的方式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当下,我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终于等到一本真正能帮到我的书了!” 我是一名业余的健身爱好者,平时热爱跑步和一些球类运动。最近,我隐隐感觉到自己在剧烈运动后,心跳有时会有些不规律,虽然不剧烈,但偶尔的“漏跳”感还是让我有些不安。市面上关于运动健康的科普书籍很多,但真正深入讲解运动对心脏影响,特别是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的书籍却不多。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既有科学深度,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医学概念的书,让我能真正理解自己的身体,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一些模糊的建议。这本书的标题就直击了我最关心的问题,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哪些运动方式、强度更容易诱发心律失常,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来规避这些风险。同时,我也很想了解,如果真的出现了心律失常的症状,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初步判断,什么时候需要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以及在就医时需要向医生提供哪些关键信息。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医学科普读物,更像是一份安心的指南,让我能够更自信、更安全地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评分对于我而言,运动始终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手段,更是释放压力、愉悦心情的方式。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意识到,在享受运动带来的活力的同时,也需要对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那些与心脏健康相关的细微变化。我曾经在一些运动论坛上看到过关于运动后心律不齐的讨论,但这些信息往往碎片化且缺乏专业性。因此,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一本书能够系统地解答我的疑问了!” 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究竟什么样的运动强度和方式,最容易诱发心律失常?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心悸”或“胸闷”感,是否就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此外,我同样关注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例如,在开始一项新的运动项目前,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风险评估? 在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不适,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最让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否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加科学、理性的运动观,让我既能充分发挥运动的益处,又能有效地规避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从而达到一种更健康、更持久的运动状态。
评分从我个人的体验出发,这本书的名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因为我身边确实有朋友在运动后偶尔会抱怨心悸,虽然他们通常很快就能缓过来,但这种不适感还是让他们对某些高强度运动产生了顾虑。我本人虽然没有经历过明显的运动性心律失常,但我也非常注重运动的科学性,总觉得“知己知彼”才能更长久地享受运动的乐趣。市面上关于运动养生的书籍多如牛毛,但真正能够深入到运动与心脏健康之间微妙联系的,却并不常见。我尤其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比如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能水平的人群,如何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强度,以及在运动过程中,哪些身体信号是需要警惕的,以及如何进行初步的自我评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一些关于运动和心脏健康的迷思,用科学的态度来解释一些流传甚广的“经验之谈”,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样的运动才是真正有益于心脏健康的,而哪些又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风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颇具匠心,封面的配色和字体都给人一种专业且沉稳的感觉,即便我还未深入阅读其内容,单从外观上就传递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我一直对人体运动过程中,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的反应机制非常着迷。我不是医学专业人士,但作为一名对运动生理学抱有强烈好奇心的人,我常常在观看大型体育赛事时,会对运动员在极限状态下的心率变化、呼吸模式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渴望了解,在那些令人血脉贲张的瞬间,他们的心脏究竟承受着怎样的压力,又如何能够承受住这样的负荷。这本书的标题中“运动性心律失常”和“猝死”这两个词汇,虽然听起来有些沉重,但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与探究欲。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释心律失常是如何在运动中产生的,其背后的生理病理机制是什么,是否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早期预警信号。同时,我也对“猝死”这个概念感到警醒,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哪些情况下,运动性心律失常可能发展到威胁生命的程度,以及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提高对这些高危因素的认知,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有备无患,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