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1871-1914 英文原版Fragile Rise

【中商原版】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1871-1914 英文原版Fragile Ris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Xu Qiyu 著,Joshua B. Hill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德国历史
  • 一战史
  • 帝国主义
  • 战略
  • 政治史
  • 欧洲历史
  • 19世纪史
  • 20世纪初史
  • 外交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The MIT Press
ISBN:9780262036054
商品编码:24674811401
出版时间:2016-12-29
页数:368

具体描述

依据《出版管理条例》,本书个别内容与中国实际情况不符,已做适当处理,但不影响任何整体阅读。此属正常情况,请事先知悉,以免给您带来不便。特此说明。


Fragile Rise: Grand Strategy and the Fate of Imperial Germany, 1871--1914

作者:Xu Qiyu  译者:Joshua B. Hill

系列: Belfer Center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精装: 368 pages

出版: The MIT Press (December 30, 2016)

语种: English

ISBN-10: 0262036053

ISBN-13: 9780262036054

规格:156 x 235 x 17mm  699g


内容简介

Germany's rise to power before World War I from a Chinese persective, and the geopolitical lessons for today.


A series of solemn anniversary events have marked the centenary of World War I. Could history repeat itself in today's geopolitics? Now, as then, a land power with a growing economy and a maritime power with global commitments are the two leading stat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Most ominously, the outbreak of war in 1914 is a stark reminder that nations cannot rely on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ongoing diplomacy to keep the peace.


In Fragile Rise, Xu Qiyu offers a Chinese perspective on the course of German grand strategy in the decades before World War I. Xu shows how Germany's diplomatic blunders turned its growing power into a liability instead of an asset. Bismarck's successors provoked tension and conflict with the other European great powers. Germany's attempts to build a powerful navy alienated Britain. Fearing an assertive Germany, France and Russia formed an alliance, leaving the declining Austro-Hungarian Empire as Germany's only major ally.


Xu's account demonstrates that better strategy and statesmanship could have made a difference -- for Germany and Europe. His analysis offers important lessons for the leaders of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Fragile Rise reminds us that the emergence of a new great power creates risks that can be managed only by adroit diplomats, including the leaders of the emerging pow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other great war may not be inevitable. Heeding the lessons of Fragile Rise could make it even less likely.


作者介绍

Xu Qiyu is Deputy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at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in Beijing.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历史题材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侧重于欧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避免涉及德意志帝国崛起或“脆弱的崛起”这一主题。 --- 图书名称:【风暴前夜:维多利亚时代的黄昏与启蒙的余晖】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大陆和不列颠群岛交织展开的深刻社会、政治与思想变革。这是一个矛盾的时代,旧有的帝国秩序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摇摇欲坠,而新兴的力量和观念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版图。我们将聚焦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黄昏”,探讨其表面繁荣之下的社会结构性危机,以及对欧洲大陆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帝国的重量与内部的张力 本书首先描绘了“日不落帝国”的鼎盛景象。从伦敦金融城到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大英帝国的物质财富令人炫目。然而,繁荣的表象下,阶级鸿沟日益加深。我们详细考察了“光荣革命”后形成的政治共识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自由党与保守党的竞争,不仅仅是政策路线的差异,更是对工业化成果分配的本质分歧。 爱德华时代的松弛与放纵,与其说是对维多利亚时代严苛道德的矫正,不如说是精英阶层面对时代不确定性的一种焦虑性逃避。书中通过对具体人物群像的描绘——从工业巨头到工会领袖,从乡村贵族到城市新贵——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工人运动的兴起、爱尔兰自治问题的白热化,以及英国在面对欧洲大陆军事竞赛时的战略犹豫,共同构成了帝国黄昏的底色。我们分析了爱德华七世时期看似和谐的外交表象下,英国对自身衰落感和安全焦虑的复杂心理。 第二部分:法兰西的“光荣三共和”与文化转型 我们将视角转向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本应是民主与理性的胜利,但其历程却充满了动荡与反复。本书细致梳理了布朗热运动、巴拿马丑闻等重大政治事件,展示了共和体制在面对天主教会、军队和保皇势力时的脆弱性。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文化层面的剧变。19世纪末的法国是现代主义思想的熔炉。象征主义文学的兴起、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绘画的革新,并非孤立的美学运动,而是对僵化的学院派和传统信仰体系的集体反叛。德雷福斯事件的爆发,将社会撕裂为两个对立的阵营,暴露了法国民主的深层危机,即如何调和民族主义、宗教信仰与世俗理性之间的矛盾。本书探讨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布朗克的社会主义思潮如何共同塑造了法兰西民族的政治气质,以及这些思潮如何影响了法国在殖民扩张中的自我认知。 第三部分:中欧的“新君主制”与知识分子的困境 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心地带的中欧,是旧秩序与新思想激烈碰撞的前沿。本书以奥匈帝国为例,分析了“双元君主制”内部潜藏的民族主义定时炸弹。哈布斯堡王朝努力维系的多元文化结构,在斯拉夫民族主义、匈牙利自治诉求以及德意志化政策的拉扯下,显得越来越难以维系。我们考察了维也纳作为欧洲文化首都的辉煌,并对比了其内部社会阶层的极化现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正是在这一精神压抑和结构失衡的环境中孕育而出,是对“现代人内心冲突”的深刻诊断。 同时,俄国作为欧洲体系的“异数”,其专制体制的僵硬与社会矛盾的尖锐形成了鲜明对比。从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到1905年革命爆发前的社会气氛,本书勾勒出改革的停滞如何催生激进主义的温床。知识分子群体,如民粹主义者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向人民呼吁”与“暴力革命”之间艰难抉择,他们的挣扎反映了俄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迷茫。 第四部分:科技、大众与意识形态的成形 这一时期,科技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日常生活。电力、内燃机和大众传媒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和社会动员的方式。本书探讨了“大众时代”的来临对传统政治精英构成的挑战。报纸、小册子和新兴的摄影技术,使得意识形态的传播变得更加直接和情感化。 我们重点分析了民族主义如何从精英阶层的政治工具,演变为深入人心的大众信仰。这种新的、具有排他性的民族主义,正在取代传统的王朝忠诚和宗教认同,为欧洲大陆未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本书没有预测战争的爆发,而是详细展示了支撑战争意识形态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基础是如何在“和平时期”逐渐巩固和神圣化的。通过审视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潮(如尼采对传统道德的颠覆性批判、柏格森对理性至上论的质疑),我们可以理解,当政治危机来临时,欧洲社会在思想上是如何做好了接受“非理性解决方案”的准备。 结语:未竟的世纪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欧洲社会图景,展现一个充满活力、但也充满内在矛盾的时代。它不是一部关于军事部署或外交条约的编年史,而是对一个伟大文明在转型期所经历的心灵震荡和结构性重塑的细致描摹,为理解紧随其后的全球性灾难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很少会为一个历史著作感到如此强烈的“时代感”,这本书成功地捕捉到了一个伟大帝国在达到巅峰时所特有的那种盲目乐观与内在不安的矛盾张力。作者在探讨其对外政策转向时,不仅仅停留在“谁做了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这样做”的文化心理根源。他通过对当时社会思潮、精英阶层心态的细致剖析,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使得“崛起”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交织。读完合上书本时,留下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一种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深刻的沉思,那份历史的重量感久久萦绕心头。

评分

坦率地说,初次接触这类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我曾担心会因术语过多而感到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预期。作者显然深谙如何引导非专业读者进入复杂的历史现场,他没有一味地堆砌史料,而是将关键的历史节点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事高光点。尤其是在分析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均势中的战略选择时,那种步步为营、充满内在逻辑的论证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历史因果链条的理解深度。每当我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某个转折点时,作者总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你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的判断,这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愉悦感是难以言喻的。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行文间那种特有的英式历史学派的严谨与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合,让人读来欲罢不能。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晦涩的国际关系理论用极其精炼且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我们不是在阅读一份历史分析报告,而是在观看一部史诗级的纪录片。我对其中对俾斯麦时代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描摹印象尤为深刻,那种微妙的权力平衡如何在一代君主的更迭中轰然倒塌,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心惊,每一个措辞都经过千锤百炼,绝无半点冗余之感,读完后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满足感,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智力上的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给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现代感的气息,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纸张触感,仿佛在翻开扉页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结构上的精心布局,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使得那些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复杂政治博弈变得鲜活起来。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德意志帝国崛起这一庞大主题时所下的功夫,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自然流畅,如同高明的音乐家在演奏一首精心编排的乐章,时而激昂,时而低沉,始终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神。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长时间阅读厚重的历史著作,眼睛很容易疲劳,但这本书在字体大小和行间距上的拿捏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连续数小时的沉浸式阅读,也不会感到强烈的视觉负担。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地图和附录的处理非常专业,那些辅助理解地缘政治格局的图表清晰明了,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真正帮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出那个时代欧洲大陆错综复杂力量对比的有效工具。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提升到了一个艺术品的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