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第2版)》的 主要分析对象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类政治大灾难 ——极权主义,包括德国的纳粹主义和苏联斯大林的 大肃反。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这个词*早出 现于1925年,一般认为是意大利法西斯党人的创造, 强调**权利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与控制。本书被 **为是极权主义系统研究的开山之作。它与1941年 弗罗姆的《逃避自由》、1944年哈耶克的《通往奴役 之路》、1945年卡尔·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1949年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1956年弗里德利 克、布热津斯基的《极权主义独裁和独裁》等著作一 样,是那一代饱受战乱之苦的知识分子对极权政权和 乌托邦思想的主要反思成果。
汉娜· 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年出身于德国汉诺威一个犹太人家庭,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的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先是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国,1951年成为美国公民。同年,《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出版,为她奠定了作为一个政治理论家的**声望。
流亡之前,阿伦特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协助犹太组织工作,为此曾被纳粹政府关押过。去美国之后,她为流亡者杂志《建设》撰写评论等;做过肯舍出版社的编辑;1952年担任过“犹太文化重建委员会”的负责人。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后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随着《人的状况》、《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论革命》等著作的出版,使她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的瞩目人物,近年来声誉日隆。1975年12月阿伦特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极权主义的起源》译者序
初版序
**部《反犹主义》序言
第二部《帝国主义》序言
第三部《极权主义》序言
**部 反犹主义
**章 蹂躏常识的反犹主义
第二章 犹太人、民族**与反犹主义的产生
一 暧昧的解放和犹太**银行家
二 早期反犹主义
三 *初的反犹主义政党
四 左派反犹主义
五 安全的黄金时代
第三章 犹太人与社会
一 在贱民与新贵之间
二 权势奇才
三 在恶与罪之间
第四章 德雷富斯事件
一 案件事实
二 第三共和国与法国犹太人
三 军队与教士反对共和
四 人民与暴民
五 犹太人与德雷富斯派
六 赦免及其意义
第二部 帝国主义
第五章 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
一 扩张与民族**
二 权力与资产阶级
三 暴民与资本的联盟
第六章 种族主义之前的种族思想
一 贵族的“种族”对抗平民的“**”
二 种族统一作为民族解放的替代
三 开启历史的新钥
四 “英国人的权利”与人权
第七章 种族与官僚政治
一 黑色大陆的幻影世界
二 黄金与种族
三 帝国主义的特性
第八章 大陆帝国主义:各种泛运动
一 部族的民族主义
二 无法律性的继承
三 党派与运动
第九章 民族**的衰落与人权的终结
一 “少数民族的**”与无国籍的人民
二 人权的窘困
第三部 极权主义
第十章 无阶级社会
一 群众
二 暴民与精英的短暂同盟
第十一章 极权主义运动
一 极权主义的宣传
二 极权主义的组织
第十二章 执政的极权主义
一 所谓的极权**
二 秘密警察
三 全面统治
第十三章 意识形态与恐怖:一种新的政府形式
参考书目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经历”历史。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并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论文式的写作,而是将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如同讲故事一般,但每一个故事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极权主义表现的对比分析。虽然最终的结果都是走向了压迫和专制,但其形成的原因、发展的路径以及具体的表现形式却有着细微的差别。这种多角度的观察,让我看到了极权主义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让我认识到,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可以简单概括的概念。我甚至觉得,书中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描写,在当下仍然有着现实的警示意义。那些关于个体自由的逐渐丧失,关于对权威的过度崇拜,关于对异见的容忍度降低,都让我联想到一些社会中的苗头。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历史的幽灵,也让我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它不是一本轻松的书,但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引人深思的好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巧,它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线性推进,而是通过一系列主题式的章节,将极权主义的起源置于一个更加宏观和多维的视角下进行审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脱节”的论述。书中展示了那些曾经美好的乌托邦式的理想,是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变异,最终走向了反乌托邦的恐怖。这种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以及对理想主义如何可能被滥用的警示,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警醒。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对任何一种意识形态进行道德上的审判,而是专注于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轨迹。这种客观的研究态度,使得这本书的思想性非常强,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它让我不再将极权主义视为某种“异类”的产物,而是将其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潜在的、值得警惕的可能。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 nuanced,对现实的判断更加审慎。它是一本能够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书。
评分对于极权主义的起源,我之前模糊的印象主要集中在20世纪的几个主要案例上。但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它将极权主义的根源追溯到了更早的时期,甚至可以触及到现代性的某些早期萌芽。书中对启蒙运动之后,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以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张力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非理性”的力量如何被利用和放大,最终成为颠覆现有秩序的动力的分析感到震撼。它让我明白,极权主义的出现,并非仅仅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深植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结构性矛盾的爆发。作者在书中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反而用一种冷静而审慎的笔触,展现了人类社会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所可能走向的极端。这种对历史深层原因的挖掘,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极强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它不是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去思考更复杂问题、去探寻更深层原因的书。
评分我之前对极权主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表面,觉得就是一种压迫性的政治体制。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更深层的心理和社会机制。作者在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意识形态是如何被构建、被传播、最终如何深入人心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群众心理学”的分析。那种对理性思考的剥离,对情感和本能的煽动,以及对“敌人”的妖魔化,真的是让人毛骨悚然。书中对宣传机器的运作方式,以及如何利用象征符号和群体认同来凝聚人心,有着非常细腻的描写。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普通的个体,是如何在集体的洪流中失去自我,成为某种意志的工具。这种心理层面的剖析,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共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些时刻,受到群体情绪的影响,而这本书则将这种影响放大,展现了其极端化的后果。它让我开始警惕那些过于煽情、过于简化问题、过于强调“我们”与“他们”的言论。它教会了我,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轻易被情绪裹挟,不盲目地跟随任何一种“正确”的声音。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宝贵的思想启蒙。
评分这本书真是颠覆了我很多原有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极权主义的出现是一种突如其来的、不可预测的灾难,但读完之后才明白,原来它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社会土壤。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直接陈述“是什么”,而是通过对一个个历史事件、一个个社会思潮的抽丝剥茧,让我们自己去感受那种从小小的裂缝如何一步步扩大,最终吞噬了整个社会。我尤其被书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社会动荡的描写所吸引。那种战败的屈辱感、经济的崩溃、社会的失序,为极端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多么肥沃的土壤啊!而且,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个政党或某个领导人,而是深入分析了那个时代人们普遍存在的焦虑、对旧秩序的幻灭以及对“强人”的渴望。这种分析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客观和深刻,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理解。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侦探小说里寻找线索,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指向最终的真相。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否存在类似的隐患?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社会现象,会不会在未来演变成我们不愿看到的局面?这是一种让人不寒而栗,但又不得不深思的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