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哈斯丘著的《由内到外看战车(世界**坦克和装甲战斗车辆数据和结构详解共2册)》的特色在于书中介绍的曾经出现过的*伟大的坦克和装甲战斗车辆,该书详细探究了自一战以来出现过的某些*引人注意的装甲车辆的发展与演变。该书采用彩色的艺术图和照片对50种重要的在役坦克进行了详细说明。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每一种特定车辆都配有一副彩色的艺术剖面图,同时标签上还注明了人们关心的重要数据。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彩色的三视图和轮廓艺术图,以及展示车体内外细节的照片。每个条目下都有丰富的设计和发展史以及每种变体车型的描述。每种车辆都配有极其详细的各种参数,如建造数量,重量,尺寸,性能参数,发动机参数,行程以及**装备等。该书含盖了所有重要的坦克类型,如“虎”式坦克,“豹”式坦克,T-72坦克,M1“艾布拉姆斯”坦克,“豹”式2型坦克以及“挑战者”2型坦克。本书包含大量彩色插图和数据,是一部重要的军事分析员、军事历史学家以及坦克爱好者的参考指导书籍。
迈克尔·哈斯丘著的《由内到外看战车(世界著 名坦克和装甲战斗车辆数据和结构详解共2册)》介绍 了自**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坦克和装甲战斗车 辆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书中用大量彩色图片和精心绘制的工艺结构图对 这些**的坦克和装甲战斗车辆进行了详细的由内到 外的介绍和说明,并配以大量3D视图和珍贵历史档案 照片。书中还精心配以每型坦克和装甲战斗车辆的各 项技术数据及其发展史和变体车型介绍。
迈克尔·哈斯丘(Michael E. Haskew)从事军事历史主题的写作与研究已经超过25年了。他是《二战史杂志》的编辑,同时还是《战争中的狙击手》,《战争序列:西方联盟国部队和二战精英部队百科全书》的作者,此外,在其他众多书籍和杂志中也能看到他的名字。哈斯丘先生还在艾森豪威尔美国研究中心担任《二战案头参考》的编辑。他现在居住在田纳西州的查特怒加市。
传统坦克和装甲战斗车辆:1918年至1960年
德国装甲战斗车辆Sturmpanzerwagen A7V
英国5型“雄性”(Male)坦克
德国PzKpfw 3型战斗坦克
德国SturMGeschOtz 3型突击*
德国PzKpfw 4型中型坦克
法国Char B1 bis重型坦克
苏联T-34/85中型坦克
美国M3A3型“斯图尔特(Stuart)主战坦克
美国M3A3型“李将军”(General Lee)坦克
英国“丘吉尔”(Churchill)坦克
美国M4A4型“谢尔曼”(Sherman)主战坦克
德国PzKpfw 5型“豹”(Panther)式主战坦克
德国PzKpfw6型“虎”(Tiger)式坦克
英国A27M“克伦威尔”(Cromweil)8型坦克
德国“虎”(Tiger)式2型主战坦克
苏联IS-3“约瑟夫·斯大林”(、Josef Stalin)坦克
英国A41“百夫长”(Centurion)主战坦克
苏联T-54/55型坦克
美国M48型“巴顿”(Pattorl)坦克
英国“萨拉丁”(S阿拉丁)坦克
美国M60型主战坦克
苏联BTR-60PA型装甲车
现代坦克和装甲战斗车辆:1961年至今
苏联T-62坦克
美国M1 13装甲运兵车
英国“酋长”(Chieftain)5型主战坦克
美国M109自行火*
苏联ZSU-23-4防空系统
德国“豹”(Leopard)式1型主战坦克
瑞典Stridsvagrn 03B坦克
苏联BMP-1步兵战斗车辆
美国M551“谢里丹”(Sheridan)装甲车
英国“半月刀”(Sci rrdtar)装甲车
联邦德国“貂鼠”(Marder)步兵战车
美国AAV7装甲车
苏联T-72主战坦克
南非“蜜獾”(Ratel)步兵战斗车
以色列“梅卡瓦”(Merkava)主战坦克
联邦德国“豹”(Leopard)式2型主战坦克
美国M1A1“艾布拉姆斯”(Abrams)主战坦克
美国M2“布雷德利”(Bradley)步兵战斗车辆
英国“挑战者”(Challerlget)1型主战坦克
美国M270多管发射系统(MLRS)
英国“勇士”(Warrior)机械化步兵战斗车辆
美国M1A2“艾布拉姆斯”(Abrams)主战坦克
法国“勒克莱尔”(Leclerc)主战坦克
俄罗斯T-90主战坦克
英国“挑战者”(Crlallerlger)2型主战坦克
术语表
这是一次令人震撼的“解剖”体验!读完这本书,我对战车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越了“能打”、“能防”这样简单的定义。我开始关注它们的“血液循环系统”(动力和传动)、“神经系统”(火控和通信)、“骨骼结构”(车体和炮塔设计),以及最重要的“防御外壳”(装甲和主动防护)。书中对各种装甲材料的组成和防护原理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同时代的战车,在面对同样的威胁时,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它解释了为什么倾斜装甲能够有效地提高防护能力,为什么复合装甲能够抵御更强的穿甲弹。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战车的内部战斗流程和协同作战的机制。它描述了如何通过精准的火控系统,让炮手在复杂的地形和移动条件下,依然能够准确地摧毁目标。它也展示了车长如何在纷繁的战场信息中,做出最快速、最有效的决策。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让我得以窥见这些战争机器在设计之初,就已经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和考量。它不仅仅是为军事迷准备的,任何对工程学、机械学以及人类在极端环境下如何解决问题感兴趣的人,都应该来阅读这本书,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总工程师,带着我走进了一间庞大的战车设计工作室。每一页都充满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发动机的气缸排列到悬挂系统的液压管路,再到通讯设备的内部线路,几乎涵盖了战车能够想到的一切“内部器官”。我一直对那些复杂的传动装置感到好奇,这本书用非常直观的图示和深入浅出的文字,把我带入了齿轮、轴承、离合器构成的复杂世界,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辆沉重的战车能够灵活地转弯和加速。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战车的内部乘员布局以及人机工程学的设计考量。它解释了为什么炮塔的内部空间设计对乘员的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布局来减少乘员的疲劳。我以前只是简单地知道战车里有炮手、车长、驾驶员,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在一个狭小的金属空间里协同工作的,感受到了设计的温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机械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智慧在极端环境下如何创造和运用的教科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冰冷的数据和抽象的原理,转化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让我能够更真切地理解战车的强大并非偶然,而是无数工程师心血的结晶。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事物,最深入的方式就是去理解它的“内在”。而这套《由内到外看战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得非常出色。这本书的内容,绝非简单的图文介绍,它深入到了战车的每一个角落,剖析其运作的逻辑和设计的哲学。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战车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路线的对比分析。比如,它会对比苏式坦克的紧凑设计和美式坦克的宽大布局,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它还会讲解不同火炮口径、不同弹药类型对战车整体性能的影响。书中关于战车内部空间利用的讨论,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看似拥挤的车体内部,是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容纳下如此多的复杂设备和成员,并且还要保证他们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率,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挑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每一辆战车都是一个精密的系统工程,它的每一个部件,每一个设计,都是经过无数次论证和优化的结果。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地理解战车,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这是一本能够让你“看见”战车灵魂的书,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工程技术和人类智慧的深深敬意。
评分作为一名军事爱好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真正深入解析战车内部结构的书籍。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过于侧重历史背景,要么就是简单的参数堆砌,很难满足我对“为什么”的追问。直到我发现了这套《由内到外看战车》,才真正找到了“宝藏”。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将所有战车杂乱地罗列在一起,而是根据不同的类型和历史时期进行了划分,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了解战车的发展历程和技术演变。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过程中,不仅仅是描述“是什么”,更是着重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比如,为什么T-72的自动装弹机设计会导致一些潜在的弱点?为什么M1艾布拉姆斯的燃气轮机动力系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劣势?这些深层次的探讨,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感悟。书中的图解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那些精细的剖面图、分解图,配以清晰的标注,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战车解剖现场。它让我理解了不同年代战车在设计理念上的差异,也让我看到了技术进步如何驱动着这些陆地堡垒不断进化。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些承载着历史与战争的钢铁巨兽的“灵魂”。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战车迷的福音!我一直对军事装备,尤其是坦克和装甲车辆充满了好奇,总想知道那些冰冷的钢铁巨兽内部究竟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的标题就直击我的痛点:“由内到外看战车”,这不正是我渴望了解的吗?翻开第一页,就被精美的插图和详尽的文字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罗列数据,更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战车的结构设计,从动力系统、传动装置到火力输出、防护装甲,每一个细节都得到了细致的讲解。我尤其喜欢它对于一些经典战车,比如T-34、M1艾布拉姆斯、豹2等等的拆解式介绍。你能看到它们的发动机布局,火炮的后坐力吸收机制,履带的连接方式,甚至连内部的弹药存储空间都有详细的描绘。这本书让我对这些陆地巨兽有了前所未有的立体认知,不再只是停留在外观的层面。它就像一个随身的军事博物馆,让我随时可以“进入”不同的战车内部,感受科技的力量和设计的智慧。对于任何一个热爱军事科技,尤其是对战车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入门级到进阶级的必读之作。它满足了我对战车内部构造的求知欲,并且用一种非常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即使是没有太多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领略其中的精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