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毛泽东自传》 埃德加·斯诺著 张宗汉译
*一章 少年时代
*二章 动乱中的中年时代
第三章 共党的展开
第四章 超人的忠勇和忍耐心
附录 毛泽东夫人贺子珍女士小传等
译后记
《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 萧三著
毛泽东同志的儿童时代
农家子
六岁就开始劳动
一位贤良的母亲
一个诚实的孩子
从小就好学
从小就和被压迫者在一道
但他是倔强的
年十四五而志于救国
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
一 卷入辛亥革命运动的漩涡
他的*一次政治行动
干革命——当兵去!
开始赞成社会主义
二 他是怎样刻苦自学的
漂泊在长沙城
要求学还是靠自修
学习抓住中心
学问,学问,好学要好问
日浴、风浴、雨浴及其他
游学
政治头脑,善于分析、总结、概括的头脑
三 初步的社会活动
组织家的天才
学生自治会
*一次“搞军事”和反军阀运动
湖南革命运动的核心组织——新民学会
四 站在新文化运动的前哨
新文化运动开展在湖南
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但自己不出国
在北平
开始了大规模的革命活动
毛泽东的初期革命活动
组织!组织!斗争!斗争!
找到了、具备着和工人接近的言语
可纪念的“七一”和“三十节”
斗争是不简单、不容易的
湖南工人运动中的几个片断
《毛泽东思想与作风》 张如心著
中国人民伟大*袖毛泽东同志略历
毛泽东的人生观
毛泽东的科学方法——兼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学说
一 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观
二 毛泽东的革命学说是从实践中来又被实践所证实和发展
三 毛泽东的科学方法既反对教条主义,也反对经验主义
毛泽东的科学预见
一 从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说起
二 毛泽东的科学预见
三 “论持久战”中的科学预见
四 没有预见,谈不上领导;为着领导,必须预见
毛泽东的作风
平凡与伟大
*袖与群众
先生与学生
谦逊与原则性
大胆与小心
狠与和
结束语
人民*袖这样爱咱们——吴满有去见毛主席的故事
人民歌颂毛泽东
《毛泽东的思想》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著 孟展译
介绍史特朗女士
一 毛泽东思想的来源
二 ”毛泽东路线”的发展
三 毛泽东的六大著作
四 毛泽东科学的预见
《向毛泽东学习》 庄淡如编
序
*一章 少年时期
一 人民的*袖
二 农家子弟
三 撒播革命种籽
四 划时代底转变
*二章 革命时期
五 中国革命的性质
六 阶*关系的性质
七 二万五千里长征
八 在苦难中成长
第三章 红军时期
九 红军发展史
十 “围剿”的奇迹
第四章 抗战时期
十一 统一阵线的过程
十二 统一战线的特点
十三 八路军的行进
第五章 成功时期
十四 列宁*二
十五 心理武器
十六 新中国的创造者
十七 新中国的诞生
十八 向毛泽东学习
《毛泽东和我的游学经历》 萧瑜著
*一章 湖南——英雄与强盗之域
*二章 毛泽东度过其童年时代的田园
第三章 毛泽东为求学而奋斗
第四章 到学堂的路上
第五章 到了东山学堂
第六章 到长沙去
第七章 我们*一次谈话
第八章 *一师范”孔夫子”
第九章 许配毛泽东的杨开慧
第十章 我们的朋友蔡和森
第十一章 杨度
第十二章 妙高峰上@夕谈
第十三章 新民学会:中国共产主义的胚胎
第十四章 学校放暑假了
第十五章 修业学校和楚怡学校
第十六章 “叫化”生活
第十七章 乞丐出发了
第十八章 克服*一道难关
第十九章 *二道难关:饥饿
*二十章 何胡子的家
*二十一章 从何家农场到宁乡县城
*二十二章 沩山之行
*二十三章 沩山的寺院
*二十四章 到安化途中
*二十五章 沙滩上的一夜
*二十六章 离开沙滩之后
*二十七章 安化县城中的困厄
*二十八章 到益阳县城的路上
*二十九章 到了益阳县城
第三十章 沅江泛洪
第三十一章 返回长沙
第三十二章 留学运动的发起
第三十三章 “勤工俭学”运动
第三十四章 毛泽东留在北京
第三十五章 中共在法国的萌芽
第三十六章 森林群英会
第三十七章 长沙长叙
第三十八章 一连串的问题
第三十九章 中国共产党之诞生
第四十章 *后的联系
《毛泽东印象记》 许之桢编译
毛泽东同志略传
这就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袖
毛泽东印象记
毛泽东会见记
访问毛泽东
毛泽东先生访问记
延安归来
毛泽东先生访问记
毛泽东先生到重庆
我所知道的毛泽东先生二三事
关于毛泽东早期传记(代后记)
显示全部信息 我于一八九三年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乡。我的父亲是一个贫农,当他年青的时候,因负债累累,便去投军。他当了一年多的兵。后来他回到我生长的乡村里,由于拼命的节省,他靠着做小生意和其他事业赚了一点钱,便设法买回了他的土地。
这时,我家已有了十五亩田,成为中农了。在这些田中,每年大约可以收获六十担谷。全家五口每年一共消费三十五担,这样,每年可以多余二十五担。靠了这个剩余,父亲积聚了一点资本,不久又买了七亩田,使我家升到“富”农的地位。这时,我们可以每年在田里收获八十四担谷。
当我十岁,我家只有十五亩田的时候,一家五口是:祖父,父亲,母亲,弟弟和我自己。在我们增加了七亩田之后,祖父逝世,但又添了一个小弟弟。不过我们每年仍有四十五担谷的剩余,因此,我家一步步兴旺起来了。
这时,父亲还是一个中农,他开始做贩卖粮食的生意,并赚了一点钱。在他成为“富”农之后,他大部分时间多半花在这个生意上。他雇了一个长工并把自己的儿子和妻子都放在田里做工。我在六岁时便开始做耕种的工作了。父亲的生意并不是开店营业的。他不过把贫农的谷购买过来,运到城市商人那里,以较高的价格出卖。在冬天磨米的时候,他另雇一个短工在家里工作,所以在那时他要养活七口。我家吃得很节省,但总是吃饱的。
我八岁起,就在本乡的一个小学校里读书,一直到十三岁时候。每天清早和晚上,我在田里作工。白天就读《四书》。我的塾师管教甚严。他很严厉,时常责打学生,因此,我在十三岁时,便从校中逃出。逃出以后,我不敢回家,恐怕挨打,于是向城上的方向走去,我以为那个城是在一个山谷的里面。我飘流了三天之后,家里才找到了我。这时我才知道,我的旅行不过绕来绕去地兜圈子而已,一共走的路程不过距家约八里。
但,回家之后,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情形反而好了一点。父亲比较能体谅我了,而塾师也较前来得温和。我这次反抗行为的结果,给我的印象极深。这是我*一次成功的“罢工”。
我刚认识几个字的时候,父亲就开始要我记家账了。他要我学习打算盘。因为父亲一定要我这样做,我开始在晚间计算账目。他是一个很凶的监工。他*恨我的懒惰,如果没有账记,他便要我到田间做工。他的脾气很坏,时常责打我和我的弟弟们。他一个钱也不给我们,给我们吃*粗砺的东西。每月初一和十五,他总给工人们吃鸡蛋和白米饭,但很少给过肉。对于我,既没有蛋也没有肉。
我的母亲是一个慈祥的妇人,慷慨而仁爱,不论什么都肯施合。她很怜惜穷人,在荒年,她常常施米给那些跑来乞讨的人。不过在父亲的面前,她就不能这样做了。他不赞成做好事。家中因了这个问题吵闹时常。
我家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是我、我的母亲和弟弟所组成的,有时甚到工人也在内。不过,在反对党的“联合战线”之中,意见并不一致。母亲主张一种间接进攻的政策。她不赞成任何情感作用的显示,和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说这不合乎中国的道理。
但当我十三岁时,我找到了一种有力的理由和父亲辩论,我引据经典,站在父亲自己的立场上和他辩论。父亲常喜责我不孝和懒惰。我则引用经书上的话来和他相对,说为上的应该慈爱。到于说我的懒惰,我的辩解是大人应较年青的人多做工作,而父亲的年纪既然比我大上三倍,他应该做更多的工作。并且我说我到了他那样大的时候,我一定比他更出力地工作。
这个老人继续“积聚财物”,在那个小村里可以说是大富了。他自己不再买田,但是他向别人押来很多的田。他的资本增加了二三千元。
我的不满增加起来了。辩证的斗争在我们的家庭中不断地发展着。(在说明的时候毛很幽默地引用这些政治术语,他一面笑一面追述这些事件——史诺。)有一件事,我特别地记得。当我在十三岁左右时,有*天我的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中来。在他们的面前,我们两人发生了争执。父亲当众骂我,说我懒惰无用。这使我大发其火。我咒骂他,离开了家。我的母亲在后面追我,恶劝我回去。我的父亲也追我,同时骂我,命令我回去。我走到一个池塘的旁边,对他威胁,如果他再走近一点,我便跳下去。在这个情形之下,双方互相提出要求,以期停止内战,我的父亲一定要我赔不是,并且要磕头赔礼,我同意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屈膝一下跪。这样结束了这场战事。从这一次事件中,我明白了当我以公开反抗来保卫我的权利时,我的父亲就客气一点,当我怯懦屈服时,他骂打得更厉害。
回想到这一点,我以为我父亲的死硬派结果使他失败。我渐渐地仇恨他了,我们成立了一个真正的联合战线来反对他。这对于我也许很有益处,这使我尽力工作,使我小心地记账,让他没有把柄来批评我。
我的父亲读过两年书,能够记账,我的母亲则完全不识字。两人都出身农家。我是家庭中的“学者”。我熟读经书,但我不欢喜那些东西。我所欢喜读的是中国古代的罗曼史,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在我年青时,我不顾教师的告诫,读了《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和《西游记》等书,而教师则深恶这些不正经的书,说它是害人的。我总是在学校里读这些书的,当教师走过面前时,就用一本经书来掩盖着。我的同学大多都是如此。我们读了许多故事,差不多都能够背诵出来,并且一再地谈论它们。关于这类故事,我们较本村的老年人还知道得多,他们也欢喜故事,我们便交换地讲听。我想我深受这些书的影响,在那种易受感动的年龄时读它们。
*后我在十三岁离开小学,开始在田中做长时间的工作,帮雇工的忙,白天完全做着大人的工作,晚上代父亲记账。然而我还继续求学,找到什么书便读,除了经书以外。这使要我读经书的父亲十分生气,尤其是当他因对方在中国旧式法庭中引用了一句适当的经书而使他官司打败以后。在深夜,我常把我的窗门遮盖起来,所以我的父亲看不见灯光。我这样读了一本我很欢喜的书,叫做《盛世危言》。该书的作者们都是主张改革的老学者,他们以为中国积弱的原因是由于缺少西洋的工具:铁器、电话、电报、轮船等,想将它们介绍到中国来。我的父亲认为读这一类的书是浪费时间的。他要我读可以助他打赢官司的如同经书那类的实际东西!
我继续读中国文学中的旧罗曼小说。有*天,我在这些故事中偶然发现一件特殊的事,即这些故事中没有耕种田地的乡下人。一切人物都是武士、官吏、或学者,从未有过一个农民英雄。这件事使我奇怪了两年,以后我便进行分析这些故事的内容。我发现这些故事都是赞美人民的统治者的武士,他们用不着在土地上工作,因为他们占有土地,显然地是叫农民替他们工作。
在少年与中年时期,我的父亲在宗教上是一个怀疑主义者,但母亲则笃信神佛。她给与她的孩子们以宗教教育,我们都因父亲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而感觉难过。九岁的时候,我便板起面孔讨论我的父亲对母亲欠缺礼貌的问题了。自那个时候以及以后,我们都想了许多办法来改变他的心,但没有效果。他只是责骂我们。因为他向我们进攻得太厉害了,我们退而想新的计划。但他无论如何不与神佛发生关系。
P3-6
对于《早年毛泽东》这本书,我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我的阅读体验。作者以一种极其审慎和客观的态度,深入挖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真实的早期毛泽东。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揭示历史人物思想形成过程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一深切的渴望。书中对于毛泽东早期求学经历、社会观察以及思想演变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并非天生就是革命家的青年,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通过不断的思考、探索和实践,逐步走向成熟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当时中国社会复杂现实的还原,以及毛泽东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形成了他独特的革命理念。这些史料的引用,不仅增强了书籍的可信度,更使得整个叙述充满了历史的张力。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时空,与青年毛泽东一同经历了思想的启蒙和革命的萌芽。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份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关键人物思想形成的重要文献。
评分这本书的问世,无疑是中文历史学界乃至对中国近现代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的一大幸事。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剖析毛泽东早期思想形成过程的书籍,而《早年毛泽东》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份宝贵的财富。它并非仅仅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可靠的回忆,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青年毛泽东形象。书中对他在湖南求学、参加革命、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种种经历,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日后叱咤风云的人物,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知识青年,逐步成长为一位坚定的革命者的。特别是书中对当时中国社会背景的还原,以及毛泽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让我深受启发。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穿越时空,亲身经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那个时代青年人的思考与挣扎。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毛泽东早期著作和文章的分析,那其中蕴含的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即便放在今天,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份关于思想启蒙和革命萌芽的生动记录。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的业余爱好者,我对《早年毛泽东》这本书的评价只能用“惊艳”来形容。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细致和深入,展现了毛泽东早期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发展。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形成期”特别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一需求。它没有回避早期毛泽东的青涩与迷茫,反而通过大量的史料还原了他的成长过程,让我看到了一个并非一开始就“完美”的革命家。书中对他在那个年代的求学经历、社会观察以及思想转变的描写,都极为生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当时中国社会矛盾的深刻剖析,以及毛泽东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开始了他的革命探索。这些史料的运用,使得整个叙述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人物的鲜活性。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热血与理想,也能体悟到毛泽东在思想上的不断探索与成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毛泽东早期思想形成的关键窗口,为我们深入认识这位历史人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初翻开《早年毛泽东》,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史料功底所折服。作者并非简单的堆砌文字,而是像一位考古学家,细致地挖掘、考证,然后层层剥茧,将一个真实可信的早期毛泽东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引用的许多珍贵史料,是此前我鲜有接触到的,它们为我们理解毛泽东的早期思想和人生轨迹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特别是关于他与早期革命同志的交往,以及他们在思想碰撞中产生的火花,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曾一度对革命历史人物的描述感到有些程式化,但这本书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它展现了毛泽东在面对困境、质疑时的挣扎与思考,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求索。书中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梳理,以及毛泽东如何从中汲取养分、形成自己独特见解的过程,都写得鞭辟入里。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变革的时代,与青年毛泽东一同经历思想的洗礼,一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个人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革命早期思想演进的深刻论述。
评分《早年毛泽东》这本书,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力作。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是一份对中国革命早期思想史的深度挖掘。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它以极为扎实的史料为基础,通过对大量回忆录、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分析,勾勒出了一个立体、丰满的青年毛泽东形象。书中对于他早期思想的形成过程,从接触马克思主义,到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思考,再到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种种细节,都描绘得极为详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当时社会背景的还原,那种时代的脉搏感,以及毛泽东在其中是如何受到影响并产生回应的,都写得令人动容。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眼见证了一位伟大人物的思想是如何萌芽、成长并最终绽放的。它打破了以往许多对毛泽东的脸谱化描述,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人性化的早期毛泽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