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全书

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法制出版社 著
图书标签:
  • 环境保护
  • 法律法规
  • 中国
  • 2018
  • 法律
  • 环境政策
  • 法规汇编
  • 政策文件
  • 法典
  • 环保法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哈尔滨市学府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90337
商品编码:24814416520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1.涵盖环境保护领域的常用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部委规章、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及部分法律法规规章的适用解释及函复。   2.全书法律文件按照紧密程度排列,方便读者对某一类问题的集中查找;重点法律附加条旨,指引读者快速找到目标条文。   3.免费增补,动态更新。

关联推荐

  内容全面、查找方便、免费增补、动态更新。

 
目录
  一、综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录)   (2004年3月1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014年4月2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   (2016年12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节录)   (2009年12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节录).   (2007年3月1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节录).   (2003年8月27日)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   (2007年4月11日)   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2014年12月19日)   环境保护公共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实施办法(试行).   (2010年7月16日)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2006年3月8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2007年8月24日)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2015年4月16日)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   (2015年1月8日)   环境保护部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办法.   (2016年5月19日)   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办法.   (2016年12月27日)   环境保护部行政审批大厅服务工作规范.   (2016年7月27日)   关于加强对环保社会组织引导发展和规范管理的指导意见.   (2017年1月26日)   请示与答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环境保护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有关问题的复函.   (1991年11月18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正确理解和执行《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的答复.   (1992年1月31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七条适用问题的复函.   (1996年5月13日)   典型案例   1.Z高人民法院公布人民法院环境保护行政案件十大案例.   (2014年12月19日)   2.人民法院环境保护行政案件十大案例(第二批).   (2016年3月30日)   …… 显示部分信息

在线试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2014年4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号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DY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
中国近代哲学思潮研究(1840-1949) 本书导言 自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响起,中华民族便被卷入了一场深刻的社会与思想的剧变之中。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如何理解世界、反思自身、寻求救亡图存之道?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1840年至1949年间,中国思想界涌现出的主要哲学思潮、理论争鸣及其对国家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开端与回应——晚清的启蒙与危机意识(1840-1900) 本章聚焦于晚清时期,传统儒家思想体系受到西方冲击后所产生的裂痕与最初的应对。 1.1 传统儒学的自我调适与僵化 首先,分析洋务运动背后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逻辑。这不是一次彻底的哲学转向,而是对实用技术的有限接纳。深入探讨洋务派士大夫,如张之洞、李鸿章等人的思想局限性,他们试图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通过器物层面的革新来挽救危机。 1.2 早期西学翻译与引介 重点考察早期来华传教士和维新派士人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工作。例如,严复对赫胥黎、斯宾塞等人的译介,标志着进化论思想的初步传入。分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在中国知识界引发的巨大震动,以及它如何被用来论证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3 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详细考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对传统儒学的重构尝试。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孔子改制考》,试图将孔子塑造成一位变革者,为政治改良寻找历史合法性。梁启超对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的建构,及其对民权思想的初步引入,构成了戊戌变法失败前的核心思想动力。 第二章:激进的转向——辛亥革命前后的思想解放(1901-1919) 本章探讨清末民初,伴随政治革命的深入,思想界对更彻底的社会结构和价值重塑的需求。 2.1 革命党人的哲学论述 考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发展脉络,特别是其融合了西方政治学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特点。分析邹容的激进反满思想,以及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朴素理解,如何在青年学生中传播。 2.2 卢氏主义与早期社会主义的萌芽 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潮之外,开始出现对更深层次社会平等的追求。考察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零星介绍,以及对无政府主义思潮在知识分子和工人运动中的影响。 2.3 对传统伦理的猛烈批判 重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哲学背景。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文学革命,更是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体系的彻底否定。考察陈独秀、鲁迅等人对“吃人”礼教的批判,以及“打倒孔家店”背后的思想动因。 第三章:德先生与赛先生——新文化运动的哲学思辨(1915-1923) 本章集中探讨以《新青年》为阵地,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思想运动,这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深刻的“启蒙运动”。 3.1 民主(Democracy)的内涵辨析 分析“德先生”在中国的具体语境。它被理解为对专制政治的反对,对个人权利的确认,以及对现代政治制度的向往。但同时也指出,早期对民主的理解存在“形式大于实质”的缺陷。 3.2 科学(Science)作为世界观的树立 “赛先生”的引入,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主张,更是对唯物主义、理性主义的世界观的推广。深入探讨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他主张将哲学问题从玄思转向具体的生活实践,强调实验和经验的重要性。 3.3 实用主义、杜威与克己 详细分析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访华期间对中国思想界产生的巨大影响。考察中国知识分子如何理解和运用杜威的“实验主义”和“教育哲学”,以及它如何与当时政治环境发生冲突。 第四章:新思潮的整合与意识形态的形成(1920-1937) 本章考察在军阀混战和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各种思潮如何试图整合,并最终导向新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4.1 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化传播 分析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研究,特别是如何将阶级分析方法引入中国社会现实分析。重点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知识界的初步扎根过程。 4.2 自由主义的坚守与困境 考察以丁文江、翁文灏等为代表的科学派,以及以胡适、傅斯年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如何在“救亡”的洪流中坚守个人主义、程序正义和学术自由的价值,以及他们在政治动荡中遭遇的理论与实践困境。 4.3 东西方哲学的交锋与融合 探讨在“五四”运动后,中国哲学界对西方思潮的消化与本土化尝试。例如,对存在主义、新实在论等思潮的引入,以及中国哲学家如何试图用本土语言(如“理”“气”)来阐释现代哲学概念。 第五章:抗战时期的思想统一与理论准备(1937-1949) 本书最后一部分分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思想界在民族存亡面前的转向,以及为新中国奠定理论基石的过程。 5.1 乡村的发现与大众化理论 考察在革命实践的推动下,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结构更深入的认识,如对农民问题的重视。这促成了理论研究向更关注社会底层和大众的实践哲学倾斜。 5.2 逻辑实证主义与逻辑学的发展 在学术层面,考察以金岳霖、王宪钧为代表的学者在逻辑学、分析哲学方面的努力,这代表了中国哲学在方法论上与国际前沿接轨的努力。 5.3 哲学论战与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分析抗战胜利后,围绕“科学与哲学”、“民主与独裁”等核心议题展开的论战。重点分析唯物史观如何在中国知识界占据主导地位,并最终为新中国的文化与教育政策提供了哲学框架。 结语 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哲学思潮研究,是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键。它是一部关于“失落—寻找—重建”的宏大叙事,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巨大的历史压力下,为探求民族复兴之路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智力搏斗。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梳理这些思想的源流、张力与最终归宿。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热衷于钻研法律条文的人,尤其是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保护领域。当我在书店里偶然发现这本《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全书》时,我内心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这本厚重的书籍,不仅仅是一份静态的法律汇编,更是一份动态的、不断演进的社会责任宣言。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细细品读。书中的内容,从大气污染防治到水土流失治理,从固体废物管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几乎涵盖了环境保护的每一个角落。令我赞赏的是,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堆砌,而是通过清晰的章节划分和逻辑严谨的编排,将各项法律法规之间的内在联系梳理得一清二楚。每一条法规的解释都力求精准,并辅以必要的背景介绍和解释性说明,这对于理解法律条文的深层含义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关键制度的详细解读,这为我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毫无疑问,这本书将成为我未来环境保护领域研究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

在我看来,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使命。而要履行好这份使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当我拿到这本《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全书》时,我感觉像是获得了一本“公民环保手册”。它非常系统地收录了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而且编排得非常合理。我一开始以为会很枯燥,但读起来却意外地清晰易懂。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法律条款,还配有通俗易懂的解释,这对于像我这样没有法律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例如,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规定,书中不仅列出了相关的法律条文,还详细说明了个人在垃圾分类方面的义务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这让我对自己在家中如何正确分类垃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规定需要这样执行。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它让我觉得自己也能为环保出一份力,而且知道如何去做。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可持续发展议题的人,我一直觉得要真正推动绿色转型,法律的基石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就像是盼来了及时雨。它不仅仅是一本法律汇编,更像是一本详尽的“行动指南”。在深入研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它不仅仅局限于罗列条文,而是对每一项法律法规的出台背景、立法意图以及核心要义都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这对于我们这些渴望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寻求法律支持的社会组织和企业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生态补偿”和“环境损害赔偿”的部分,书中详细阐述了相关法律法规的演变过程,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生态环境,也如何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在法律条文的梳理和解读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力求将复杂而严谨的法律内容,以最清晰、最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种专业性和前瞻性,让我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进步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环保从业者和关心我们国家环境问题的朋友们的福音!我一直对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感到好奇,但零散的信息很难让人有系统性的认识。拿到这本《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全书》,就像是获得了一张详尽的地图,可以指引我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翻开第一页,我就被这份内容的丰富性和权威性所震撼。它不仅仅罗列了条文,更像是将环境保护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从根本大法到具体条例,再到各类配套文件,梳理得井井有条。对于像我这样希望提升环境意识、了解自身权益和义务的普通市民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我尤其喜欢它在解读法律条文时,会辅以案例分析,这让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具体,更容易理解其适用范围和实际意义。比如,在关于水污染防治的章节,书中不仅列出了相关的法律条款,还引用了多个真实案例,详细说明了污染行为如何被界定,违法者将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这种“ teoria + pratica ” 的方式,让我对环境保护法律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有信心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国家环境保护战略和具体政策执行情况的窗口,其全面性和实用性都超出了我的预期。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部国家的法律体系,能够最直接地反映出这个国家对于某些重要议题的重视程度和决心。《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全书》的出版,无疑是中国致力于环境保护的有力证明。作为一名法律爱好者,我一直密切关注我国环境立法的发展,而这本书的出现,正好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权威的参考。我花费了不少时间来研读这本书,并深深为其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度所折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18年为止的相关法律法规,而是对这些法律法规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类,并对一些关键条款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例如,在关于“环境监测与信息公开”的部分,书中详细阐述了相关的法律条文,并强调了信息公开对于促进公众参与和加强环境监管的重要性。这种对法律条文背后逻辑和价值的挖掘,让我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框架的人来说,都将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