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滋味 黄帝内经说什么,作者之一徐文兵重磅新作

饮食滋味 黄帝内经说什么,作者之一徐文兵重磅新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文兵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养生
  • 黄帝内经
  • 饮食养生
  • 徐文兵
  • 健康饮食
  • 滋味
  • 传统文化
  • 养生智慧
  • 食疗
  • 膳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9061771
商品编码:246881861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21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为中国人体质度身定做的家常饮食营养学经典!


  ★迄今为止,市场上关于营养学的书籍大多基于西方的“以食物营养价值为本”的营养学理念,都是教我们应该吃什么营养成分高的食物,不应该吃什么营养价值低的东西,而没有一本教我们如何能够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以人的本能为主,顺应四季的流变来选择适合每一个中国人体质的饮食营养书。


  ★作为饮食版《黄帝内经》,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中国人到底应该如何吃才符合生命之道:“饮食的味道比饮食本身重要得多”“吃什么不重要,是不是饥了,是不是饿了,是不是馋了,这几点很重要”“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元气消耗越大;而越吃常食,身体会惯性运作,消耗就越小”“同样是你,但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下,用不同方法吃进去的食物,Z后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饥的时候要吃饱,饿的时候要吃好”“吃肉是需要挑部位的”……


  ★本书内容源于徐文兵精品付费课程——《饮食滋味》,淘宝销量过千,好评如潮。本次出版,徐文兵老师对课程内容做了进一步修订完善,更便于读者理解学习和操作。


内容简介

  我们这一代中国人,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流行摧毁了传统,营养和元素代替了味道……关于吃的一切都有了变化。怎样吃才是中国人的饮食之道,才真正能抚慰中国人的身心呢?

  为什么选择读《饮食滋味》?因为,《饮食滋味》讲的是适合中国人每个人体质的饮食之道。也许你会觉得,活了这么多年,别的不敢说,如何饮食是根本不用学的。其实,读完这本书,你的饮食观和人生观将会有巨大的改变。

  本书是《黄帝内经说什么》的作者徐文兵老师从《黄帝内经》等经典中总结出的zui适合中国人体质的饮食营养智慧,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解答我们的身体真正缺什么,应该吃什么以及怎样吃的重大生命问题。


作者简介

  徐文兵

  徐小周,字文兵,知名中医专家,中医教育家。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同年被授予密苏里州堪萨斯城荣誉市民。后考取美国针灸师、中医师资格证书,获马里兰州针灸师执照。

  1998年回国,先后创办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北京厚朴中医诊所,厚朴中医学堂。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周稔丰教授、苏有余先生,始终奉行崇古复古的理念,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倡导亲近自然回归传统,以闻道、行道、证道为己任,惠及患者遍布海内外,桃李满天下,成为独领风骚的一代中医教育家和医学家。

  2007年出版专著《字里藏医》,其繁体中文版于2011年在中国台湾出版后,当年即被《中国时报》评为年度生活类十大好书。2008年年底,与梁冬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道宣讲《黄帝内经》,相关对话丛书一套6册也先后出版。2009年于中国气象频道主持《四季养生堂》栏目,相关音像和图书《四季养生法》于2012年出版。


目录

第1章

“以人为本”还是“以食物为本”——中西方营养学的Z大区别

1.希望人人都能懂点儿中医营养学02

2.饮食滋味的“滋”是什么10

3.饮食滋味的“味”是什么17

4.中医的饮食观和西医一样吗21

5.中医营养学的讲究26

第二章

为什么要“应地而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吃的Z终目的是“求和”32

2.谁吃,什么时候吃,在什么心情下吃41

3.各种食物,自有老天给的不同能量48

第三章

一生的营养之路——“五谷、五畜、五果、五菜”

1.为什么中医说五谷Z养人——“五谷为养”52

2.为什么中医说吃肉只是为身体锦上添花——“五畜为益”59

3.为什么中医说水果是五谷、五畜吃多以后帮助消化的一种东西——“五果为助”70

4.为什么中医说蔬菜当主食——“五菜为充”75

第四章

如何通过饮食来调神

1.饮食的味道比饮食本身重要得多82

2.五味是如何调神的87

第五章

饮食饮食,缺“饮”不可

1.有多少人,一生都不识“水”为何物98

2.喝什么不重要,喝完的结果才重要109

3.喝进去的东西不等同于我们的津液(体液)114

4.卫气:推动体液运行的动力120

第六章

吃Z适合自己的

1.汤对人好在哪儿126

2.汁对人好在哪儿128

3.浆对人好在哪儿132

4.液对人好在哪儿136

5.胶对人好在哪儿140

6.糜对人好在哪儿142

7.髓对人好在哪儿145

第七章

你会喝酒吗

1.世上有多少人会饮酒152

2.酒无美恶,过则为灾158

第八章

你会“消”“化”食物吗——使用水、油、火的智慧

1.食物为什么要烹164

2.帮助身体消的方法有哪些167

3.会吃的人要懂焯、煮、蒸之道170

4.吃油Z好吃天然油(胡麻油、猪油)173

5.会吃的人要懂煎、炸、烹、爆(炒)之道177

6.会吃的人要懂炙、烧、烙、炮、焖之道179

第九章

你会吃酱、茶、酒、肉、蛋吗

1.“不得其酱不食”:豆豉、纳豆、酱豆腐(臭豆腐)、豆瓣酱等184

2.什么人喝什么茶190

3.喝酒Z好喝粮食酒192

4.如何吃肉、蛋才能保证好吃又营养195

第十章

芳香类食材对人有什么好处

1.辛、香、温的食材对人有什么好处202

2.酸味对人有什么好处207

3.肉药:唤醒我们的消化系统209

4.不同的香料分别对人有什么好处212

第十一章

调身的智慧

1.为什么饮食要调和五味218

2.要想活到天年,先把自己的五脏调好再说221

第十二章

调肝的智慧

1.知道什么时候该“补”“泻”“损”“益”224

2.肝气虚、肝气实的人会得什么病225

3.自己在家如何调肝229

第十三章

调心的智慧

1.心病分为心病、心包病两种,你是哪一种242

2.心病还要经方医245

3.心包病是个什么病253

第十四章

调脾的智慧

1.脾胃不好有什么表现262

2.治疗脾病有什么名方264

第十五章

调肺的智慧

1.肺不好有什么表现272

2.治疗肺病有什么名方274

第十六章

调肾的智慧

1.肾不好有什么表现282

2.治疗肾病有什么名方286

第十七章

《辅行诀》中的食疗名方

1.养生补肝汤294

2.调中补心汤295

3.建中补脾汤296

4.宁气补肺汤297

5.固元补肾汤298

6.“小汤”变“大汤”之法299





精彩书摘

  中医“以人为本”,西医“以食物为本”

  中国饮食食疗(或者叫中医营养学)和西方营养学Z大的区别是:我们是以人为本,西方营养学是以食物为本。所以他们说营养,就是分析食物的成分,而不管谁吃。但同样的东西,猪吃和人吃是不一样的,这和食物本身的营养是没有关系的。

  我们中医营养学是以人为本,这个“人”甚至可以具体到不同时刻、不同心态、不同情绪下的人。也就是说,同样是你,但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下,用不同方法吃进去的食物,Z后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

  什么叫以人为本?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北京迷路了,问一老大爷:“大爷,去天安门怎么走?”老大爷有两种回答方法,一种是“你往东北方向走”,这叫以地球为本。还有一种回答是“你往左走”,这是以问路者为本——以人为本。哪种回答更容易帮人找到地方,不言而喻,当然是第二种。

  要知道,对于一个迷路的,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的人来说,你跟他说往东北走,是没有用的。

  如果有人到你住的小区找你,你告诉他:“我在1栋,就是你一进门,左手边儿的那栋楼。”远比你告诉他“我在北栋”要好得多。这就叫以人为本。

  所以说,中医营养学讲的以人为本,是严格基于人的基础上来讲营养学。这样是不是说,基于具体人的中医营养学就不能普适大众了呢?不是!

  吃什么不重要,什么时候饥了、饿了、馋了很重要

  中医营养学以人为本的宗旨还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吃什么不重要,是不是饥了,是不是饿了,是不是馋了,这几点很重要。这些都是中医营养学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就像在“吃不吃早餐”这个问题上,有不少人会举出各种科学的论据来证明吃早餐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没有一个站出来问你“你早晨起来饥不饥”“你早晨起来饿不饿”,这与“强暴”人的胃有什么区别呢?

  “以人为本”是王道,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那是霸道。

  饥的时候要吃饱,饿的时候要吃好

  所谓吃好,有固定标准吗?没有,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所以我们要想做美食家,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跟着自己的觉和感去走,觉就是饥不饥,感就是饿不饿。

  饥的时候要吃饱,不管什么东西都要吃进去,但是吃到百分之七十,就要停了;饿的时候一定要吃好,但是在饿的时候一定要少吃,也不能不吃。所以我的观点是:宁饥不饿。

  饿的时候就会伤心,那么饿了要吃什么呢?点心,咸的点心。很多人分不清自己到底是饥还是饿,分不清自己到底是生理需要还是心理需要。《杜拉拉升职记》里的杜拉拉,在伤心之后那么吃,是把饿当成饥了,她真正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满足。

  其实,有比巧克力更好地缓解人们饿的食材,比如百合。《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中提到的百合病,疑似我们现在的精神病。患者坐卧不安,坐一会儿想起来,起来一会儿想躺下,躺下又起来,就好像失了神似的。“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这种病主要用的药就是百合。


  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越耗元气

  常食是什么?一个人出生在哪儿,或者久居在哪儿,就吃哪儿的日常饮食。吃常食对人体能量的消耗是Z少的。

  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对自己的元气消耗越大;而越吃常食,身体会惯性运作,消耗就越小。

  不吃常食,就像总不回家,在外面找情人一样,Z后把自己消耗死。因此,要吃家常饭、吃常食,跟老婆在一起,俗话说,“丑妻近地家中宝”。

  一般来说,方圆百里的植物会养育出适合在此地生存的动物。比如我们在北京,因为北京是个内陆城市,我们就要尽量少吃海鲜,要吃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就是吃鱼也要尽量吃淡水鱼。

  为什么?海有一个自然的平衡系统,生活在海边儿的人,吹海风,闻海味儿,人自然就会想吃那些海产品。而我们内陆的人,由于没有那样的消化环境,吃那些深海海鲜,闻不到那个味儿(没有那个消化的环境),身体就容易出问题。

  再比如说你是北方人,你到了西藏,吃麦子(面粉)就不得劲儿,你必须吃当地出产的青稞(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吃糌粑、吃酥油,你才觉得身体有力量。如果到了西藏,你还吃白米饭,然后不吃当地的食物,你的身体很快就会出现不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入乡随俗。

  现代人关心的是食材有什么用,而古人关心的是食材的性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把用放到第1位,比如我们总是力求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才;看到一种药材首先会想的就是,它有什么用?而古人关心的是什么?古人更多关心的是食材和药的性。

  从用的角度来分析韩信,一开始,他虽然身材高大,但却胆小怕事(历史上著名的故事“胯下之辱”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这时的韩信是没什么用的。后来他被项羽起用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可以说用处也不是很大。然后又被萧何多次推荐给刘邦,但也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就跑了。这就又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被萧何追回来封台拜将后,Z终帮助刘邦横扫天下,实现了统一,这时候的韩信可以说是大有用处。由此可见,韩信的用Z终还是取决于你是否了解他的性—你是不是把他放在了合适的位置上。

  同样的道理,我们使用中药和食材,Z重要也是要看它的性是什么。

  了解了中药和食材的性和味后,经过调配,就能使整体得到优化组合,产生一种比它们各自为营更大的作用。就像汽车一样,只有发动机,或者只有轮胎都没有什么用,但当生产商把它们组合起来的时候,就产生了发动机和轮胎作为个体所不具备的作用,这就叫作和。

  因此,学中医饮食营养学,我们一定要知道食物的本性。要了解本性,就要了解它在哪个季节发芽、在哪个季节收获、在什么地方生长。这就是中医的根—对性味的理解。否则,看《黄帝内经》,你会看得一头雾水:一会儿这个味儿入肝;一会儿那个味儿又入肺;一会儿咸的东西入肾……

  吃肉是需要挑部位的

  道家认为天地是一种轮回,吃东西没必要有负罪感。羊吃草,人吃羊,人死后被虫子吃,尸体留在土地里滋养草,草再被羊吃,这是个循环的过程。

  道家对饮食的研究非常全面,也非常深入,深入到了气和神的状态。比如说对于吃猪蹄儿这件事,道家认为几百斤的猪,全身的重量都压在四个蹄子上,所以猪蹄儿的力道和劲道是猪身上其他部位无可比拟的。

  这么说大家可能不是很能理解,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提到猪,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懒、肥、馋。

  有个成语叫“狼奔豕突”,这个成语的原意是,像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冲撞(豕就是猪的意思)。由此可见,猪的冲劲儿,也是很厉害的,而它冲的动力来源就是它的蹄儿。

  在中医里,有个病症叫奔豚。为什么叫奔豚呢?这里的“豚”指的就是小猪。这种病的症状就是,患者感到小肚子突然有股气,一下子就冲到了心口。这也体现了猪的冲劲儿。

  猪是阴性的,蹄子是阴中之阳。而其中阳气Z足的蹄儿,要数前蹄儿。另外,羊蹄儿也是阳气十足的,所以我们吃东西是需要挑部位吃的,是有讲究的,而不能乱吃一通。



前言/序言

  作者序

  生命的平安需要饮食滋味

  和大家一样,我对饮食滋味的了解源自于家庭影响。我的姥姥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家庭主妇,除了针线活儿等女红做得好,相夫教子持家也有一套。我记得小时候看着姥姥发豆芽,先用冷水将绿豆淘洗干净,挑拣去干瘪浮起的豆子,然后用滚烫的开水浇在豆子上,马上再浇一瓢冷水“救命”。没有亲眼见过的话,我实在不敢相信豆子不会被烫死,没有传承的话也不会想到这么做。所以姥姥很会发豆芽,成活率高不说,豆芽也是粗壮白胖,尾须短。长大以后我想到,这样做有点像“惊蛰”,唤醒沉睡的生命,然后再给予平和的生长条件。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还没上学就开始学习做饭。我Z先学会的是熬小米稀粥。尽管父母交代得很清楚了,但是当时还是出了问题,铁锅放在火上,米也淘好了放在碗里,开水在暖壶里,这时候我突然不知道先往锅里放水还是放米?眼看干锅烧热要变红了,我匆匆把湿漉漉的米倒进了锅里,刺啦一声冒烟了,再把开水倒进了锅里。晚上吃饭的时候,全家第1次喝我煮的稀粥,父亲夸我煮的粥有股炒米的香味。呵呵!

  之后我逐步学会了擀面条,揪面片儿,擀馄饨皮、饺子皮。相比较而言,发面,和面,兑碱,蒸馒头(花卷)、包子技术要求要高一些,尤其是兑碱,碱多了发苦发黄,碱少了发酸发硬。我Z初学习的时候,把握不好就先揪一团面,缠在筷子头上放到火里烧熟,先尝尝看碱大碱小。后来经验丰富了,熟络了,凭着揉面的手感就知道兑碱是否合适,Z多在揉好面团后,中间切开一刀,看看横断面的起泡大小和多少就能判断了。

  那时候粮食都是按人头定量供应的,粗粮比例占七成,白面比较金贵,所以蒸一顿馒头不能浪费,和面要“三光”——手上、面盆、案板上都不能沾面。每次我蒸出开花的大馒头,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学习炒菜得益于我有一位爱吃会做的父亲,他做菜水平很高,能做席面,冷热荤素样样精通。我至今还记得父亲教我做鱼的情景,他告诉我烧鱼好吃的秘诀在于要放猪肉,而且要放肥肉,鱼的特点是鲜嫩,但是不香、不解馋,放猪肉和大料进去就妥帖了。而做猪肉丸子的秘诀在于里面要放荸荠,这样瘦肉肉质就不柴、肥肉就不腻。我平生第1次吃涮羊肉、吃虾都是父亲亲手做的。父亲还有很多烹饪做菜的藏书,我当年读了也是如饥似渴,比起那些纯讲技术手艺的书,我更喜欢像《烹调原理》这样的书,浸透着人文价值观和情怀。

  和普通家庭不同的是,我有一位中医母亲,她不仅是我中医的启蒙者,而且把中医的理论和理念贯穿在生活实践中,是一位养生防病、治未病的高手。

  我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学习中医,生活中的习惯也时时刻刻秉承着中医的价值观和理念。随便说几个,比如吃饭前,一般的家长也就是让孩子洗手,母亲总是让我们坐下喘匀了气再吃饭,叫“哈哈冷气”——小孩子疯跑、疯闹得上气不接下气,这时候马上吃东西,容易呛着,更容易吞咽空气进去,闹肚子。比如感冒发烧以后,母亲就不让我们闻炝锅的油烟味,因为这样会郁闭肺气,不利于宣散外感邪气。再比如我们平时常吃烤馒头片、窝窝头片,焦苦入心,有利于消化食积。我们从小就知道食物的寒热属性,吃炒绿豆芽的时候就要放些辣椒或羊肉,吃鸡肉的时候就要放些蘑菇……

  母亲的中医老师是大同名医马衡枢先生。马先生一生不讲究穿戴、不讲究家居布置,唯1看中的就是饮食补养,按他的说法就是“内胎要足”。作为他的学生,我母亲秉承了“业余学,身家用”的思想,无论是调养自己还是照顾家人,都贯穿了中医的养生思想。

  母亲在20世纪60年代因为接济家人,自己患上了肝病,马先生给她开出了食用鳗鱼补养的方子。因此,我们从小就知道鳗鱼是水中人参,滋补虚损效果Z好。那时候绝大多数人不懂这个,在副食商店买带鱼的时候,鳗鱼常常因为长得丑陋、奇怪,被人挑出来扔在一边,这时候父亲就会去把它买回来,做给母亲吃,我们常常能分食一两块。按马先生的教诲,母亲吃完了还把鳗鱼骨头焙干,研磨成粉,给孩子或病人吃,用来壮骨。后来我到了日本吃鳗鱼饭,看到店家把鳗鱼骨头炸酥了给客人吃,深感马衡枢先生的伟大。

  1999 年,我辞职回国创业,当时租住在甜水园。某天逛早市,我看见有人在贱卖冻鱼,一个长方形大冰坨里面冻着几十条鳗鱼。我就把它们全买了扛回家,解冻之后一条条洗干净,切段分包好放在冰箱里,自己吃,也招待家人吃。大概吃了一年,我感觉鳗鱼对于恢复自己的精神体力帮助很大。记得母亲来我这儿的时候,还是把鳗鱼骨头放在暖气上焙干,和当年一样留着做药。虽然小时候物质匮乏,但是我们这一代人还算幸运,没有挨过饿。现在回头看看当年清淡的饮食结构,反而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吃主食,少荤腥、油腻,没有水果、牛奶,更没有冰箱冷饮,实在是令人感慨。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认为饮食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有一个“忽视→注意→重视→极度重视→非强调不可”的认识过程。因为我发现,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像我母亲这样的中医,有这样的传承。有的家庭不仅无知,而且反其道而行之,道听途说或相信那些把迷信包装成科学的商业,不仅无益于养生,反而会吃出一身病。如果患者不懂饮食,不懂忌口,治疗效果就大打折扣,你开的十服泻心汤,抵不过他每天吃一颗煮鸡蛋。

  因此,我就有意识地开始搜集、整理、研究中医关于食疗药膳的知识和技术,并且把它作为重点向学生和患者介绍并推荐。《饮食滋味》系列课程,就是当年我为厚朴学员宣讲的,包含了我的家教和我自学的内容,有《黄帝内经》、伊尹的《伊尹汤液经》和周潜川的《药饵疗法》的精华。厚朴中医学堂从一开始就建立了自己的厨房,聘请了厨师,精选食材烹制美食,给同学们提供了健康、营养、美味的饭菜。

  《饮食滋味》讲座课程经过编辑整理,在淘宝教育频道推出后大受欢迎,之后我们又推出了音频课程,现在将讲座整理成文字出版,希望能造福更多人、更多家庭。以后我们还将设计推出实践操作课程,手把手教会大家做饭,提高生活品质。《饮食滋味》的课程还会细化、深入、扩展,进一步丰富中医营养食疗学。

  学习中医的目的在于,“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了解饮食滋味就是个好的开始。

  徐文兵

  2018年1月10日星期三

  于汤河原理想乡


《舌尖上的养生智慧:品味自然,安享身心》 一、 源远流长的饮食智慧 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将“民以食为天”奉为圭臬。饮食,不仅是维系生命的基本需求,更是关乎健康、情志乃至身心安宁的根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先哲智者,通过对自然规律的体察,对人体运行的洞悉,总结出了一套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智慧。这套智慧,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体现在五谷杂粮的搭配、时令蔬菜的选择、烹饪方式的考究,以及餐桌上的礼仪和心境。 从《神农本草经》对食物药性的辨识,到《黄帝内经》对“食养”的深刻阐述,再到历代养生家对饮食禁忌与宜忌的细致归纳,无不彰显着古人对食物力量的敬畏,以及对通过饮食调和身心、防治疾病的精妙认识。他们深知,食物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与天地万物、季节变化、人体脏腑相互关联的整体。食对了,身体便能顺应自然,生机勃勃;食错了,则可能扰乱内环境,埋下健康的隐患。 这套饮食智慧,是对天地自然法则的顺应,也是对生命体征的尊重。它倡导的并非一味地追求珍馐美味,而是回归食物本身的价值,理解其性味功效,巧用其力,以达到滋养身体、颐养精神的目的。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哲学,一种将日常饮食上升到“道”的高度,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艺术。 二、 寻味自然,探寻食物的本真 本书将带领您踏上一场穿越古今、寻味自然的舌尖之旅。我们不再满足于食物的表象,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故事,发掘它们蕴含的生命能量和养生奥秘。 时令之味,顺应天时: 我们将一同探索不同季节的馈赠。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食材,它们顺应天时地利而生,最能滋养相应季节里人体的需求。从春季的嫩芽鲜蔬,到夏季的瓜果甘甜,再到秋季的五谷丰登,以及冬季的根茎温润,我们将学习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让身体与自然同频共振。 五味调和,平衡之道: 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基本味道,并非仅仅停留在味蕾的感受上,它们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具有不同的升降浮沉之功。我们将在日常饮食中,学习如何巧妙搭配五味,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达到滋养脏腑、平衡阴阳的目的。过度偏嗜某种味道,都可能导致身体的失衡,而恰到好处的调和,则能让身体焕发活力。 食材本味,尊重自然: 在日益精加工的时代,我们逐渐失去了对食材本味的认知。本书将鼓励您重新审视我们餐桌上的食物,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种植方式,以及它们最原始、最纯粹的风味。从粗粮的质朴,到蔬菜的清甜,再到肉类的鲜美,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简单的烹饪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营养和精华,回归食物最本真的价值。 烹饪之道,火候与智慧: 烹饪不仅仅是为了熟化食物,更是一种技艺,一种智慧。不同的烹饪方式,如蒸、煮、炖、炒、煨等,都能赋予食材不同的特性。我们将探讨如何根据食材的性质和养生需求,选择最合适的烹饪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火候的掌握,调味料的运用,都蕴含着古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身体的深刻理解。 三、 身体是本,饮食是调 “治未病”是中医的最高境界,而饮食,正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基石。本书将带您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从更宏观、更根本的角度理解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辨体施食,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体质都有所不同,如同大地土壤的差异,需要不同的耕种方式。我们将引导您初步了解体质的差异,例如寒热虚实,以及不同体质的人在饮食上应遵循的原则。并非所有“健康食物”都适合所有人,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合自己身体的“食方”。 情志与饮食,身心一体: 我们的情绪,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情志的变化,都会影响到身体的生理功能,进而影响我们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甚至影响我们对食物的选择。反之,不恰当的饮食,也可能导致情志的波动。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安抚我们的情绪,达到身心和谐。 肠胃为本,消化为要: 身体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化系统的功能。强大的消化能力,能够充分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排出体内的糟粕。而脆弱的肠胃,则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毒素堆积。我们将强调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习惯,保护我们的肠胃,使其能够高效地工作,为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食疗的智慧,非药而愈: 食物本身就具有药用的价值,许多食材都可以作为天然的药物,用于防治和调理身体的各种不适。本书将为您揭示一些简单易行的食疗方法,让您在日常饮食中,就能轻松地解决一些小毛病,达到“不药而愈”的境界。这并非鼓励您完全放弃医疗,而是倡导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健康管理方式。 四、 智慧生活,从餐桌开始 饮食养生,绝非仅仅是关于食物本身,它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一种对生命的热爱。 用心吃饭,专注当下: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匆匆忙忙地吞咽食物,甚至边吃边看手机、工作。这种“无意识”的进食,不仅不利于消化,也让我们错失了品味食物、感受生命的美好。本书将倡导一种“正念饮食”的态度,鼓励您在用餐时,放下杂念,专注于食物的色、香、味、形,用心去感受食物带来的滋养。 餐桌礼仪,和谐共融: 餐桌,是家庭交流、朋友相聚的重要场所。良好的餐桌礼仪,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更能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用餐氛围。我们将探讨一些传统的餐桌礼仪,以及它们背后蕴含的哲学智慧,让用餐成为一种愉悦的社交体验。 食物的来源,责任与感恩: 了解食物的来之不易,对种植者、养殖者以及大自然心怀感恩,是饮食养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鼓励您关注食物的来源,选择那些可持续、有道德的食品,这不仅是对自己身体的负责,也是对地球环境的尊重。 简约而不简单,回归本真: 真正高明的饮食养生,往往是简单而不简单的。它不是追求繁复的烹饪技巧或昂贵的食材,而是回归食物最质朴的本味,通过最科学、最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来滋养我们的身体。这种简约,是一种智慧,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五、 结语 《舌尖上的养生智慧:品味自然,安享身心》并非一本僵硬的食谱,而是一本引导您重新认识饮食、理解身体、拥抱自然的生命之书。它将带您走进一个充满智慧的饮食世界,让您在品味每一口食物的同时,也在滋养自己的生命,安享内心的平静与身心的健康。让我们一起,从餐桌开始,开启一段更健康、更智慧、更美好的生活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当我在书店或者线上书城的推荐里看到《饮食滋味 黄帝内经说什么》时,我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作者之一是徐文兵老师,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代表着一种品质保证和深度解读。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医学,特别是《黄帝内经》充满敬意,但常常因为其古奥的语言而望而却步。然而,“饮食滋味”这个副标题,却巧妙地找到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切入点。它不像直接讲晦涩的医学理论,而是从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的“吃”开始,从那些最直接的“滋味”入手。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助我,以一种更轻松、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去理解《黄帝内经》的精髓,去领悟古人对于饮食养生的智慧。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新认识食物的价值,理解不同“滋味”对身体的影响,并从中学习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活”的书,一本关于如何用心去品味生活、品味健康的指南。

评分

评价二: 不得不说,徐文兵老师的新作《饮食滋味 黄帝内经说什么》这个书名,本身就具备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它巧妙地将我们日常最为关注的“饮食”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黄帝内经”相结合,这种跨界的碰撞,本身就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作为一个对健康养生略有了解但又觉得《黄帝内经》高深莫测的普通读者,我常常感到一种隔阂。但“饮食滋味”这四个字,瞬间拉近了距离,仿佛在说,养生并非遥不可及,就在你我的餐桌之上,就在我们品尝食物的当下。这本书的作者之一是徐文兵,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信心保证。他过往的著作和讲座,总能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化繁为简,将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我坚信,他在这本书中,定能带领我们拨开《黄帝内经》的重重迷雾,让我们看到饮食与身体健康之间那些微妙而深刻的联系。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这本书,去探索那些隐藏在食物中的秘密,去感受来自古老智慧的滋养。

评分

评价三: 当看到《饮食滋味 黄帝内经说什么》这个书名,又得知作者中有徐文兵老师时,我心中涌起的,是一种久违的期待。现代社会,我们太容易被各种新奇的饮食理念所裹挟,却往往忽略了我们祖先早已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特别是《黄帝内经》,很多人都觉得它艰涩难懂,仿佛是属于专业人士的领域。但“饮食滋味”这个副标题,却恰恰点出了它与我们生活的关联之紧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医学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关于如何通过最基本、最日常的“吃”,去滋养生命,去体会“滋味”的真谛。徐文兵老师的解读,我一直都很欣赏,他总能找到最贴合当下人理解方式的切入点,用最生动、最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呈现出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股清流,涤荡我们浮躁的心灵,让我们重新认识食物的本质,认识身体的需求,在品尝每一种滋味时,都能感受到一份来自中华古老智慧的指引,一份对生命最深切的关怀。

评分

评价四: 《饮食滋味 黄帝内经说什么》,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入胜。尤其是知道徐文兵老师是本书的作者之一,这让我更加期待。徐老师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讲解风格,早已为他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和信任。他总能将看似枯燥的传统文化,以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到其中的深意。而“饮食滋味”这个词,更是将《黄帝内经》这样宏大的中医经典,拉近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滋味”,这是一个充满感官体验的词汇,它与我们的味蕾直接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品质息息相连。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们,吃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种感受,一种与身体对话的方式,一种通往健康与平衡的路径。我非常好奇,徐老师会如何从《黄帝内经》的视角,去解读这些平凡的“饮食滋味”,它们背后又隐藏着怎样深刻的养生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开启一段全新的探索之旅,去发现食物与身体之间那不为人知的默契。

评分

评价一: 最近被一本叫做《饮食滋味 黄帝内经说什么》的书勾起了极大的好奇心,尤其是得知作者之一是徐文兵老师,更是让我心头一震。徐老师在传统中医领域的造诣,那是有目共睹的,他能够以如此平实却又深刻的语言,将《黄帝内经》这样博大精深的经典解读出来,实属不易。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充满敬意,而饮食,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其背后蕴含的养生之道,往往被我们忽略。这本书的书名就非常吸引人,“饮食滋味”,听起来就充满了生活的温度,又带着一丝哲学的韵味。它似乎在告诉我们,不仅仅是要吃饱,更要吃出健康,吃出生命的真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习惯,理解古人对于“食”的深刻认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出更健康、更有滋味的生活方式。这本书的出现,感觉是对现代人快节奏、重口味饮食习惯的一次温柔提醒,也可能是一次深刻的唤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